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夏至冬至的日期(夏至冬至)

发布时间:2024-05-26 18:57:56作者:鹰视狼顾来源:网友分享

夏至冬至的日期(夏至冬至)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二至点?带你深入了解夏至和冬至

四季的产生归因于地球的倾斜,当地轴与太阳的倾斜角度达到最大时,我们称之为至日,在拉丁语中是“太阳”与“静止”的合成词,这也为我们解释了夏至和冬至的由来和含义。

气象学家和天文学家以不同的方式测量地球的季节——这与冬至有关。

加拿大班夫朱红湖冬至的日出。

当地球自转时,地球的一半接收到太阳的光,而另一个则沐浴在阴影中。 但是由于地轴与垂直线倾斜 23.5 度,通常一个半球比另一个半球接收光的时间更长,因此白天更长。 一年两次,当相对于太阳的倾斜度最大时,一个半球的白天最长,而另一个半球的夜晚最长。 这被称为至日。

是什么导致了冬至?

我们可以感谢地球在我们星球的四个季节中的倾斜。 面向太阳的半球经历夏季——北半球的 6 月至 8 月和南半球的 12 月至 2 月。 远离太阳的半球接收的辐射较少,温度较低。 这种对齐对应于冬季,北半球在 12 月至 2 月,南半球在 6 月至 8 月。

如果地球不倾斜,就不会有季节,因为两个半球全年都会收到相同的光线。 在北半球夏至前后,北半球顶部的北极圈部分地区会经历 24 小时的阳光照射,而位于南半球尖端的南极地区则完全没有阳光。 在北半球的冬至期间(北极圈 24 小时黑暗,南极 24 小时光明),情况正好相反。

冬至什么时候?

太阳标志着天文数字的夏季和冬季的开始,发生在6月21日和12月21日左右。根据天文和气象周期,一年被分为四个离散的季节,但这两个季节并不总是有相同的开始和结束日期。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国家环境信息中心:“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利用可观测到的周期性自然现象来标记时间。”地球围绕太阳的自然自转构成了天文日历的基础,在这个日历中,我们用两个太阳和两个等氧来定义季节。”相比之下,气象日历根据年温度周期将年分为四季。

固体并不是每年在同一日历日着陆,因为天文年是365.25天,但我们的日历是365天或366天,所以固体就发生了变化。此外,地球以一个轻微的椭圆形状(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圈)围绕太阳运行,这可能会增加天文季节的天数,因为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是静态的。当地球处于太阳周围时,它离太阳移动得稍快。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短几天,而南半球的夏季比冬季短几天。

虽然我们谈论的是冬至日,但精确的轴向排列发生在特定的时间,而夏至的确切时刻——大脑半球最长的一天——不一定发生在白天。根据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的说法,冬至的发生与地球面对太阳的哪一侧面向太阳无关,这意味着它甚至可以发生在半夜。英国皇家博物馆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冬至发生在地球倾斜于太阳最极端的位置,这可能是在经历夏至的半球面对太阳时,也可能不是。

这张信息图显示了地球在六月至日和十二月至日期间的情况,并以白天和黑夜的时间进行比较。 (图片来源:Peter Hermes Furian/Shutterstock)

为什么它被称为冬至?

根据富兰克林研究所的说法,Solstice 是拉丁词“sol”(太阳)和“凝视”(静止)的合并。

虽然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但它会在一年中的天空中显得更高或更低,这取决于季节。在至点附近,太阳到达天空中明显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它们分别对应于盛夏和隆冬,它们是太阳旅程的转折点。一旦太阳在夏至到达顶峰,它将开始朝向地平线的旅程,并在冬至的最低点达到顶峰。在这些冬至转折点之前的几周内,太阳似乎很少移动,因此得名“太阳静止”。

如果你在一年中每天绘制太阳的正午位置,它会形成一个不平衡的数字 8,称为 analemma。八字曲线相交的点是春分点,也就是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大致相等的时候。

通过巨石阵的拱门中可以看到日出。(图片来源:快门)

