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3月6日晚,潘云侠将再度做客听云轩直播间。今时不同往日,前不久宣告回归相声界的他,将首次以助演嘉宾身份在听云轩登台献艺。面对几十万线上观众,潘云侠能否像去年“亿赞封神”的李春艺那样一战成名?客观来说,几乎不可能!
年少之时就被观众冠以“相声神童”的美誉。彼时的潘云侠,嗓音清脆,口齿清晰,面容清秀,台风潇洒,的确是相声界值得期待的一颗新星。然而离开德云社后,近20年没有登台演出经历,这也让他的复出之路变得困难重重。可能您各位说了,哪怕久违相声舞台,当年打下的童子功还在,想回归相声界还不是分分钟的事!这行还真没您想的这么简单。即便是潘云侠本人,也为了今天这场演出准备了数月有余。
自从他决定重操旧业后,也在不同场合有过相声演出,但表演水平和演出效果真的参差不齐。比如他在自己的“云玩汇”直播间里邀请大新合作过一段《朋友谱》,这块活每个演员都有不同的使法,也都会加入自己创新改编的包袱。但总得来说,作品的梁子决定了表演时间不会很长,而潘云侠和大新却把这段足足使了半个小时。整个表演几乎没有垫话,三言两语带过直接入活。“一贵一贱”和“一死一生”这两番,潘云侠由头至尾“抻着使”,表演节奏略显拖沓,让观众听完这段只剩下疲惫感。由于和大新临时搭伙,两位默契程度上明显不足,大新在很多细节处理上跟他对不上茬,不光挡了包袱,也影响了整体演出效果。
反观潘云侠“明场”使活比在直播间里要好很多,去年他在天津谦祥益文苑有过一次登台,当时许健给他量了一段《学哑语》。使这段传统相声,演员使相儿是重点,动作、表情要求准确到位,收着演包袱不容易响,可过分夸张就成了洒狗血。不得不承认,潘云侠在使这块活时做到了表演节奏张弛有度,发托卖相恰如其分。除此之外,他和“天实景”演员合作的《训徒》,虽说有些洋闹,但观众反响强烈,该响的包袱一个没落下。总而言之,他在相声园子演比直播说相声更得心应手。
不过,今晚潘云侠在听云轩直播首演不同于二三百人的小剧场,演员虽不能面对面与观众交流,却有几十万双眼睛在看着你。只要不“顶瓜”,已经算是不错了。至于说复刻去年李春艺的“亿赞封神”,作为观众大可不必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倒不是提前唱丧歌,而是客观事实所决定的。
第一,潘云侠虽然回归舞台,却没有固定搭档。您各位不能指望他今后跟方清平似的使单口。捧逗一场买卖,没有个适合他的好搭档,纯靠同行临时站一个,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一场演出效果好坏,除了演员自身艺术水平,搭档之间的默契程度也占了很大成分。
第二,因为久疏阵仗,表演尺寸和舞台感觉都需要慢慢找回。李春艺去年能在直播间一战成名,和他经年累月的舞台历练是绝分不开的。就连曹云金在提起潘云侠时,也是谨慎地表示,我们需要给他时间慢慢找回状态。
第三,演出经验欠缺。以前和老先生聊天时曾说起过,同一段相声,演员在小剧场、体育馆和电视台演法都不一样。潘云侠早年间的从艺经历多半是在德云社小剧场。而直播说相声,他还是个新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往前趟。
平心而论,潘云侠的台风清新脱俗,传统活功底也较为扎实,但毕竟暌违舞台多年,想重新在相声界找到立足之地,还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夹磨。2012年马志明在“老骥新驹”相声专场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马六甲在12岁之前说过相声,打那儿以后没再上过台,这19年没说,甭说他了,我都够呛”。回归潘云侠的从艺经历与马六甲何其相似,他决定回归舞台说相声,对观众来说是好事,对他本人来说则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004年到2005年,德云社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后来与师叔孙越搭档红透了半边天的岳云鹏,在那段时间依然是以捡场为主,偶尔作为节目间隙的串场演员,上台表演上一段太平歌词。
