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三说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农历十一月十六,也是甲子月的庚申日,这天是本月最好的“天医日”,要记得不做3件事,分别指的是啥呢?
1. 啥是“天医”?
在传统文化领域,人与自然本为一体,人的身体也会跟着四季的交替而发生改变。比如“养肝重在藏”,说的就是春季属木,人体的肝胆主木,而春木生于冬水,如果没有在冬季做好肝气的藏养,那到了春季,肝就容易出现问题。
在出现问题之后,又可以跟随自然界的力量来“修复”, 比如在夏季需注意饮食清淡、少怒多动等以养肝滋阴,不使肝木过度消耗等。
自然界还有另一种修复的力量,就是三合后退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万物损而复益,从病体恢复到原始状态,这种力量就是“三合天医”。
三合指的是某种力量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比如申子辰三合水,指的就是水生于申、旺于子,而终于辰的过程。如果把水比作一种生命,申就是水的幼年时、子是成年,而辰就是暮年。
如果三合力量正常前行,水从申、到子,再到辰是逐渐生长、壮大到消失的过程,也像人从少年到壮年,再到老年。
如果三合后退,从辰到子,就是从暮年回到壮年;从子回到申,就是从壮年回到纯净的最初,这就是天医的力量。
所以古籍中说:天医者,乃三合后辰,能使万物复生,损而复益。其日宜请药避病,寻医祷祀。
十一月十六正是子月的申日,水的力量从已经有损耗的子,回到最纯净的申,是最好的“天医日”,也是十一月最后一个天医日。
2. 这天有啥特点?
自然界万物都因阴阳二气相合而生,因两气相离则终。木气为合,于是春季万物萌发、生长,自然界花红柳绿、一片喧闹;金气为离,因此秋季草木枯萎、花果凋落,大地慢慢陷入静寂。
寅卯属木,因此所有的寅、卯日都是“合日”;申酉属金,所有的申、酉日都是“离日”。十一月十六庚申日正是“五离日”之一的“金石离”。
老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自然界“合”的力量中,金石合是感情最真、最诚的结合,本是最难离散的,一旦离散也是根源处出了问题,便再无复原的机会。
所以宋代《枢要历》中说:五离者,月中离神也。其日忌结婚姻、会亲友。结婚追求的是和和美美,如果从一开始就有了“离”的元素自然是不吉利的;亲友之间要的也是相交融洽,如果两者离心,亲情友情也不能久长。
并且十一月的申日也是枯焦日,歌中说:正月遇辰二月丑,三戌四未五卯头;六子七酉八月午,九寅寒亥多烦忧;冬月九空申上坐,腊月巳蛇多发愁。寒月指十月,冬月指十一月,腊月指十二月。
枯焦日也叫九空日、九焦日,也叫九空财离日。《广圣历》中称:九空者,月内耗神也,其日忌造库、出入货财等。
同时子月以申日起青龙,子月的申日就是青龙日。青龙属木、居东方,代表万物萌生的力量,这种日子宜晴不宜雨,阴雨代表生长力量受制,万物不顺。
3. 不做3件事
十一月十六是子月申日,子月建子,以子日为建,丑为除、寅为满、卯为平、辰为定,巳执、午破、未危,到申日就是“成日”。“成”有成功、成就的意思,是祈福和求医等的好日子,却最不宜讼事。
这天是本月最好的,也是最后一个天医日,适合求医避病,问药祷祀等,遇到成日更能排忧解难、心想事成。
但是这天也是五离日之一的“金石离”,不宜结婚会友;又是九焦财离之日,宜进不宜出,温补不可泄,收财不可出;同时青龙之日也宜晴不宜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正月十六是送瘟神的日子,送瘟神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旨在驱除一年的霉运和疾病,祈求家人的吉祥安康,然而,送瘟神也有一些忌讳需要注意,以确保仪式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送瘟神的方法根据传统,正月十六的子时至卯时是最佳的送瘟神时间。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天地间的阳气最为旺盛,能够有效地驱除阴霾和邪恶之气,因此,在这个时间段进行送瘟神仪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
一般来说,应该在庭院中进行送瘟神仪式,因为庭院是家庭的气场之所在,在这里进行仪式可以更好地聚集阳气和正气,从而达到驱逐霉运和疾病的效果。此外,庭院也是与大自然最为接近的地方,在这里进行仪式可以更好地与天地间的能量进行交流和互动。
送瘟神需要准备一些特定的物品。首先是一把菜刀,因为菜刀具有辟邪和驱赶邪恶之气的功效。其次是三支香,因为香是沟通神灵的媒介,能够将人们的祈愿传递给神灵。此外,还需要准备一些供品,如水果、酒、糕点等,这些供品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送瘟神时应该避免争吵、争执或说脏话等不吉利的言行,因为这些言行会干扰神灵的降临和赐福。其次,送瘟神时应该保持安静和虔诚,不要四处张望或做其他事情,以免分散注意力或影响仪式的神圣性。此外,送瘟神后应该及时清理场地,将供品妥善处理,以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送瘟神时应该避免与他人交流或打扰他人,因为这样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影响仪式的进行。其次,送瘟神时应该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佩戴不吉利的饰品,因为这样会干扰神灵的降临和赐福。此外,送瘟神时应该避免接触不洁之物或食用不洁之物,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和仪式的神圣性。
二、送瘟神的过程当家中进行送瘟神的仪式时,可以准备一些特殊的食物和饮品,用来供奉瘟神。这些食物通常包括水果、糖果、糕点等,而饮品则可以是茶水、酒水等。在准备这些食物和饮品时,要用心地摆放在供奉的地方,表示对瘟神的尊敬和诚意。
除了食物和饮品外,还可以准备一些纸扎的金银元宝、车马等物品,代表着财富和吉祥。这些物品可以放在供奉瘟神的桌子上,一同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财运亨通。
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地,进行清扫和布置,确保环境整洁有序。准备必要的物品,如香火、供品等,每一件物品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作用。在这个阶段,人们怀着虔诚的心,为接下来的仪式做好充分准备。
