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祭天大典流程(祭天大典)

发布时间:2024-05-04 00:09:26作者:趾高气扬来源:网友投稿

祭天大典流程(祭天大典)

本文目录一览:

明清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祭祀大典654次,世界遗产天坛解说词

(重要提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导游考试教材,权威且全面,全文7186字,建议转发或收藏备用。手工敲字整理,错误在所难免,请多多包涵。没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诱导读者。不要等到无心犯了错,才后悔没有收藏本文哦!)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天坛原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天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内坛北部祈谷坛建筑群举行,东至祭天在内坛南部圜丘建筑群举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654次。

第一部分 天坛概况

一、历史沿革

(一)朱棣初建北京天地坛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营建北京宫城的同时,在北京正阳门外正南5里偏东(丙位)建天地坛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永乐十九年大祀天地于南部。初建时这组建筑为天地合祀,称天地坛。天地坛坛墙周围九里三十步,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又称为天地墙。坛内遍植松柏,松柏掩映间的主要建筑有大祀殿、斋宫、神乐观等,体制完备。其中主建筑大祀殿为长方形大殿,11开间,宏伟壮丽。其后百余年间,9位明朝皇帝在天地坛合祀天地。

(二)朱厚熜改革礼制

明世宗朱厚熜热衷于礼制改革,他恢复古制,对许多制度多有更定。明嘉靖九年(1530年)5月朱厚熜下诏,将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建圜丘于南郊,名天坛;建方泽于北郊,名地坛;又在东郊建朝日坛,以祭日;在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朱厚熜要求将这些改变“著载会要,勿得混称”,天坛由此得名。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建大祀殿,其规制改为圆形,南向;外柱12根,中柱12根,再中龙井柱4根;圆顶3层,上覆青(蓝)瓦,中覆黄瓦,下覆绿瓦,中安宝顶;殿台三层,前后三出陛,东西一出陛,具用石栏,十分精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动工兴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新殿建成,更名大享殿,专用以行大享礼。

(三)弘历改造天坛

清高祖弘历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建斋宫。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造天坛内外坛墙,铲去原夯土墙浮土包以砖墙。墙高一丈有余,上包城砖两进,下包城砖三进,厚实坚固。清乾隆十六年(1749年)扩建圜丘,具用房山艾叶青石,朴素、淡雅。清乾隆十六年改祈谷坛大享殿为祈年殿,三层殿顶琉璃瓦具改为天青色,以象征天。在天坛西侧外垣南侧增辟圜丘坛门,两坛两门,规制更严谨。清乾隆十七年,改建皇穹宇,将重檐殿顶改为单檐,殿内地面用青石,殿外地面及围墙具用临清砖。今日祈年殿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竣工后的风貌。

(四)天坛

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祭天制度废止,清廷撤走其配祀祖先的牌位,将天坛交由国民政府内务部管理。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凯又到天坛举行了一次祭天大典。1918年新年元旦,天坛正式对外开放。1937年,日军进驻天坛。1939年,日军1855部队占据神乐署,设立研究病理和细菌的实验室。1945年,北平市接收的天坛已破败不堪。新中国成立前夕,守备北平的军队在天坛内修筑工事,建库,砍伐了大量树木。为建简易机场扒掉南部坛墙,炸毁有400余年历史的明代石牌坊,军车在园内往来,野草人高,天坛变得面目全非。

(五)今日天坛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天坛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天坛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二、规模与布局

天坛占地面积273公顷,其中林地占163公顷,100年以上的古柏3600余株,著名的有九龙柏、莲花柏、柏抱槐等。全园植被覆盖率89%。

天坛是通称,它实际上是有两个坛组成,南部为圜丘坛,北部为祈谷坛。两坛各成体系,它们之间由海墁大道相连。天坛又有内坛、外坛之分,其间分布着许多附属建筑。可以用“一、三、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将天坛的主要建筑概括其中。

“一”: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天坛里最主要的建筑。自南向北分别是昭享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

“三”:三道坛墙。分别为外坛墙、内坛墙和分割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东西向坛墙。

“五”:指五组主要建筑。分别是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建筑群和牺牲所建筑群。

“七”:指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

“九”: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2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4座,泰元门、昭享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三座,分别是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第二部分 景区介绍

一、圜丘坛建筑群

(一)历史沿革

圜丘坛建筑群是明嘉靖年间因实行天地分祀而建,清乾隆年间对该建筑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建筑格局。

