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下一年是什么年2025(下一年是什么年)

发布时间:2024-05-02 03:25:31作者:浮生若梦来源:互联网

下一年是什么年2025(下一年是什么年)

本文目录一览:

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导语: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转眼间已经进入寒露时节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早晚已经很凉了!

不知道是发没发现,2023癸卯年是闰二月,明年2024年是闰年,而到了2025乙巳年(蛇年)又是闰六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和其它的并无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汉武帝的《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从天文数据上会有些区别,但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现在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经过发展,到了的时候开始改用西方的历法——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那么,为什么要“置正”?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哪些说法呢?

1、为什么要闰月

阳历是平年是12个月约365天,闰年是约366天。

阴历是一年12个月约354天。

也就是说,阳历年的长度要比阴历年的长度要长约11天,这样常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在与四季脱节的情况。

为了防止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方法来平衡。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就废除了这种固定闰周的方法,而是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

而我们现行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有闰月的年份是约384天。有了阴阳历,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只看太阳或月亮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2、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十二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例如:202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日,是中气“春分”,再隔一个月后,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而当中这一个月(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9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二月后面,所以叫闰二月。因此,2023癸卯年闰二月,农历年的长度是约384天。

在比如,2025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大暑”,再隔一个月后,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处暑”,而当中这一个月(2025年7月23日——2025年8月22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六月后面,所以叫闰六月。

简单点说,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例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霜降是九月“中气”,如果九月里没有“中气”霜降,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

3、民间有哪些说法?

由于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农历年里有立春节气,有的农历年里没有立春节气,也就是民间说的“双春年”和“无春年”。

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在民间也有很多农谚,比如“一年两个春天,毛贵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寡年无春腊月寒,来年六月天不闲”,“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两春夹一冬,没被暖烘烘”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农谚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而“双春年”和“无春年”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的结果,并不能用来判断年景,就当一种民间文化来了解就行,不能作为判断天气和年景的依据。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当年是“闰六月”的话,那么,部分年份是火把节最早的年份,也是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最晚的年份,这点是一定的。

二、2024年是公历闰年

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

为什么要设计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了大约0.2422天。这样一来,4年下来就会累积出来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由于现行的公历,我们在日历上只能看到一个大写的阿拉伯数字,没有农历内容那么丰富,不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

您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龙年春节记事 按照传统,正月十五之后年就过完了

龙年春节记事

按照传统,正月十五之后年就过完了。今年的年算是退休三个年头以来第一个度过退休生活完整年度的春节,原本就没有过高的过节期望,除了政府解禁燃放烟花爆竹的通知有所触动和兴奋以外,其他的都在预料之中。除夕夜的团圆晚餐喝了一杯白酒,春晚播出的时段是轻音乐背景下听书独自度过的。初五之前的三次家人聚餐是最有春节气氛的活动。陪着孙女儿到小区外面的马路边放了两次烟花,有安静孤寂之中的震撼感。十五前仅有的三次朋友同学聚餐,与往年相比,少了许多的热闹,少了太多酒局的发挥,更少了太多酒的伤害,尤其是十九日中午,喝的也不算多,但不舒服了两三天,说不上来哪儿不清爽,就是不爽。最有趣的是年前偶尔意外听到的一位路人、一位熟人的对话。第一位大约是在年二十八九,去便利店购物,两位大妈级的女士对话:愁死了,最累的就是过年,一做一大堆,从早到晚,累得要死……我的思维一下子回到了十几年前,可不是嘛,家庭主妇从集中准备到逐天逐顿的做,再到每天每顿每次的洗洗涮涮,真是费心费力,最累的也可能也是最没存在感的主角,太辛苦了!一句话点醒了我这个年过六十的老头子,过去这么多年怎么没有这样的感触?也许是老人都走了好些年的缘故吧,自己已经是主角了还没觉得。另一位是年初二下午在小区外面散步途中碰到的棋牌室老板,因为认识多年了,碰到说了句过年好,他便一语切中实质:出来转转好,过年呆在家里太无聊了,实在是没意思!我知道他的棋牌室开着,也是没事儿了出来门口走走,我呢是孩子们年初二就出远门玩去了,剩下我俩,老伴儿如约打牌,我是属于定时出来散步的……。

除夕夜和大年初一传统的微信和短信息拜年,是我多年的习惯,太多的熟人、朋友,由于工作和退休因素,没理由联系更没机会谋面,很多已经好长时间没音讯了,借着过年拜年问候一下。思量再三,范围缩小了,短信息全部都是点对点,微信就不用说了。后来回翻大概有百分之三的人没有回复我,也罢,得有自知之明,毋需揣度更不必计较,也是离开的方式和机会,我容得下不回复,也应该容得下作为符号的微信和电话。微信早安问候一直有着困惑,可能绑架了别人……确实没必要也不应该,从今早起,对每天都先问候自己的朋友,依然必须回复,自己不要一厢情愿地因为有朋友问候自己,自己也再因此每天早上都发微信问候别人,适当拉开间隔,重要的节日节气周一周末问候即可,换位思考,若非他人主观意志,为何要强加?

