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起源,大抵可追溯到史前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传说中,颛顼“以孟夏正月为元”,即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或“元正”,这一传说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此后不同朝代对于元旦的具体日期说法不一,殷商把每年十二月初一确立为元旦,周代以每年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朝建立后将每年十月初一定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著名史官司马迁首创“太初历”,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此法回归到《夏小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的最初规定,因而又被称作“夏历”,这一规定穿越悠远的历史时空,一直赓续到辛亥革命。
首次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1912年中华临时政府成立,先生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遂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元旦,又称之为新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元旦是我国近现代社会嬗变的产物和标志。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从法律角度把公历1月1日确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至此,元旦正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
从语言生成学角度来看,元旦是一个合成词,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元,始也。”其意指的就是首位、首次、开始等;而“旦”是一个象形字,意指地面或水面上升起一轮太阳,寓指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后来引申为天亮、光明、白昼之意。“元旦”二字组合起来指的是一年之中的首月首日,即每年的第一天,后人在此基础上对元旦加以演绎和拓展,称之为“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5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一幅太阳正在袅袅升腾的图画,经过反复考证和周致鉴定,认为这可能是我国现存文物呈现的最古老的“旦”字,而这种高度象形化的“旦”字,经过岁月演进又出现在殷商青铜器的一些铸铭上,这说明对年初岁首的关注在我国具有绵长传统和悠久历史。
元旦作为一个时令专有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诸反映魏晋历史的一些史籍和诗词中,如唐代史学家、政治家房玄龄等人在《晋书》中写道:“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虽然元旦一词在关于晋代的典籍中屡见不鲜,但在与唐代有关的史册里较少出现,《唐六典》《唐会要》等大型官修法典和史书多以“元日”“元正”来取代元旦。
历代文人墨客对元旦寄寓美好期许
鉴于之前元旦指的是今日之春节,所以彼时元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文化节日,历代文人从元旦的特定意蕴出发撰写了大量诗词,留下众多精品佳作。
唐代诗词大多以“元日”为主题,抒发和展现元旦的文化意义。卢照邻的《元日述怀》围绕元日二字落笔和铺展,点绘大唐王朝一统江山的明丽春色,反映诗人恬淡的心情和对自然的尊崇;刘禹锡的《元日感怀》表现的是作者元日期间身居异乡、心境孤寂,不由生发出时光不再的感慨和人生易老的无奈;杜甫的《元日示宗武》书写的是诗人于元日当天拥抱爱子的温馨情境,体现出诗人面对爱子的笑脸忧烦尽消的精神状态;孟浩然的《田家元日》叙写诗人新年伊始的寂寥心绪和淡淡哀愁,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留恋和对乡土情结的珍存;王建的《元日早朝》描写了正月初一大唐文武百官朝拜天子和周边藩国使臣晋见宗主的盛大场景,表现了唐帝国民殷国富、政通人和的盛世局面。
进入宋代以后,文人们直接以元旦入诗并将新年的本意频繁呈现在诗词中。白玉蟾的《元旦在鹤林偶作》描绘了元旦时节寺院佛观周边的傲雪梅花,表达了诗人期待新的一年万物和谐、人世美好的深刻寓意。黎廷瑞的《蝶恋花·元旦》摹写了元旦期间春和景明的自然情景,以及宫廷王府里的笙歌曼舞,给人们一种别样的意境与美感。元旦是一个氤氲思念的日子,毛滂的《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叙写了元旦万家团圆之时,诗人内心生发出对他乡故友的惦记和思念;元旦是吉祥的昭示与表征,陆游的《己酉元旦》描绘了元旦夜晚的绵绵细雨融化了初春的残冰积雪,体现出诗人于辞旧迎新之际的惬意心情和明澈心境;元旦更是一个欢乐喜庆吉祥的节日,诗人们借机抒发心胸意趣,表达一种健朗乐观的积极心态,无论是丘葵的《元旦与可大江行》,抑或谢枋得的《元旦阻雨二首》,还是陈杰的《元旦南郊庆成》,以及王迈的《元旦次日立春》等诗词,均从不同视角描绘了元旦佳节的瑰丽气象,寄寓着诗人们对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珍视和期许。
革故鼎新的重要节点
