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正月初一是什么节和风俗(正月初一是什么节)

发布时间:2024-07-18 21:58:19作者:落荒而逃来源:网络

正月初一是什么节和风俗(正月初一是什么节)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年俗趣谈:正月初一是“鸡日”?为何要吃五辛盘?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这是丰子恺在《过年》中,描述的一幅团圆景象。

“年初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也是如今的“春节”。这一天,晚辈们要给长辈拜年,准备茶点款待客人,迎接新年和春天。

资料图:春节将至,北京民众选购年画。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历史悠久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重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了年三十,正月初一接踵而至。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相当悠久,而且,旧日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开始,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才算结束,日子过得不紧不慢。

“由于出现的时间很早,春节相关庆祝活动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就有。”民俗学者王娟说,只不过最初活动时间不太固定,一直到汉代有了规范的历法,这个日期才确定下来。

在农耕社会,过年堪称一年中难得的团聚、休闲时光。过年或者说过春节更像一个持续的过程,在除夕、正月初一达到高潮。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每一天都有讲究以及相对应的一些习俗。

正月初一是“鸡日”

正月初一,在整个新年年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资料图:图为商铺挂满了带有浓浓年味的年货。 黄河 摄

传说,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女娲在前六天的时间造了鸡、狗、猪、羊、牛、马,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七天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又为“鸡日”,古人特别重视鸡,称其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还有传说称“天鸡吃鬼”,在这一天,人们会画鸡贴于门上,以示谨始。最早鸡的造型是刻在门上的,后来又衍生出剪纸、年画等形式:公鸡口中都叼着“五毒”,即蝎子、蜥蜴等,表示驱邪辟邪之意。

拜年敬长辈 准备茶点款待客人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踩着一地鞭炮纸屑残渣,正月初一照例是要去给各家各户的亲戚长辈们“拜年”。人们穿起新衣,预备好茶点糖果,款待客人。

资料图:各种造型的“鼠”年花灯。 泱波 摄

这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说着祝愿身体健康一类的吉祥话。长辈呢,也要给晚辈发点压岁钱,皆大欢喜。

之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也会互相登门拜年或聚会畅饮。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春节期间,熟识的人在路上遇见了,要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等等,或者简简单单来上一句“过年好”,话虽不多,却浸透了过年的喜庆劲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微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等。

为啥这一天不准“动扫帚”?

春节时,古代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明朝大画家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上面提到的“名刺”以及“名谒”,很有点后来“贺年卡”的意思,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时至今日仍然颇受欢迎。

另外,相传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所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把好运统统扫光。假如非得扫地不可,得从外头往屋里扫,便不会“破财”。

同理,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人们便在大年夜把家里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再准备好一个大桶盛废水。

今天看来,那些禁忌自然带上了些许迷信色彩,但就实际生活而言,也有另外一种含义:希望人们少操劳、过年时多休息。

饺子之外,正月初一还有这些吃食

饺子是春节期间的必备美食。这之外,古代还讲究吃鸡蛋、五辛盘。晋•周处《风土记》云:“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炼形。又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

资料图:饺子摆出了一条鱼的造型。 王以照 摄

五辛盘所放的蔬菜,各地并不完全一样。一般含有葱、韭菜等五种味道辛辣的蔬菜,也有的地方会放香菜、春菜等,不同的菜有不同的寓意。但总的来说,“辛”谐音“新”,表示迎新之意。

从中医角度讲,吃点有辣味的菜,也是对身体的调节:整个冬天浊气都堆积在体内,古人认为,吃些辛辣的采药东西有利于释放那些浊气,而且新年伊始要吃“新”东西,呼应即将到来的春天。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绵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种无须解释的文化,融入人们的血脉。即便背井离乡多年,同样魂牵梦萦。(完)

王亮王明 卢进 张美超 徐英磊 杜欣欣寻亲资料

寻找王亮王明:王亮1984年10月07日出生,王明1987年08月25日出生,1993年1月1日两人在贵州省凯里黔东南州锦屏县同时离奇失踪。原籍湖南邵阳县红石乡东山村二组,父母现居住在湖南怀化靖州县。

卢进2000年3月14出生、2002年正月十五beiguai、平头,两只手大拇指下面有不明显刀疤印,手上的疤痕是土医生治疗时留下的,不明显,脚背上有火盖烫疤痕,失踪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恳求好心人帮助留意,感恩感谢!编号561251

姓名:张美超 性别:女 年龄:36岁 被shouyang家庭住址:河北唐山丰润区丰登坞镇曾庄子村58号 岀生日期:1988年5月14日 身高:158CM左右 体重:50kg左右 失踪时间:1989年1月1日 失踪地点: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大茹庄村 失踪者体貌特征:右额额头有一颗痣 失踪原因经过:不详,基因检测我亲生父亲是河北唐山人,我亲生母亲是广西都安或广西柳州,更偏向于广西柳州,基因检测结果我亲生母亲有一个亲戚叫闭丽平,疑似跟我亲生母亲是姨姐妹,我亲生母亲的姨姐妹她有一个女儿叫覃粤柳 好心人如知其亲生父母家庭情况麻烦您联系我们

