作者 | 杨秉祥
红火鸟(Heliconia psittacorum)为蝎尾蕉科赫蕉属草本植物,在巴西、夏威夷、佛罗里达州南部和哥斯达黎加等地均有分布。株高1.0~1.5米,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25~35厘米,薄革质,光滑,全缘,形态飘逸。穗状花序顶生,直立,苞片基部深红色,先端紫红色,鸟喙状,优雅奇致,是高级插花材料。红火鸟株型挺拔,绿叶飘逸,苞片深红耀眼,盆栽观赏甚是美观。大顺国际花卉于2010年前后引入红火鸟,开展引种栽培试验,总结形成了红火鸟规模化栽培种植技术体系。
繁育方式
红火鸟主要繁育方式有分株、营养芽繁殖和播种繁殖,常用的是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 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势强的植株作为母株进行培育。母株培育容器选择通气性较好、盆径21~25厘米的瓦盆、塑料或陶瓷盆,盆底设排水孔。母株培育基质选择泥炭土︰珍珠岩=8︰2的混配基质,pH值6.5~7.0,每升基质中加入N︰P︰K=30︰10︰10的缓释肥1克。母本养护区域温度控制在28℃±2℃,湿度70%±5%,光照12~14小时,光照强度80~120µmol·m⁻²·s⁻¹。为使母本健壮生长,1~2周浇灌1次含量0.1~0.4mol/L微肥营养液。1个月后即可进行分株操作。
分株前用0.1%高锰酸钾或75%酒精溶液对刀、锯、剪等工具以及手部进行消毒,然后将母株脱出,剪掉地上部茎叶,用锯或刀将根系分成2~3份,每份含3~5个茎,用剪刀修剪每份中的衰老根系、残根等,保留护心土,去掉多余基质,然后栽种到盆径14厘米盆中,栽种高度与原根茎持平,新株种植基质采用木纤维基质。将新植株放到温度25℃±2℃,湿度75%±5%,光照8~12小时,光照强度<80µmol·m⁻²·s⁻¹区域进行养护。新植株1~2周浇灌1次EC值1.0mS/cm的营养液,1个月后即可长出新芽。
营养芽无性繁殖 母本养护管理同分株繁殖。母本脱盆后,分成4~5份,去掉基质,保留茎基部膨大部位及新生根系,剪除其余根系。用0.1%高锰酸钾消毒液清洗干净后,将修剪后的母本浸泡到10mg/L的6-BA溶液中,溶液面与根茎处持平,保持母本直立,1周更换1次溶液。1个月后即生出大量营养芽,此时将营养液更换为5mg/L的6-BA+10mg/L的IBA,1周后营养芽即可生根,待根系生长到1~2厘米时,用锋利刀片将营养芽从母株上割下后种植即可。营养芽繁殖母本及新芽养护环境同分株繁殖。
播种繁殖 红火鸟种子外包被果皮,处理不当易发霉,萌发率低,且幼苗到成品周期较营养芽和分株繁殖慢,因而规模化繁殖较少采用。但红火鸟结实率高,种子繁殖系数大,是其潜在的高效繁殖方式。大顺经过技术攻关,将播种与组培技术相结合,将种子萌发率提高至95%,成苗率提升至90%,成功解决了播种繁殖的技术瓶颈。
播种前需做种子处理。待红火鸟种子成熟后,将果实取下,去掉外层蓝紫色的果皮,并将种皮外的果肉清洗干净,晾晒备用。干燥种子装袋,放在4℃环境保存、备用。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干燥种子用75%酒精消毒1分钟,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20分钟,无菌水清洗残留消毒液,将种皮小心拨开,取出完整的胚,将胚播种到MS培养基上,15~20天可见胚根,30天成苗,60天即可炼苗,炼苗1周后即可移栽。3个月苗高10~15厘米即可上盆,每盆种植3~5株。
栽培管理
栽培基质 红火鸟栽培基质要求透气、排水性能好,无虫卵和霉变,可采用进口泥炭土,或泥炭土和木纤维混合基质。经栽培比较,泥炭土与木纤维的混合基质优于纯泥炭土。混合基质中木纤维︰泥炭土=4︰1,纤维粗细度为20~40毫米,干物质含量为75~90kg/m3,pH值5.5~6.5,基础肥含量1.0kg/m3,初始EC值1.0~1.5mS/cm。复配基质材料最好现拆包现使用,有剩余要及时密封保存,避免害虫产卵及病菌滋生。红火鸟在上盆前,基质相对含水量调整至65%~70%。