(二)规模布局

1、圜丘坛

(1)布局

圜丘坛为3层,通高5.7米,四出陛,每层9级,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围以汉白玉护栏。圜丘坛外围两道壝(wei)墙,四正位设棂星门。内壝墙圆形,直径102米,外壝墙方形,每边长168米。南侧棂星门外神路东侧为长方形具服台。内外壝墙之间东南方分别为望燎位、燔柴炉、瘗(yi)坎和8只铁镣炉,东西棂星门另有铁镣炉各2只,内外壝墙西南为望灯杆。

圜丘坛周围四门南为昭享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这四个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贞元”为元始本原,“亨”为无不亨通,“利”为和谐有利,“贞”为正固持久。这四个字赞美的是天的本质,也称为天之“四德”。

(2)直径

圜丘坛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是:最上层为九丈(“一九”),中层十五丈(“三五”),下层为二十一丈(“三七”),合而为“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一、三、五、七、九”相加为天数二十五。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喻义为“九五之尊”。《易经·乾卦》的“九五”爻为君位,其爻辞是“飞龙见天,利见大人”。

(3)台阶

圜丘坛四正向(东、南、西、北)均辟有一组台阶,每组台阶均为三层,每层台阶均为9级。

(4)扇形石

圜丘上层中心圆石叫天心石,围绕天心石共环铺九圈扇形石板,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18块,余类推为9的倍数,知道第九圈81块。第二层也是九圈扇形石,,从第十圈开始到第十八圈。第三层从第十九圈开始,直到第二十七圈。九为极阳数,用九的倍数递增,使之最大化,强调天的崇高、神圣。

(5)鸳鸯尺

以上这些尺寸、数字并不难组合在一起,难的是用哪种尺寸计算能使建筑的体量更合适,比例更和谐。当时的工匠用了两种尺寸:一种是周尺,每尺合公制23厘米,用其测量水平尺寸。这种度量方法叫“鸳鸯尺”,美丽的圜丘坛就是用这种计算方法设计建造的。

2、周围设施及用途

(1)具服台

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

东至日祭天大典前,九台临时搭起幄次(帐篷),供皇帝在此盥(guan)洗和更换祭天礼服。

(2)望灯杆

圜丘坛外壝墙内西南方位立有望灯杆。望灯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当时仅建一座,明崇祯年间增至三座。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拆掉两根灯杆,现仅存其一。望灯杆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直径1.3米、高2.15米的大灯笼。灯笼内立巨蜡5支。望灯既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3)燔柴炉

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墙内东南,高9尺,直径7尺,圆形,用绿琉璃砖砌筑,东、西、南三面有台阶各九级。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1只刮净牛犊置于燔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马口柴),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

祀典告成,将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祝版、祝帛等祭品投放近燔柴炉内焚烧。燔柴炉西侧设望燎位,称为“望燎”。

(4)瘗(yi)坎

瘗坎位于燔柴炉东侧,由绿琉璃砖砌成,像个巨大的盘子埋在地下,圆形,直径约1米,深约30厘米。瘗坎用于瘗埋牛尾、牛毛、牛血,以喻不忘祭地之意。

(5)燎炉

燎炉有6足,通高1.22米,直径1.5米,铁质,筐形。圜丘坛共有燎炉12个,分布在三处。瘗坎旁,自信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8个燎炉,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燎炉。撤馔后,从配位撤下的8位皇帝的祭品分别在8个燎炉内焚烧。从4个从位撤下的祭品分别送到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4个燎炉内焚烧。

(三)功能用途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每年东至祭天、孟夏(农历四月)祈雩(yu)均在这里举行。

1、祭天时神位的陈设

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有正位、配位、从位七组幄次(帐篷)。

(1)正位幄次:黄天上帝幄次,位于天心石稍北,南向。幄次为圆形。

(2)配位幄次: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幄次,按昭穆之制分两组,排列在正位幄次前东西两侧。幄次为长方形。

东侧配位坐东朝西,自北向南分别为努尔哈赤、福临、胤禛、颙琰(yongyan)

西侧配位坐西朝东,自北向南分别是皇太极、玄烨、弘历、旻宁

(3)从未幄次:共四组,均为长方形,位于圜丘坛中层东西两侧。

东侧从位幄次两组:坐东朝西,分别是大明幄次及北斗星、二十八星宿、周天星辰幄次、

西次从位幄次两组:坐西朝东,分别是夜明幄次和云师、雨师、风师、雷师幄次。

(4)祭器

主位、配位、从位前均有供案,上陈各类供品。清初祭器沿用明制,具用瓷器,清雍正时改用铜制。乾隆时下诏“祭器宜古法”,分用途不同各改用竹、木、漆、陶、铜、玉等材料制成。