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和老先生李文山组成固定搭档,他的嗓音条件非常好,功底也扎实。长相虽说不属于非常帅气的那一类,但也清爽讨喜,举止之间,儒雅持成。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德云社,他的受欢迎程度,几乎仅次于师父郭德纲。
可他也有在他那个年纪的少年们都有的单纯的一面。现在能找到的那段时间他演出的几段录像,好几场的演出,在表演完,鞠躬下台之后,就着急地把大褂脱下。在观众们鼓掌叫好希望他返场的声音中,主持人肖佳玉回头一看,都忍不住乐了。只见他一边把大褂的扣子重新手忙脚乱地系上,一边和李文山一起回到台上。观众们被这一幕逗乐了,李文山帮忙“解释”,说道:“这得原谅他,他说下台以后洗澡去,去晚了就没地儿了”。
他本该是德云社班主郭德纲的云字科弟子。可是在2005年,他却悄然退出相声舞台。
他就是潘云侠。
潘云侠 李文山
潘云侠,原名潘伟,2003年,14岁的他随郭德纲学习相声,次年,随李菁学习快板表演,于2005年离开德云社后,如果不是有心搜集旧录像,新“入坑”的相声爱好者们几乎不会知道,曾经的德云社会有这么一个人物。
2016年9月,一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把已经“退出江湖”多年的他又炸了上来。
同月的12日,一家叫做《北京时间新闻》的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独家 | 离开德云社的潘云侠这样评“曹郭操戈”》的文章。有好事者在转载时,也更改成《专访前德云社成员潘云侠:郭德纲曾说“从艺得先不要脸”》等更吸引眼球的标题。
在这一篇专访文章中,潘云侠承认了交了5000元学费的说法,似乎间接佐证了《了结》文中“统一口径,告诉潘云侠拜师费是5000”的说辞。
与此同时,一篇错字连篇,逻辑混乱的疑似托名文章,在当时也被炒得很火。于是有人即使在看完《专访》之后,依然选择性地对《专访》文中在面对记者“据说您近期有回应称离开相声圈是因为太乱?”的提问时,潘云侠回应的“这个行业确实挺乱的。勾心斗角也好,都会有,都会发生。德云社人多,嘴也杂,这个说法不是我提出来的,我最近没出来回应,都离开这个圈了”这句话视而不见。
同时,潘云侠的妻子,也直接否认了那篇文章出自潘云侠之手的猜测。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专访》记者提问的整个过程中,潘云侠对郭德纲的称呼都是“郭先生”,不称“师父”,也未冒昧地直呼其全名。记者注意也到了这个细节,潘云侠如是回应:
“我现在不在师门了,所以觉得再称呼师父不太合适,称呼郭先生更好。不过一日为师终生都是师父,现在继续称呼师父也是可以的。”
潘云侠近照(图源北京时间新闻)
也许大家都记得鲁迅先生在散文《秋夜》的一开头的那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曾调侃道,也许鲁迅先生在行文时写完“一株是枣树”,突然想起还有一株枣树。
同样的一篇《专访》,有人读出了潘云侠的“无奈”、“不快乐”,有人读出了潘云侠通透、活得明白的一面。诚然,在那一问一答中,诸如“每个人都有对与错,但你不能拿别人的错去衡量自己的对。你不能说谁当初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这证明我好了”等语,简直金句迭出,就像面对记者的不是一个其时未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而是一个得道多年的高僧。
至于当初离开相声舞台的原因,潘云侠只提及是父母不支持,“爸妈觉得相声不是特别光彩的一个行业”,同时提到,当自己和师父郭德纲提出离开时,郭德纲也表示可惜。
“他不在江湖,但江湖有他的传说”,这是某位网友对潘云侠的评语。甚至有不少人感慨,当年潘云侠在舞台上的表现,比起曹、何,要更好得多。
诚然,在2004年的某一场《八扇屏》演出中,李文山的一句现挂“我要知道你们这么多人,我不量这块活了”,直接把曹云金给弄蒙了,许久才吞吞吐吐地说道:“不、不量可不行……”
传统相声《八扇屏》,以数段大段贯口组成,费体力,吃功夫。早年的艺人们大多以对口相声的形式表演,而在德云社,更多的时候是为初登相声舞台的年轻演员而准备的群口相声,往往让数人分别表演其中一段。
潘云侠离开德云社之后不久,一个叫赵彦飞的来自东北的小青年,进入德云社,并且不久就得到了艺名“赵云侠”。
赵云侠