点燃香火,烟雾缭绕,人们诚心祈祷,向神明诉说心中的愿望。这个环节需要特别注意言行举止,以示对神明的尊重。在祈祷的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心灵与神明相连接,寻求庇护和指引。
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咒语,将瘟神送走,驱散灾难。这个环节需要专业的人员来主持,他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确保仪式顺利进行。送神之后,需要对场地进行清理和消毒,以确保瘟神已经彻底离去。
将供品妥善处理,将功德回馈给家人和社会,这个环节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感恩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回想的过程不仅是对个人的洗礼和升华,更是对社区的贡献和关怀。通过这种方式,送瘟神的仪式不仅是对瘟疫的抗击,更是对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促进。
三、六大忌讳1、忌穿红色衣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一直被视为喜庆和祝福的象征。它代表着吉祥、繁荣和好运,因此在许多重要的场合和节日中,人们都会选择穿红色的衣服来祈求好运和幸福。然而,在送瘟神的祭祀活动中,红色的衣服却并不适宜。
送瘟神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旨在祛除霉运和疫病,祈求家人的健康和安宁。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人们通常会选择穿素色或深色的衣服来进行祭祀。因为这些颜色的衣服更能凸显出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同时也能更好地与瘟神相协调,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的目的。
穿素色或深色的衣服也能让人更容易地进入一种平静、虔诚的状态,有利于在祭祀活动中保持专注和内心平静。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好地与神灵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选择穿素色或深色的衣服进行送瘟神的祭祀活动,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颜色的讲究,更能凸显出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祛除疫病和霉运,更能让人在祭祀活动中得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因此,在送瘟神的祭祀活动中,选择穿素色或深色的衣服是一种非常合适的选择。
2、忌接触不洁之物
不洁之物可能携带病菌和病毒,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避免接触这些物品或场所,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此外,还有一些被认为带有邪气的物品或场所,如病人使用的物品、墓地等,这些地方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和不安。因此,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接触这些物品或场所,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为了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远离不洁之物和邪气之地。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接触到不洁之物的机会,例如经常洗手、戴口罩、避免拥挤的地方等等。
3、忌讲不吉利之言
不吉利的话语,通常是指那些带有负面含义的词语,如“死”、“病”、“祸”等。这些词语被认为会带来不幸和霉运,因此在某些特定场合或文化中,要尽量避免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不吉利的话语十分忌讳,认为它们会给家人、亲友或者整个社区带来厄运。为了避邪驱凶,人们往往会避免提及这些词语,或者用其他词语来代替。这种文化观念在许多国家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一些东方文化中更为盛行。
在一些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不吉利的话语更是被严格禁止使用。比如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特别注意言辞,避免说出不吉利的词语,而是用一些寓意吉祥、美好的话语来代替。这样做是为了祈求好运、幸福和顺利。
除了在特定场合避免使用不吉利的话语外,还有一些人会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少用这些词语。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积攒好运。
不吉利的话语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视为大忌,但是在一些特定场合和传统文化中,仍然被人们所忌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和传统习俗,尽量少用或不使用这些词语。
4、忌婚丧嫁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正月十六这一天被视为一个特殊的时刻,它不适合进行婚丧嫁娶等重要的人生仪式。这并非是出于迷信,而是基于一种深层次的道理和考虑。
正月十六,又被称为“赶霉运”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普遍认为驱除霉运、迎接好运是重要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进行婚丧嫁娶等需要聚集的仪式,很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不是因为这些仪式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它们与这一天的主题和氛围不符。
