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由于病情加重被转入ICU,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接受治疗。(图片来源:CBS截屏)
大国领导人中,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成了唯一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更让外界吃惊的是,在顶级医疗团队的保驾护航下,鲍里斯还在确诊的10天后,被送进了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医院进行“例行检查”,但很快就因为病情加重住进了ICU病房。
据英国媒体最新的报道,英国首相府发言人表示,鲍里斯目前仍在ICU接受吸氧治疗,但没有肺炎症状,也没有使用呼吸机,其身体状况稳定,“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
不过,一些英国医学专家对鲍里斯的病情依然担心。按照英国目前重症病例的初步统计,约有三分之一的重症病例需要使用呼吸机。
截至当地时间4月7日零时,英国累计确诊病例51608例,死亡病例5373例,病死率高达10.4%,仅次于意大利的12%和法国的10.85%。相比之下,在累计确诊病例已分别超过10万例的德国和40万例的美国,目前的病死率要低得多,分别为1.6%和2.9%。
几次拒绝了医生的住院“命令”
论年纪,55岁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40、50后为主流的各国领导人特别是大国领导人中,算得上是正值壮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比他大18岁,俄罗斯总统普京比他长出12岁,同为欧洲“三驾马车”国家领导人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整整大他10岁……
论疫情的严重程度,仅就欧美国家而言,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都比英国严重。理论上,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更高。但为何鲍里斯成为目前大国领导人中间唯一确诊、唯一需要住院接受治疗也是唯一住进ICU的领导人?
鲍里斯被感染以及未能及时救治,被认为和他的极具个性的行事风格有关。就公开报道的信息而言,在这些疫情严重的国家,去医院实地考察并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就直接和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接触,鲍里斯也是唯一的一个。
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前往莫斯科一家收治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医院考察,但在进入危险区域时,换掉了西服,穿上了一身黄色防护服,从头到脚防护得严严实实。而鲍里斯在3月初的一次记者会上表示,自己在医院探访的时候和确诊患者握了手。他还认为,病毒再凶猛,也不会减少握手问候,“重点是要勤洗手”。
一些英国媒体很快揭穿了鲍里斯的这次说大话行为。英国官方也赶紧澄清,鲍里斯并没有与患者握手,而是和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工作人员握手。不过,他和患者进行过密切接触是确定的事实。
此外,在鲍里斯确诊前公开出现的多个场合,他经常同人握手,并且从未戴口罩、穿防护服。
在鲍里斯3月27日宣布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后,英国媒体分析称,他可能是被首相府的工作人员传染。在鲍里斯确诊前,首相府的很多工作人员已经感染,其中包括“第一嫌疑人”、英国脱欧谈判首席代表戴维·弗罗斯特。
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隔离的10天里,因为鲍里斯持续低烧不退,其全科医生几次“命令”首相前去医院接受治疗,但鲍里斯不以为然,坚持长时间处理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此外,鲍里斯还得牵挂着有孕在身的未婚妻凯莉·西蒙兹。32岁的西蒙兹正怀有6个月的身孕,预产期是今年初夏,并也出现了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但尚未有其确诊的消息。
英国《镜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4月6日,鲍里斯在午睡起来后,咳嗽不止,呼吸出现困难,决定通过视频咨询医生。医生发现,鲍里斯的病情明显恶化。这一次,鲍里斯作出了让步,接受了医生的住院建议。但在被送往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圣托马斯医院前,他还与自己的部下发生了“明显的小争执”。
优势是可以得到“最好的救治”
鲍里斯最终因为病情恶化住进ICU病房,除了有救治不及时的因素外,也和他的身体条件本就符合“高风险人群”特征有关。
据《星期日快报》报道,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进ICU的患者中,超过七成都是肥胖人群,且男性人数明显高于女性。
