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你印象中的海南是什么样?
是成片的椰林,湿润温柔的海风?
是人声鼎沸、充满烟火气的老爸茶馆?
是阿婆卖的绿豆汤、文昌鸡排挡
……
那些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藏在街头巷尾之中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记录着海南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微信公众号
推出专栏“中国有个海南岛”
关注海南自然人文风貌、吃喝玩乐
多方位深度挖掘海南美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海南本土节日“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苗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是黎族苗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也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历史传说
\"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与\"三月三\"相关的记载。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海南黎族传统画
说法一
上古洪水时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
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
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
海南黎族阿婆纹身
说法二
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
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
俄娘洞
说法三
据说“三月三”是为了纪念黎族的远古祖先“黎母”诞生、庆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举行的节日。
黎母石
“三月三”有哪些习俗?
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
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
当夜晚来临,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的“三月三”再相会。
海南“三月三”晚会
如今黎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
海南哪些市县有“三月三”节?
在海南,陵水,白沙, 五指山,三亚,琼中,乐东,保亭,昌江等市县会欢庆“三月三”节。
\"三月三\"节要吃什么?
鱼茶
黎家人大多嗜酸,擅于采集各种天然食材制成“酸菜”,而且并不局限于野菜、水果,甚至连鱼类、肉类也能做成酸菜。
“鱼茶”便是黎家人最喜欢用来款待客人的招牌菜肴,同时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
米饭和鱼块掺在一块看似普通,然而经过腌制发酵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味道,初入口时会觉得酸怪难以接受,但就像臭豆腐和怪味豆一样,鱼茶闻时虽臭,却越吃越甘美鲜香,仿佛上瘾一般根本停不下来。
竹筒饭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制作。
用山兰稻打出的“香米”或上等的糯米配以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渐焦,米香、肉香和竹香混杂着飘散开来,令人垂涎欲滴。
“一家香饭熟,百户闻竹香”便是对黎家竹筒饭最贴切的赞誉。
烤全牛
黎族人以牛和铜锣作为财富象征,拥有得越多就代表着社会地位越高。所以,“烤全牛”一般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才会出现,如果您有幸碰上,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用秘制腌料腌制过后的肥嫩牛肉经过几个小时的均匀炙烤,再配上一点点蘸料,外酥里嫩,焦香鲜美,绝对能排上最令人难忘的美味TOP10。
苗家三色饭
三色饭是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特色小吃,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制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
苗家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蓝藤、黄姜和三角枫汁液。饭团入口甘香甜滑、形态美观,是开胃去火的清凉食品,极具苗族风味。
山兰米酒
山兰酒用黎话称为“biang”,黎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酒采用所居山区的山兰稻谷酿制。
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酿制。逢重大节日或是迎接宾客,热情的黎家人便取出来与客人一齐痛饮。
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入口醇香、甜中微辣、辣而不燥,可滋补养身、去湿防病,尤其适合女性饮用。
鹧鸪茶
鹧鸪茶可能是海南当地最接近自然的茶叶了。早在十五六世纪的明代,琼岛中部五指山脚下黎苗人民世代居住的广阔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
一踏进这块土地,首先就听到鹧鸪鸟的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就把这广阔的地区叫作“鹧鸪啼峒”,把当地黎、苗族人民上山采摘用来制茶的树叶叫做鹧鸪茶。
鹧鸪茶药香浓郁,冲泡后汤色清亮,饮之口感甘甜、余味无穷,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胆等功效,是理想的解油腻、助消化保健饮品。
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综合整理
来源: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你印象中的海南是什么样?
是成片的椰林,湿润温柔的海风?
是人声鼎沸、充满烟火气的老爸茶馆?
是阿婆卖的绿豆汤、文昌鸡排挡
……
那些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藏在街头巷尾之中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记录着海南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微信公众号
推出专栏“中国有个海南岛”
关注海南自然人文风貌、吃喝玩乐
多方位深度挖掘海南美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海南本土节日“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苗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是黎族苗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也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历史传说
\"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与\"三月三\"相关的记载。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海南黎族传统画
说法一
上古洪水时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
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
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
海南黎族阿婆纹身
说法二
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
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
俄娘洞
说法三
据说“三月三”是为了纪念黎族的远古祖先“黎母”诞生、庆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举行的节日。
黎母石
“三月三”有哪些习俗?
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
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
当夜晚来临,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的“三月三”再相会。
海南“三月三”晚会
如今黎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
海南哪些市县有“三月三”节?
在海南,陵水,白沙, 五指山,三亚,琼中,乐东,保亭,昌江等市县会欢庆“三月三”节。
\"三月三\"节要吃什么?