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孟凡贵的徒弟刘艺(刘云天)跟随搭档一起高调退出德云社不久,“云天”这个名字,也很快转给了李根。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郭德纲的《天涯犹在,不诉薄凉》中,何云伟已经成了“何伟”,曹云金也成了“小金”,唯独潘云侠,依然是潘云侠。
在同一篇文章中,郭德纲对曹云金许下承诺:“日后倘有马高蹬短水尽山穷,无人解难之时言语一声,都不管,我管你。”如果非要解读为老郭还是念旧情,希望这位曾经的爱徒能够重新回归,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小马的理解却是,心高气傲的曹云金,特别是在闹得这么僵的情况下,是绝不可能回归德云社的,这一点,曹、郭双方少有地达成了共识。那一段承诺,无非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情境下老郭对这位前徒弟的嘲讽。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当年潘云侠没有退出德云社,恐怕时至今日的他,成就绝不会比曹、何低。有不少网友心怀希望,总觉得潘云侠终有一天能够重归相声舞台。
曾经和潘云侠差不多时间离开相声舞台的张云雷,也是在阔别六年之久的2011年,才重回德云社。至于潘云侠,虽然也是备受期待,但回归德云社,甚至重拾相声的可能性,似乎都不大。毕竟已经“江湖上成为传说”的潘云侠,如果有一天回归舞台,即使技艺未曾生疏,也许人们也仍会因为“传说”的光环,对他抱以过大的期许。这却要求他在重回舞台之前,不能仅限于做到“未曾生疏”,而是有了更高的进步。
声明:本文由 小马曲艺 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2004年到2005年,德云社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后来与师叔孙越搭档红透了半边天的岳云鹏,在那段时间依然是以捡场为主,偶尔作为节目间隙的串场演员,上台表演上一段太平歌词。
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和老先生李文山组成固定搭档,他的嗓音条件非常好,功底也扎实。长相虽说不属于非常帅气的那一类,但也清爽讨喜,举止之间,儒雅持成。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德云社,他的受欢迎程度,几乎仅次于师父郭德纲。
可他也有在他那个年纪的少年们都有的单纯的一面。现在能找到的那段时间他演出的几段录像,好几场的演出,在表演完,鞠躬下台之后,就着急地把大褂脱下。在观众们鼓掌叫好希望他返场的声音中,主持人肖佳玉回头一看,都忍不住乐了。只见他一边把大褂的扣子重新手忙脚乱地系上,一边和李文山一起回到台上。观众们被这一幕逗乐了,李文山帮忙“解释”,说道:“这得原谅他,他说下台以后洗澡去,去晚了就没地儿了”。
他本该是德云社班主郭德纲的云字科弟子。可是在2005年,他却悄然退出相声舞台。
他就是潘云侠。
潘云侠 李文山
潘云侠,原名潘伟,2003年,14岁的他随郭德纲学习相声,次年,随李菁学习快板表演,于2005年离开德云社后,如果不是有心搜集旧录像,新“入坑”的相声爱好者们几乎不会知道,曾经的德云社会有这么一个人物。
2016年9月,一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把已经“退出江湖”多年的他又炸了上来。
同月的12日,一家叫做《北京时间新闻》的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独家 | 离开德云社的潘云侠这样评“曹郭操戈”》的文章。有好事者在转载时,也更改成《专访前德云社成员潘云侠:郭德纲曾说“从艺得先不要脸”》等更吸引眼球的标题。
在这一篇专访文章中,潘云侠承认了交了5000元学费的说法,似乎间接佐证了《了结》文中“统一口径,告诉潘云侠拜师费是5000”的说辞。
与此同时,一篇错字连篇,逻辑混乱的疑似托名文章,在当时也被炒得很火。于是有人即使在看完《专访》之后,依然选择性地对《专访》文中在面对记者“据说您近期有回应称离开相声圈是因为太乱?”的提问时,潘云侠回应的“这个行业确实挺乱的。勾心斗角也好,都会有,都会发生。德云社人多,嘴也杂,这个说法不是我提出来的,我最近没出来回应,都离开这个圈了”这句话视而不见。