中国节日文化深邃广袤,犹如一条蜿蜒绵长的河流,从远古向当下奔涌而来,涵育着丰饶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滋养着变动不居的现实生活,丰富着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世界。近代以后,元旦成为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共有节日,但其悠久历史和丰富意蕴早已深深植入民间文化传统,成为华夏子民祈福纳祥礼仪的重要向度。元旦的来临意味着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旧的一年的结束,意味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的一年的开启,意味着社会生活的鼎新革故、除旧迎新、守正创新。
作为时光的里程碑和人生的重要节点,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民俗节日,元旦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而且绵延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情感与归宿。因而,元旦是一个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节日,它启发和告诫今天的人们:一方面要尊重和恪守自然规律,顺天应人,顺势而为,主动调适和修正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竭力把控和限制过度的欲望和不当的举止,切实遵守天地万物的逻辑与法度,努力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面对充满神奇和诱惑的未来,要铭记“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珍惜美好时光,把握当下机遇,踔厉奋发、开拓进取,拼搏出最精彩的人生,描绘出最璀璨的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助力。
(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
来源:作者:刘金祥
新春到
祝各位平安健康喜乐
领导这次让聊聊春节
春节,农历新年
大家太熟悉了
2月7日,人们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灯会上游玩。新华社发(谢尚国 摄)
大家应该都知道:
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过春节
至少有韩国、越南、马来西亚
等近20个国家
把春节列为了法定节假日
而且
就在去年底
农历新年被确定为
联合国假日
2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中国春节庙会上,观众拍摄舞龙画面。新华社发(马丁·萨巴拉摄)
大家应该也知道:
这个“节”是个“年轻”的节
1980年春节前,四川彭县农民陈开方(前右)买了一台价值人民币520元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新华社发
新年是哪一天?
夏历的新年是正月
商朝是农历十二月
周朝是十一月
秦朝则定在十月
汉朝实行《太初历》
把正月初一定为了“一年之始”
并被历朝历代沿用
清末,老北京人拜年,互贺新春。新华社发
不过
那时的新年可不叫“春节”
多被称为“元旦”“元日”
而“春节”这个词呢
可能指的“立春”
也可能指整个春季
辛亥革命后
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1949年
我国正式将
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
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
所以
这个“节”是个“年轻”的节
2月7日,在云南丽江象山市场,一名小朋友在挑选新春饰品。 新华社发(赵庆祖摄)
但你说它“年轻”吧
过新年的历史
毕竟也有4000多年了
沉淀出了许多民俗
以“龙”为例
重庆的铜梁龙舞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加过国庆盛典、奥运开幕式
2023年1月19日,在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龙灯彩扎基地内,一名工作人员整理基地展示的彩扎铜梁龙。新华社记者刘潺 摄
就在不久前
它还途经汉中、西安、
洛阳、太原、邯郸、
天津、长春、沈阳
最后到达“尔滨”
零下20几度的雪里
舞龙队员赤膊上阵
人在火中舞
龙在火中飞
是真展现了“冰”与“火”之歌
1月29日,在哈尔滨伏尔加庄园,铜梁火龙队的队员表演铜梁龙舞。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除了传统习俗
这个“节”也有“新习俗”
看你中招了几条:
微信抢红包
抢微信红包封面
支付宝扫五福
手机上看春晚
在外旅游过年
穿汉服过年
拍视频拜年
……
2月2日,游客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观灯。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其实
有些也不新了
你敢想象
距离你第一次抢微信红包
可能都10年了
2014年,@瞭望 关于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报道
在小编看来
这些年也有新玩法
听音乐
是谁的舞蹈基因又动了
春节普及的范围扩大了
年俗在不断更迭
但“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的规律不变
“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的主题不变
“愿新年 胜旧年”
的期盼不变
灯笼高挂,饺子热腾
每颗心
荡漾在希望与温暖的波澜中
期盼
岁月静好,家国长安
来源:新华网
视频加载中...