(5)皇帝拜位

皇帝拜位位于圜丘坛中层台面正南阶前。

(6)祝版案

祝版案位于圜丘坛最上层的天心石处,案上供祝版。

2、祭天过程

冬至日,太常寺卿率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钟楼鸣钟。皇帝到达圜丘坛具服台幄次内,更换祭天礼服(天青色),盥手完毕,稍息,等候神牌奉安(将供奉在皇穹宇中的神牌移送到圜丘坛相应的坛位上)。

日出前七刻(凌晨4点15分至4点30分),祭天大典开始,皇帝从具服台幄次出来,近外壝墙棂星门左门,内壝墙棂星门左门,登坛,到达中层南侧拜位。司赞人员报仪程。

祭天大典分为九项仪程,也称九举。与之相配的中和韶乐、乐舞也相应为九个章节。

九项仪程依次是:

(1)燔柴迎帝神;

(2)奠玉帛——向黄天上帝进献苍壁和制帛;

(3)进俎(zu)——皇帝将热羹浇在神位前牲牢上;

(4)初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一次敬酒,同时,司祝官读祝文;

(5)亚献礼——向正位、配位第二次敬酒;

(6)终献礼——向正位、配位第三次敬酒;

(7)撤馔

(7)送帝神

(8)望燎——皇帝到燔柴炉西侧望燎位行望燎礼,礼成后在具服台更衣回宫。

以上仪程中,奠玉帛、进俎、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的仪程中,皇帝均需从“拜位”升坛行礼或升坛至各神位前行礼。

2、常雩(yu)礼

常雩礼就是祈雨礼。清制每旱年孟夏行常雩礼,为百谷祈膏雨于圜丘坛。常雩礼后,如果年景正常,祈雨的祭祀活动就结束了。如果常雩礼后仍不下雨,皇帝会派遣官员告祀天神、地祇、太岁,“三复不雨,乃行大雩礼”,即举行非常隆重的祈雨仪式。

天大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认为这和地震、发大水、虫灾等灾异一样,是天对皇帝治理不力、道德不彰、国困民怨的一种警示。为此,必须行大雩礼,虔诚祈祷,以求天的原谅。为表示郑重其事,皇帝会亲自步祷至圜丘坛,整个仪式不设配位、不设卤簿、不除道,设乐而不作。皇帝雨冠素服行礼致祭,祭祀时不饮福受胙、不奠玉帛,气氛凝重、虔诚。

常雩(或大雩礼)过后,如天下了雨,要报祀“谢雨”。下雨太多,久雨不停,则又要“祈晴”。晴天后还要报祀,叫“谢晴”。

(四)附属建筑

1、皇穹宇

(1)大殿及配殿

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原名泰神殿,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殿宇。

皇穹宇是一座圆形院落。院落正中北侧为圆形皇穹宇大殿,大殿前东西两侧为开间五楹的配殿。皇穹宇大殿为单檐攒尖顶,镏金宝顶,总高22.35米。殿基为青白石砌筑的圆形须弥台座,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板。东、南、西三面出陛,南面丹陛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大殿由8根檐柱和8根金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顶部中间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其余环数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这里的“八”代表“八维”,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皇穹宇殿内正中的圆形石台上,供奉有“皇天上帝”的神版。东西两侧四个方形石台上,分别安放有清代前八位皇帝的神版。

皇穹宇院中建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供有大明神。星辰神牌位,西配殿供有夜明神、风雨云雷神牌位。

(2)回音壁、三音石

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坛天心石的回音效果,被称为天坛的三大声学现象,这些声学现象是后人发现的。

回音壁是指皇穹宇的围墙。围墙墙体为圆形,是用山东临清澄浆砖干摆砌成,俗称磨砖对缝,表面平滑坚硬,十分利于声音在墙面上反射。因其产生回音效果好,人们称之为回音壁。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大殿正南丹陛前甬路上,从北往南数第三块石头被称为三音石。

2、神厨

天坛神厨分为南北两处。南神厨位于圜丘坛东侧,北神厨位于祈谷坛长廊东侧。神厨是制作祭品的场所。以供皇帝举行祭天、祈谷大典时使用。

3、宰牲亭

天坛有南北两座宰牲亭。南宰牲亭位于南神厨北侧,北宰牲亭位于祈谷坛长廊北神厨东侧、宰牲亭又称“打牲亭”。因古时祭祀时先用木槌击打牺牲头部,故名。

二、丹陛桥

(一)丹陛桥

北出成贞门,便是丹陛桥,又称海墁大道。丹陛桥是连接天坛南北两大建筑群的通道,其北端高出南端2米,由低渐高将两组建筑群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天坛的总体显得更加完美。