同时,潘云侠的妻子,也直接否认了那篇文章出自潘云侠之手的猜测。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专访》记者提问的整个过程中,潘云侠对郭德纲的称呼都是“郭先生”,不称“师父”,也未冒昧地直呼其全名。记者注意也到了这个细节,潘云侠如是回应:
“我现在不在师门了,所以觉得再称呼师父不太合适,称呼郭先生更好。不过一日为师终生都是师父,现在继续称呼师父也是可以的。”
潘云侠近照(图源北京时间新闻)
也许大家都记得鲁迅先生在散文《秋夜》的一开头的那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曾调侃道,也许鲁迅先生在行文时写完“一株是枣树”,突然想起还有一株枣树。
同样的一篇《专访》,有人读出了潘云侠的“无奈”、“不快乐”,有人读出了潘云侠通透、活得明白的一面。诚然,在那一问一答中,诸如“每个人都有对与错,但你不能拿别人的错去衡量自己的对。你不能说谁当初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这证明我好了”等语,简直金句迭出,就像面对记者的不是一个其时未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而是一个得道多年的高僧。
至于当初离开相声舞台的原因,潘云侠只提及是父母不支持,“爸妈觉得相声不是特别光彩的一个行业”,同时提到,当自己和师父郭德纲提出离开时,郭德纲也表示可惜。
“他不在江湖,但江湖有他的传说”,这是某位网友对潘云侠的评语。甚至有不少人感慨,当年潘云侠在舞台上的表现,比起曹、何,要更好得多。
诚然,在2004年的某一场《八扇屏》演出中,李文山的一句现挂“我要知道你们这么多人,我不量这块活了”,直接把曹云金给弄蒙了,许久才吞吞吐吐地说道:“不、不量可不行……”
传统相声《八扇屏》,以数段大段贯口组成,费体力,吃功夫。早年的艺人们大多以对口相声的形式表演,而在德云社,更多的时候是为初登相声舞台的年轻演员而准备的群口相声,往往让数人分别表演其中一段。
潘云侠离开德云社之后不久,一个叫赵彦飞的来自东北的小青年,进入德云社,并且不久就得到了艺名“赵云侠”。
赵云侠
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孟凡贵的徒弟刘艺(刘云天)跟随搭档一起高调退出德云社不久,“云天”这个名字,也很快转给了李根。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郭德纲的《天涯犹在,不诉薄凉》中,何云伟已经成了“何伟”,曹云金也成了“小金”,唯独潘云侠,依然是潘云侠。
在同一篇文章中,郭德纲对曹云金许下承诺:“日后倘有马高蹬短水尽山穷,无人解难之时言语一声,都不管,我管你。”如果非要解读为老郭还是念旧情,希望这位曾经的爱徒能够重新回归,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小马的理解却是,心高气傲的曹云金,特别是在闹得这么僵的情况下,是绝不可能回归德云社的,这一点,曹、郭双方少有地达成了共识。那一段承诺,无非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情境下老郭对这位前徒弟的嘲讽。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当年潘云侠没有退出德云社,恐怕时至今日的他,成就绝不会比曹、何低。有不少网友心怀希望,总觉得潘云侠终有一天能够重归相声舞台。
曾经和潘云侠差不多时间离开相声舞台的张云雷,也是在阔别六年之久的2011年,才重回德云社。至于潘云侠,虽然也是备受期待,但回归德云社,甚至重拾相声的可能性,似乎都不大。毕竟已经“江湖上成为传说”的潘云侠,如果有一天回归舞台,即使技艺未曾生疏,也许人们也仍会因为“传说”的光环,对他抱以过大的期许。这却要求他在重回舞台之前,不能仅限于做到“未曾生疏”,而是有了更高的进步。
声明:本文由 小马曲艺 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曾经有人说,何云伟和曹云金分别继承了郭德纲相声中的两面,传统的一面是何云伟,创新的一面是曹云金,其实老郭曾经有个徒弟,一个人就有这两面,他就是如今早已远离相声圈的潘云侠。
潘云侠也是郭妻王惠的远房表弟,本名潘伟,关于潘云侠这个艺名,他自己是这么说的,