谁发现了冬至?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庄严的仪式激发了世界各地的宗教仪式,人们也建造了纪念碑来庆祝这一活动。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英国的巨石阵,太阳升起在一个石头圈的古老入口后面,“阳光被引导到纪念碑的中心。”研究人员认为,巨石在巨石阵已经庆祝了数千年。石头圆圈对异教徒和德鲁伊教徒来说尤其重要。

根据英国圣诺茨博物馆的说法,根据一些古希腊历法,夏至预示着新年的开始,也标志着奥运会开始的一个月的倒计时。

在美国,一些生活在平原和落基山脉的美洲原住民部落会表演一场太阳舞来庆祝夏至。

一些巫术崇拜者在冬至庆祝圣诞节,以预示着太阳的回归和温暖的月份。

BY: Sarah Wild

FY: 宇宙天文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每年的夏至都是在6月21日吗?

“夏至占据几个‘之最’?”“每年的夏至一定都是在6月21日吗?”“哪些成语和夏至有关?”……夏至即至,当你吹着空调、扇着扇子、吃着冰棍时,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今年夏至的时间是6月21日17时14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夏至占据多个“之最”:

是最早被确定包括春分、秋分和冬至在内的四个节气之一;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的一天;

是北半球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地平高度最高的一天;

是北半球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一天;

是太阳运动轨迹的转折点,这天以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

海报制作:冯娟

二十四节气是把黄道分为24段,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每转15度定为一个节气。因为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并不均匀,所以各节气的时间长度也不相等。二十四节气属公历,各节气的公历日期相对固定,但会有1至3天的偏差。

“虽然从2016年至2047年的夏至都在6月21日,这表明大多数年份的夏至日都在6月21日,但也有可能在6月20日或6月22日。比如,2048年的夏至日是6月20日,而2015年的夏至日为6月22日。”林愿说。

海报制作:冯娟

很多成语也与夏至有关,如立竿见影、日修夜短、长天老日、四时八节等。“立竿见影最为公众所熟知,指的是把竹竿竖在太阳光下,立刻就能看到影子,比喻收效非常迅速。但对于地处北回归线地区来说,却可看到‘立竿不见影’的有趣现象。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专门设有‘窥阳孔’,人们可以在此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林愿说。

海报制作:冯娟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

来源: 新华视点微信公号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昼夜长短的变化)

要点

1、四个节气的昼长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1)春分:昼夜等长(12h)

(2)春分——>夏至:昼越来越长(>12h)

(3)夏至:昼最长

(4)夏至——>秋分:昼越来越短(>12h)

(5)秋分:昼夜等长(12h)

(6)秋分——>冬至:昼越来越短(<12h)

(7)冬至:昼最短

(8)冬至——>春分:昼越来越长(<12h)

2、判断东、西

口诀:东早西晚。

东边的地方,日出的时间比较早。西边的比较晚。

3、判断南、北(以北半球为例)

口诀:春秋之间,北边昼长;秋春之间,北边昼短。

(1)春分—夏至—秋分,北边的地方,比南边的白天更长(昼更长)。

(2)秋分—冬至—春分,北边的地方,比南边的白天更短(昼更短)

例题

解答:1、A

(1)注意审题,题目中说“我国”,那么确定是北半球。

(2)计算每日的白天长度(昼长),城市1到城市4依次为:11小时21分,11小时39分,11小时46分,11小时41分。都接近12小时,因此是春分或秋分左右。

(3)比较昼长随着日期的变化。以城市1为例,第一日的昼长11小时21分,第二日为11小时23分,也就是说昼长越来越长,所以是春分。由于昼长小于12小时,而且准确的说,是春分前。

2、C

(1)判断西、东。看日出时间,东边的总是比西边的日出早。日出时间的排序为:1<3<2<4,所以最早的在最东边,即自东向西依次为1、2、3、4。

(2)判断南、北。春分的时候,全球昼夜等长。春分前,北半球纬度越高(接近两极),昼长越短。昼长的排序为1<2<4<3,所以由北到南依次为1、2、4、3。

总结

记住下面这幅图,或者上面的要点。做题时结合这些,熟练运用。

如果您有地理题目,需要讲解。请在下方评论,或者私信我。我会在下一节讲解~

春分秋分,春秋说分,夏至冬至,夏冬言至,古人为何如此命名?

