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文财神和武财神的区别(文财神)

发布时间:2024-04-24 10:51:26作者:行尸走肉来源:网友上传

文财神和武财神的区别(文财神)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民间神话:文武财神——文财神

中国民间神话文武财神—文财神比干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对于财神的崇拜和祈愿,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财神,顾名思义,是掌管财富的神祇,被人们视为吉祥和富贵的象征。在中国众多的财神中,文财神比干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神祇。他的来历和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传说,更是中华文化中对于忠诚、智慧和财富追求的象征。

比干,字公忠,生于殷商末年的沫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他是商朝的一位重臣,以忠诚和智慧著称。在商朝的历史上,比干曾经担任过多个要职,如少师、太师等,是商王武丁时期的重要辅臣。他的一生都在为商朝的繁荣和强盛而努力奋斗,是商朝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然而,比干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政治成就。他更是一位智者,被誉为“天之木铎”,是商朝时期的文化领袖和精神导师。他倡导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强调忠诚、孝顺和正义。他的思想和言行,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商朝社会,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比干是如何成为文财神的呢?这就要说到民间的一个传说。据说,比干因为不满商纣王的,多次劝诫纣王改过自新。但是,纣王不但不听从他的劝告,反而听信妲己的谗言,将比干剖心杀害。比干被杀后,他的魂魄并未消散,而是飘然升天,被封为神仙。因为比干一生忠诚正直,智慧超群,又深得民心,所以被人们尊为文财神。

这个传说虽然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它所传达的信息却是深刻的:忠诚、智慧和正义是获得财富和幸福的基石。比干的形象也被描绘成一位富态的老人,身穿红袍,面带笑容,手中持有一柄如意或账本,寓意着财运亨通、事业顺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财神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神祇概念,而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秀品质的崇尚。比干的形象和故事,正是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他的一生和智慧,激励着人们在追求财富和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直、忠诚和智慧的品质。

综上所述,文财神比干的来历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传说或神话故事,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他的形象和精神内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和信仰。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比干的智慧和品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告诉我们:财富并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基于忠诚、智慧和正义的努力和积累。只有秉持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我们才能在追求财富和事业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内心的富足和幸福。

文财神:比干和范蠡

过大年,拜财神,发大财。这是人们祝愿事业顺利,财源滚滚,人生越来越丰满和精彩的美好愿望。福禄寿喜财,有神八方来。拜财神,没有什么门槛,心里有了就行。我们敬爱的财神们,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比干和范蠡。

文财神比干,在年画中的形象是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持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比干的打扮与天官相似,把握不住特点是区分不开的。二者的最大区别是:天官神态慈祥,满目笑貌。因为天官的职责是赐福,是尽做好事的。文财神比干面目严肃,脸庞清癯。比干是管钱的,必须板起面孔,否则是人是鬼,三两句好话就将钱给套了去,多少钱也不够花的。

比干,商代贵族,殷纣王的叔父,为人忠耿正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纣王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越来越讨厌这位叔父,再加上妲己在一旁使坏。有一次比干苦谏,不依不饶,谏得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心有七个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个窍!”说完叫人当场将比干开膛取心,看看是不是七个窍,实质是弄死比干。这件事载于《史记·殷本纪》。比干是我国上古时期最有名的大忠臣,后代世俗将其奉当为财神,取得就是他的心地纯正、率直无私。

其实,比干成为财神,自己本身并不是财主。民间流传着这么个说法: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来,扔到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送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没偏没向,办事公道,深受人们的爱戴和称赞。据说当时,在比干手下做生意的人,都是没有心眼的实在人,大家公平交易,谁也不骗谁。自古道:“无商不奸”!于是,人们就把比干这位头号童叟无欺的正人君子,敬为财神。

