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农历正月是一月份吗(农历正月是几月)

发布时间:2024-05-04 11:33:52作者:谁为谁伤来源:网友投稿

农历正月是一月份吗(农历正月是几月)

本文目录一览:

农历一月为何叫“正月”?民俗专家:源于“建寅”的夏历正月

5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间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农历的第一个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这是为什么?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出没,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以月亮圆缺为月,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从而制定出最早的历法夏历。但是,每逢朝代的更换,新的朝代以每年的哪一个月作为第一个月是有变化的,也就是说,把每年的哪个月定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比方说,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若用干支纪年法来称谓,一月称“建寅”之月,十二月称“建丑”之月,十一月称“建子”之月,这就是所谓的“三建”说。其中,“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在我国,秦至西汉中叶前,岁首一直在夏历十月,也就是以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为新年。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把岁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农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

罗澍伟进一步介绍说,“正”字,在汉语中有两个读音:一个如“刚正不阿”里的“正”,有正中、正直、纠正等含义,但用于农历中的一月,则要读“万里征途”中“征”的读音。这是周秦以来的传统读法。也有人认为,把“正”读为“征”,是因为秦始皇姓赢名政,“政”与“正”同音,为避讳皇帝名字,遂改读为“征”音。

“正月里来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正月初一的到来,春节的大幕正式开启,人们走亲访友,互拜新年,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周润健)

一月为什么叫正月?古人怎么过年?这些春节相关的知识,和孩子一起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也是每个人翘首以盼的团圆的日子

1月22日

我们将迎来2023年春节

关于传统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你知道多少呢?

农历一月为什么叫正月?

哪里的“福”字可以倒着贴?

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

带着孩子一起学起来吧——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

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农历一月为什么叫“正月”?

正月,又称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夏朝的夏历把元月作为正月。

正月的“正”字,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为什么人们却把它读作“长征”的“征”字音呢?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嬴名政,“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到现在。

即将到来的兔年,有384天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公历2023年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共有365天。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

由于有一个“闰二月”,农历癸卯兔年的384天,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至2024年2月9日结束。这也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

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

“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正月不理发有科学依据吗?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

“鞭打春牛”指的是什么习俗?

牛是春耕的主力,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传说中,一开始是‘芒神’挥鞭,后来发展到在场的最高行政长官挥鞭,到清朝,皇上也参与进来,一人三鞭。”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闰春节”是什么意思?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最近一次要等到2262年了。

这是因为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本是为了调和回归年与汉历年计算上的矛盾。公历的一个月,有的有30天,有的有31天,2月只有28-29天。而农历,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

2021年的腊月就恰逢小月,只有29天,因此当年也就没有大年三十。

“福”字能不能倒贴?

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倒贴福字,意为“福到”了。

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大门上的“福”字应为正贴,有“迎福”和“纳福”之意,同时显示庄重恭敬、端庄大方之意。

最早的爆竹是用什么做的?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关于爆竹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古代的春节有多热闹?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唐陶舞蹈女俑、唐演奏陶俑,美妙的音乐、灵动的舞蹈呼之欲出,仿佛再现着长安守岁的盛况:

饺子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饺子实物

除此之外,唐代还有斗花、逛庙会、看杂耍、胡旋舞等等年俗。

少数民族过年有什么传统?

除了传统的春节习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过年的传统: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作“白节”。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对联和“福”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

彝族同胞在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将一碗水和前一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作“白节”。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羊献给至亲好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春节不止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例如: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以及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外国友人也会过春节。

你的家乡是如何过年的?

有哪些年俗让你印象深刻?

快来评论区

和我们分享吧~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自人民网、新华网、微言教育、央视一套、北京新闻

图片来源:包图网、央视一套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农历十二个月的雅称,原来这么美

农历十二个月还能怎么说?

我们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

为每一个月都起了许多雅称,

今天,诗词君来介绍十二月份的雅称,

你更喜欢哪一个月的称呼呢?

一月

孟春、柳月、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

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称柳月。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韩愈《和崔舍人咏月》

二 月

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三月

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余春。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

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四月

孟夏、巳月、余月、中吕、初夏、麦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麦秋至。”

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

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贯休《寄王涤》

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李廷珪《藏墨诀》

五月

仲夏、午月、皋月、蕤宾、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

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韩愈《题榴花》

六月

季夏、未月、且月、林钟、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七月

孟秋、申月、相月、夷则、瓜月、初秋、桐秋、桐月、兰月、肇秋。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

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

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乞巧》

八月

仲秋、酉月、壮月、南吕、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农历八月。此时月桂花盛开,故称桂月。

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

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九月

季秋、戍月、玄月、无射、菊月、暮秋、凉秋、杪商、秋末、残秋。

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

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

十月

孟冬、亥月、阳月、应钟、露月、冬、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

农历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

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杜甫《萤火》

十一月

仲冬、子月、辜月、黄钟、霜月、寒月、葭月、正冬、畅月。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葭月是农历十一月的美称,因为冬月里的葭草才会吐出“绿头”,所以十一月称之为葭月。

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

忆长安,子月时,千官贺至丹墀。

——刘蕃《忆长安·十一月》

十二月

季冬、丑月、涂月、大吕、腊月、暮冬、梅月、暮岁、岁杪。

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

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 卢象《竹里馆》

转自:诗词世界

2024年什么时候出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