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邴作为姓氏怎么读 邴原泣学

发布时间:2024-04-15 07:04:17作者:心软是病来源:网友投稿

邴作为姓氏怎么读 邴原泣学

本文目录一览:

每日一字231:邴

今天要讲的是:“邴”字。

邴,读音为bǐng,古地名,在中国今山东省费县;也作姓氏。

左边“丙”字以斜取势,横画露锋入笔,抗肩圆收,勿长;左竖起笔靠左,稍右斜,收笔勿重;横折钩横画抗肩与上面一致,不要写重,行笔到位后向上稍抬笔锋然后顿笔内擫写竖,竖身略重,稍左斜,然后“跪笔弹锋”出钩,钩身勿大;“人”字撇画起笔偏左,先竖后撇,出锋勿长;点笔位置稍高,不要写重。

右部横撇弯钩露锋入笔,向上大抗肩,横画勿长,然后提锋顿笔再折锋向左下渐轻行笔,到转折处笔锋不离纸面向右下弯行,注意力度,到挑钩处再向左上方引毫出锋;最后竖笔略长,垂直有力,挡住横画的起笔,勿重,中间稍细,行笔到位后缓提笔锋以悬针收笔,收笔不可过锐。

“邴”字的行书写法:

经典文言文赏析|邴原泣学

原文

邴(bǐng)原,三国时魏人也。数岁时,过书舍①,闻琅琅声,遂②不禁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凡得入舍而学者,有亲也。"师问其故,原曰:"吾少而孤③。一则羡其不孤,二则慕其得④学,中心⑤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⑥久之,曰:"苟⑦欲学,不须资也。"原于是入舍就学,卒⑧成国士⑨。

注释书舍:私塾。遂:就。孤:从小失去父亲。得:能够。中心:内心。恻然:怜悯、悲伤的样子。苟:如果。卒:终。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译文

邴原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小时候,他路过私塾,听到清脆响亮的读书声,就忍不住哭泣起来。老师说:"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啊?"邴原说:"凡是能进入私塾学习的人,都有父母。"老师询问他的缘故,邴原说:"我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一方面羡慕他们不是孤儿,另一方面羡慕他们能够学习,我内心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老师哀伤了很久,说:"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邴原于是进入私塾学习,最终成为了国家杰出的人才。

出处

《初潭集》

文言知识

说"苟":"苟"多作"如果"解释。上文中的"苟欲学,不须资也",意思是如果你想学习,不需要付学费。又如,"苟利国,何避艰险",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为什么要逃避艰险呢?"苟"的另一种解释是表示苟且,只顾眼前,如"苟活",即没有意义的生活。

启发与借鉴

这篇文章讲述了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邴原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一个"泣"字形象传神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我们应该学习邴原立志求学、刻苦勤奋的精神,更应该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同时私塾的老师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给了邴原学习的机会。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每日一字231:邴

今天要讲的是:“邴”字。

邴,读音为bǐng,古地名,在中国今山东省费县;也作姓氏。

左边“丙”字以斜取势,横画露锋入笔,抗肩圆收,勿长;左竖起笔靠左,稍右斜,收笔勿重;横折钩横画抗肩与上面一致,不要写重,行笔到位后向上稍抬笔锋然后顿笔内擫写竖,竖身略重,稍左斜,然后“跪笔弹锋”出钩,钩身勿大;“人”字撇画起笔偏左,先竖后撇,出锋勿长;点笔位置稍高,不要写重。

右部横撇弯钩露锋入笔,向上大抗肩,横画勿长,然后提锋顿笔再折锋向左下渐轻行笔,到转折处笔锋不离纸面向右下弯行,注意力度,到挑钩处再向左上方引毫出锋;最后竖笔略长,垂直有力,挡住横画的起笔,勿重,中间稍细,行笔到位后缓提笔锋以悬针收笔,收笔不可过锐。

“邴”字的行书写法:

经典文言文赏析|邴原泣学

原文

邴(bǐng)原,三国时魏人也。数岁时,过书舍①,闻琅琅声,遂②不禁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凡得入舍而学者,有亲也。"师问其故,原曰:"吾少而孤③。一则羡其不孤,二则慕其得④学,中心⑤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⑥久之,曰:"苟⑦欲学,不须资也。"原于是入舍就学,卒⑧成国士⑨。