“当初有何云伟,我本名也有一个伟。郭先生跟张文顺先生一碰,就给起了这个名字。名字就是一个名号,一个名字不能代替所有,是先有的人再有的名字。只是一个名号而已。”
后来他走了,这个字就给了赵云侠,同样的情况还有挺多的,刘云天走了,给李根取艺名李云天,张鹤文走了,给外甥“小豹”取艺名张鹤雯,据老郭自己说,人都走了,就没必要占一个字了。
跟其他徒弟不太一样,潘云侠当初来北京投靠表姐,目的是想学习影视表演,听他姐姐王惠说郭德纲在北京认识开影视学校的,就过去了,结果根本没有学校 就是在大观园有一个艺术团 ,然后天天在那练功 ,后来老郭教了些贯口然后慢慢接触相声,就喜欢上了。
潘云侠天资聪颖,少年老成,在台上有一股难得一见的沉稳,在初学相声的人中比较少见,而且悟性高,学习能力强,大段的贯口很快就能背下来,嗓音条件优秀,清澈透亮,口齿伶俐,火候和节奏的把控也是恰到好处,当时被誉为相声奇才,2005年退出德云社后,如今在天津做些小生意,没有再登上舞台说相声。
关于他离开的原因,说法很多,说的比较多的是潘云侠的父母不太同意孩子干这行,觉得相声不是一个特别光彩的行业,离开的时候潘云侠年纪尚小,自主意识不强,父母说了几次就妥协了,除此之外,还有说是拿不出学费的原因,行为不当被老郭发现等等,是非曲直,无从知晓,反正他如今早已是圈外人。
不过潘云侠在某次采访中说到现在他主要责任是养家,可能等一个契机,也许会继续说相声去。同时他这样评价自己郭德纲:“是个好师父,不是个好商人。是好的相声演员,不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这个词不太适合从德云社出来的每一个人”。
关于这句评价,很多人觉得离开师门,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是不是有点无礼?但也有人觉得这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毕竟老郭自己也总在相声里说,别说什么艺术家,相声就是门吃饭的手艺,就跟剔头修脚的一样,而且在他那,艺术家总感觉是句骂人的话,你们觉得呢?
2004年到2005年,德云社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后来与师叔孙越搭档红透了半边天的岳云鹏,在那段时间依然是以捡场为主,偶尔作为节目间隙的串场演员,上台表演上一段太平歌词。
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和老先生李文山组成固定搭档,他的嗓音条件非常好,功底也扎实。长相虽说不属于非常帅气的那一类,但也清爽讨喜,举止之间,儒雅持成。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德云社,他的受欢迎程度,几乎仅次于师父郭德纲。
可他也有在他那个年纪的少年们都有的单纯的一面。现在能找到的那段时间他演出的几段录像,好几场的演出,在表演完,鞠躬下台之后,就着急地把大褂脱下。在观众们鼓掌叫好希望他返场的声音中,主持人肖佳玉回头一看,都忍不住乐了。只见他一边把大褂的扣子重新手忙脚乱地系上,一边和李文山一起回到台上。观众们被这一幕逗乐了,李文山帮忙“解释”,说道:“这得原谅他,他说下台以后洗澡去,去晚了就没地儿了”。
他本该是德云社班主郭德纲的云字科弟子。可是在2005年,他却悄然退出相声舞台。
他就是潘云侠。
潘云侠 李文山
潘云侠,原名潘伟,2003年,14岁的他随郭德纲学习相声,次年,随李菁学习快板表演,于2005年离开德云社后,如果不是有心搜集旧录像,新“入坑”的相声爱好者们几乎不会知道,曾经的德云社会有这么一个人物。
2016年9月,一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把已经“退出江湖”多年的他又炸了上来。
同月的12日,一家叫做《北京时间新闻》的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独家 | 离开德云社的潘云侠这样评“曹郭操戈”》的文章。有好事者在转载时,也更改成《专访前德云社成员潘云侠:郭德纲曾说“从艺得先不要脸”》等更吸引眼球的标题。
在这一篇专访文章中,潘云侠承认了交了5000元学费的说法,似乎间接佐证了《了结》文中“统一口径,告诉潘云侠拜师费是5000”的说辞。
