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的街道上,人潮涌动,车辆来往穿梭,霓虹灯光闪烁。一位年轻的建筑师,李阳,挎着包,目光专注地走在人群中。他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脑海里满是新项目的构想和设计图。
突然,他的手机响起,是他的好友兼同行,王宇的来电。他接通了电话,王宇的焦急声音传来:“李阳,你在哪儿?快过来一下,我有个大发现!”
李阳听到王宇的兴奋声音,心中一动,快步赶往了约定地点。来到一家咖啡馆,他见到了王宇,他正兴奋地在桌子上展示着一本厚厚的书籍。
“这是什么?”李阳好奇地问道。
王宇笑着说道:“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各地建筑的百科全书,我翻了翻,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什么现象?”李阳也跃跃欲试。
“你看,不同地区的人对同一种建筑的称呼是不一样的。”王宇指着书中的一页,上面列举了各种不同的建筑名称,比如“公寓”、“公寓大楼”、“公寓楼”、“住宅楼”等等。
李阳眉头微皱,他开始思考起这个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意义。他们两人坐下来,开始深入探讨起来。
“或许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李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些地方更注重个人私密空间,所以称之为‘住宅’;而有些地方更倾向于集体生活,所以称之为‘公寓’。”
王宇点头附和:“没错,而且这也反映了建筑所处环境的特点,比如在大都市中心,一栋高层建筑可能被称为‘公寓大楼’,而在郊区可能就简单称之为‘住宅楼’。”
两人的讨论越发深入,他们发现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文化、社会、甚至心理的体现。这些不同的称谓背后,蕴含着人类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或许,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李阳说道,“不仅仅是外表的美观和结构的稳固,更应该考虑到建筑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王宇赞同地点头:“是的,只有这样,我们设计出的建筑才能真正与人们的生活相契合,才能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两人的对话不仅让他们对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更多的灵感和创意。他们决定合作,共同设计一座结合了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筑,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故事发展着,李阳和王宇的建筑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他们的合作也深化了彼此的友谊,成为了彼此的良师益友。
故事的结尾,城市中心的街道上,人们络绎不绝地走过,而新建成的建筑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阳和王宇站在建筑的前方,望着自己的作品,内心充满了满足和自豪。
“这是我们共同的成就。”王宇微笑着对李阳说道。
李阳也笑了笑:“是的,我们的努力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丰富。”
他们紧握着彼此的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展望着未来,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结构,更是文化与生活的体现。通过深入探讨和合作,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加贴近人们生活需求的建筑,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丰富。正如李阳和王宇一样,我们应该怀揣着希望,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在我国古代,天文机构都是由国家建立的,也是由国家管理控制,因为天文机构和观测仪器属于国家重器,普通人是不能染指的,否则会有谋反之嫌。那么作为国家机构,一般会设立太史局,司天监等官职进行天文观测工作。那么作为时令的制定和报时也属于天文机构的工作之一,而报时这项工作就不可能只限于在都城或者几个重点地方来进行了,而是需要在各个省,府,州,县的城区都要设立报时机构,才能实现让百姓了解时刻的效果。
古代报时制度
古代一般会使用圭表和漏刻进行报时和校正,在白天的正午和晚间的更点时,会将时刻在全城传播,由官方在城中的钟鼓楼或谯楼上发布整点的时刻。
报时工作的场所,自宋以来,尤其是燕肃(961-1040)的莲花漏推广后,大凡富庶地区的县城及以上的城市基本都有。除了地方志中有记载外,在很多名人撰写的漏刻铭中也提到了安放的地点。
燕肃莲花漏
如清周家楣等修《顺天府志》载“钟鼓楼元时即有之。钟楼,至元中建……鼓楼,旧名齐政楼,此楼正居都城之中……齐政者,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义。上置铜漏刻,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宋时故物。其制为铜壶四,上曰天水,次曰平水,又次曰万水,下曰收水。中安饶神,设械,时至则每刻击饶者八……”
鼓楼位于地安门外,高一丈二尺,广十六丈七尺有奇,纵减三之一,建楼五间,绕以圆廊,周建砖垣;钟楼在鼓楼北,制相埒,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清乾隆重建。齐政楼中的铜漏刻可自动在每刻击饶,由漏水带动机械时钟,但在20世纪20年代初,只剩下钟还在,而鼓及漏刻俱失。
北京鼓楼
光绪时期湖北《兴国州志》记载了“兴重修刻漏碑记”中,对地方建立报时制度的意义有一番说明“凡郡必有城,城有楼,其名谯楼。上设鼓,角与漏三物,所以壮军容,定昏晓。兴居有节,不失其时,其为制旧矣。予始至郡,每日影下梁窗闻鼓声紘紘然,鸣于闉闍之间。日明天旦,晨鸡三号,则鼓又鸣,率以此而候夜旦。然夜漏不设,常使守者占天星以候百刻,风雨晦冥,则笳鼓失节,往往夜半奏角,黎明而受初更者,犹弗易也”这个记载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若连日阴雨,长期无法校准漏刻,引起笳鼓失节。
鼓楼内的更鼓
当时即使在边远的城市,也会设有鼓楼,如嘉庆时期《伊犁总统事略》卷五载“惠远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伊犁河北岸创立……中建鼓楼一座”,惠远城为边陲重镇,位于今天伊犁霍城县西南。
地方上的这些鼓楼,谯楼在报时上有实际应用外,中央政府也有明确的指令和要求,如《巴县志》卷三,《漏壶台》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颁漏壶式于天下”,在云贵川的一些地方志中都有明初建鼓楼的记载,而在沿海发达地区,在更早的宋元时期就都建有鼓楼了。
温州谯楼
这种全国城市建鼓楼的报时制,反映了古代对统一时刻,便利官署办事和人民生活有节奏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使漏刻这种仪器广泛地散布于全国各地。
同时,从制造漏刻的叙述中,也可以了解各地漏刻的制造和使用情况。比如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元延祐漏刻,为元仁宗延祐三年(1317)制造。乾隆《番禺县志》载“今番禺拱北楼有古刻漏存焉。则元仁宗延祐元年宣慰司陈用和制也……大者高六尺余,三者递减一尺……”在第一壶旁刻有款识,列有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马速忽等职名10余人的名衔,末列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阴阳提领简德辅监铸,南海县该吏陈用和,作头杜子盛,作头冼运行。延祐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造。