最热闹的场景就是昨天下午应社区工作人员的要求,到人民广场观社火,久违了的人山人海,近不到跟前,看不到场面,在外围拍了几张照片便回家了。

今天已经是正月十六了,那个多少年充满了期盼隆重并渲染了全世界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可感受与印象尤其是应该有气氛远不及预期,曾经的年呢?哪儿去了?平淡,清静,没了企盼,原本期望解禁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远没达到过去的感受程度,也没出现期望的报复式燃放。楼前楼后看到的都是在单元门外面放鞭炮,没有过去居民从客厅南北窗户伸出去放炮的震响,或许是文明的进步吧……。

节间,有朋友微信交流,若干年后的春节,极有可能就是一个时间续接转折的符号了。这就是现实,也必然是以后的历史,这就是规律,顺之即是!愿这个世界越来越好。

癸卯兔年“一年两头春”!属正常历法现象,对生活不会产生特殊影响

辞“虎”迎“兔”,农历癸卯兔年到来。由于存在闰月,这一年是闰年,一年中将会出现两个立春节气,即“一年两头春”。

2023年1月22日进入农历癸卯年,到2024年的2月10日将迎来下一个农历新年——甲辰年。细心的公众会发现,农历癸卯年包含了两个立春节气,即癸卯年的正月十四立春(2023年2月4日)和同年腊月二十五立春(2024年2月4日)。民间称这种现象为“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

“一年两头春”是中国农历历法中闰年时出现的现象。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和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是依据太阳运行规律,即回归年编制的,所以立春节气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绝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因此从公历来说,不论是平年365天还是闰年366天,每年都会出现一次立春节气,24个节气也都只出现一次。

而农历是按照月亮朔望变化编制的,一年的天数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一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这样“经年累月”就会产生非常大的“时间差”。为了解决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调节问题,我国智慧的古人在每19个农历年中增加7个闰月,即19年7闰,闰月所在的年份称为闰年。闰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

由于农历闰年一年的天数多于公历一年的天数,就可能会出现农历闰年一年中有25个节气,年初一个立春节气,年尾一个立春节气。即将到来的癸卯年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一年为闰年,有个“闰二月”,全年共有384天。

相对于“一年两头春”,还有“无春年”和“单春年”,即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节气或只有一个立春节气。

杨婧表示,“一年两头春”每隔几年便会出现一次,是正常的历法现象,对自然气候和季节没有影响,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更不会产生特殊影响。

转自 | 新华社

来源: 上海法治报

2024年是甲辰年,老人说“无春遇青龙,春寒逢秋旱”,啥意思?

很快就要到年底了,2024年我们将迎来甲辰年,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福运高照、平平安安。

对于农民来说,都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24年是甲辰年,老人说“无春遇青龙,春寒逢秋旱”,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我们早点来了解一下。

2024是甲辰青龙年

我国一直用干支历来纪年,简称“干支纪年”,即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的搭配起来,分别组成60个组合,每个组合配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用来表示一年,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六十花甲子。假如今年是甲辰年,那么明年就是乙丑年……,从甲子年回到下一个甲子年,需要60年。

岁星(木星)是一年的主宰,岁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约为12年,正好对应12个生肖,每年都有一个值年太岁当值。岁星每运行30度,对应地球上的一年,岁星运行12个30度正好对应12个地支。因此十二生肖就是12个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翻开日历我们会发现,2024年是甲辰年,“辰”对应生肖龙,因此明年是龙年,属龙的明年犯太岁,在我国民间有本命年穿红的说法。龙年总共有5个,分别是戊辰年、庚辰年、壬辰年、甲辰年、丙辰年,人的60岁是第5个本命年,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按照古人的说法,人到了60岁才能过寿。

在五行中,10个天干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其中甲和乙属木,对应青色;丙和丁属火,对应红色;戊和己属土,对应黄色;庚和辛属金,对应白色;壬和癸属水,对应红色。