自从牛津大学毕业后,长时间从事记者和撰稿人工作的鲍里斯体重快速增加。之后的30多年时间里,身高超过一米八的鲍里斯,体重从未降至95公斤以下,多数时候都超过100公斤。
2018年,辞去外交大臣职务的鲍里斯曾尝试在医生的指导下降低体重,但因为深夜里抵挡不住巧克力和奶酪的诱惑而宣告失败。鲍里斯在他曾担任过主编的《观察者》杂志上撰文称,如果那次减肥他坚持住了,他就可以让体重降至95公斤以下,“那将是大学毕业以后的第一次”。
今年年初,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档早餐节目上,鲍里斯承认,他想在新的一年减肥。但他否认了要用纯素食来减肥的说法,“如果素食的话就不能吃奶酪了,这简直会要奶酪爱好者的命。”
虽然鲍里斯减肥从没有成功过,但在一些熟悉他的人看来,鲍里斯的身体状况“比看上去要好得多”。
鲍里斯传记的作者之一索尼娅·珀内尔自上世纪90年代就和鲍里斯有交往,在她的印象中,鲍里斯“几乎从未生过病”。
近期,鲍里斯担任伦敦市长时期的传播主管威尔·瓦尔登在接受BBC采访时介绍,鲍里斯不抽烟不酗酒,还经常跑步,“可以在网球场上满场飞奔”。
此外,在担任伦敦市长期间,鲍里斯还经常骑车或坐地铁上下班,能不开车的情况下绝不开车。
但也有报道称,在担任首相的一年半多时间里,鲍里斯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体重进一步增加。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旗下的国家重症监护审计和研究中心(ICNARC)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加剧了外界对于鲍里斯病情的担忧。
这份基于2249名因感染新冠病毒住进ICU患者的样本而得出的报告称,目前仍有1559名患者处于关键的治疗期,情况尚不明确。已经出现明确结果的690人中,346人死亡,344人康复出院。这意味着,英国感染新冠病毒并住进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中,死亡率有可能超过50%。
但作为英国首相,鲍里斯的优势是可以得到“最好的救治”,并可以从国际范围内获得药物和技术支持。在鲍里斯住进ICU后,伦敦市长萨迪克汗称,圣托马斯医院有世界上最好的医疗团队,“有可靠的人照顾首相”。此外,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记者会上表示,鲍里斯会康复,他将为鲍里斯的救治提供帮助。
瓦尔登也对自己的老上司非常有信心:“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与病毒顽强抗争的话,那就是约翰逊首相。”
蒲来均
2019年,最后一批70后的基层干部也步入了“不惑之年”。这些干部在基层蹲苗十多年,甚至二十来年,他们在艰苦而偏远的基层劳其筋骨,练就了一副担当大任的铁肩膀,他们把他乡当故乡,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基层。对于这些错过了一趟又一趟到机关、进城“末班车”的基层干部来说,今天的他们面临着至少两个问题年龄、学历。第二,学历“硬伤”。作为70后的基层干部,特别是75年以前出生的干部,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中师,尽管后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了学历,也很难达到“全日制”要求。
“年龄超标啦”。今天,无论是选调还是招聘,对于年龄要求往往都在“35岁以下”。然而,70后的他们已经40开外,“年龄超标啦”。比如,最近某市直机关选调公告就特别强调“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4年5月31日后出生),荣获市级劳动模范、省级优秀员及以上荣誉,或博士研究生可放宽到42周岁(1977年5月31日后出生)。”公告一出,立即引发基层干部热议:“大龄干部来不了了”、“有没有特招的”、“老龄干部也想来”……这些热议虽有调侃成分,背后却也流露出基层“大龄干部”的辛酸与无奈,是年轻干部的年龄焦虑症。
学历不达标,这就是基层大龄干部的尴尬。在这些因为年龄、学历等问题的“剩干部”中,有一部分表现特别优秀。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一位70后干部。因为宣传工作业绩突出,能力超强,在相当范围内很有影响力,被抽调到中央某机关挂职锻炼,本以为“取经”归来会有一个好归属,可因为年龄和学历硬杠杠而被卡在了“门外”。
大龄干部的尴尬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基层留人问题。年轻干部正是看到了大龄干部“年龄超标”的烦恼,而滋生了“干临时工”的观念,当起了“跑跑干部”。有的刚到基层就在谋划如何尽快“逃离”基层,他们只要有了“渠道”,绝不多在基层停留一刻;有的人在基层心在城市,一边在基层工作,一边却又四处求职,一旦找到合适的工作,立即跳槽打包走人。在基层干部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三年挪位子,五年戴帽子”。其意思就是说在一个地方工作满三年就该换地方了,工作满五年就该被提拔了。正所谓“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干部追求上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基层干部都这样刻意为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家都想赶在“末班车”来临之前“逃离基层”,基层还能留住人吗?