丹陛桥桥长108丈,路面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之所以称其为“桥”,有两说:一说高度南低北高,步步上升,意为与天相接,故称桥;另说桥下建有进牲的通道,故称桥。

(二)走牲道

丹陛桥北端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走牲道。牺牲所位于外坛西南角,而宰牲亭位于内坛中祈谷坛与圜丘坛东北侧,祭祀用的牲畜从牺牲所赶到牺牲亭,必经走牲道。牲畜一旦经过此通道,再无生还的可能,俗称“鬼门关”。

(三)具服台

祈谷坛具服台位于丹陛桥北端东侧,与丹陛桥相接,坐东朝西,为方形砖台,围以汉白玉石栏板,面积约300平方米。祈谷大典前在台上搭设方形幄次,内设龙椅、取暖和盥洗器具,皇帝在此更衣盥洗。祈谷典礼结束后,再次来此更衣后返回紫禁城。

三、祈谷坛建筑群

(一)祈谷坛与祈年殿

1、历史沿革

永乐年间建天地坛时,这里建有一长方形大殿名大祀殿,在此合祀天地。嘉靖年间改建为圆形,改名为大享殿,用于秋季报享。清乾隆年间改建为祈谷坛和祈年殿,作为祈谷的场所。光绪年间重建后,形成今天的建筑格局。

祈年殿的“祈”为祈祷,“年”为谷子成熟的意思,意为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今日所说的“年”是个时间概念,而它原为物候概念,指农作物(谷)从播种到收割的生长周期。

2、建筑特点

祈谷坛位于天坛中轴线的北端。坛分为三层,圆形,八出陛,南北两面各三出陛,东西两侧各一出陛。南北正中台阶丹陛上均有雕刻着龙凤呈祥主题的浮雕。三层坛面围以汉白玉石栏板。坛上为祈年殿。

祈年殿建在祈谷坛上,上殿下坛,为仿明堂大木架构建筑。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为镏金宝顶。清乾隆年间,将明代三色琉璃瓦全部换成天青色琉璃瓦,象征“天”。殿内天花为龙凤藻井。

祈年殿以28根落地柱环绕支撑,形成内、中、外三个环柱网。内圈为4根龙井柱,其东方柱间代表春季,南方柱间代表夏季,西方柱间代表秋季,北方柱间代表冬季。中圈12根金柱分隔的12个位置,代表一年的12个月。12根金柱的柱位加上金柱隔成的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12根檐柱分隔的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12根檐柱分隔的12个空间,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

祈年殿内中间北侧有一方形高石台,是安放皇天上帝神版的地方。东西两侧较低的方形石台,是安放清代列祖列宗神版的地方。

3、功能作用

祈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场所。其祭祀对象位次与圜丘坛上层相同,但无幄、无从位,仪式过程与圜丘坛祭天相似。祈年门外东南侧有燔柴炉、瘗坎、望燎位和8个铁镣炉,用途与圜丘坛位置相同。

(二)附属建筑

1、皇乾陵

位于祈谷坛北侧,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五开间,是天地坛的天库,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牌。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名皇乾殿。

明嘉靖九年(1530年),天地分祭后皇乾殿专门存放祈谷大典所需的神牌。乾隆年间,将皇乾殿殿顶的黄色琉璃瓦换为天蓝色琉璃瓦。

2、东西配殿

祈年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面阔九间。明代大祀殿时,东西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及山川太岁神牌。明嘉靖改制后,将这些神牌部分移到先农坛供奉。举行孟春祈谷大典时,不再设从位。

3、长廊、宰牲亭、神厨

长廊在祈年殿东门外。长廊共有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长廊将祈年殿与神厨、神库连在一起,是祭祀时往祭坛上运送祭品的通道,以防祭品被雨雪风沙所污染。

长廊东端是宰牲亭,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祭祀时宰杀牺牲的地方。北侧为神厨,功能与圜丘坛神厨同。

4、七星石

祈谷坛长廊东南方有八块大青石,青石上有人工雕凿的山形浮雕,称七星石。在此放置七星石,是因为明嘉靖时,有道士称大祀殿(祈年殿)巽方(东南方)空旷,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和皇帝的寿数,于是设置了象征北斗七星的七块青石。