温度管理 红火鸟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可按幼苗阶段(分株后催芽阶段)、营养生长期、花芽诱导期和开花期分阶段调控管理。以分株繁殖为例,幼苗阶段:分株后0~30天,催芽区环境温度控制白天最适温度25℃、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22℃,夜间最适温度22℃、最低温度18℃、最高温度25℃。30天后,新芽长出基质表面,一般是根白、芽壮,苗生长旺盛,抗逆性强,根据根系和芽状态进行筛选,淘汰生长较弱的分株苗以提高成品率。40天后进入营养生长期,环境温度调高至白天最适温度28℃、最高温度33℃、最低温度25℃,夜间最适温度25℃、最高温度28℃、最低温度20℃,促进地上部分快速生长,营养生长期一般需5个月、约150天。花芽诱导阶段:150天后,红火鸟完成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即花芽诱导阶段。环境温度控制在白天最适温度22℃、最高温度25℃,最低温度20℃,夜间最适温度18℃、最高温度20℃、最低温度16℃,空气湿度65%~70%。开花阶段:180天后,环境温度控制在白天最适温度28℃、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25℃,夜间最适温度25℃、最高温度28℃、最低温度22℃。温度管理需根据空气湿度的变化灵活调控,切忌造成高温高湿或低温高湿的环境。红火鸟适宜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低于18℃停止生长,进入休眠。
湿度管理 需从环境和基质两部分进行调控。基质相对含水量高或低,形成干旱或涝渍胁迫效应,影响红火鸟的生长发育,造成叶尖、叶缘焦枯,基部黄叶、落叶,甚至死亡。与温度管理类似,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湿度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幼苗阶段(分株后催芽阶段):分株后0~30天,空气相对湿度75%~85%,基质相对含水量65%~70%,促进新芽生长。40天后新芽迅速生长,进入营养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调整为85%~90%,基质相对含水量70%~75%,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需时刻关注叶片状态,若出现叶缘干枯或霉变等症状,及时进行空气和基质湿度调控。150天后进入花芽诱导阶段:空气相对湿度60%~65%,基质相对含水量50%~60%;180天以后进入开花阶段:空气相对湿度75%~80%,基质相对含水量70%~75%。红火鸟生产周期的水分管理需要注意:温度、湿度统一调控,随时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尤其是叶片。浇水频次和时机需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掌握,切忌按计划安排固化管理;注意水温,水温和室温一致时,更有利于植株对水分的吸收和保持健康生长状态,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水温差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加显著;基质相对含水量过高,形成涝渍,抑制根的生长,同时造成基质过快分解,空气湿度>80%,植株易产生黄叶。
光照管理 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是两个要点,红火鸟生长发育需要较强的散射光。幼苗阶段(分株后催芽阶段):先期以促进新根生长和芽再生为主,光照条件是弱光和短日照;后期促进幼苗生长为首要任务,此时要增强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0~30天光照强度保持50µmol·m⁻²·s⁻¹,光照时间每天8~10小时,20天左右时,转盆180度,使幼苗受光均匀,避免幼苗偏长,破坏株型的匀称性。40天后进入营养生长期,提高光照强度至100~120µmol·m⁻²·s⁻¹,延长光照时间到10~12小时,在100天时,结合稀盆,将植株转盆180度。花芽诱导阶段:150天进入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阶段,此时强光和短日照促进花芽分化,加速成花,光强130~150µmol·m⁻²·s⁻¹,光照时间12~14小时。增大盆间距至10盆/平方米。180天进入开花阶段,此时保证植株各部位受光均匀,保证盆内单株花苞的均衡发育与开放。光照是红火鸟花期调控的关键环境因子,在营养生长期保证充足的光照和足够的时长,短日照与低温相似,均可以抑制红火鸟生长,使其进入休眠;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阶段可以采用幕布、补光灯等设施对光照强度和时间进行精准调控,诱导红火鸟花芽分化,实现红火鸟开花与市场需求的时间匹配。