正月十六这一天并不适合进行婚丧嫁娶等重要的人生仪式。这不仅是因为它与驱除霉运的主题相悖,还因为在这一天举行这些仪式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人生仪式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们通常会选择避开这一天。
5、忌倒污水、倾倒垃圾
在正月十六这一天,要特别注意保持家里的整洁和卫生,不要倒污水或倾倒垃圾,以免将自己家的财运和好运倒出去。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和整洁,可以让正能量留在家中,为全家人带来吉祥和平安。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美满,万事如意!
6.、忌修剪、动土
修剪和动土是涉及到改变家里的风水布局和结构的活动,所以在选择进行这些活动的日子时要格外慎重,正月十六这一天不宜进行修剪和动土,因为可能会影响家人的运势和健康。在选择进行这些活动的日子时,最好根据农历的黄道吉日或者请教风水专家,以确保选择一个适合的日子。
保持家里的风水和气场良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带来家庭的平安和幸福。在进行任何改变家居结构或布局的活动之前,最好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考虑,避免对家庭的运势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祝愿您和您的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利,平安健康!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或需要帮助,请随时告诉我。祝您新年快乐!
总之,正月十六送瘟神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习俗。通过这个仪式,人们可以去除一年的霉运和疾病,祈求家人的吉祥安康。然而,在送瘟神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忌讳和细节,以确保仪式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记录我的2024#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1] 《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
子时
对应时间:23:00—01:00(三更)
丑时
对应时间:01:00—03:00(四更)
寅时
对应时间:03:00—05:00(五更)
卯时
对应时间:05:00—07:00
1 夜半2 鸡鸣3 平旦4 日出5 食时6 隅中7 日中8 日昳9 晡时10 日入11 黄昏12 人定13 时辰别称14 出生关系15 时辰由来16 时辰换算17 时辰属性夜半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指前夜23时~本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中国现今的农历是以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子时
读音:【zĭ shí】
子时是指内丹术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开始起火的时机,又称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时,因为子时是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的开始.所以《类经图翼》上说:“子者阳生之初。”冬至也是指这个意思,如《通讳·孝经援神契》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阳始至称为一阳生,或一阳来复,在《易经》卦象上则用复卦来表示。因为复卦上五爻是阴“—,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为阳“一”.这个卦象常为气功古籍所采用。但这只是个比拟,正如《金丹四百字》中说的,“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所以什么时候到了该起火的子时,要按照练功过程中的景象来掌握。也如《还丹复命篇》中说的,“练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可以起火的子时,在内丹术中分为两种,即活子时与正子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点整至凌晨1点整)。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早子时与夜子时
早子时与夜子时(“早子时(也称‘子正时’)”和“夜子时(也称‘子初时’)”)的出处
研究中国历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时是自古以来也是在中间换日的。
李淳风在唐朝制定《麟德历》时,就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零时(二十四点),为一日之始。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历史观念
汉初伏生的《尚书大传》中也指出:“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在明朝时,就有“夜子时”这个观念。王逵著《蠡海集·历数》(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或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典漏刻部总论”):百刻之说,众说纷纷,莫有定论,惟一说类优。以为每刻得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于十二时该五百分,如此则一时占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却将二十分零数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又赵缘督一说,将十二时各分八刻,计刻九十六刻为大刻,却将馀四刻每刻分作六十分,四刻作二百四十分,每一时中又得二十分为小刻,如此则一时之中得八大刻,复有二十分小刻,截作初初正初,各得一十分为微刻也。