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毕姓女孩起名(毕姓)

发布时间:2024-04-14 03:55:49作者:几分真心来源:网络

毕姓女孩起名(毕姓)

本文目录一览:

爸爸姓“毕”,给孩子取名绝了,全班同学见了恭恭敬敬

“姓名”伴随人的一生,不管是上学还是步入社会,别人对你总得有个称呼。但是你知道吗?一个好的名字对人来说十分重要,比如你的名字太奇葩,或者比较俗气,出席重要场合介绍自己的时候,要么人家记不住,要么迎来嘲笑。

有个爸爸姓“毕”,给孩子起了个名字,每次别人叫的时候,都忍不住大笑,很多人也会因为名字和孩子开玩笑,弄得孩子很不好意思。

孩子是个男孩,而且是夏天出生,所以名字中只有一个“夏”字,当时可能觉得没什么,还是个很好的名字,但把爸爸的姓氏连到一起,就成了“毕夏”,所以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古代对皇上的称呼,这的确是个好名字。但是妈妈觉得不行,因为她已经想到了未来的结果,比如在学校,全班同学见了“毕夏”,全部都要恭恭敬敬,当然了这种恭敬其实是暗讽。

所以在取名字的时候,不注意谐音造成的。事实上,不只是一般人都会这样,有的明星也有这样的经历。

知名演员沙溢曾表示,在自己出生的时候,母亲要给自己取名字,单字“仁”,原本是男孩,取“仁”也是寓意很好的,但是当他和姓的时候,就无比尴尬了。大家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都希望既有好的寓意,也十分好听。

那怎样才能给孩子取个好名字呢?起名网林大师分享4大取名技巧:

1、注重音韵,朗朗上口

姓名是一个人的标志。选名字时,要注重音韵,要朗朗上口,读起来通顺,这样比较容易记忆,也就是一个好名字。名字读起来难听,别人叫起来不容易,不容易记,是不太合适的。

2、留心谐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单词构成,读音相同,但很可能寓意不同。为孩子起名字时,要注意谐音问题,如前面提到的“毕夏”和“沙仁”都不太适合。

再者,不要正着读名字,也要倒转几遍,看是否会有不好的谐音,否则就容易出现谐音不好的情况,这样就容易让孩子被别人嘲笑,被取外号。

3、注意名字的意义

名字好,最好能有好的寓意,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想好了以后,再去翻阅字典,找出多个有着这个意思的词,然后在里面选择一个寓意最好的、朗朗上口的。

另外,在已有姓名的情况下,还要注意查字典,看看这个名字是否有不好的意思,如果有,还是要考虑换一下。

4、尽量不要用重名来形容

随波逐流,是许多人的特征,这一点在取名字时也有体现。在我国,经常出现某一时期,人们普遍使用某几个词作为名字,结果造成一大堆重名。

如今在给孩子取名字时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叫一些重名率很高的名字,比如“子轩”、“紫萱”等,否则孩子上学后,一个班里有好几个重名的,别人一叫,就不知道该叫哪一个,孩子也会觉得尴尬。

姓名,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身为家长,给孩子取名字时,要多注意、多方面的考虑,给孩子取一个寓意好,又朗朗上口的名字,这样更容易被记住,孩子以后与他人交往,也能更顺利,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助力。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喜欢的话麻烦动动你的小手指,给小编点个赞+关注,你的支持就是小编更新的动力,咱们下期再见!(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梅开二度毕魏,失而复得,得又复失

前言:

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算是一个二度立国的国家,经历可谓是曲折坎坷。周王室先是分封了一次,后被西戎所灭,子孙流落在外,被晋国收容了一些;后三家分晋,又独立成国,位列战国七雄。

立国: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国,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封于毕,建立毕国,后人皆为毕氏。公元前403年,毕氏后人建立魏国。

覆灭:毕国为西戎所灭;公元前225年,降秦,魏亡。

毕国疆域图

命运多舛的贵族

1、出身高贵,气运不佳

毕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十五弟弟,姬姓公爵,名高,后世称他为毕公高。他在周王室担任要职,自己的长子楷伯另封至楷国,次子毕仲继承毕国。所以毕国和其他春秋时期的鲁国、晋国、卫国等都是诸侯国,而且是姬姓诸侯国。

在西周初年,毕国很受王室重视,姬姓诸侯国本身就可以起到守护边疆、拱卫王室的作用。就连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还有周公去世之后都安葬在这里,可能在风水学上是块宝地。

