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香港新闻或TVB、ATV的电视剧,经常可以看到“黄大仙”三个字,其实广州市区也有一座黄大仙祠。
广州黄大仙祠坐落于荔湾芳村的花地村,具置在古祠路1号,距离芳村地铁站大约1.1公里的步行路程。
黄大仙祠为岭南宫廷式庙宇风格,整体布局气势恢宏。
虽然在广州居住了二十多年,我还是第一次到这里参观游览。
游览的时候发现黄大仙祠的人气很旺,不过以本地人和佛山人为主,外地游客占比较少。
黄大仙祠是一座道教为主的庙宇,由黄大仙主殿、关帝庙、斗姥庙、财神殿、孔圣殿、吕祖殿等部分组成。
黄大仙祠在广东、港澳和海外比较常见,在我国内地的其他省份则相对少见。
据说黄大仙的“仙乡”在浙江省金华市,最早的黄大仙庙也在该市。
黄大仙是晋朝人黄初平,“赤松子”是他的号。
相传黄初平曾在放羊的时候跟随一位道士到山洞中修炼,他的亲人虽然四处寻找但不知所踪,等到40年后才和兄长在山洞外相见,当时群羊早已经变成了山石,但在黄初平的呵叱之下又即刻变成羊群,令其兄黄初起大开眼界,自此随弟弟一同修炼并双双飞升成仙。
传说黄初平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民间纷纷建庙奉祀之,相关的庙宇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国内众多黄大仙庙宇中,以金华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的名气最大,广州的这座黄大仙祠相对小众。
旅游交通:可以乘坐广州地铁到芳村站下车,走路大约1.1公里到达黄大仙祠。
作者 叶曙明
有求必应
普济劝善
秋思
陆游
存神止虑自长年
黄老遗书汉尚传妙语虽传人不省
却从丹灶觅神仙
坊间关于黄大仙的故事,流传甚广,版本甚多。北方人说黄大仙即浙江人黄初平,在赤松山修炼成仙,号赤松子;而南方却多有说他是东莞水南乡人,曾拜葛洪为师,在罗浮山得道成仙,人称黄野人,擅长炼丹和医术。后来黄大仙祠也常赠医施药,所以人们一说起黄大仙,就想起“有求必应”与“普济劝善”这两句话。
广东原有两座黄大仙祠,一座在西樵山,一座在芳村大凼尾。西樵山那座后来搬到了香港,芳村那座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光绪三十年(1904)大修过一次。地点就在花地大凼尾,古祠北边是花地河,东侧是桃溪,西侧是桃湾,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这是“泗水回归,龙盘之地”。黄大仙祠位于珠江众支流的环绕之中,将来必定香火鼎盛,如龙腾飞。
在这个道教的祠宫之内,既有神仙,也有佛祖,还有凡间的丞相,和睦共处,同享香花供养,倒是奇特的一景。不过,据传魏徵是天上武曲星下凡,在鼓词演义中,魏徵梦斩金角老龙的故事,家喻户晓,也算是神仙中人了。中轴两侧为青云巷,隔巷为屋庑,一边是医局、药房,向贫病者施医赠药,有钱的随缘乐助,没钱的分文不收;另一边是解签及出售香烛的地方。
芳村的黄大仙祠,据说是广东境内第一座以黄大仙命名的庙宇。但初建时颇为简陋,香火也不算旺,直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发生了一件事情,才令它名声大噪。
相传当时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母亲得了怪病,精神恍惚,茶饭不思,遍寻广州城中名医,却俱束手,以致历久不愈。服侍她的妹仔说:“老夫人的病,只有黄大仙可以治好。”李准赶紧四处打听,才知道花地有间黄大仙祠,便偕母亲到祠求医,许诺若母病得愈,必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祠中郎中认为李母并无大病,只是进补太多积滞而已,于是开了几剂大泻大消之药,服后果然奏效。李准大喜,为了报谢神恩,便发动城中富商和海外侨胞捐资,请来能工巧匠,重修黄大仙祠,完工后捐款犹有剩余,便在院后购得百亩果园,作为黄大仙祠的永久产业。