2024年是甲辰年,甲属木,对应青色,因此2024年是青龙年,同时也是木龙年。

2024年是无春年

“无春年”并不是指没有春天,而是指农历上没有立春节气。2024年2月4日立春,对应的农历时间为2023年腊月二十五;2025年2月3日立春,对应的农历时间为2025年正月初六,2024在农历上一整年都没有立春节气,因此2024年是“无春年”。

聪明的小伙伴不难发现,遇到无春年的年份,上一年往往是双春年,2023年在年头和年尾分别有一个立春节气(正月十四和腊月二十五)。如果是无春年,正月的第一个节气必然是雨水节气,腊月的最后一个节气必然是大寒节气。

至于为啥会出现无春年,与农历闰月有关。为了协调农历与阳历的时间差,为了防止两者四季脱节,农历上每2~3年就要增加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农历年份时间长(有384天),无闰月的农历年份时间短(354天),而阳历时间为365天,这样就会出现农历年份可能有2个立春节气或者没有立春节气的现象。

老人说“无春遇青龙,春寒逢秋旱”,是啥意思?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在无春年遇到青龙年的年份,那么预示着当年的春天相对寒冷,而到了秋天的时候雨水会比较少,秋天容易干旱。

“春寒”指春天相对冷,说明有倒春寒天气发生。倒春寒是指发生在春天的一种气温比往年偏低的现象,倒春寒会导致农作物的种子烂种,会导致刚出土的幼苗被大量冻伤或者冻死,会影响小麦得扬花与灌浆,会引起果树落花落果,倒春寒对农业和林业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根据专家的预测,今冬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冬天大概率是暖冬,如果冬天过于暖和,那么来年春天发生倒春寒的概率就会大增。

“秋旱”指的是秋天雨水少,秋天正是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如果土壤过于干旱,那么就会影响粮食作物灌浆,粮食的籽粒会出现颗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的现象。

关于年景好不好,其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古书也有记载。《地母经》是我国古代用来占卜年景的书籍,其中关于“甲辰年”有这样的描述:“太岁甲辰年,稻麻一半空;春夏遭淹没,秋冬流不通”,说的就是春夏两季雨水比较多,而秋冬两季雨水比较少。如果春季阴雨天气比较多,那么气温就偏低,往往会出现倒春寒天气。

总结,农民靠天吃饭,以上是我们老祖宗对年景的判断。由于老话年代久远,如今的气候与古代相差很大,因此老话我们参考一下就行。

你认为老话还准吗?欢迎留言。

2019年己亥猪年为“六十甲子”的第36个年头,老话有一种说法

猪为什么配“亥”?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19年,是农历猪年。

生肖有十二属,分别用十二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标示次序,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骑长嘴将军)

这样算起来,今年是十二生肖中的最后一个,过了今年的猪年,明年(2020年)就是鼠年,进入又一轮生肖纪年。

5个生肖纪年为60年,民间俗称”一甲子”、““六十甲子”、“六十花甲”。

六十甲子中,十二属的每一生肖出现5次。为了区分这5个相同生肖的不同年份,古人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与十二地支中的12个字分别配对,形成了同生肖的不同轮值年。

(猪年剪纸)

这样,每个生肖轮值5年,12个生肖刚好60年。在这60年里,每年天干与地支的组合都不会重合。如果一个人是鼠年出生,到60周岁时,刚好“从头到尾”,什么生肖年都过过了,这也算人生一幸事。

一个人一生基本上只有一个“花甲”,如果有两个就是120岁,真正的寿中之星,一般人过不到。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满足于一个“六十甲子”。因为这个原因,人活到60岁时,家人会好好给其过个生日——六十大寿也!

(天津天后宫“六十甲子”殿)

在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过了六十大寿,也算人生圆满了。接下来,多活一年就是“赚”的,开始享受人生,享受天伦之乐。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以法定形式规定“六十致仕”,就是60岁退岁,让老人过个幸福、安康的晚年。现在的延退,在过去是违反人伦的。

话再说回来。

具体到猪年,是用天干中的乙、丁、己、辛、癸五字来区别,从头到后分别是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再具体到2019己亥猪年,则是第3个轮值猪年,是六十甲子中的第36个年头。

(2019年猪年)

己亥猪年有什么讲究?古代命理家将之定为“道院之猪”,五行中属于“平地木”。命理不错,用俗话来说,这年出生的人“命好”。

当然,上述说法是老话了,是古老生肖纪年法的一种民间解读。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就是古人为什么要用十二地支中的“亥”来配对“猪”?换一种说法,猪为什么会排在最末第12个?