其它或以子午二时各得十刻者,或以子午卯酉各得九刻者,或以夜子时得四刻者,皆非也……然夜子时之说,只是在夜半之前,故称夜子正。如冬至为起历之端而居中气,其前亦系十一月也。是以夜子正在亥时之后,故只有初刻而无正刻;(早)子时却只有正刻而无初刻,其意可见也。(这几段文字记载古代如何用“漏刻”计时的方法。“漏刻”是一种计时的工具,以铜壶储水,漏水滴看刻度来测量时辰。“漏刻”的构造可以参见“古今图书集成”。第一段与第二段文字只是定义一个时辰等于八刻零二十分。第三段讲其它时辰定义的方法有误,第四段是讲子时的定法,由第四段的文字可知,亥时过后的一小时(有初刻,无正刻)为“夜子时”,即23:00 - 24:00这一小时。既然有夜子时的观念,便隐含一日始于“夜半”的意思,即始于 0:00。否则,何必将子时分割为两部分?是以古代中国人民换日应该不是以 23:00 为分界。这里的古代中国人民究竟是多古?据“四库总目提要”中的记载,前人认为王逵是宋朝人,但是据纪昀他们推测,王逵应该是明朝人,其思想受邵雍影响很大。总之,在明朝以前,“夜子时”这个术语就已经存在。到底“夜子时”更早出现於何朝代?尚未找到直接证据,有待考证。)
命理探源
论时刻及夜子时与子时正不同 万育吾曰:昼夜十二时,均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为百刻也。上半时
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后为小刻为初四。下半时之大刻亦曰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
正四。若子时,则上半时在夜半前,属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亦犹冬至得十一月中气,一阳来后,为天道之初耳。古历每时以二小
时为始,乃各继以四大刻,然不若今历之便于筹策也。世谓子午卯酉各九刻,余皆八刻,非是。《星平大成》云:余初不明一夜字,询诸监中
友人始知。子正者,今日之早,非作日之晚也。夜子者,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观十二生肖阴阳可知,牛兔羊鸡猪属阴,其蹄爪双偶,蛇
阴甚,不见足。虎龙马猴犬属阳,其蹄爪单奇,独鼠前两只脚属阴,四爪,后两只脚属阳,五爪,故夜子时属阴,而子时正属阳。如康熙辛未
年十二月十七夜子时立春,十七亥时末刻,尚未立春,若不知此,必差讹一年矣。
按:假如甲寅年,正月初十,辛酉,夜子时立春,其人正月初十日,午后九点后,十一点前,亥时生,即作癸丑年,乙丑月,辛酉日,己
亥时推。如在初十日,午后十一点后,十二点前,夜子时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辛酉日,庚子时推。(用壬日起庚子时。)所谓今日之夜,
非今日之早也。如在初十日,午后十二点后,一点前子时正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壬戌日,庚子时推,所谓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若
夫推行运之零借,命宫之过气,尤当知此。 [2]
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代中国人民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3]
丑时
拼音:【chǒu shí】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古代中国人民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日出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食时
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晡时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古代中国人民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代中国人民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鸡在此时归巢。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黄昏
指太阳落去,天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中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了解了“人定”的时间概念,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王充《论衡》卷23《?时篇》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十二支名与十二时名已配合运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十二时》歌。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大量地保存了这类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翻翻最 近出版的《敦煌歌辞总编》。
时辰别称
时间 | 别称 |
夜半 【yè bàn】 | 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
鸡鸣 【jī míng】 | 荒鸡 |
平旦【píng dàn】 | 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
日出 【rì chū】 | 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
食时 【shí shí】 | 早食 宴食 蚤食 |
隅中【yú zhōng】 | 日禺 禺中 |
日中 【rì zhōng】 | 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
日昳【rì dié】 | 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
晡时【bu shi】 | 馎时 日馎 日稷 夕食 |
日入【rì rù】 | 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
黄昏 【huáng hūn】 | 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堕 日曛 曛黄 |
人定 【rén dìng】 | 定昏 夤夜 |