至于七星石为什么会有八块,是说七星石代表东岳泰山七峰,其东北方位的小青石,是清朝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发脉地络,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后,乾隆年间增置的。

四、其他建筑群

(一)斋宫

斋宫位于西天门内南侧,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在的斋宫是清乾隆年间改建以后的规制。斋宫主要建筑用绿琉璃瓦,坐西朝东,正殿内不以梁枋支撑,为拱券(xuan)顶,又称无梁殿。正殿之后,有殿宇五间,是皇帝斋戒时的寝宫。

明初朱元璋制订了祭天大典时的斋戒制度。规定每年祭天大典前三日,皇帝到天坛斋宫斋戒三日。

清沿明制,天坛斋宫内在正殿露台上左右各设一石亭,右边为时辰亭,左边斋戒铜人亭。相传斋戒铜人为唐代的魏征,手持斋戒铜牌,上刻“斋戒”二字。清顺治初年规定大祀前,参加祭祀的陪祀人员须在太常寺登记注册备案,祀前三日进行斋戒。斋戒期间要求参祀人等不问刑名(审问案犯),不宴会、不听乐、不宿内、不饮酒茹荤、不问疾吊丧、不祭神扫墓。有疾(病)与服(家有丧事)的人不准参与。

(二)神乐署建筑群

神乐署位于天坛外西南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神乐署是专门演习祭神乐舞的场所。明初,月生、舞生都以道士、道童充任,故神乐署原名为“神乐观”,清乾隆年间改称为神乐署。

(三)牺牲所建筑群

牺牲所位于神乐署之南,是明清两代精养祭祀牺牲的场所。牺牲所内供奉牺牲之神。除了所官、牧夫的住处外,其余大多是养牺牲的圈舍。清乾隆年间,牺牲所由内务府直接管理。

正月初九“拜天公”,牢记5个老传统,网友:大场面还得是闽南

“年初九,天生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过完春节假期于正月初七、初八忙着赶回到自己工作岗位的时候,生活在福建的闽南人仍在热闹的准备着迎接正月初九的天公诞,也被称为“天公生”。

天公生是我国的传统农历节日之一,它的由来已久,最初是因为古人一直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统领,主宰着三界和世间万物,所以不能不敬天畏命,甚至连凡间的天子也要顺应天意,方可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也是古代一直举行“祭天大典”的原因。

但天是无形而渺茫的,后来人们为了能更准确的祭奉就把天给具象化了,也就有了天界的最高神祗玉皇大帝,亦被称为天公、玉帝、玉皇。而古人又认为“九”在众多数字中是最大的,又是至阳之数,与“天为阳”正相配,所以正月里的第一个逢九之日就被看作为“天日”,也就是天公的生辰。

据民间流传说,正月初九玉皇诞辰之时,不管是在天上的,还是在人间、地下任职的各路神仙都是要回到天庭齐聚一堂,共同为玉皇大帝庆贺过生日的,而民间的人们也为了让天公开心,会举办拜天公的祭祀活动,希望天公能高兴满意,在新的一年多为人间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拜天公的传统习俗广泛流传于福建、台湾等地区,特别是闽南人相当看重天公生这日,甚至有人调侃说“你让闽南人初九上班,那他可能起不来,但你要是让他半夜起来拜天公,他绝对能不睡觉的在那等!”。

每到正月初八福建的当地人基本都会全家出动准备拜天公,等到初九之时那聚在一起同敬天公的场面更是盛大,外人看了都得被惊的目瞪口呆,而且这拜天公的讲究颇多,任谁看了都得感叹于这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

【编者注:以下内容均为介绍闽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无不良导向】

讲究一:家净人整洁

在正月初九正式拜天公之前,要先将家中的卫生打扫干净,边边角角的都要仔细擦扫,最好不要有灰尘堆积,物品也要摆放整齐,据说这样做玉帝看见了会觉得这家人勤劳肯干,不是邋遢人,新一年也会多赐福给家里。

收拾好家中的卫生后,也要好好收拾一下个人的卫生,全家人都要斋戒沐浴,洗去身上落下的灰尘,之后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再去参加拜天公的祭祀仪式。

但要注意的是,打扫卫生时清理出的垃圾一定要在正月初九之前倒掉,还有换下的脏衣服最好是等过了初九再清洗晾晒,因为根据老人的说法,初九是禁止向外倒垃圾和晾晒衣服的,这是为了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