不过毕国在春秋历史上的记载极少,在西周的中后期就被西戎消灭了,这就导致毕国在历史上存在感相对较低。毕国灭亡后,其族人也四散流亡,其中一支被同时姬姓诸侯国的晋国收留了。

2、毕万来晋,赐封于魏

西戎在春秋时期是周王朝西北一带的游牧民族,实力不俗,毕国被其灭国后,宗室子弟就以国号为姓。其中毕万就是流落到晋国的一脉,从血统上说,他和晋国王室都是姬姓后人,算是代际比较远的亲戚。毕氏也是出身王族,自然有些才干,迫于生计为晋献公所用。

晋献公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他对军队完成改制后,分别和太子率领大军去开疆拓土了。毕万作为晋献公战车上的车右,陪着献公一路过关斩将,将耿国、霍国、魏国三个小诸侯国都消灭了,战果颇丰。献公为了奖赏作战勇猛的毕万,就将魏国原属领地赐给了他,并让他担任大夫。

晋献公过世后,几位公子开始争权夺位,晋国发生内乱。毕万因为这次的战绩在晋国也算是有了立身之本,他的子孙众多,得以在魏地繁衍、发展。后来,他们以毕万封地为姓氏,称魏氏。而那些一直居住在毕国的毕氏后裔,仍然以之前的国号为姓,一直沿用到3000多年的今天;正是因为这样,现在的毕姓和魏姓是拥有同宗血脉的一家人。

毕公高画像

韬光养晦,魏氏崛起

1、从龙之功,平步青云

晋献公这几位公子都不是省油的灯,除了为表清白自杀的太子,重耳和夷吾外逃,献公宠妾骊姬的儿子奚齐倒是继位了,但是大臣里克先王葬礼上把他杀了。荀息受献公托孤,又立了骊姬妹妹的儿子悼继位。里克是当年太子坚决的拥护者,若不是因为骊姬祸乱晋国王室,又怎么会出这样的乱局,趁上朝的时候他又把刚立的国君给杀了。所以晋惠公夷吾继位后没多久,就先把里克给收拾了,他可不想像他之前两位兄弟一样稀里糊涂的就没了。

不过这位晋惠公除了在里克这件事上清醒,国政上是一塌糊涂,背信弃义,还恩将仇报,趁秦国闹饥荒的时候发兵攻打,丝毫不顾及之前两国的之好、泛舟之役。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什么时候吃过这种亏,等秦国缓过饥荒,直接发兵晋国,更是把晋惠公生擒“请”到秦国。晋惠公和其子晋怀公在位期间与秦国关系恶化,致使秦国改变对晋政策,支持流落在外的重耳回晋继位。

其实在外流落的公子也都有跟随之人,重耳身边跟着的就是魏犨,他是毕万的儿子,在重耳外逃的时候与他一起离开了晋国。魏犨以勇力而闻名,相当于重耳的贴身保镖,重耳在外漂泊多年,也幸得他护卫。在重耳回国登上大位后,念及魏犨多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册封他为晋国大夫。

2、魏氏发迹,暗中蓄力

魏犨是一介武夫,虽然勇猛,但并没有得到晋文公的重用,在对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重创过楚军,后因居功自傲,违背晋文公命令擅自行动而受伤,差点被晋文公赐死。魏氏一族在经历献公和文公两朝之后,彻底在魏国打下了根基,为后来分晋奠定了基础。

魏犨去世后,魏氏由其子魏绛领导,史称魏庄子。晋悼公时期,魏绛任司马,执掌军法,他执法严格,就连悼公弟弟犯错也不姑息,还惹得悼公大为不快。魏绛预见到事情后果的严重性,为了整顿军纪,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整肃完毕后,上书陈情,说自己是逼不得已,未能尽到职责,愿以死谢罪,后被人阻拦。悼公知道后十分感动,向魏绛道歉,不仅设宴款待,还给他升了官职。

魏绛开启的“和戎”之策,开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平共处的历史,此后晋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晋国霸主地位不倒,魏绛也因功被封在安邑。等到魏绛之子魏舒袭爵后,他充分继承了其父的军事才华,改变战国时期的作战方式,由车站向布战转移,执政六年,尽展才华,给魏氏积蓄力量。