肥料管理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的浓度、施用时间和方式直接关系到红火鸟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促控。幼苗阶段(分株后催芽阶段):0~30天施肥掌握少量多次原则,以有机肥、微肥和平衡肥为主,忌大量施肥,尤其是高氮肥。可每2周浇灌1次“臭肥”,即茁壮有机肥,或者1500倍液的Ca(NO3)2·4H2O4+K2HPO3溶液,促进新生根系生长及芽再生。40天后进入营养生长期,红火鸟枝叶快速生长,此时以速效肥为主,提高氮肥比例,结合叶面追肥,增加施肥次数。基质营养液浇灌,提升EC值至1.6mS/cm,叶面喷施N︰P︰K=30︰10︰10复合肥(N≥30%,P5O2≥10%,K2O≥10%,Fe 0.05%,Mn 0.05%,Zn 0.05%,Cu 0.02%,Mo 0.003%,B0.05%),促进新叶抽出和茎生长。花芽诱导阶段:150天后,进行花芽诱导,此时叶面追肥中增加P、K肥比例,调整成1000~2000倍液的N︰P︰K=10︰30︰20复合肥(N≥10%,P5O2≥30%,K2O≥20%,MgO≥3.0%,Fe 0.05%,Mn 0.05%,Zn 0.05%,Cu 0.02%,Mo 0.003%,B 0.05%),营养液配方同时调整为以P、K肥为主,降低营养液EC值为1.0~1.2 mS/cm。180天后花苞形成,进入开花阶段,此阶段叶面追施1000~1500倍液的15-5-15氮磷钾钙镁复合肥(N≥15%,P5O2≥5%,K2O≥15%,MgO≥3.0%,CaO≥7.0%,Fe 1.0%,Mn 0.05%,Zn 0.05%,Cu 0.02%,Mo 0.003%,B 0.05%),营养液保持N、P、K均衡。肥料管理需根据植株生长发育状态,以及温度、光照和水分等环境条件进行适度调整,灵活应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红火鸟整个生长发育期如果要更换营养液配方,或者调整大量元素比例时,需进行区域试验,确认安全后再规模化应用。
病虫害防治
红火鸟原生热带地区,栽培环境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高温高湿亦为虫害和病菌的滋生创造了有利环境,尤其是细菌和真菌类病害。红火鸟主要害虫有蚜虫、蓟马、蚂蚁、红蜘蛛和介壳虫等,对蚜虫和红蜘蛛非常敏感。病害主要有叶枯病、根腐病等。
虫害 吸食类昆虫如红蜘蛛、蚜虫和蓟马等,危害红火鸟的芽、幼嫩叶片,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爆发时可导致整个栽培区内植株的死亡。这几种吸食类昆虫发生除受环境影响外,同区种植红掌、丽格海棠等也会促进其数量激增。防治吸食类害虫的常用药为乙基多杀菌素1000~1500倍液、克螨特1000~2000倍液,以及啶虫脒1500~2000倍液。除用药对症外,施药方式、天气和药物种类等因素也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红蜘蛛、蚜虫和蓟马等害虫繁殖快,代际重叠,极易产生耐药性,需要2~3种药轮换使用,并且连续用药。喷药应选择晴天光照充足时进行,力求均匀,不遗漏,喷药当天不采用喷淋、迷雾等方式进行顶部浇水。喷药重点喷施叶背面、叶鞘,以及茎秆缝隙等部位。药液中可添加吐温-60或少量洗衣粉作展着剂,增加农药与虫体的接触面积。及时清理枯枝、落叶、残渣,保持种植环境干净,同时对各个角落、缝隙定时喷药,减少环境中虫体数量。
介壳虫因具“壳”,一般药液极难渗透,防治较为困难。幼虫期是介壳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幼虫形成壳前喷施800~1000倍液的毒死蜱或2000~3000倍液的特福力进行防治。形成“壳”后成虫可用油脂涂抹,或喷施油性杀虫剂,每隔6~7天施用1次,连续喷3~5次。
病害 主要是细菌性叶枯病、根腐病。叶枯病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黑色或褐色病斑,随病程发展,病斑逐渐扩大,最后至整个叶片枯烂,夏、秋两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初期防治非常重要,发现病株第一时间将发病植株移到单独区域隔离养护,剪掉病叶,同时每隔5~7天喷施1次800~1000倍液的百菌清,连续喷施2~3次。正常植株也要喷施1000~1500倍液的百菌清溶液进行预防性防治。