鱼茶
黎家人大多嗜酸,擅于采集各种天然食材制成“酸菜”,而且并不局限于野菜、水果,甚至连鱼类、肉类也能做成酸菜。
“鱼茶”便是黎家人最喜欢用来款待客人的招牌菜肴,同时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
米饭和鱼块掺在一块看似普通,然而经过腌制发酵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味道,初入口时会觉得酸怪难以接受,但就像臭豆腐和怪味豆一样,鱼茶闻时虽臭,却越吃越甘美鲜香,仿佛上瘾一般根本停不下来。
竹筒饭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制作。
用山兰稻打出的“香米”或上等的糯米配以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渐焦,米香、肉香和竹香混杂着飘散开来,令人垂涎欲滴。
“一家香饭熟,百户闻竹香”便是对黎家竹筒饭最贴切的赞誉。
烤全牛
黎族人以牛和铜锣作为财富象征,拥有得越多就代表着社会地位越高。所以,“烤全牛”一般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才会出现,如果您有幸碰上,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用秘制腌料腌制过后的肥嫩牛肉经过几个小时的均匀炙烤,再配上一点点蘸料,外酥里嫩,焦香鲜美,绝对能排上最令人难忘的美味TOP10。
苗家三色饭
三色饭是海南中部山区苗族人民的特色小吃,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制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性食品。
苗家三色饭有红、黄、黑三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蓝藤、黄姜和三角枫汁液。饭团入口甘香甜滑、形态美观,是开胃去火的清凉食品,极具苗族风味。
山兰米酒
山兰酒用黎话称为“biang”,黎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酒采用所居山区的山兰稻谷酿制。
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酿制。逢重大节日或是迎接宾客,热情的黎家人便取出来与客人一齐痛饮。
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入口醇香、甜中微辣、辣而不燥,可滋补养身、去湿防病,尤其适合女性饮用。
鹧鸪茶
鹧鸪茶可能是海南当地最接近自然的茶叶了。早在十五六世纪的明代,琼岛中部五指山脚下黎苗人民世代居住的广阔地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
一踏进这块土地,首先就听到鹧鸪鸟的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就把这广阔的地区叫作“鹧鸪啼峒”,把当地黎、苗族人民上山采摘用来制茶的树叶叫做鹧鸪茶。
鹧鸪茶药香浓郁,冲泡后汤色清亮,饮之口感甘甜、余味无穷,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胆等功效,是理想的解油腻、助消化保健饮品。
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综合整理
来源: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广西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的重要日子,当然最让人羡慕嫉妒的是广西今年壮族三月三连休4天。世界辣么大,只有广西在放假。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广西将壮族文化三月三推上了国际舞台。“三月三”节庆时,家家户户都会将糯米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汁液浸泡,做五色糯米饭,不少地方还会举行大型的公祭始祖。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的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后世的人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唱山歌来纪念她,因此“三月三”也是壮族地区的“歌圩节”,歌圩是男女青年找对象的好时机
来源: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传统节日如同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每个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而正月十五,这个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期待。这一天,我们称之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或“灯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庆典。
一、元宵节的起源与历史脉络
元宵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据史书记载,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平吕”而设立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吕后吕雉的专权引发了诸吕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后来,在上将军吕禄家中,一场秘密的叛乱被及时平定,刘氏江山得以保全。为了庆祝这一重大胜利,汉文帝刘恒决定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与民同乐。
这个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人们相信在这一天晚上,天上的神仙会下凡人间,与民同乐。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二、元宵节的风俗与活动
赏花灯:元宵节的夜晚,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处处都是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的景象。人们扶老携幼,走出家门,欣赏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这些花灯有的以动物为原型,有的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有的则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让人目不暇接。在灯光的映照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另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活动。在灯会上,许多花灯下都悬挂着写有谜语的纸条或牌子,供游人猜测。这些谜语往往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既能启迪智慧又能娱乐身心。猜灯谜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吃元宵或汤圆:元宵节自然少不了吃元宵或汤圆这一传统习俗。这两种食物都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元宵一般馅料丰富多样,有芝麻、豆沙、花生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而汤圆则多以甜馅为主打口味。吃元宵或汤圆不仅是为了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为了寓意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美满。
舞龙舞狮表演:在元宵节期间,许多地方还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活动以烘托节日气氛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和狮子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都是吉祥的象征物,舞动起来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观众们围观喝彩声此起彼伏,现场氛围热烈而欢快。
走百病:走百病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活动,在元宵节这天晚上进行。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以驱病除灾祈求健康长寿。虽然现代社会医疗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这一古老的风俗仍然被一些人保留下来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它成为了一种健身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三、元宵节的现代意义与文化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活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中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除了传统的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外,一些地方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出了激光秀、无人机表演等新颖的节目形式让观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科技的视觉盛宴和震撼体验。
此外,元宵节还成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节庆活动中,元宵节的风俗和活动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海外华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四、元宵节的情感寄托与人文关怀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期许和祝福。在这一天里,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尽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即使无法回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这种对家庭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珍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和珍贵的情感纽带之一。
同时,元宵节也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节日。在古代社会,妇女们平时很少有机会走出家门参与社交活动;而在元宵节这天晚上她们可以结伴而行走出家门参与到各种风俗活动中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这种对妇女群体的关注和尊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包容性特征。
五、结语与期许:传承文化,共筑美好未来
正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庆团圆——这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最为贴切和生动的写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团圆的机会感受家庭的和睦与温暖;同时也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元宵节的风俗活动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愿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里收获满满的幸福和感动;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进步共筑美好未来!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