讲究二:摆八仙桌

祭拜之前家中准备供桌也是个十分巨大的工程,拜天公讲究摆八仙桌,要在家中正厅的天公炉下开始摆设祭坛,或是直接在家门外、内院里能接触到天的地方摆放供桌。

在以前八仙桌大多都是由长短板凳叠放而成的,现今则是用合适的红木桌直接做八仙桌,桌前要系上有吉祥文字和图案的桌围,上面还要供奉着用彩纸扎成的天公宝座以及香炉、烛台。

讲究三:供品要齐全

供桌上的供品也极为讲究,不是简单的摆上几样水果、饭菜就可以的,香炉前要摆上三到五个伍寿,也就是一种红色的糖制食品造型如玲珑塔、龙塔或是瑞狮瑞兽等。

再放上红鸡蛋、面线、寿桃包以及至少三杯清茶、三杯白酒或黄酒,酒是一定要有的,和“九”相呼应,向天公敬茶敬酒,以表敬意。

桌上献的花,则要以盘供奉的散花为佳,五颜六色的鲜花都可以,但切忌用白花。其次水果要摆上三或五种,像有着好寓意的橙子、香蕉、苹果、菠萝、柑橘等都可以,但一定要记得配上一对上带叶子,下带根须的甘蔗,意味着有头有尾,而且祭拜时还会往甘蔗上挂一对长线,象征着新一年的生活甜如蜜、节节高。

然后还要备上清素六斋,一般都会从木耳、香菇、花生、腐竹、金针菜、紫菜、冬粉等一些食物中任选六样,这六斋和五果主要是用来祭奉玉皇大帝的。而后还得准备三牲或五牲,比如烧猪、烧鸡、烧鸭、烧猪、螃蟹或是鱼等,以及蜜饯、红龟粿、发粿、素饼等,这些主要是祭奉给玉帝身边的从神。

以上这些都是在家中拜天公需要准备的供品,有些地方还会全村、全城区的人一同祭拜,那准备出的供桌供品阵势相当大,像在福建漳州市每年拜天公时,都会在当地的天宝玉尊宫前摆上五六百张供桌,上面摆满了各种供品,前排的主供桌上还会摆上数几十只的全羊、全猪做祭品,猪羊的口中还会被塞上一个柑橘,寓意着吉祥如意,场面看起来十分震撼人心。

讲究四:严格的祭拜时间和流程

拜天公是有准确时间的,要在正月初九的子时,也就是凌晨十一点至一点之间开始。祭拜时要将家中的大门敞开,放鞭炮,厅堂摆放的红烛灯都要点上,再由家中负责掌事的男主人手持大香,进行上香祝寿并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全家按照长幼顺序,依次上香行礼,有的人家还会边祭拜边诵经。

即使是家中有刚出生的婴儿,也要由母亲抱着来进行祭拜,母亲要帮孩子一同握着香,然后鞠躬行礼,如果因有事没能及时赶回家参与祭拜,则要由亲人代为上香行礼,并向玉帝说清状况,恳请谅解。

讲究五:拜完后要烧金纸

祭拜完成后,还不能着急回到卧室休息,要记得烧金纸,在准备的时候家中都会买上很多专门供给天公的大金纸,按照老传统一般都会给叠成大金元宝,或是叠成莲花,也可以一沓一沓的折好,在祭拜完后一起和天公座烧掉,作为给天公庆生的寿礼,以表全家人的虔诚之心和敬意,期望新的一年,天公能多多保佑自己和家人,多赐福运财运,能够万事皆顺,家庭幸福安康。

也有的人家还会多焚烧一张名为“补运单”的红纸,上面写着全家老小的生辰八字,也是希望天公能牢牢记住全家人,多赐福赐平安。等这些天公金、补运单全部烧完后,才能开始撤去供桌。

在福建正月初九为天公庆贺生辰的场景能持续热闹到凌晨五六点,结束仪式后大家还会继续放鞭炮、放烟花来庆祝这天的到来,让人觉得似乎比过除夕夜还要喜庆热闹。

——老井说——

在福建和广东潮汕等一些南方地区,都是能明显感受到中华传统民俗的那种传承性的,过年过节也因为这些民俗而变得很是喜庆热闹,年味十足,像过了初九后,他们还会很隆重的庆贺正月十四、十五、年封口等节日,并进行一些抬神明、跳火堆、烧火龙等很多活动,可能也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但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国人的一种精神信仰,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这些活动并非是需要改正遗忘的糟粕。#分享家乡的春节习俗#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