与此同时,一篇错字连篇,逻辑混乱的疑似托名文章,在当时也被炒得很火。于是有人即使在看完《专访》之后,依然选择性地对《专访》文中在面对记者“据说您近期有回应称离开相声圈是因为太乱?”的提问时,潘云侠回应的“这个行业确实挺乱的。勾心斗角也好,都会有,都会发生。德云社人多,嘴也杂,这个说法不是我提出来的,我最近没出来回应,都离开这个圈了”这句话视而不见。
同时,潘云侠的妻子,也直接否认了那篇文章出自潘云侠之手的猜测。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专访》记者提问的整个过程中,潘云侠对郭德纲的称呼都是“郭先生”,不称“师父”,也未冒昧地直呼其全名。记者注意也到了这个细节,潘云侠如是回应:
“我现在不在师门了,所以觉得再称呼师父不太合适,称呼郭先生更好。不过一日为师终生都是师父,现在继续称呼师父也是可以的。”
潘云侠近照(图源北京时间新闻)
也许大家都记得鲁迅先生在散文《秋夜》的一开头的那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曾调侃道,也许鲁迅先生在行文时写完“一株是枣树”,突然想起还有一株枣树。
同样的一篇《专访》,有人读出了潘云侠的“无奈”、“不快乐”,有人读出了潘云侠通透、活得明白的一面。诚然,在那一问一答中,诸如“每个人都有对与错,但你不能拿别人的错去衡量自己的对。你不能说谁当初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这证明我好了”等语,简直金句迭出,就像面对记者的不是一个其时未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而是一个得道多年的高僧。
至于当初离开相声舞台的原因,潘云侠只提及是父母不支持,“爸妈觉得相声不是特别光彩的一个行业”,同时提到,当自己和师父郭德纲提出离开时,郭德纲也表示可惜。
“他不在江湖,但江湖有他的传说”,这是某位网友对潘云侠的评语。甚至有不少人感慨,当年潘云侠在舞台上的表现,比起曹、何,要更好得多。
诚然,在2004年的某一场《八扇屏》演出中,李文山的一句现挂“我要知道你们这么多人,我不量这块活了”,直接把曹云金给弄蒙了,许久才吞吞吐吐地说道:“不、不量可不行……”
传统相声《八扇屏》,以数段大段贯口组成,费体力,吃功夫。早年的艺人们大多以对口相声的形式表演,而在德云社,更多的时候是为初登相声舞台的年轻演员而准备的群口相声,往往让数人分别表演其中一段。
潘云侠离开德云社之后不久,一个叫赵彦飞的来自东北的小青年,进入德云社,并且不久就得到了艺名“赵云侠”。
赵云侠
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孟凡贵的徒弟刘艺(刘云天)跟随搭档一起高调退出德云社不久,“云天”这个名字,也很快转给了李根。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郭德纲的《天涯犹在,不诉薄凉》中,何云伟已经成了“何伟”,曹云金也成了“小金”,唯独潘云侠,依然是潘云侠。
在同一篇文章中,郭德纲对曹云金许下承诺:“日后倘有马高蹬短水尽山穷,无人解难之时言语一声,都不管,我管你。”如果非要解读为老郭还是念旧情,希望这位曾经的爱徒能够重新回归,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小马的理解却是,心高气傲的曹云金,特别是在闹得这么僵的情况下,是绝不可能回归德云社的,这一点,曹、郭双方少有地达成了共识。那一段承诺,无非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情境下老郭对这位前徒弟的嘲讽。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当年潘云侠没有退出德云社,恐怕时至今日的他,成就绝不会比曹、何低。有不少网友心怀希望,总觉得潘云侠终有一天能够重归相声舞台。
曾经和潘云侠差不多时间离开相声舞台的张云雷,也是在阔别六年之久的2011年,才重回德云社。至于潘云侠,虽然也是备受期待,但回归德云社,甚至重拾相声的可能性,似乎都不大。毕竟已经“江湖上成为传说”的潘云侠,如果有一天回归舞台,即使技艺未曾生疏,也许人们也仍会因为“传说”的光环,对他抱以过大的期许。这却要求他在重回舞台之前,不能仅限于做到“未曾生疏”,而是有了更高的进步。
声明:本文由 小马曲艺 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