代县谯楼
这套漏刻由四把壶组成,为桶形,第一壶上口围9.66尺,径2.6尺,底围7.8尺,高3.3尺,下面三壶逐渐缩小。据《番禺县志》载“咸丰丁巳年(1857),拱北楼灾。此壶为人携去移置它所,庚申(1860)劳文毅公崇光,悬赏购得之,月壶略有损坏,其盖与日,星两壶盖均补铸,勒名于末,置抚署退思轩。同治甲子(1864),重建楼成,后置原处。”
目前这套漏壶是已知传世最久的一具。
在江西袁州府,今江西宜春,有一座谯楼,位于宜春市鼓楼路。谯楼上置有漏刻,钟鼓,多有记载,但是必备的日晷却在府志中记载不多。漏刻仅是一种计时仪器,单靠自身是不可能一直准确无误地运行下去的,必须经常与日晷进行校对,或者与圭表浑仪的观测结果校对。因此一般在谯楼除了漏刻外应有日晷,测影盘,指南针等仪器。而在志书中只记载漏刻,却很少提到日晷的原因是前者多为铜制,较为精密,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较多,因此会重点记载。而日晷多是以石凿成,比较简单,且普及程度更高,因此记载中容易忽略。
袁州谯楼
《明会典 兵部记 急递铺》记载“每铺设十二时日晷一个,以验时刻”,由此可以认为谯楼的报时工作中,日晷也是必备的工具。
明正德《袁州府志》记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间(1208-1224)郡守腾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原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分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可见各种设施较为齐全。
袁州谯楼上的天文仪器
谯楼在宋代未设有专业人员,而由军卒管理,因为时辰的测报与军事关系较为密切。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设置训练掌握天文历法的人员,优秀者由司天台录用。明洪武十七年(1384)在府设阴阳学府正书一名(从九品),州设典术,县设训术各一人,清沿用明制,以上职人均称阴阳生。而元代以后,诸如谯楼的管理人员均为阴阳生来管理。
袁州谯楼外景
目前袁州谯楼遗址,楼台占地约780平米,台高5.5米,台上建有二层高楼,楼宽23.3米,长11.8米,高12.8米。楼的屋脊呈南北向,为抬梁式构架,在筑台东北和东南两角,各伸出一个平台。现东北平台已拆毁,只剩东南平台,平台长19米,宽7.4米。
袁州谯楼是目前已知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府治谯楼,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地方时政工作的规模的状况。
小高明月楼,黄鹤岳阳楼。燕子楼兰船,青红东南西,歌层台阁桥。
1.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 《 临安春雨初霁 》
2.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3.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 鲁迅 《 自嘲 》
4.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 秦观 《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
5.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佚名 《 西北有高楼 》
6.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曹植 《 七哀诗 》
7.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 苏轼 《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
8.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 晏殊 《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
9.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 王昌龄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
10.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杜甫 《 登楼 》
11.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 柳宗元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12.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 高骈 《 对雪 》
13.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 《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14.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15.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其一》
16.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 李益 《 写情 》
17.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 韦应物 《 寄李儋元锡 》
18.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 高适 《 塞上听吹笛 》
19. 谁家今夜扁pian1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 》
20.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李白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2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崔颢 《 黄鹤楼 》
23. 画楼春早,一树桃花笑。——清代凌廷堪《点绛唇春眺》
24.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 李白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25.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 《 登岳阳楼 》
26.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 李商隐 《 岳阳楼 》
27.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 黄庭坚 《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
28.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 周邦彦 《浣溪沙》
29. 牡丹春后惟枝在,燕子楼空苦恨生。 —— 徐渭《燕子楼》
30.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李白 《 塞下曲六首·其一 》
31.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 李白 《 蓟北门行 》
3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 《 从军行七首·其四 》
33.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陆游 《 书愤五首·其一 》
34.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 李白 《 赤壁歌送别 》