·图片头条·
全国各地迎新年
2024年的第一天,我国各地迎新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1月1日晨,北京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这是观众在升旗仪式结束后欢呼。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1月1日,在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民间艺人在表演“喷火”绝活。
新华社发(李志军 摄)
1月1日,游客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游玩。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新华图片精选·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
1月1日,“爱达·魔都号”停靠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无人机照片)。当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启商业首航。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元旦假期全国1.35亿人次出游
2023年12月31日傍晚,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游客在观赏梯田烟花美景。文化和旅游部1日发布2024年元旦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元旦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新华社发(潘志祥 摄)
江苏连云港开出新年第一趟中欧班列
1月1日,X9014次连云港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出发(无人机照片)。当日,满载汽车配件、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货物的X9014次连云港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出发,将由霍尔果斯出境驶往中亚。这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连云港2024年开行的第一趟中欧班列。
新华社发(王健民 摄)
青海震区所有中小学校全面实现线下教育教学
1月2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在上课。当日,受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停课的青海震区所有中小学校全面实现线下教学。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哈尔滨:521米超级冰滑梯引客来
1月1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体验超级冰滑梯(无人机照片)。有“冰城”之称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冬季热门旅游目的地。本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超级冰滑梯提档升级,滑道由8条增加到14条,最长的滑道长达521米,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日本地震死亡人数上升
1月2日,在日本石川县羽咋郡,受灾住户往帐篷搬运物资。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1月1日发生7.6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目前能登半岛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升至48人。
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韩国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遇袭
1月2日,在韩国釜山,韩国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遭袭,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置后被送往医院救治。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党首李在明当日在韩国釜山遭到袭击。
新华社/纽西斯通讯社
以色列军方称炸死哈马斯高级指挥官
这张以色列国防军1月1日发布的照片显示,以军部队在加沙地带开展军事行动。以色列军方1月1日发布战况通报说,以军战机在加沙地带炸死一名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级指挥官。
新华社发(以色列国防军供图)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也被称为“三八节”或“妇女节”。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妇女权益运动,特别是1909年美国芝加哥的劳动妇女举行的大规模罢工和游行,以及随后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上,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倡议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在这一天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在中国,这一天也被定为法定假日,妇女们会放半天假。这个节日不仅是对女性的尊重和欣赏,也是对她们在争取平等、和平以及发展方面所做努力的纪念。
原文链接http://www.jkcy
节令之美·元旦 | 一元复始:说说元旦“那些事儿”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3年1月1日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习惯称其为元旦。元旦一词何意?有啥雅称?现代“春节”和古代“元旦”啥关系?听听民俗专家怎么说。
海报制作:冯娟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从字面看,元为始,旦为晨。作为节日时间,它指每年第一个月第一天的早晨,即新年的开始。
历史上,元旦有许多雅称,如三元、元日、正朝、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新正、鸡日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海报制作:冯娟
传统中国社会对“新的一年”的认识与西方不同,一直以来都将“正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古代就是如此,元旦就是“正月初一”。汉武帝以前,元旦的具体日期不太统一,夏代为夏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夏历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夏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重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
“由此可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只有一个新年,就是正月初一的农历年,这种情况直到时期才被改变。”萧放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新成立的中华政府引入西方历法,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从此以后,中国人每年都要过两个新年:一个是阳历1月1日的元旦,老百姓习惯称它为“阳历年”;另一个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农历新年,即春节。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与民间传统的原因,这一历法的节日修正并未广泛流行起来。”萧放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象征着新生和新的希望,也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期盼。”萧放说。
统筹:刘心惠、刘元旭
记者:周润健
编辑:李民
新华社国内部、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节令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