基层工作点多面广,错综复杂。基层干部是基层工作的执行者,他们上“连天线”,学习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下“接地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其实,大龄干部年龄并不大。有的可能刚好“超标”。正所谓“正值壮年,应知不朽方为寿;恰当而立,须知文章可永龄。”基层大龄干部是基层干部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工作经历丰富,工作精力充沛,在多年的“实战”中,能“连天线”、“接地气”,具备“给一束阳光就能照亮一片天空”的能力。
“天公”已抖擞,不拘年龄降人才还远吗?期待为基层大龄干部而开的“末班车”晚点,晚点,再晚点。这不仅是对大龄干部的安抚,也是对年轻干部的关爱,是基层留住人的“粘合剂”。(蒲来均)
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经历一些特殊的岁月,而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节点就是“而立之年”。然而,“而立之年”究竟指的是多少岁呢?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本文将深入探讨“而立之年”的含义,解析这一人生拐点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而立之年”这个词汇,最初出现在古代文学中,用以形容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正值壮年而事业有成,家庭事务逐渐稳定。然而,对于具体的年龄段,却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定义。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这个时候个体通常已经完成了一些基本的人生规划,事业和家庭逐渐步入正轨。
在许多文化中,三十岁被视为一个人生的关键时刻。这个年龄通常标志着个体已经度过了青年期,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在职业方面,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开始在事业上迈向巅峰。家庭方面,三十岁可能是许多人步入婚姻生活、建立家庭的时候,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此外,三十岁也是一个心理上的拐点。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进行了重新审视。曾经的和冲动逐渐被理性和成熟所替代,个体更加注重内心的平衡和生活的品质。这一时期,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意识到自己的精力并非无穷无尽,需要更加明智地分配和利用。
而立之年代表着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标志着个体进入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家庭幸福和事业发展,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
而立之年也是个体经历的累积与收获的时刻。在这个阶段,人们可能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通过这些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同时,个体可能也在事业和家庭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享受到了生活的硕果。
最重要的是,而立之年意味着个体对于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更加清晰。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中,个体都需要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这一时期的人生规划和决策,将直接影响到个体未来的成就和幸福。
会夸人是一种能力,既需要情商还需要才华,既不能让人觉得是拍马屁,还需要让人觉得真实爱听。夸人不是阿谀谄媚,不是昧着良心随便夸,它需要你发自内心的感受。在所有大唐诗人中有一位是公认最会夸人的,他就是被成为“诗狂”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不但会夸人,他夸赞柳树的功力更深,最著名的当属那首脍炙人口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本来是春天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但是在贺知章的笔下这样的柳树却具有了非常之美。第一句,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诗人不但夸赞柳树的多姿,还顺便把二月的春风也一起夸赞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最细最美的柳叶。
能把柳树写活,能把春风捧上天,贺知章当之无愧是一位最会夸人的诗人。能把植物和大自然写得这么好,夸的那么厉害,如果夸人呢?贺知章最著名的夸人故事就是给李白起了一个经典的“昵称”——“谪仙人”。
天宝元年(742年),贺知章去终南山想要找玉真公主探讨道家的奥义。玉真公主是唐代的一个重要人物,她和李白、王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贺知章上山的途中遇到了李白,此时的李白正值壮年,气宇轩昂、佩剑行侠、气度不凡,这样的李白吸引了同样狂放不羁的贺知章。不过此时的贺知章却不再是青壮年,他已经是个83岁高龄的老者了,但是人老心不老的贺知章仍旧精力旺盛,身体强壮。登山行路毫不困难,鹤发童颜没有半点老态。
两个伟大的诗人,两个嗜酒的狂人,贺知章和李太白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喝酒吟诗,攀谈了起来,此时的贺知章身居高位,正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身为秘书监贺大人的贺知章,被人称为“贺监”,李白对这位大人物很是仰慕,很是恭敬,立刻拿出自己的诗作想让贺大人评价一番,说不定还能让贺大人举荐他呢。
让贺知章评价的诗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气势自然无人能比,他的大气与豪迈至今仍然令人称颂。这种气魄令贺知章惊叹不已,能够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怎么会是普通人,再加上李白的谈吐举止,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的王者风范,神仙风姿,这样的人与终南山的环境相互交融,让贺知章激动的夸赞他:“你绝不是凡人,你是天上被贬谪下凡的神仙啊!”从此李白“谪仙人”的称号被传了出去。
“谪仙人”这样的夸赞绝不是随笔说说,这是发自内心的赞美与夸奖,也是对李白最好的评价,后世无论是谁写诗称赞李白,最终围绕的还是一个“仙”字。贺知章不但会夸人,还很长寿,他活了86岁,比宋代的长寿诗人陆游还多一岁。可见,会夸人的人运气总是不差的,夸赞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得到一种幸福和满足,会夸人不但能够广交朋友,还能有利于健康。时常夸人,自然能够少树敌,在人际关系方面搞好关系,同样也能得到别人的喜欢。
会夸人看起来很难,有时候也很容易。有人说:高层次的人懂得“人捧人”,会欣赏他人的优势与长处,善于互相赞美;中间层次是“人比人”,这一群体爱互相攀比;最低层次是“人踩人”,喜欢互相贬损,在贬低别人的时候,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所以,很多时候夸别人就是在夸自己,同样的,贬低别人也是在贬低自己。真诚、善良、保持一颗爱心,时刻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慢慢的夸人也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
”恰同学少年,正是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大家是否还记得这句话,在二十岁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风华正茂“,心中总是充满着一腔热血,规划着以后的发展目标,早已经把整个人生的宏伟蓝图都勾画出来了。但当我们真正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时,却发现与自己规划的完全不同,由此可见成功并不是勾画出来了,而是靠着一步一步的积累,”沉淀“出来的。
现在的我早已不是而立之年了,不惑之年的脚步离我也是越来越近,感触也是也来越多,最近在读曾国藩的书,发现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这几年的路,想想一些过去的事,忽然明白了一些,但又觉得失落了一些。”慎独内省“看看这几年走的路,开始学会分析自己了,过去做的事能够反过来想想是对还是做错,慢慢学会认识自己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才合适发展自己,我觉得到了我这个年龄能够认识自己也是一件好事,不管过去的得和失。
人到中年,一定要有格局,要有一颗始终感恩的心,对人诚恳,做事诚实,懂得取舍,把自己的积累沉淀出来,认识自己,我觉得人到中年,才是风华正茂。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