根腐病发病初期根系褐变、腐烂,随病菌的增殖侵害和病程加重,红火鸟茎、叶开始变黄、变褐,最后整株枯死。防治时先把腐烂根系剪除,剩余根系的发病部位刮干净,涂抹800~1000倍液的多菌灵溶液,重新栽植后,每隔2~3天用1000~1500倍液的多菌灵溶液灌根,连续灌根3~5次。
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率,首先是要对症下药,其次可采用辅助措施增强防治效果。2~3种农药交替喷施,减少抗药性,喷药时需避开强光和高温时段,谨防中毒。喷药后3~4小时内不浇水,尤其是不能叶面喷淋浇水,施药前先进行区域测试,然后规模化用药。
观赏与养护
红火鸟花期一般为1~2个月,养护管理直接关系到花期长短和观赏质量。红火鸟性喜温暖湿润和散射光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和暴晒,冬季或阴雨季节可采用高压钠灯、LED灯等设备进行补光,保证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照强度和时长。在空气干燥的季节需用加湿器进行增湿,若空气相对湿度低,易造成叶尖干枯、焦边和卷叶。观赏时最好摆放在距离向南或向西的窗户1~1.5米处,摆放区域温度维持18℃~28℃,湿度70%,光照80~100µmol·m⁻²·s⁻¹。红火鸟不耐低温,摆放区域在深秋至早春的低温季节应采用加热器进行加温,否则株型易散,不挺拔,影响观赏质量。摆放2周后,第一次施肥可采用N︰P︰K=15︰15︰15复合肥进行穴施。在盆的不同方位,挖深4~5厘米穴孔,每孔放复合肥2~3粒,埋土,浇透水。日常养护用水为中性偏酸纯净水,可用100~200倍液磷酸二氢钾溶液和纯净水间隔浇灌,浇水3~5次后,浇1次磷酸二氢钾溶液。根系从排水孔长出后,应进行换盆,可用锋利刀片将坏死根系剔除,喷施800~1000倍液多菌灵消毒,然后换到比现有栽植盆大20%~30%的新盆中,填充含有基础肥料的专用复配基质,压实,浇透水。正常养护10~12个月可再次开花。
红火鸟观赏养护管理难点是温度。温度过高,易导致叶缘干枯;温度过低,则株型变散,观赏质量急剧下降。日常养护中要时刻注意摆放区的温度,尤其要注意的是,加温同时应该增湿。
作者 | 杨秉祥
红火鸟(Heliconia psittacorum)为蝎尾蕉科赫蕉属草本植物,在巴西、夏威夷、佛罗里达州南部和哥斯达黎加等地均有分布。株高1.0~1.5米,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25~35厘米,薄革质,光滑,全缘,形态飘逸。穗状花序顶生,直立,苞片基部深红色,先端紫红色,鸟喙状,优雅奇致,是高级插花材料。红火鸟株型挺拔,绿叶飘逸,苞片深红耀眼,盆栽观赏甚是美观。大顺国际花卉于2010年前后引入红火鸟,开展引种栽培试验,总结形成了红火鸟规模化栽培种植技术体系。
繁育方式
红火鸟主要繁育方式有分株、营养芽繁殖和播种繁殖,常用的是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 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势强的植株作为母株进行培育。母株培育容器选择通气性较好、盆径21~25厘米的瓦盆、塑料或陶瓷盆,盆底设排水孔。母株培育基质选择泥炭土︰珍珠岩=8︰2的混配基质,pH值6.5~7.0,每升基质中加入N︰P︰K=30︰10︰10的缓释肥1克。母本养护区域温度控制在28℃±2℃,湿度70%±5%,光照12~14小时,光照强度80~120µmol·m⁻²·s⁻¹。为使母本健壮生长,1~2周浇灌1次含量0.1~0.4mol/L微肥营养液。1个月后即可进行分株操作。
分株前用0.1%高锰酸钾或75%酒精溶液对刀、锯、剪等工具以及手部进行消毒,然后将母株脱出,剪掉地上部茎叶,用锯或刀将根系分成2~3份,每份含3~5个茎,用剪刀修剪每份中的衰老根系、残根等,保留护心土,去掉多余基质,然后栽种到盆径14厘米盆中,栽种高度与原根茎持平,新株种植基质采用木纤维基质。将新植株放到温度25℃±2℃,湿度75%±5%,光照8~12小时,光照强度<80µmol·m⁻²·s⁻¹区域进行养护。新植株1~2周浇灌1次EC值1.0mS/cm的营养液,1个月后即可长出新芽。
营养芽无性繁殖 母本养护管理同分株繁殖。母本脱盆后,分成4~5份,去掉基质,保留茎基部膨大部位及新生根系,剪除其余根系。用0.1%高锰酸钾消毒液清洗干净后,将修剪后的母本浸泡到10mg/L的6-BA溶液中,溶液面与根茎处持平,保持母本直立,1周更换1次溶液。1个月后即生出大量营养芽,此时将营养液更换为5mg/L的6-BA+10mg/L的IBA,1周后营养芽即可生根,待根系生长到1~2厘米时,用锋利刀片将营养芽从母株上割下后种植即可。营养芽繁殖母本及新芽养护环境同分株繁殖。