(西安韩森寨唐墓出土十二生肖俑,猪排在最后)

对于猪放在最后,古今学者都有不同的说法,试图找到真相,但始终没有令大家信服的结论。于是,民间编出神话故事,寻找其合理性——有一故事,想象十二生肖次序是玉皇大帝选出来的。

当时主持排座次的,是自告奋勇、主动站出来的猪。众生肖推荐排在第一的,是最辛苦最老实的牛,结果让老鼠钻了空子,排到了第一,其他生肖不服气,也互相论理争先后。在最后上报名单时,猪干脆把自己写在最前头——子猪、丑鼠、寅牛、卯虎……

玉皇大帝一看,觉得不合理,大笔一勾,将不负责任的蠢猪放在12生肖最后,并在旁边批示道——“无用蠢才,颠倒黑白。罚去吃糠,一年一宰。”

(汉景帝刘启阳陵出土陶母猪、猪仔)

从现古发现来看,将猪当“第12弟”,在生肖纪年起源时即如此,很古老的。

有关生肖的考古发现,近几十年已有很多。如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简、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1号秦出土秦简,1998年湖北省随州市孔家坡8号汉墓出土汉简……

我就这些简牍中的生肖内容,进行了专门的比较,与王充《论衡》中所列生肖,做成下表,早期十二生肖的变化和排序区别一目了然。

(秦汉生肖表)

从中可以看到,猪一直排在第12位。由此看来,古人是有意让老猪垫底的。既然猪排在第12个,那十二地支中的第12个字是“亥”,自然就是“亥猪”了,不过秦汉时称为“亥豕”。

但是,如此排序并不会这么简单,古人在设计十二生肖和确定先后顺序时,应该是根据当时的生活生产经验,寻找出与人类最紧密的12种动物。并以这12动物来纪年,形成了十二生肖。但是,在十二生肖定型过程中,是次序是有变化的,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也有不同。如马就曾在不同位置出现,叫过“未马”,占了现在的“未羊”位置;虫、鹿、鬼都出现过在十二生肖中。

(云南江川县李家山13号汉墓出土的铜人猪饰)

但猪的位置和与亥配对一直没有变。这里,其实是因为“猪”与“亥”的关系特殊。

“猪,者豕也”。从文字学上说,“豕”与“亥”字形上很相似。殷墟甲骨卜辞中,豕和亥两个字均已发现,写法、结构接近。

甲骨卜辞中的“豕”——

甲骨卜辞中的“亥”——

到后来的秦汉简牍中,两个字更相似了。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汉简中的“豕”——

湖北荆门包山战国楚墓出土楚简中的“亥”——

由于两字差不多,古人也容易弄混。《吕氏春秋·察传》(卷第二十二)有这么一个读史笑话,有一卫国人将“晋师己亥涉河”一句,念成了“晋师三豕涉河”,正好让孔子的学生子夏听到了,指出他读错了:“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因为两个字很相似,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两字实为一字,都出于猪身上。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古文亥,亥为豕,与豕同。”

因为猪与亥配对,在猪的众多异称,亥日成了猪日,有了“亥日人君”之雅称。

(湖北武汉出土的隋代生肖猪俑)

由于豕与亥的字形相似,明人杨慎就此在其《艺人伐林》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子鼠丑牛十二属之说,朱子谓不知所始。余以为,此天地自然之理,非人能为也。日中有金鸡,乃‘酉’之属;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日月阴阳,互藏其宅也。故篆字‘巳’作蛇形,‘亥’字作猪形,余可推而知矣。”

这当然是一家之言,字形相同并一定就是配对的必然理由。

(北京白云观十二生肖浮雕)

如果从“亥”字方面来分析,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明人李长卿《松霞馆赘言》,解释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配对的原因,称:“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亥者,天地混沌之时,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距今7000年的猪,这是一种野猪,河姆渡陶钵上图案)

大概意思是,在相当现代21时-23时之际,天地间又浸入一片混沌。如同果实包裹着果核那样分不清。而猪呢蠢货一个,除了吃食别无追求,也是混混沌沌、糊里糊涂的家伙,猪这习性与“亥”的意思差不多,于是猪成了亥之映象,配成了对。

显然这种说法以也有漏洞。有关“亥”与“猪”配对的观点和说法还有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一家之言。

其实,十二生肖是从民间兴起的,不会有准确的记载,也没必要找出真相,分清谁是谁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来了解就行了,讲得过于清楚反而少了一种味道。

(清代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