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邱 [qiū]
笔划 7
五笔 RGBH
部首 阝
结构 左右结构
笔顺:撇、竖、横、竖、提、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释义
1. 同“丘”。 2. 姓。
〈名〉
地名用字
邱,地名。——《说文》
同“丘”。孔子名丘,因避讳,清雍正三年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并加“阝”旁为“邱”
姓
〈形〉
不好
要好勿会好,要邱也勿会邱。——《海上花列传》
说你品行实在邱。——华广生《白雪遗音》
相关词语
圜邱 寅邱 邱坛 邱园
嵩邱 蓟邱 邱墟 故邱 昆邱 青邱
#我要上头条# 在深夜里绽放自己的魅力,有路灯欣赏就不求其他!
国乒粉丝又内讧了,这一次,是樊振东与王楚钦的粉丝齐聚德国华裔邱党的社媒,开启大乱战。
事情是这样的,新加坡大满贯男单四分之一决赛,王楚钦4比1淘汰了邱党,邱党无缘四强后写道,这次是我连续第三次进入四分之一决赛,对此我非常高兴,我和王楚钦打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但是不少网友却不认为,他们认为比赛中王楚钦遮挡,称邱党应该投诉。还有球迷写道心疼你。王楚钦粉丝自然开启了反击,称这是樊振东粉丝的造谣。直言裁判都没提醒,世界第一粉丝这么闹,是输不起的表现。
实际上,关于王楚钦发球遮挡的问题是老生常谈了。王楚钦也回应过,表示裁判没判就没问题,甚至直言发球就是自己的优势。
相信,这个话题将一直持续下去。本次比赛,裁判对于遮挡发球判罚很严格的,国内外选手都有被判罚的。包括国乒的林诗栋、王曼昱等都在关键分被罚过,需要重视了。
近段时间,美菲又在密谋干一件大事。
据菲律宾巴丹群岛省省长透露,美国陆军将在4月份抵达巴丹群岛,与菲方进一步讨论在当地建造港口设施的事宜。
据悉,巴丹群岛是菲律宾最北端的岛屿省份,距离台湾地区不到200公里。
目前省内最大的港口朝向西边,去年8月,菲律宾就曾与美国商讨在当地建设“替代港口”一事,并要求美国为此提供资金。
而此次商讨的新建港口很有可能朝向北侧,直面巴士海峡。
值得注意的是,巴士海峡被视为解放军进出太平洋的关键水道之一,同时也是连接西太平洋和南海之间航道的关键之处。
也就是说,美国此次打算出资建设的新港口,不仅离台湾地区近,还能让美军获得切断这一重要通道的发力点。
地理位置之敏感,且由美方出资,此消息一出便迅速引起各界关注。
而短短几月,菲方给出的建港理由发生重大变化,十分耐人寻味。
去年8月,菲方以旧有港口陈旧,在风浪大时无法运作为由,向美方提出建设替代港口的需求,以便于在海况不好时能够卸货。
然而,在前几天的采访中,菲方话锋一转:以备“台海有事”,新建港口可以为从台湾地区逃出的菲律宾工人提供收容服务。
虽两次理由均只涉及民用,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菲此举意图明显,民用转军用,只在一念之间。
坦率来讲,美国和菲律宾布局巴丹群岛之心,由来已久。
首先是美国方面。
此前,美国一公司就曾发表分析报告指出,台湾海峡周边500海里范围内的陆地很少,以致美军介入第一岛链的战略支点有限,而巴丹群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菲律宾向美军开放使用的9个军事基地中,距离台湾地区最近的也要400公里,巴丹群岛则整整缩短了一半。