这座重修后的庙宇颇为壮观,占地达30多亩,若连院后的百亩果园也计算在内,当有130余亩。
在当地老居民的记忆之中,那是一座规模甚大,闳敞辉煌的建筑,前有牌坊、华表,浮雕盘龙、祥云、飞禽、花卉等;祠额石刻楷书阴文“赤松黄大仙祠”,祠门两侧有楹联:“叱羊传晋代,骑鹤到南天”。上款是“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孟秋上瀚毂旦”(即1905年)。石联宽0.9米,长约1.6米,雕工精致。联上首正中刻有“万兴店”,右刻“杨教忠”,左刻“李石保”。据传,万兴是当年佛山的一间石店,杨、李则是两位雕石名师。二人各刻一边,互相竞技。楹联的内容,说的是黄初平叱石成羊、白日飞升的故事。由此看来,广州的黄大仙祠,是采纳了黄大仙是黄初平一说。
黄大仙祠深三进,头进大殿供奉黄大仙像,左供吕洞宾,右供魏徵。二进殿柱上悬一长联,上联为“洞中别有乾坤,四周烟雨云山,犹增胜概”,下联已佚,据耆旧回忆,似为“祠里自成天地,两岸杏花橘井,仙留灵踪”(现为“永著仙踪”)。殿内供奉如来、弥勒、文殊,右侧有观音大士像,左为护法神韦驮。
芳村旧黄大仙祠
成立后,政府提倡破除迷信,黄大仙祠香客渐疏,先后用来开办广东妇女教育院和孤儿。后易名为广东省公立孤儿教育院、广州市公立孤儿。据统计,至1933年,在该院毕业的孤儿共有1100多人。
逢年过节,祠前广场成了民众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的场所,游玩者络绎不绝。同时举办义卖活动,不少文人雅士也会在当天到此挥毫义卖,筹集社会救济资金。收入用于孤儿开支。
神仙洞府好逍遥,不似人间岁月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镇东街同安坊设宪兵司令部。黄大仙祠的道士逃光散尽,成了一座空祠,不少青砖木料被鼠辈拆去变卖。抗战胜利时,黄大仙祠已是一片断井颓垣,成了废墟。
抗战胜利后,1947年此地又复建为孤儿院。当时犹可见废碉堡和被害者遗骨。
1949年以后,将重修的孤儿院改名为儿童。后废置。1958年,政府大力宣扬破除迷信,普济坛(黄大仙庙前身)被封闭,建筑物被拆。
1967年期间,将其全部摧毁,普济坛变成了耕地,相传当时尚存一块石碑,上书“赤松黄大仙祠”。
至道非凡要審知,
当仁不必用迟疑。修行忽若无灵应,
还信神仙白昼飞。
“”后,人们在原址上办起了一家包装制品厂,利用当年孤儿院的礼堂做仓库。1980年代中期,在厂区内还能看到一些石刻对联、浮雕石柱、石门楣及斋堂等遗物,拭去尘垢,断碑残篆,仍依稀可辨。
神仙上界道清虚
那个何亲那个疏修炼岂教人世识
归真本是太阳居
1999年,人们在花地河畔,即旧祠的东南方,重建一座金碧辉煌的新黄大仙祠。新祠在设计上,力求与香港黄大仙祠保持风格统一,以清代宫廷建筑模式作基本架构,融入了岭南的传统风格。打破旧寺观建筑通常是三进院落的小空间模式,引入现代建筑大空间、大尺度手法,以明确的纵向中贯轴线进行布局。
新祠门楼巍然壮观,坐北向南,雄踞于祠的中轴线上,门楼正面刻“黄大仙祠”,上边刻有“芳村胜迹”四个大字,门楼背面的大石刻有“花地仙缘”四个大字。两块巨石,都是福建漳州特产的麻石,各重六吨。和传统的道教建筑一样,黄大仙祠也是分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台基高3.5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通高抬升至18米,重檐歇山顶,观瞻雄壮,有俯仰天地,超然尘表之势,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最高的神殿,而且是一座内部架空无柱的建筑。