注释书舍:私塾。遂:就。孤:从小失去父亲。得:能够。中心:内心。恻然:怜悯、悲伤的样子。苟:如果。卒:终。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译文

邴原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小时候,他路过私塾,听到清脆响亮的读书声,就忍不住哭泣起来。老师说:"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啊?"邴原说:"凡是能进入私塾学习的人,都有父母。"老师询问他的缘故,邴原说:"我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一方面羡慕他们不是孤儿,另一方面羡慕他们能够学习,我内心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老师哀伤了很久,说:"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邴原于是进入私塾学习,最终成为了国家杰出的人才。

出处

《初潭集》

文言知识

说"苟":"苟"多作"如果"解释。上文中的"苟欲学,不须资也",意思是如果你想学习,不需要付学费。又如,"苟利国,何避艰险",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为什么要逃避艰险呢?"苟"的另一种解释是表示苟且,只顾眼前,如"苟活",即没有意义的生活。

启发与借鉴

这篇文章讲述了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邴原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一个"泣"字形象传神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我们应该学习邴原立志求学、刻苦勤奋的精神,更应该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同时私塾的老师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给了邴原学习的机会。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他是三国顶级名士,靠哭穷得以读书识字,差点儿和曹操成冥婚亲家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谈到三国,相信不少读者都为之心驰神往。原因无他,这个时代涌现出了太多的人杰、枭雄、名士和绝世武将,短短几十年间,各路风流人物登上历史舞台,并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厚一笔。不过除了这些知名人物之外,其他人才亦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三国时期有一位顶级名士,此人虽出身贫贱,却靠哭穷赢得了读书的机会,还成就了日后的一番清名。

▲汉末三国时期文臣剧照

此人便是魏国名士邴原。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据《三国志》记载,邴原出身贫苦,很早便沦为孤儿。不难想象,以这样的家庭条件,邴原定然无法负担起高昂的学费。巧合的是,距离邴原家不远处便有一座学堂。一天邴原路过学堂,忽然放声痛哭,此举自然引来了老师的注意,问“童子何悲?”邴原回答道:“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黄巾军起义”剧照

邴原的这一番肺腑之言,令老师感动不已,后者决定免费让邴原入学读书。进入学堂后,邴原发奋学习,仅用一个冬天的时间便背下整本《孝经》与《论语》。成年之后,邴原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品格闻名一时,当时有不少人都称赞他的高尚节操。“黄巾军起义”爆发后,邴原将自己的家小安置在了北海。借助这个机会,邴原结识了当时的北海国相孔融,二人一见如故。孔融乃海内名士,获得了他的推崇之后,邴原的名望也越来越高。不久,邴原辗转回到中原,被曹操征召为司空掾。

▲孔融剧照

投入曹操麾下为其效力后,邴原始终兢兢业业,一直恪守本分,从不结党营私。除公事以外,邴原鲜少与外界交流,也不参与政治斗争。正因如此,不少名士清流都非常看好他,名士崔琰还称赞其“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清静足以厉俗,贞固足以干事,所谓龙翰凤翼,国之重宝。举而用之,不仁者远。”

▲曹冲剧照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最疼爱的幼子曹冲病逝。曹操悲痛之余,忽然听闻邴原之女也不幸夭折。于是曹操找到邴原,希望将两家的孩子完成一场冥婚,将其合葬在一起。尽管只是冥婚,邴原若是答应下来,也将成为曹操名义上的“亲家”,况且曹冲乃是曹操爱子,若是应允下来必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出人意料的是,邴原却直接且坚决地拒绝了曹操的请求,并表示此举不合规矩。曹操听后只好无奈作罢。

▲曹操剧照

由此可见,邴原做事是非常讲究原则的。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他的守规矩,曹操及曹丕都对他非常尊敬,曹操还让他担任丞相征事,常伴自己左右。曹操出征时,经常留下邴原与张范,与曹丕一同居守。邴原在升迁为五官将长史后,邴原便逐渐远离政治中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问之上。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孙权,邴原随军出征,不幸病逝于途中。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欢迎加入古代史爱好者同盟,增长见识、培养思维、积累谈资、结交知己、收获友情。子渊在这里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