播种繁殖 红火鸟种子外包被果皮,处理不当易发霉,萌发率低,且幼苗到成品周期较营养芽和分株繁殖慢,因而规模化繁殖较少采用。但红火鸟结实率高,种子繁殖系数大,是其潜在的高效繁殖方式。大顺经过技术攻关,将播种与组培技术相结合,将种子萌发率提高至95%,成苗率提升至90%,成功解决了播种繁殖的技术瓶颈。
播种前需做种子处理。待红火鸟种子成熟后,将果实取下,去掉外层蓝紫色的果皮,并将种皮外的果肉清洗干净,晾晒备用。干燥种子装袋,放在4℃环境保存、备用。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干燥种子用75%酒精消毒1分钟,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20分钟,无菌水清洗残留消毒液,将种皮小心拨开,取出完整的胚,将胚播种到MS培养基上,15~20天可见胚根,30天成苗,60天即可炼苗,炼苗1周后即可移栽。3个月苗高10~15厘米即可上盆,每盆种植3~5株。
栽培管理
栽培基质 红火鸟栽培基质要求透气、排水性能好,无虫卵和霉变,可采用进口泥炭土,或泥炭土和木纤维混合基质。经栽培比较,泥炭土与木纤维的混合基质优于纯泥炭土。混合基质中木纤维︰泥炭土=4︰1,纤维粗细度为20~40毫米,干物质含量为75~90kg/m3,pH值5.5~6.5,基础肥含量1.0kg/m3,初始EC值1.0~1.5mS/cm。复配基质材料最好现拆包现使用,有剩余要及时密封保存,避免害虫产卵及病菌滋生。红火鸟在上盆前,基质相对含水量调整至65%~70%。
温度管理 红火鸟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可按幼苗阶段(分株后催芽阶段)、营养生长期、花芽诱导期和开花期分阶段调控管理。以分株繁殖为例,幼苗阶段:分株后0~30天,催芽区环境温度控制白天最适温度25℃、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22℃,夜间最适温度22℃、最低温度18℃、最高温度25℃。30天后,新芽长出基质表面,一般是根白、芽壮,苗生长旺盛,抗逆性强,根据根系和芽状态进行筛选,淘汰生长较弱的分株苗以提高成品率。40天后进入营养生长期,环境温度调高至白天最适温度28℃、最高温度33℃、最低温度25℃,夜间最适温度25℃、最高温度28℃、最低温度20℃,促进地上部分快速生长,营养生长期一般需5个月、约150天。花芽诱导阶段:150天后,红火鸟完成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即花芽诱导阶段。环境温度控制在白天最适温度22℃、最高温度25℃,最低温度20℃,夜间最适温度18℃、最高温度20℃、最低温度16℃,空气湿度65%~70%。开花阶段:180天后,环境温度控制在白天最适温度28℃、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25℃,夜间最适温度25℃、最高温度28℃、最低温度22℃。温度管理需根据空气湿度的变化灵活调控,切忌造成高温高湿或低温高湿的环境。红火鸟适宜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低于18℃停止生长,进入休眠。
湿度管理 需从环境和基质两部分进行调控。基质相对含水量高或低,形成干旱或涝渍胁迫效应,影响红火鸟的生长发育,造成叶尖、叶缘焦枯,基部黄叶、落叶,甚至死亡。与温度管理类似,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湿度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幼苗阶段(分株后催芽阶段):分株后0~30天,空气相对湿度75%~85%,基质相对含水量65%~70%,促进新芽生长。40天后新芽迅速生长,进入营养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调整为85%~90%,基质相对含水量70%~75%,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需时刻关注叶片状态,若出现叶缘干枯或霉变等症状,及时进行空气和基质湿度调控。150天后进入花芽诱导阶段:空气相对湿度60%~65%,基质相对含水量50%~60%;180天以后进入开花阶段:空气相对湿度75%~80%,基质相对含水量70%~75%。