去年4月,美菲的“肩并肩”联合军演就曾在巴丹群岛举行,当时有超1.7万名军事人员参与军演,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肩并肩”联合军演。
不仅如此,当时美军出动了“海马斯”火箭炮,该火箭炮射程达300公里,具有远程封锁巴士海峡的能力。
而据外媒透露的最新消息,美菲有意将巴丹群岛纳入下一次“肩并肩”联合军演的计划中。
倘若能将巴丹群岛建设起来,可以大大提高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实力。
其次是菲律宾方面。
今年2月初,菲律宾国防部长就在公开场合频频喊话,呼吁加强巴丹群岛的军事存在,建设和部署更多军队和设施,让其成为“菲律宾北部基线的先锋”。
不难发现,菲律宾近来不仅在南海屡屡挑事,还紧跟美国步伐,对台海问题指手画脚。
去年,菲律宾再向美国开放4个军事基地的使用权限,其中之一就在巴丹群岛附近,距离台湾地区仅有300公里。
即便当时的中国驻菲大使对此提出异议,菲方仍执迷不悟,继续给台海问题“火上浇油”。
眼下,距离5月20日赖清德上任越来越近,我们更要警惕台海周围的一举一动。
不可否认,巴丹群岛的军事价值的确很高,如果充分利用和开发,可为美国在战时提供和燃料补给,还可以作为美军舰的临时停靠点和维护点。
从战略上来说,这对中国极为不利。
不过,当前美国和菲律宾还处于谈判阶段,要想彻底提升巴丹群岛的军事实力还需一段时日。
巴丹群岛的军事价值虽高,但基础设施建设却十分落后,除了简陋的民用港口外,只有一条约不足2000米的跑道,仅能容纳对起降环境要求低的运输机。
而且,就连美国自己也承认,在第一岛链的美军基地中,即便是精心打造了十几年的冲绳基地群,也难以抵抗解放军的远程火力打击。
所以,有关此事后续发展,我们还需持续关注。
还记得去年5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曾表示:“菲律宾向美国提供了4个新军事基地,我向中方保证,这些军事基地不是用来攻击中国或任何国家的。”
但从如今来看,菲律宾登上美国的“遏华”战车愈发坚定,愿其能三思而后行,小心引火烧身。
#1952年的今天邱少云牺牲#
2017年1月,马上就到农历春节了,贵州省遵义市公安局开始安排春节走访慰问活动,慰问对象是基层生活困难的群众。
遵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市公安局交管局局长石晓洪的任务是到桐梓县基层走访。
走访对象是由桐梓县公安局确定的,其中一名走访对象是木瓜镇新坝村一名88岁的老人,名字叫陈大权。
1月30日上午,木瓜派出所所长王飞陪同领导走进了陈大权老人的院子里。
陈大权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今年88岁,身子骨依然硬朗,精神也很矍铄,留着一把花白的胡须,一个人住在几十年的老土墙房子里。
石晓洪听说老人是退伍老兵,便随口问起了老人的从军经历。
这一问不要紧,石晓洪发现:陈大权老人竟然是邱少云烈士的战友!
公安局领导走访陈大权(左一)
一旁的民警对老人的话还是有些疑惑,如果老人真是抗美援朝老兵,甚至是邱少云的战友,怎么从来没有在新闻媒体曝光过呢?
老人看出了民警的质疑,从上衣兜里掏出了一包东西,打开一看,赫然是陈大权老人的《革命军人证明书》《立功证》,如假包换。
更令人震惊的是,老人还收藏着一张战友的照片,老人称:
“这就是邱少云赠给我的亲笔签名照!”
石晓洪很了解邱少云的事迹,听说邱少云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烈士的真人照片,只能看到邱少云烈士的美术和雕塑作品。
那陈大权老人拿出的邱少云真人照片是怎么回事?真的还是假的?