说起二十四节气,应该说几乎是所有国人都耳熟能详,二十四节气之中有8个节气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4立,作为一个季节的开始,还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作为分割。

四立两至两分恰好将一年分为8个基本相等的时段,一年四季的时间范围由此确定下来,可是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这8个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立字辈的,工工整整,一眼就知道这4个节气是一对了。可是作为一个节气的中间分割线的两至两分却不是那么工整了,春分秋分春秋说分,夏至冬至夏冬言至,那么古人为何如此命名?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文化知识?朋友们好,本文由青衫弹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谢谢合作,喜欢的小伙伴们麻烦动动小手指,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

冬至

01 太阳历与二十四节气

分者,别也,意思是分开、分隔的意思;至者,极也,意思是一个事物到了临界点。所谓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实说的事情都是一个,昼夜时长。

春分秋分,白天黑夜时长大致相等,不分伯仲,平分秋色;夏至,白天的时间是一年之中最长的节点,阳极阴生,夏至之后夜晚的时长将会逐渐增加,正所谓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反之冬至亦然。

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似乎有过生活常识的人都能回答出来,可是这背后却是蕴藏着古人对于天时的长久观察以及天道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或许很多人都没有仔细想过,我们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时期,为何能够通行二千余年,成为指导古代中国先民日常生活的指南书?为何世界唯有中国才有二十四节气?我国使用公历纪元始于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可是二千多年的二十四节气却能够很好地适应公历历法,二十四节气落在每一年公历的固定日期,前后几年之间的偏差不过一两天,可是若是参考系换做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偏差可就海了去了,一天两天,一个月都有可能。这些背后都是为什么?

春季6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能够与公历近乎完美的融合,每年之间的相差保持在1~2天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参考对象都是同一个,那就是高悬九天之上的太阳,即所谓的太阳历!

太阳历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通用的历法,基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规律所制定,当今世界所执行的太阳历修订于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组织并批准通过,俗称格列历。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临时政府宣布从1912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公历纪元。

最初之时,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星象来掌握节气规律,比如北斗七星,然而这种粗放的观察方式带来节气的不稳定性,聪明的古人经过反复实践探索,最后确定通过土圭测日影法先后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的日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季节的起始节气相继确定,一年时间被八等分。

土圭测日影法

随着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广泛推广使用以及农田水利灌溉的大发展,农事活动要求更加精细化和复杂化,对于天时的预测要求也更高严格,以保证农民能够在农业生产上掌握主动性,这也是为何二十四节气最终在秦汉时期成熟的现实原因之一。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先民们根据本区域内的历年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先后确立了其他16个节气,传承千年的二十四节气终于确立。二十四节气之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8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12个节气,表示农事活动的有4个,分别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二十四节气

02 中华民族独有的二十四节气

中华大地,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面朝全球最大的海洋,西南与印度洋相隔不远,内部有着世界最高的高原,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配合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中国形成了普遍而明显的季风气候,中国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温带季风或是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内。

季风气候对于中国古代先民来说,带来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在于雨热同期和四季分明,这种季风气候对于一个农耕文明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相比较于世界上的其他季风区,中国有着另一点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自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确立中央集权制,秦王朝虽然立国不过短短十数年,然而后继的汉帝国,汉承秦制,维系住了这一套大一统的王朝体制。

大一统王朝体制,带来的好处是大规模水利设施的统一管理和维护,这一点对于依靠天时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古代世界来说,无疑是开挂般的存在,在古代能够兴修水利的地方无不是诞生过庞大帝国的存在,诸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

季风气候、农耕文明、大一统王朝,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在勤劳并且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先民手中创造性确立了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太阳历纪元历法!

始皇帝

03 冬至吃什么?