红火鸟生产周期的水分管理需要注意:温度、湿度统一调控,随时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尤其是叶片。浇水频次和时机需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掌握,切忌按计划安排固化管理;注意水温,水温和室温一致时,更有利于植株对水分的吸收和保持健康生长状态,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水温差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加显著;基质相对含水量过高,形成涝渍,抑制根的生长,同时造成基质过快分解,空气湿度>80%,植株易产生黄叶。
光照管理 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是两个要点,红火鸟生长发育需要较强的散射光。幼苗阶段(分株后催芽阶段):先期以促进新根生长和芽再生为主,光照条件是弱光和短日照;后期促进幼苗生长为首要任务,此时要增强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0~30天光照强度保持50µmol·m⁻²·s⁻¹,光照时间每天8~10小时,20天左右时,转盆180度,使幼苗受光均匀,避免幼苗偏长,破坏株型的匀称性。40天后进入营养生长期,提高光照强度至100~120µmol·m⁻²·s⁻¹,延长光照时间到10~12小时,在100天时,结合稀盆,将植株转盆180度。花芽诱导阶段:150天进入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阶段,此时强光和短日照促进花芽分化,加速成花,光强130~150µmol·m⁻²·s⁻¹,光照时间12~14小时。增大盆间距至10盆/平方米。180天进入开花阶段,此时保证植株各部位受光均匀,保证盆内单株花苞的均衡发育与开放。光照是红火鸟花期调控的关键环境因子,在营养生长期保证充足的光照和足够的时长,短日照与低温相似,均可以抑制红火鸟生长,使其进入休眠;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阶段可以采用幕布、补光灯等设施对光照强度和时间进行精准调控,诱导红火鸟花芽分化,实现红火鸟开花与市场需求的时间匹配。
肥料管理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的浓度、施用时间和方式直接关系到红火鸟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促控。幼苗阶段(分株后催芽阶段):0~30天施肥掌握少量多次原则,以有机肥、微肥和平衡肥为主,忌大量施肥,尤其是高氮肥。可每2周浇灌1次“臭肥”,即茁壮有机肥,或者1500倍液的Ca(NO3)2·4H2O4+K2HPO3溶液,促进新生根系生长及芽再生。40天后进入营养生长期,红火鸟枝叶快速生长,此时以速效肥为主,提高氮肥比例,结合叶面追肥,增加施肥次数。基质营养液浇灌,提升EC值至1.6mS/cm,叶面喷施N︰P︰K=30︰10︰10复合肥(N≥30%,P5O2≥10%,K2O≥10%,Fe 0.05%,Mn 0.05%,Zn 0.05%,Cu 0.02%,Mo 0.003%,B0.05%),促进新叶抽出和茎生长。花芽诱导阶段:150天后,进行花芽诱导,此时叶面追肥中增加P、K肥比例,调整成1000~2000倍液的N︰P︰K=10︰30︰20复合肥(N≥10%,P5O2≥30%,K2O≥20%,MgO≥3.0%,Fe 0.05%,Mn 0.05%,Zn 0.05%,Cu 0.02%,Mo 0.003%,B 0.05%),营养液配方同时调整为以P、K肥为主,降低营养液EC值为1.0~1.2 mS/cm。180天后花苞形成,进入开花阶段,此阶段叶面追施1000~1500倍液的15-5-15氮磷钾钙镁复合肥(N≥15%,P5O2≥5%,K2O≥15%,MgO≥3.0%,CaO≥7.0%,Fe 1.0%,Mn 0.05%,Zn 0.05%,Cu 0.02%,Mo 0.003%,B 0.05%),营养液保持N、P、K均衡。肥料管理需根据植株生长发育状态,以及温度、光照和水分等环境条件进行适度调整,灵活应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红火鸟整个生长发育期如果要更换营养液配方,或者调整大量元素比例时,需进行区域试验,确认安全后再规模化应用。
病虫害防治