伴随着老人的回忆和讲述,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逐渐展现出来。
陈大权珍藏的邱少云照片
1930年6月,陈大权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区浸水乡八村的一个贫苦家庭。
陈大权家里很穷,父母给地主当佃农,他从小就给地主放羊,后来被伪军抓去当兵,抗战胜利前他所在部队起义,陈大权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
1951年11月,陈大权所在的部队奉命抗美援朝,入朝作战。
在这一点上,陈大权倒是和邱少云的经历有一些相似之处。
邱少云是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192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他自幼失去双亲,9岁丧父(父亲被恶霸砍死)、11岁丧母(母亲贫病交加而死),成为可怜的孤儿,生活十分穷困。
邱少云13岁就开始给地主打长工,后来被军队强行拉去当兵,1949年刘邓大军解放成都,邱少云所在部队起义,他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邱少云在部队参加了进军大西南和剿匪战役,邱少云的表现十分英勇,屡立战功。
1951年3月,邱少云所在的第10军第29师调归15军,邱少云开始随部队从四川出发,赴朝作战。
出发前,邱少云在战友郭安民的帮助下,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寄回家里,这是邱少云人生第一封家书,也是最后一封,他在信中说到:
“前些日子,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明天就要到朝鲜去打美国佬了。…我在朝鲜多打美国佬,你们在家里要把分的地种好,多打些公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子么。”
邱少云家书
邱少云抵达朝鲜后,没能参加15军的第一战,他在集训队突击培训了一个多月后才重新归队。
就是在这段时间,陈大权和邱少云被分配到了同一个班,度过了朝夕相处的一个多月。
在陈大权的记忆中,邱少云身体很壮实,学习努力,训练也很刻苦。
两人一个来自四川,一个来自贵州,家乡相邻,乡音相近,习俗相通,从军经历相似……让他们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一个多月后,集训结束,邱少云和陈大权回归各自连队,两人就此别过。
分别时,战友们互赠礼物,邱少云赠送陈大权一张半身的免冠照片,陈大权也送了自己的照片给邱少云。
邱少云会写字,他在自己的照片背后签名题字,还写了一句话,陈大权不识字,只好请邱少云替他在自己的照片背后写上名字。
短短一个月的相处,陈大权没有了解太多邱少云的情况,后来的战斗中,陈大权和邱少云再次相遇,并亲眼见证了邱少云的牺牲。
1952年4月,15军经过9个月的休整重回战场,而邱少云终于在五圣山上迎来了自己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斗,也是付出生命的最后一战。
很多文章说邱少云牺牲于上甘岭战役,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他牺牲的地方是一个叫孤正岭的小高地,标号是391高地。
上甘岭和391高地都属于15军驻守的五圣山。
不同的是,当时上甘岭是志愿军的防御阵地,而391高地是在美军手中,距离上甘岭主峰约3公里;上甘岭战役于1952年10月14日打响,而邱少云则牺牲于此前两天。
1952年10月上旬,上甘岭战役一触即发,位于上甘岭西面的391高地成了15军军长秦基伟的心腹大患,391高地扼守平康谷地,孤立地突出在开阔地带,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我军决定攻取此地,而进攻391高的重任落在了5军29师87团9连身上,这正是邱少云所在的连队。
敌人在391高地上部署了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军事工事十分坚固,而高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完全在敌人的炮火封锁范围内,盲目硬攻损失一定很大,只有缩短进攻距离,出其不意地发动突然袭击,才有可能一举夺下阵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军决定在发起总攻的前一天夜里,安排部分部队利用芦苇蓬蒿为掩护,隐蔽接敌,潜伏在敌人阵地前沿,邱少云主动报名参加了突击队。
邱少云(油画)
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写道:
“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1952年10月11日下午7时,夜色降临,500多名英勇的指战员逐次潜入开阔地的荒草灌木,隐形蹑踪,毫无声息地接近391高地。
凌晨零时许,各部到达了预定位置,但他们还不能立即发起进攻,因为后续部队还没有到达,他们需要继续潜伏,等到第二天晚上,后续部队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后,再发动突然袭击。
也就是说,邱少云所在的第一梯队,需要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再潜伏漫长的十多小时。
邱少云所在的战斗小组距离敌人阵地最近,距敌人阵地仅有60多米,属于尖刀中的尖刀,全靠一人多高的芦苇蓬蒿掩护,才能隐藏行踪,根本不能行动。
一开始,敌人没有发现潜伏的志愿军战士,但在12日中午时分,两名敌人突然从阵地走出来,向邱少云潜伏区域走了过来。
为了防止部队暴露,我军炮兵向敌人打了一发炮弹,阻止了敌人的迫近,敌人察觉到了危险,不敢继续前进,却向阵地前方胡乱打了几发烟雾弹。
就是这几发烟雾弹,引燃了邱少云潜伏区域的蓬蒿。
邱少云(油画)
燃烧的蓬蒿很快烧着了邱少云的棉衣棉裤,这个时候只要邱少云就地翻转打滚,就可以熄灭身上的火苗,可这样一来就会暴露自己乃至整个潜伏部队的行踪。
邱少云没有丝毫犹豫,他咬紧牙关,任由火苗燃烧,火焰逐渐蔓延到全身,烧到他的头发,烧透棉衣,烧到了他的皮肉……
烧伤是最疼痛的伤害之一,但邱少云仍然没有动,他咬紧牙关,把双手深深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
慢慢地,火焰一点点吞噬了邱少云,彻底夺去了他的生机,自始至终,直至壮烈牺牲,他没有发出哪怕一声呻吟。
邱少云牺牲时,陈大权就在邱少云身后不远处,他亲眼见到邱少云被火焰焚烧,心中无比焦急。
陈大权一度想要冲过去帮邱少云灭火,可纪律不允许他这么做,邱少云强忍伤痛就是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如果自己一时冲动,一样会暴露整个部队的潜伏!
陈大权眼睁睁看着邱少云被烈焰夺去生命,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恨,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忍下去!一定要在战斗中消灭敌人,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当天傍晚,总攻开始,潜伏了一天一夜的战士们一跃而起,他们怀着对敌人的满腔怒火,摧枯拉朽般冲向391高地,全歼了守敌。
邱少云(雕塑)
10月17日凌晨,志愿军在一片被烧光的坡地上找到了邱少云的遗体,他蜷缩着,被彻底烧焦了,身上的军衣和胶鞋几乎全都烧光,只留下一块巴掌大的残片,全身唯一没被烧焦的是那双泥土里的手……
从那以后,陈大权一直铭记着邱少云的事迹,邱少云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他英勇战斗。
此后的战斗中,陈大权见过很多牺牲的战友,但邱少云始终是牺牲最壮烈的那一个。
1956年4月,陈大权从部队退伍复员回老家,继续为国家建设出力,先后参加过湘黔铁路、铁山煤矿等建设。
后来,陈大权又响应号召回家务农,当了一名普通农民,虽然生活一度很困难,但他从来没炫耀过自己的功绩,更没有向当地党委、政府提过任何要求。
孩子们知道父亲是抗美援朝的功勋老兵,有时会让父亲去找政府享受应得的待遇,但老人每次都会拒绝。
在陈大权看来,26岁的邱少云永远牺牲在了异国他乡的战场上,自己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福,怎么能向组织要待遇呢?
这样“隐居”一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直到2016年春节遵义市公安局的领导走访,陈大权老人才打开话匣子,讲述了这段尘封数十年的历史。
陈大权珍藏的战友照片
讲完这段故事,陈大权拿出了十多张珍藏的战友照片。
从1951年11月入朝,到1956年4月回国,陈大权收到了很多张战友赠送的照片,保存完好的有12张,分别是邱少云、周炳清、晏起元、何华龙、萧呻富、阳德才、张道才、郭新全、熊义悔、丁怀春…
最吸引石晓洪他们视线的,莫过于那张邱少云的真人照片。
这是一张很老的照片,留下了明显的时光痕迹,照片中,年轻的邱少云浓眉大眼,神情坚定,精神抖擞,身穿军装,留着偏分的发型,左上衣口袋别着两支钢笔。
翻过照片,背后是一行钢笔题字:
“赠给亲爱的陈大权同志为留念,战友邱少云。1952.2.19。”
石晓洪十分激动,他看过新闻报道,说邱少云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真人照片,现在陈大权老人却拿出了邱少云烈士亲笔签名照,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发现!