下面出场的这位文财神,是个曾经做生意发了大财的大富商。他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越王勾践倒霉的时候,作为足智多谋的大臣,范蠡为越王出了不少好主意,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夫差。范蠡缴流勇退,隐姓埋名,逃到他国,避免了人间可以“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劣根。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就是临走时,给同为功臣谋士文种的一封信,劝说同事:“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可惜文种,湖北江陵人,辅佐勾践灭吴,大功臣,结果同汉朝淮阴侯韩信一个下场,成了刀下的冤死鬼。

范蠡逃到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怎么就人间官不做,却升格为文财神的呢!高人一等,高就高在自我修炼成功。这儿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在功名利禄场,他是“翻过筋斗过来的”,他三次发财,三次都把所得钱财分散给穷朋友和受苦的老百姓,把“金钱”二字看得很淡薄。最后他积了一笔大财,在陶邑定居下来,自号“陶朱公”。其二是他改换名姓,想到自己是逃出来的,故改姓“陶”(逃);自己曾做过高官,常穿红袍,故名“朱”;位在公爵,故叫做“陶朱公”。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位难得的偶像,故此被人们升格为文财神。

比干和范蠡,成为文财神,活在人们的心中。逢年过节或办大事,二位就会以神的姿态出现,这是人们对他们的敬仰和崇拜所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只要一心为民,民是永记在心的。让我们共筑天地祥和,人间美好。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共同发财,步步登高,永远幸福!(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文财神”和“武财神”有啥区别?不同的财神,原来有不同的讲究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店铺里面都供有财神;在影视剧里,也能看到一些“古惑仔”供奉财神。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种情景、哪一类群体,“拜财神”至今都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风俗。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并非所有人拜的都是同一位财神。

财神也有正财神、文财神、武财神等等众多不同的说法,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正财神”赵公明

通常情况下,民间泛指的财神,指的是“正财神”赵公明。这赵公明何许人也?又为何会被奉为“正财神”?

在古代文化中,赵公明是一位道教神,并非一开始就是财神。据志怪小说集《搜神记》记载:赵公明原本是人间“春夏秋冬四大瘟神”中的秋季瘟神,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角色。

但到了明朝时期,《历代神仙通鉴》中却介绍赵公明原本是终南山人,一生避乱修仙。后来,赵公明被玉帝封为“神宵副帅”,本职工作是为张天师守护仙炉,镇守龙虎山——只不过,谁要是想求财,他也能帮帮忙。

再到之后的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太公封神时,将赵公明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司掌金银财宝、迎祥纳福,并为赵公明配了“招宝四天尊”作为副手——自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

随着小说的广泛流传,从明朝以后,民间便开始广泛供奉赵公明,并成为影响最大的一位财神。如今的许多商店、住宅,都还供奉着赵公明的神像。

细看赵公明的神像,他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看上去非常威武。神像周围常放着聚宝盆、大元宝、宝珠之类的宝贝,更加强了财源旺盛的效果。

“文财神”比干

看过《封神榜》的朋友都知道,比干是商朝时期的一位大臣,同时也是商纣王的叔叔。

比干受先王所托,在辅佐商纣王帝辛期间,尽职尽责、为民请命、直言进谏,被誉为“亘古忠臣”。只可惜,小说中的比干由于直言劝谏,惹得纣王龙颜大怒,被纣王下令挖了心。

在小说的流传和渲染下,古代的民间百姓认为无心之人会更加公平。于是,人们便把比干拜为“文财神”。

“武财神”关羽

关羽原本是三国时期的一员武将,表面上看来,关羽和财富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在商人和一些“社会人”之间,关羽却作为“武财神”而流行。

众所周知,关羽和刘备、张飞二人桃园三结义,其中的兄弟情谊令人动容。一直以来,关羽都是忠义精神的楷模和象征。

同时,商人之间做生意,最看重的就是忠诚与信义。因此,人们便把关羽拜为“武财神”。

结束语

除了前面所说的正财神、文财神、武财神之外,民间还有“财帛星君”、“偏财神”、“五路财神”等等说法。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世上本没有所谓的“财神”,但民间之所以会出现各式各样不同的财神,恰恰是我国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一种体现,也代表着民间百姓对财富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