35.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杜牧 《 遣怀 》
36.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 宋 林升《题临安邸》
37.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 陈子龙《春日早起二首 其一》
38.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 苏轼 《春宵》
39.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 杜牧 《 金谷园 》
40.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 李商隐《无题》
41.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 杜牧 《 念昔游三首 》
42.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
43.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4.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李白 《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
45.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虞美人 听雨》蒋捷
46.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 《 登鹳雀楼 》
47.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 —— 晏殊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48.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杜甫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49.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 《 蜀中九日 》
50.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李白 《北风行》
51.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 苏轼 《花影》
52.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 周邦彦 《拜星月慢》
53.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54.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 李白 《 寄崔侍御 》
55.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 岑参 《 火山云歌送别 》
56.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 岑参 《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
57.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钗头凤 红酥手》
58.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 李商隐 《 落花 》
59.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李商隐 《 晚晴 》
60.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 王勃 《 滕王阁诗 》
61.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 李白 《 侠客行 》
62.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 李清照 《 临江仙·梅 》
63.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李贺 《南园》
64.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王冕 《梅花》
65.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1366-杨士奇《刘伯川席上作》
66.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张祜hù 《纵游淮南》—扬州
67.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 张籍 《 成都曲 》
68.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 王建 《寄蜀中薛涛校书》
69.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 杜甫 《 狂夫 》
70.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 杜甫《野望》
71. 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 —— 周密《瑶华》
72.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姜夔 《 扬州慢·淮左名都 》
73.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74. 二十四桥何处是,思心随梦到扬州。 —— 明 皇甫汸 《 侠客行席上赠吴子 》
75.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陆游 《 沈园二首·其一 》
76.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禹锡 《 乌衣巷 》
77.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 刘禹锡 《 杨柳枝 》
78.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 刘禹锡 《 杨柳枝 》
79.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唐 苏味道(苏轼先祖) 《 正月十五夜 》
80.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姜夔 《 扬州慢·淮左名都 》
81.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温庭筠 《 商山早行 》
82.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辛弃疾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83.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七律·长征 》
84.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 《七律二首·送瘟神》
85.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1245-蒋捷《一剪梅》
86.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8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李白 《夜宿山寺》
88.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杜甫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