红火鸟原生热带地区,栽培环境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高温高湿亦为虫害和病菌的滋生创造了有利环境,尤其是细菌和真菌类病害。红火鸟主要害虫有蚜虫、蓟马、蚂蚁、红蜘蛛和介壳虫等,对蚜虫和红蜘蛛非常敏感。病害主要有叶枯病、根腐病等。
虫害 吸食类昆虫如红蜘蛛、蚜虫和蓟马等,危害红火鸟的芽、幼嫩叶片,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爆发时可导致整个栽培区内植株的死亡。这几种吸食类昆虫发生除受环境影响外,同区种植红掌、丽格海棠等也会促进其数量激增。防治吸食类害虫的常用药为乙基多杀菌素1000~1500倍液、克螨特1000~2000倍液,以及啶虫脒1500~2000倍液。除用药对症外,施药方式、天气和药物种类等因素也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红蜘蛛、蚜虫和蓟马等害虫繁殖快,代际重叠,极易产生耐药性,需要2~3种药轮换使用,并且连续用药。喷药应选择晴天光照充足时进行,力求均匀,不遗漏,喷药当天不采用喷淋、迷雾等方式进行顶部浇水。喷药重点喷施叶背面、叶鞘,以及茎秆缝隙等部位。药液中可添加吐温-60或少量洗衣粉作展着剂,增加农药与虫体的接触面积。及时清理枯枝、落叶、残渣,保持种植环境干净,同时对各个角落、缝隙定时喷药,减少环境中虫体数量。
介壳虫因具“壳”,一般药液极难渗透,防治较为困难。幼虫期是介壳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幼虫形成壳前喷施800~1000倍液的毒死蜱或2000~3000倍液的特福力进行防治。形成“壳”后成虫可用油脂涂抹,或喷施油性杀虫剂,每隔6~7天施用1次,连续喷3~5次。
病害 主要是细菌性叶枯病、根腐病。叶枯病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黑色或褐色病斑,随病程发展,病斑逐渐扩大,最后至整个叶片枯烂,夏、秋两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初期防治非常重要,发现病株第一时间将发病植株移到单独区域隔离养护,剪掉病叶,同时每隔5~7天喷施1次800~1000倍液的百菌清,连续喷施2~3次。正常植株也要喷施1000~1500倍液的百菌清溶液进行预防性防治。
根腐病发病初期根系褐变、腐烂,随病菌的增殖侵害和病程加重,红火鸟茎、叶开始变黄、变褐,最后整株枯死。防治时先把腐烂根系剪除,剩余根系的发病部位刮干净,涂抹800~1000倍液的多菌灵溶液,重新栽植后,每隔2~3天用1000~1500倍液的多菌灵溶液灌根,连续灌根3~5次。
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率,首先是要对症下药,其次可采用辅助措施增强防治效果。2~3种农药交替喷施,减少抗药性,喷药时需避开强光和高温时段,谨防中毒。喷药后3~4小时内不浇水,尤其是不能叶面喷淋浇水,施药前先进行区域测试,然后规模化用药。
观赏与养护
红火鸟花期一般为1~2个月,养护管理直接关系到花期长短和观赏质量。红火鸟性喜温暖湿润和散射光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和暴晒,冬季或阴雨季节可采用高压钠灯、LED灯等设备进行补光,保证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照强度和时长。在空气干燥的季节需用加湿器进行增湿,若空气相对湿度低,易造成叶尖干枯、焦边和卷叶。观赏时最好摆放在距离向南或向西的窗户1~1.5米处,摆放区域温度维持18℃~28℃,湿度70%,光照80~100µmol·m⁻²·s⁻¹。红火鸟不耐低温,摆放区域在深秋至早春的低温季节应采用加热器进行加温,否则株型易散,不挺拔,影响观赏质量。摆放2周后,第一次施肥可采用N︰P︰K=15︰15︰15复合肥进行穴施。在盆的不同方位,挖深4~5厘米穴孔,每孔放复合肥2~3粒,埋土,浇透水。日常养护用水为中性偏酸纯净水,可用100~200倍液磷酸二氢钾溶液和纯净水间隔浇灌,浇水3~5次后,浇1次磷酸二氢钾溶液。根系从排水孔长出后,应进行换盆,可用锋利刀片将坏死根系剔除,喷施800~1000倍液多菌灵消毒,然后换到比现有栽植盆大20%~30%的新盆中,填充含有基础肥料的专用复配基质,压实,浇透水。正常养护10~12个月可再次开花。
红火鸟观赏养护管理难点是温度。温度过高,易导致叶缘干枯;温度过低,则株型变散,观赏质量急剧下降。日常养护中要时刻注意摆放区的温度,尤其要注意的是,加温同时应该增湿。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