以主殿为中轴,向左右开展,左为关帝庙、斗姥庙;右为财神殿、孔圣殿;主殿左有吕祖殿、功德堂,右有观音殿;均为三柱三间的方形建筑,四角攒尖屋顶,通高13米。东有添福、西有添寿长廊各一条。主殿、观音殿及吕祖殿的牌匾是广州市文化局捐赠的,全部是用南越国御花园遗址出土的秦代古松木板制成,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极其珍贵。2006年评出的“荔湾新八景”,新黄大仙祠以“花地仙缘”排名第三。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水上的广州:山为骨骼,水为血脉
高第街的流金岁月
上下九的百年之变
广雅中学的前世今生
啬色园黄大仙祠公布农历新年的“头炷香”安排,年三十(2月9日)晚上9时起开放予善信入祠等候于子时(晚上11时)或午夜12时上“头炷香”,黄大仙祠亦会通宵开放至年初一(10日)晚上9时。
啬色园副主席梁宇华表示,黄大仙祠年三十晚下午4时半起将会关闭作准备,晚上9时开始让善信入内上香,并实施单向流水式上香和人潮管制,不设求签区、跪拜区及供品区,上香后亦不可停留,如果想上“头炷香”的善信,则可在祠内的参神平台等候。
啬色园主席黎泽森说,去年是疫情后首次复办头炷香活动,市民反应热烈,录得超过23000人次上头炷香,相信今年的人数会更多。
今年黄大仙祠初一至十六期间将延长开放时间,初一会开放至晚上9时,初二至十三开放至下午6时,正月十五元宵节会开放至晚上10时,正月十四和十六就开放至晚上8时。
参拜太岁方面,年初二至整个正月(2月11日至3月9日),生肖属龙、狗、牛、兔之善信,出示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免费进入“太岁元辰殿”内拜太岁。
图源:中通社资料图
以前看香港新闻或TVB、ATV的电视剧,经常可以看到“黄大仙”三个字,其实广州市区也有一座黄大仙祠。
广州黄大仙祠坐落于荔湾芳村的花地村,具置在古祠路1号,距离芳村地铁站大约1.1公里的步行路程。
黄大仙祠为岭南宫廷式庙宇风格,整体布局气势恢宏。
虽然在广州居住了二十多年,我还是第一次到这里参观游览。
游览的时候发现黄大仙祠的人气很旺,不过以本地人和佛山人为主,外地游客占比较少。
黄大仙祠是一座道教为主的庙宇,由黄大仙主殿、关帝庙、斗姥庙、财神殿、孔圣殿、吕祖殿等部分组成。
黄大仙祠在广东、港澳和海外比较常见,在我国内地的其他省份则相对少见。
据说黄大仙的“仙乡”在浙江省金华市,最早的黄大仙庙也在该市。
黄大仙是晋朝人黄初平,“赤松子”是他的号。
相传黄初平曾在放羊的时候跟随一位道士到山洞中修炼,他的亲人虽然四处寻找但不知所踪,等到40年后才和兄长在山洞外相见,当时群羊早已经变成了山石,但在黄初平的呵叱之下又即刻变成羊群,令其兄黄初起大开眼界,自此随弟弟一同修炼并双双飞升成仙。
传说黄初平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民间纷纷建庙奉祀之,相关的庙宇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国内众多黄大仙庙宇中,以金华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的名气最大,广州的这座黄大仙祠相对小众。
旅游交通:可以乘坐广州地铁到芳村站下车,走路大约1.1公里到达黄大仙祠。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