①据顾炎武《日知录》卷20“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一则考证,在先秦、西汉时,用十二名与地支配合来记十二时,还没有确定出一个系统,使用上比较紊乱。
出生关系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1、子:像孩子在襁褓之中。子的本义为:幼小的、卵。古代指儿女。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
2、丑:「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
3、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
4、卯:有说为冒,像开门之形,又有 之体,又说像断物形,为刘的本字。黎明时分的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冒出来了,人家的门该打开了。卯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开的。
5、辰:有说像贝壳形,「 」的本字;又说为「 」,有 之体。我以为它有托出云气之意。云气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
6、巳:有说像胎儿形突出头部和蜷曲的身体;又说为蛇的象形。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爬出来了。
7、午:有说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说为「牾」,抵牾为矛盾。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没有影子,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古代中国人民依形造字,又依形取义,以形、义命物。由此,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
8、未:像树木枝叶重叠,物长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会有滋有味。
9、申:有说像闪电形,又说为「神」。十五点至十七点,风雨带着闪电和雷鸣来了。古代中国人民不知闪电和雷鸣为何物,以为神在天上为之。
10、酉:像装酒的坛子,「酒」的本字。十七点至十九点,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简称「酒时」吧。
11、戌:人、戈会意,指人持戈(武器)守护。十九点至二十一点,酒足饭饱以后,一家老小该入睡了。但是不能大意,还要预防外敌或野兽的侵害,所以要手持武器进行护卫。
12、亥:有说像猪,「豕」字的变体。有草根-说。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主人被猪拱槽的声音搅醒了--要想猪肥,就得夜半起身给它添食。此外,草根与植物的块茎有关,那是猪的饲料。
时辰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时辰换算
时辰 | 内容 |
子时(23时至01时) |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4] |
丑时(01时至03时) |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
寅时(03时至05时) |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
卯时(05时至07时) |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
辰时(07时至09时) |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
巳时(09 时至11时) |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
午时(11时至13时) |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
未时(13时至15时) |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
申时(15时至17时) |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
酉时(17时至19时) |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
戌时(19时至21时) |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
亥时(21时至23时) |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
十二时辰与24小时对照
时辰属性
十二时辰。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时间 | 时辰 | 属相 |
23-1 | 子时 [6] | 土 |
1-3 | 丑时 [6] | |
3-5 | 寅时 | 木 |
5-7 | 卯时 | 木 |
7-9 | 辰时 | 土 |
9-11 | 巳时 | 火 |
11-13 | 午时 | 火 |
13-15 | 未时 | 土 |
15-17 | 申时 | 金 |
17-19 | 酉时 | 金 |
19-21 | 戌时 | 土 |
21-23 | 亥时 | 水 |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概述图册
十二时辰
子时
对应时间:23:00—01:00(三更)
丑时
对应时间:01:00—03:00(四更)
寅时
对应时间:03:00—05:00(五更)
卯时
对应时间:05:00—07:00
辰时
对应时间:07:00—09:00
巳时
对应时间:09:00—11:00
午时
对应时间:11:00—13:00
未时
对应时间:13:00—15:00
申时
对应时间:15:00—17:00
酉时
对应时间:17:00—19:00
戌时
对应时间:19:00—21:00(一更)
亥时
对应时间:21:00—23:00(二更)
读懂了十二时辰,你就读懂了中国美色1 夜半2 鸡鸣丑时词典解释3 平旦4 日出5 食时6 隅中7 日中8 日昳9 晡时10 日入11 黄昏12 人定13 时辰别称14 出生关系15 时辰由来16 时辰换算17 时辰属性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