我叫徐英磊,是一名孤儿,先天性双目失明,出生日期2001.11.8目前是在福利院生活,今四川绵阳公安打怪库祖籍分析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沈姓。我已采血入库,已有半年时间。

寻黑龙江省黑河市杜欣欣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90年12月17日 失踪日期:1994年4月23日 失踪地点:黑河市转盘道附近 特行描述:小圆脸大眼睛,双眼皮,鼻梁不是高鼻梁,大耳朵,耳朵溥丢时梳着短发。

1973年警卫战士被迫退伍,张爱萍苦寻其14年: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张爱萍恢复名誉之后一直在寻找当年在301医院照顾自己的战士,转眼间已经十几年了。张爱萍委托一位记者帮忙寻找终于在13年之后迎来了好消息。

正在老家靠着搬砖生活的赵保群得知开国上将要找的正是自己,十分意外。张爱萍主动邀请已经回到老家的赵保群再次回北京。13年之后两个人再次见面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何开国上将张爱萍要花费13年寻找这个搬砖的小战士呢?

1949年,赵保群出生在江苏海安的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亲赵德文,是40年参军的老革命,曾在老家担任民兵队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赵保群从小就对解放军产生了向往,20岁那年,他终于得偿所愿,参加了解放军,在北京卫戍区某部给首长当警卫员。

能给首长当警卫,这是多少新兵梦寐以求的工作,赵保群也没有浪费这个机会,到1972年初,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警卫班长了。然而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影响他终生的大事。

1972年5月,首长给了赵保群一项重要的任务,让他去301医院“监护”一位名叫“张续”的患者,

因为这个病人的身份非常特殊,组织上给赵保群定下了三条规矩:

第一,绝不允许同病人谈论与政治相关的话题,不许有任何便利和护理。

第二,绝不允许病人与外界的人接触。

第三,每周二张续的家人会来探望他,届时赵保群必须将他们的谈话内容记录下来上报给组织。

得到命令的赵保群二话没说,带领4个士兵赶往301医院。“监护”的人满脸络腮胡子,脸色苍白,浑身上下都是肿胀的。明明已经是夏天了,却依旧披着厚厚的棉衣,看起来有些憔悴和衰老。医生说,他的左腿已经被打碎了,而且刚做了一次手术。

看到这个场景,赵保群明白了什么,当时是特殊时期,经常有高级领导干部被打倒,赵保群就觉得这个病人的身份肯定不一般。

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张续”就是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

赵保群虽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在与这个病人相处的过程中,赵保群发现这个老人虽然身材消瘦,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刚毅;再加上赵保群和他交谈时,其暴露出来的书生气质颇为浓厚,这让赵保群意识到眼前这个病人并不是一般人。

打这之后,赵保群暗下决心,一定要照顾好眼前这个病人,既是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也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个病人有着敬仰。“张续”也感受到了这个淳朴战士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逐步放下了戒心,慢慢地与赵保群建立起深厚友谊。

“张续”也渐渐敞开心扉,和这个“看管”的小战士说话、唠嗑,讲一些过去关于井冈山、长征途中的战斗故事、老红军的优良传统。

自此,赵保群更加笃信这个病人是个正派的好人,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候“张续”的亲属来了,赵保群索性就出去给他望风,希望他能和家人多说几句知心话。

在赵保群的精心照顾下,张爱萍渐渐恢复了精神,也有了胃口。

他经常主动照顾“张续”,“张续”无法坐起来吃饭,赵保群就坐在床边给他喂,张爱萍不能上厕所,赵保群就拿来一个盆,方便完了再给他端出去,毫无怨言。

天热的时候,“张续”想吃西瓜,赵保群二话不说,就去外面买西瓜回来,一勺一勺地喂给张爱萍吃。

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肩负着医生护士不敢做或不愿做的护理任务,定期为“张续”洗头,理发,刮胡子,端大小便,擦洗身子。

这些原本都不是他的职责,但他俨然成了病人久病床前的“孝子”。

听说吃茄子有利于骨头愈合,他就上街买回茄子。听“张续”自言自语“西瓜该熟了”,他就上街买回西瓜。赵保群的行为,引起“专案组”的不满,对他进行了口头警告,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7月的一天,赵保群安排好保卫任务,回到休息室躺了下来。还没等睡着,就听一名战士来报:“不好了班长,张续口吐白沫,好像快不行了。”

听到这句话,赵保群赶紧跑到张续病床前,果然看到已经没有意识的张续已经抽搐。

“怎么回事,不是让你们好好看着吗!”