石晓洪立即将这个重大发现报告给《贵州都市报》记者闻讯而至,将陈大权老人的事迹写成报道,刊发在了《贵州都市报》上。
此文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热议。
邱少云烈士的唯一真人照片找到了!在网络高度发达哦时代,这张照片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甚至一度惊动中央军委,安排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核实此事。
陈大权珍藏的邱少云签名照片
但也有不少媒体和读者提出质疑:这张照片究竟是不是邱少云本人?仅凭陈大权老人的回忆,还有照片背后的签名,能证实照片中的年轻人是邱少云吗?
质疑者的理由有二:
1,2015年4月,中国青年网发布文章《唯一在世弟弟回忆邱少云:他说会带着光荣花回来》,内容是邱少云唯一健在的弟弟邱少华回忆邱少云的有关生平事迹,以及介绍邱少云唯一一封家书。
这篇文章中提到,邱少云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烈士的真人照片,只能看到邱少云烈士的美术和雕塑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邱少云的样貌都是参照他三弟、四弟的样子设计的。
现在冒出了邱少云所谓亲笔签名照,十有八九是假的。
2,2015年8月,湖北日报发表文章《87岁抗美援朝老兵保留邱少云亲赠相片:亲眼见他牺牲》,称邱少云的战友郑时聪保存了一张邱少云赠给他的照片。报道称郑时聪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3营9连宣传干事,正是邱少云同一连队的战友。
文章中说,郑时聪亲眼见到邱少云牺牲,并在第一时间撰写了一篇关于邱少云事迹的稿件,后来正是在他稿件的基础上,才有了随军记者郑大藩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报道《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也让邱少云一举成名。
郑时聪珍藏的邱少云照片
这张照片背后也有题字,不过仅有“赠三哥”3个字,因为郑时聪在老家排行老三,战友们都喊他“三哥”,所以邱少云在自己照片背后的题字是“赠三哥”。
郑时聪提供的这张照片一度被认为是邱少云真实的照片,曾在志愿军博物馆公开展出,还被回忆录《我心有歌——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一书采纳,作为邱少云烈士的照片。
现在时间到了2017年初,陈大权老人突然也拿出一张邱少云亲笔签名的真人照片,照片中的人物相貌却跟郑时聪老人提供的邱少云照片迥然不同,完全是两个人。
两张照片至少有一张是假的,或者两张都是假的。
3,陈大权提供的邱少云照片中的男子,穿着笔挺的中山装,领口露出白衬衣,留着整齐的偏分头,发型过于时髦,不符合那个时代的风格。
上述三个理由似乎很合理,但更多人愿意相信,陈大权是志愿军老兵,不可能撒谎。
到底孰真孰假?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有必要查证清楚,给邱少云烈士一个交代,给烈士家属一个交代,也给关心烈士的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郑时聪珍藏的邱少云照片
2017年2月,曾报道“邱少云一生从未留下真人照片”文章的中国青年网发现了陈大权老人提供的邱少云照片,对此也持质疑态度,究竟该如何证明呢?