在古代,年节、寒食和冬至并称三大节,冬至被视亚岁,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古人看来,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这一天是个吉祥的日子,预示否极泰来,值得庆贺。相传,在汉代,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据《太平御览》记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在汉代冬至这一天皇帝需要举行郊祭,历代沿袭,唐宋元明清冬至与元旦并重,百官放假并进表朝贺。

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对于国人来说,节日重不重要且不论,最为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则放不放假,二则吃什么?如今,冬至已然不放假了,那么,我们唯一关心的是冬至吃什么?

一种说法,吃汤圆,祈求家人团聚,在福建地区有着: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棒的儿歌谚语,指的就是冬至日吃汤圆的习俗,当地人也称之吃冬节丸。

另一种说法,吃饺子,驱寒保暖,河南人将此称之为捏冻耳朵,寄托人古人对于冬天不冻伤耳朵的良好愿景,相传这一习俗流传自东汉时期的一代医圣张仲景,当然如今已是不可考。

还有吃馄饨的说法,根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北京人家多是食用馄饨以庆祝节日。

另外还有一种吃法,吃赤豆糯米饭,用于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这个大概是江南水乡一带的习俗,还有一种用糯米磨成粉和煮熟的蓬蒿、笋丝、豆干等蔬菜糅合制成的菜包,古人称之为环饼,或者冬至圆,用于祈求团圆,也是冬至时节的习俗。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古人对于冬至可谓是重视之至了。那么,小伙伴们,你们那里冬至有什么习俗呢?评论区告诉我吧~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

知识点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VS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移动。①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②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③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④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⑤次年春分(3月21日)太阳重新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

(2)日出、日落方位

日出日落方位,与南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除了南极点与北极点,地球上其他地区的日出日落方位,有如下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时,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太阳直射南半球时,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太阳直射赤道时,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④北半球的地区,太阳运动轨迹向南倾斜;南半球的地区,太阳的运动轨迹向北倾斜。

图2 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位

(3)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地球上共分布着7个气压带、6个风带,从赤道向南北极依次是:赤道低气压带(0°±5°)、东北/东南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30°±5°)、盛行西风、副极地低气压带(60°±5°)、极地东风、极地高气压带(85°—90°)。

在春分/秋分时,各个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纬度,如下图所示,即中心点纬度分别为0°、30°、60°、90°。但当太阳直射点移动时,它们的中心点纬度也会发生变化:①春分-夏至,中心点向北移动5°;②夏至-秋分-冬至,中心点向南移动5°(至秋分),再向南移动5°(至冬至);③冬至-春分,中心点向北移动5°。

图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例题

图4 例题

答案:A、B

精讲精析:(1)判断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如图所示,纬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北半球),因此可以判断地图中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纬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东经),因此伊瓦洛位于(28°E,68.5°N)左右,位于欧洲。且位于北极圈(66°34′N)以北,位于极地东风带。

(2)分析最佳测试期的季节。最佳测试期为11月~次年4月,即为北半球的深秋-冬至-春分-春末。此时恰好为北半球最寒冷的季节,且伊瓦洛的纬度较高,因此路面很可能为冰雪路面。

(3)分析日出方向。在11月~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太阳东南日出;而3月21日~4月,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太阳东北日出;当12月23日左右时(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该地(位于北极圈以北)会出现极夜,观察不到日出。因此选线A错B对。

(4)判断气压带。该地位于北极圈以北,常年受到极地冷高压的影响,因此寒潮大多来源于北方,选项C错。

(5)分析昼夜长短。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12月23日),该地出现极夜,昼长为0;②太阳直射赤道时(3月21日),全球昼夜等长,该地的白昼时间为12h;③4月时,太阳直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此时白昼时间>12h。④该地最短的昼长为0,最长为>12h,因此白昼时长最大插值为大于12h,选项D错。

总结

判断某地的地理位置

在高考地理中,给出一组经纬线,如何判断某地位于南北半球、东经西经?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判断:先判断纬度、再判断经度。

①判断纬度:自下而上,数值逐渐增大的为北纬(北半球),逐渐减小的为南纬(南半球)。

②判断东西:在北半球,则“左西右东”;在南半球,则“左东右西”。

③判断经度:自西向东,经度逐渐增大,则为东经;逐渐减小则为西经。

图5 地理位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