“刚才有位医生来给他喝了一碗药,没过一会儿就这样了。”

看来这是有人要置张续于死地,那碗药肯定是毒药,得赶紧找医生来抢救。

赵保群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冲上去按响了“紧急电铃”,这时的医院医生已经下班了,给值班室打电话也打不通,一时间赵保群不知所措!好在主治医生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住着。赵保群三步并两步就跑到了主治医生家里,看着主治医生慢悠悠的样子,赵保群恨不能扛着他走。他顾不上休息,赶紧协助医生救治病人,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张续”总算是转危为安了。当“张续”得知这次死里逃生都是因为赵保群抢救得力,他激动握住赵保群的手,哽咽无语。赵保群只是笑着说,没什么救人是我的本分。

事后一查,原来在“张续”喝的中药中多了一味“药”。那么,这个“药”是谁放进去的呢?那个“张续”见赵保群对自己这样关心,就提醒他:不要查了,查不了的。你考虑一下自己的事情吧。

不久之后,赵保群的确受到了牵连,1972年11月6日下午,组织上宣布解除对张续的监护,赵保群和另外四个战友被通知在当日下午3点前离开301医院,不得再与病人有接触。

这时,赵保群才知道自己监护的病人竟是开国上将张爱萍,却可惜未能再见他一面。离开那日,他怀着无限敬仰和惜别之情对着病房默默行了一个军礼。

回到部队后,赵保群因为在“监护”期间违反了上级规定,原本机会提干的他被取消了资格,且被要求于1973年3月1日退伍,从此离开北京。

就这样,赵保群只好重新回到家乡务农。

1974年,张爱萍将军已经康复并开始工作,但对这位曾经在自己落魄时悉心照料自己的战士十分感激,于是他开始四处打探赵保群的去向,张爱萍将军先是来到北京卫戍区询问赵保群的下落,可是张爱萍将军却得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答复:“赵保群所在的部队已经解散编入了武警序列,而赵保群本人也已经退伍了。”

此后,将军不断打听他的下落。然而,由于当时档案记录还不太完善,加之赵宝群在回乡后,又把名字改成了,张爱萍将军一直没能和他联系上。

张爱萍将军不愿意就此放弃,他记得赵保群是江苏海安一带人士,于是张爱萍在治病途中路过南京,特意找到在江苏人民广播电视台工作的吴邦义,请他帮自己寻找一位名叫赵保群的同志。

张爱萍夫妇对赵保群的一片真情深深打动了吴邦义,他当即乘车前往如皋、泰州、海安等地寻找赵保群,并让当地的广播站发出“寻人启事。”

然后吴邦义数十次寻找此人,始终没有结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86年正月初五这天,海安县广播站负责人打电话向吴邦义通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赵保群找到了!他就在海岸线角斜镇五坊村!

在1986年的时候,赵保群正在做着砖瓦厂挑砖工的工作,他却接收到来自张爱萍上将的来信,信封里包含着一些书和一些补助的钱。信中写道:“1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打听你的消息,现通过南京吴邦义找到了你,我们很高兴。现寄去100元钱,给你年迈的双亲及孩子买点东西。微微心意,请笑纳。”

要知道,赵保群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搬砖工人,见到老首长说的话,他不禁湿润了眼眶。

在得知张爱萍将军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时候,赵保群十分激动。忍不住对妻子说:“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张爱萍将军还没有忘记我,还在找我,我真是……”

激动过后,通过和家人商议,赵保群最终决定将这些钱捐赠给原五坊小学。

第二天一早,赵保群就敲开了校长的家门,商议之后,决定用这笔钱给学校添置一台风琴。后来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又以“红领巾”的名义,给远在北京的张爷爷和李奶奶写了一封感谢信。

张爱萍夫妇再次被赵保群的高尚品格所感动,张爱萍主动为赵保群题词“破世俗一尘不染,立高洁两袖清风”,连同妻子购买的76本图书,一并寄给了赵保群,托他转赠五坊小学。

后来,赵保群妻子生病,张爱萍将军也寄来了医药费,这次,赵保群还是和以前一样,全部捐献,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1987年11月13日,在张爱萍的极力邀请下,多年未回到北京的赵保群再次来到北京。

那天上午,张爱萍特意换上崭新的军装,带着夫人一起在家里摆好茶水,等候赵保群光临。警卫员报告赵保群抵达门口之后,张爱萍主动站起身,走出去迎接这位昔日的恩人。见到赵保群之后,张爱萍和他紧紧抱在一起,眼泪早已如泉水般涌出。

左张爱萍、右赵保群

在被问到为什么退伍之后没来找他时,赵保群只是简单说了句:“我在老家过得挺好的,不想为首长添麻烦”。一番话,让张爱萍热泪盈眶。在得知赵保群退伍之后年纪轻轻地就当起了搬砖工人,张爱萍深知这是受了自己的牵连,所以后来张爱萍向请示:希望对他进行优待,给他安排工作,立了大功的人可不能区别对待。

在经过的调查和张爱萍上将的担保后,1988年,赵保群终于恢复了工作待遇,他被安排到家乡工商所工作。

这也算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而赵保群在参加工作后,也一直铭记张爱萍上将的教诲,坚持做一个正派的人,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并担任了第七届江苏人大代表。

2003年,张爱萍上将与世长辞,远在千里之外的赵保群听到这一噩耗顿时泣不成声,念叨着“老首长咋就走了呢”,坐着火车去了北京,参加了追悼会,送老首长最后一程......

对赵保群来说,作为一名战士,他履行了当时应该承担的责任。对张爱萍将军来说,他牢牢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身上关于善良、关于正直、关于报恩的美德,也永远是我们后辈代代相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