这真的是邱少云吗?中国青年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邱少云烈士家属、邱少云的侄子邱光兵,以及位于重庆铜梁的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王成金,核实照片的真实性。
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联系到邱光兵,并把网传的邱少云照片发给他时,他告诉记者自己早在一年前的2016年就见过这张照片。
那是在2016年,邱光兵有一个老乡在重庆打工,结识了一个来自贵州的工友,这名工友在闲聊时告诉他“自己的爷爷和邱少云是战友”,老乡知道邱光兵是邱少云的侄子,便在回乡之后将这一消息转达给邱光兵。
邱光兵很重视,立即把情况报告给重庆市铜梁区委宣传部和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为了进一步挖掘邱少云烈士的生前事迹,2016年初,邱光兵和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王成金一行前往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找到了那位“邱少云的战友”——正是前文讲到的陈大权。
陈大权
在陈大权家里,他们确实看到了这张有邱少云签名题字的照片,这是他们第一次见这张照片,见了之后也拿不准,出于谨慎考虑,他们想把照片带回重庆,找专家进行鉴定。
陈大权老人很痛快,直接告诉他们说:“你们拿去鉴定吧,如果照片是真的,我们就送给纪念馆;如果是假的,我们再拿回来自己保存。”
就这样,陈大权把自己珍藏的照片交给了邱光兵一行。
邱少云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大哥,下有两个弟弟。大哥、三弟早早出去给地主打长工,很少在家,跟邱少云相处时间很短,四弟邱少华与邱少云相处时间最长,也是唯一见过邱少云并在世的人,邱少云被拉去当兵时,就是邱少华亲自送他离开。
所以说,邱少云到底长什么模样,邱少华最有发言权。
邱光兵把照片拿给邱少华看,邱少华仔细看了很久,摇摇头说:“不太像。”
邱光兵让四叔再回想一下,邱少华表示拿不准,因为邱少云走的时候,他只有十几岁,从那以后再也没见过邱少云,如今60多年过去了,老人的记忆也很模糊了,不敢肯定照片中的人到底是不是邱少云。
邱少云的四弟邱少华
王成金想到了邱少云生前的战友、尖刀排排长郭安民,他把照片传给郭安民,老人反复看过好几遍,回答是两个字——“不像。”
这个时候,王成金又想到了笔迹鉴定。
如前所述,这张照片背后有邱少云的亲笔签名,而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收藏着邱少云唯一一封家书,王成金想把家书的笔迹与签名的笔迹进行对照,但这封家书是邱少云在战友帮助下写的,不能确定哪些字出自邱少云的手笔,也无法作为可信的比照物。
王成金还不死心,他又想找公安机关鉴定,看看这些字是不是1952年写的,但因为鉴定技术所限,没有得出一个权威可信的结论。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邱少云照片的真实性始终未能完全确定,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一直到了2017年春节,石晓洪到陈大权老人家中走访,这张照片传遍网络后,专家们仍然不能确定这张邱少云照片的真实性,只能说是“真假难辨”。
邱少云战友:郭安民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张邱少云照片的真实性。
1,首先看照片中的人物发型。
有人质疑说照片中的人物偏分发型过于新潮,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其实,这一点并不成立。只要从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就可以发现,偏分头是20世纪50年代的流行发型,很多年轻男性包括军人都留这种发型,邱少云作为二十几岁的战士,留这种发型毫不奇怪。
2,再次看照片中的服饰特点。
照片中的人物着装、佩带钢笔的习惯,都符合20世纪50年代的特征。
前文说过,邱少云曾参加部队集训,学习文化课,而当时的人们喜欢把钢笔别在衣兜口,有的还喜欢别上两支、三支甚至更多支钢笔,而陈大权老人收藏的其他战友照片,衣着打扮和别钢笔的习惯,跟邱少云几乎一致。
3,最后看照片背后的签名题字。
从观感效果看,照片背后的题字笔迹其实并不好看,有些像初学者不太娴熟的水平,这恰好符合邱少云“参军前不识字,后来才开始学写字”的特征。
另外,签字中的“赠”“亲”“权”“为”4个字是繁体字,其他字为简体字,但书写都很流畅,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看起来毫无违和感,这和当时存在的繁简混用的现象基本一致。
综合上述分析,作者认为陈大权老人提供的邱少云照片真实性很大,但由于没有得到邱少云亲属的认可,以及充分的技术鉴定结论作为支撑,我们尚且得不出100%准确的结论,所以就连专家们都认为这张流传甚广的邱少云照片“真假难辨”。
邱少云画像
其实,不管邱少云照片真假如何,都不会影响邱少云烈士的英勇事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坚强的战士在烈焰中咬牙坚持的身影,他的身体被烈火烧焦了,但他的精神却在烈火中永生,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复兴,前赴后继,奋勇前行!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