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挑灯笼的意义(挑灯笼)

发布时间:2024-04-14 03:25:47作者:依稀久忆来源:网友分享

挑灯笼的意义(挑灯笼)

本文目录一览:

知有儿童挑tiāo促织,诗词大会主持人读错了?是有人诗读少了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三场,佰聪兄与天宇擂主争霸赛时的第三题,康震老师画了一幅画,题目答案是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主持人报答案时读的是“”知有儿童挑(tiāo)促织”。一些诗词爱好者们认为主持人读错了,应该读挑(tiǎo)嘛,今天就用训诂和诗词格律来和大家分析解释一下这首诗中“挑”的读音。

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是平声还是上声呢?在唐韵也好,平水韵中也好,在平声部和上声部都有收入。这个不存在字音的时代性的问题。

另外就要看“挑促织”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读上声,那就要理解为拨弄的意思了,儿童拨开草来寻找蟋蟀。那他们捉的就是出去觅食的蟋蟀,蟋蟀的觅食频率,几天才会出去搬运嫩茎叶和种子到洞穴里。而且在晚上,秋天草丛中捉蟋蟀,儿童能不能捉住还是个问题。

其实古代的孩子们可没有那么傻,他们捉蟋蟀可不是在草中守株待兔,而是直接奔它们的巢穴,来帮他们完成一次灭门式的“搬家”。蟋蟀的生活习惯是一只雄虫筑土穴和几只雌虫一起住,里边还有一些若虫和卵。蟋蟀虽然比较孤僻,不群居,一雄虫一个洞穴,但是他们选择在筑巢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里,洞穴分布的很密集。所以儿童在捉蟋蟀时是用设备直接挖开蟋蟀们一个或多个巢穴,一抓就是一把。

而挑作平声讲的时候,就有挖取的意思。这在古诗词里的应用有很多了,比如杜荀鹤的《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这里的挑野菜的就是挖野菜,而从七律的格律来看,这里也只能读平声。郑谷《蜀中春日》“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也是挖菜作为食物的意思,而且这里从格律避免孤平上还是读平声。所以“知有儿童挑促织”的场景应是儿童夜里提着一个灯笼,通过挖土的办法来抓蟋蟀。这里的挑从意思上看只能读平声。另外从诗词格律相关字音上看,“挑促织”是平仄仄,虽然三仄尾不算格律出错,但是到了晚唐以后诗人还是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让音律更富于变化,更增音韵美感。

龙洋小姐姐并没有读错,只要您掌握诗词训诂的方法,再多读一些诗词,也能很好的辨析诗中的读音。

元宵节挑灯笼的由来 文/朱耀儒

元宵节挑灯笼的习俗是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的,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据有关史籍记载,关于元宵节挂灯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灯礼佛”。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当亳人谬忌建议祭祀太一神时,汉武帝欣然应诺。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他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把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日晚。这晚以通宵达旦的灯火渲染热烈气氛,形式多样的灯笼把太一祠坛映照得既明亮又神秘。汉武帝则率领文武百官连连跪拜,虔诚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宫廷每年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便在宫廷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惯例。这种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

“燃灯礼佛”开始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据《西域记》记载,正月十五,印度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认为此时是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礼佛。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于是,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卒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到处一片灯火辉煌。

而民间传说中点灯笼的来历则与史籍完全不同。传说在很久以前,世间的凶禽猛兽很多,到处伤害人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消灭它们。天上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要把人间的人畜和财物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提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如雷轰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位老人想出了一个避难的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以来,天帝就以为天兵已经在人间放了火,也就不再追究了。”人们按照这位老人的主张去做,果然就平安无事了。如此这般,便逐渐形成了正月这三天挂灯的习俗。

神话传说本来就虚无缥缈、扑朔迷离,没有多少可信度。我认为,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习俗的说法更可信。

由在大门上挂灯到孩子们挑灯,其意义逐渐有了较大的变化。据有关学者考证,挑灯在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关中农村孩子挑的灯笼,一般都不是自己购买的,而是由其舅舅送的,且一直要送到12岁。舅舅为何要给外甥送灯笼呢?乡村人是这样解释的:人出生后前面的路是黑的,不知道应该向哪里走,舅舅给外甥送了灯笼,外甥的前程就会一片光明,而不会走歪门邪道了。由此不难看出,送灯笼寄托着多美好的希冀和祝愿。在关中农村,除了舅舅给外甥送灯笼之外,刚出嫁姑娘的娘家也要给自己的姑娘送灯笼,这种送灯笼的用意不仅是让自己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姑娘能够为夫家不断添丁。因为“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连绵不绝。可见,灯笼的涵义是不断丰富起来的。

门前挂灯笼,有什么寓意和讲究,南方和北方挂法一样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都喜欢在门前挂灯笼,寓意着瑞气、吉祥和幸福,不过南方和北方,门前挂灯笼在形式和寓意上会有一些区别。

辟邪驱灾

灯笼作为一种光源,可以辟邪驱灾,带来光明和消除黑暗,有驱逐邪恶、辟邪驱凶的寓意。在传统的中国民间信仰中,人们认为灯笼可以挡住恶灵邪祟,保护家庭免受灾祸,将家人和财产守护得安全。

祈愿祈福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人们会在门前挂灯笼来祈愿和祈福。例如,在春节期间,挂灯笼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会挂红灯笼来迎接新年,寓意着迎接幸福和好运的到来。

增添喜庆氛围

挂灯笼还可以为家居增添喜庆和欢乐的氛围。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物,其独特的造型和五彩斑斓的色彩可以使家居更加美丽和鲜艳,为家庭成员和来访的客人带来愉悦和快乐。

属意人生

灯笼的形状多为圆形,寓意着团圆、圆满和完整。在中国文化中,圆形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人生的美好和完整。因此,挂灯笼也可以象征着人生的圆满和幸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节日的灯笼形式和寓意可能有所不同。在南方和北方,门前挂灯笼在形式和寓意上可能会有一些区别。

南方地区,如江浙沪一带,通常在门前挂的灯笼多为红色或五彩斑斓的丝绸灯笼。这些灯笼常常采用细腻的绣花或织锦工艺,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民间特色。南方的灯笼形式多样,如鱼灯、花灯、蝴蝶灯等,寓意丰富多样,多与吉祥、团圆、幸福等美好寓意有关。

北方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门前挂的灯笼通常较为简朴,多为红色或红白相间的纸灯笼。这些灯笼常常采用纸质或薄绢质地,简单而朴实,造型通常为圆筒状或球状。北方的灯笼多注重瑞气、吉祥和辟邪驱灾的寓意,常常在灯笼上绘有福字、寿字、如意等吉祥图案,或配以红色绳子、红色剪纸等装饰。

此外,南方和北方在节日和场合上使用灯笼的习惯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南方,春节期间和其他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等,挂灯笼是常见的习俗。而在北方,挂灯笼的习惯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特别是在除夕夜和正月初一,门前挂红灯笼是一种迎接新年、辟邪驱灾、祈福祈愿的传统做法。

虽然南方和北方在门前挂灯笼的形式和寓意上可能有一些区别,但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都具有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自己的光明就在眼前

1982年,我九岁,我的弟弟七岁。

  

  在乡下,每年的除夕夜和元宵节,孩子们都会提着灯笼出来玩。除夕夜本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有了灯笼的光亮,到处都散发着温馨了。元宵夜是有月亮的,但还是有伙伴将自己心爱的灯笼提出来游走,那灯笼泛着淡淡的光,像是眨着迷人的夜的眼。

  

  但这一切,似乎与我,与我的弟弟没有关系。

  

  我们没有灯笼。

  

  在这之前的两年,父亲说,你们俩都还小,买灯笼的事等两年再说吧。我们两兄弟,就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一个个如流星般走过的灯笼。之后的一年除夕,父亲说,你们两兄弟想提灯笼出去啊,也来不及买了,这样,今年的除夕你俩打着家里的手电筒出去玩玩吧。晚上,我们兄弟俩就打着手电筒出去玩了。黑黑的夜里,我们听到了伙伴们鼻子里发出的声音,满是瞧不起的神情。

  

  其实,我们兄弟知道,父亲并不是不想给我们买灯笼,是因为家中的日子实在是太窘迫了啊。病床上常年睡着我的爷爷奶奶,我们兄弟俩上学也还得花钱,还有,一年到头了,家人还得有计划地添点新衣裳,或者买点年货。

  

  但是,就在这一年的腊月三十,父亲上街回来,给我们买回了两个灯笼。父亲是挑着一担柴上街的,是卖了柴给我们买的灯笼。

  

  我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可是,父亲没有买灯笼专用的蜡烛,那种能够淌着眼泪的红蜡烛。

  

  没有买蜡烛,省下的钱就可以给你们兄弟俩一人买一个灯笼了,不然,是只能买一个灯笼的。父亲说。

  

  但是,父亲又说:“孩子,自己的光明就在自己的眼前啊。”

  

  他找来了两个旧的墨水瓶,清洗干净,倒进去煤油。又找到母亲缝补衣物废弃的线头,用来做灯芯。

  

  这一个除夕之夜,我们兄弟两个提着灯笼出去的时候,成为了伙伴们的焦点。因为我们的灯笼比他们的都亮,而且,我们的灯笼用不着换蜡烛,亮的时间长。他们红红的蜡烛,只是亮上一会儿就熄灭了,又得央人换上一根蜡烛。

  

  伙伴们就都让他们的父亲来向我们的父亲请教,父亲也只是笑了笑,又说:“自己的光明就在自己的眼前啊……”

  

  多年以后,我读书,参加工作,成家,每每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父亲那时说的一句话:自己的光明其实就在眼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