晋昭公过世后,晋国内部出现了纷乱,卿族势力庞大,隐隐盖过晋国王室的力量。六卿都在进行资源整合,六卿之间也是相互争斗,魏氏一族多在晋事上钻营,魏氏后世子孙也都为武将出身,这可能与魏氏先祖有关。

3、反水一击,三家分晋

卿族的势力日益强大,晋国王室已经无法对其控制。原来的六卿干政在不断地明争暗斗中变成了四卿,魏氏仍然存在,魏地的领土和封邑增加了,魏氏的实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魏氏还不是最强大的,还是要低调行事。

为了让晋国重回霸主地位,在智伯的提议下,智氏、韩氏、魏氏都归还了1万户邑给晋国王室,赵氏拒绝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由智氏牵头,带着晋国大军去攻打赵氏。

双方打了三年,又困了晋阳城三年。智氏以水倒灌晋阳城,赵氏抵挡不住,派人联系魏氏和韩氏,分析利弊。唇亡齿寒,韩、魏反水,与赵氏一起围攻了智氏,灭了智氏大军,分了智氏的封邑。一时间,震惊中原,晋国朝野又发生了巨变。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位列七雄

1、分道扬镳,执政晋国

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但并不是完全平分。这次属赵氏分的土地最多,韩氏和魏氏都相对少一些,而且赵氏占有智氏领土正好压在魏氏脑门上,这让魏氏感觉很压抑。魏氏现在所处的位置也不太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势的赵氏,东边又是刚兴起的韩氏,南边的陕地是秦楚一直相争的宝地。魏氏一族被怼在晋国西南,虽然东边还有几块分地,但是并不稳固,无法遥相呼应,互相支持。韩氏、赵氏、魏氏都开始忙于自家的事,三家暂时处于和平状态。

魏国疆域图

魏氏的核心是运城谷底,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为河,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可缺点也十分明显,只要堵住唯一的出口,魏氏便犹如瓮中之鳖。此时,魏氏的领袖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任用李悝实施变法,因为晋国的乱政不能遗祸魏氏,所以在政治上实施了变革,加强了自身内政的管理,而不是忙于扩张;在农业上奖励耕织,运用平差法控制粮食价格。稳定民心;此外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后世的商鞅变法都是以魏氏为蓝本参考的。这对魏氏后期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悝变法

公元前409年,魏氏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后,实力猛增,开始了对外扩张。魏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守卫;第二年又派吴起攻打秦国,一直打到了郑县,秦国不得已退守至洛水。加上之前的努力,此时魏氏占领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设立了西河郡,吴起就是第一任郡守。吴起帮助魏氏改革兵制,创立武卒制,对魏氏称霸中原奠定了军事基础。

吴起画像

2、王室认可,魏氏立国

韩氏、赵氏、魏氏自打收拾了智氏后,通过这些年不懈的努力,已然具备了相当强大的势力。尤其是魏氏,因为魏氏最早开始变革,稳定内政,等各路诸侯内政出现问题,国力发展迟缓时,魏氏在吴起、李悝、翟璜、乐羊的助力下一跃成为晋国领袖,三卿之首。在公元前403年,魏斯同赵氏、韩氏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王室正式册封为诸侯,史称魏文侯,国号魏。

文侯礼贤下士,聘用贤才,身边也都是远近闻名的忠臣良将,不仅依靠军事力量占领了中山,还突破了赵国的禁锢,还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魏国俨然成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心。他给魏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魏文侯

文侯在位50年,他过世后,魏武侯继位,早在攻打中山的时候,武侯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随着文侯和元老李悝相继离开,武侯凭借之前累积的家底挨过这段艰难岁月,短暂的休整后,重整旗鼓,又开始了宏图霸业。萧规曹随,继续沿用文侯时期的政策,使魏国国力继续上升,四处征讨,夺取了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土地,隐隐有称霸的趋势。不过武侯没有文侯的识人之明,也没有文侯的广阔胸襟,最后猜忌吴起,吴起离魏入楚;又和赵国撕破了脸,连年征战虽有胜果,但给自己四处树敌,不留余地。

3、中原霸主,十年付诸东流

武侯之后,魏惠王继位,他是魏国国君中最长寿的一位,也是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君。他在位期间重用庞涓,令魏国实力大增,魏惠王时期的逢泽之会正式标志魏国成为新一代霸主。可是好景不长,魏惠王错过了孙膑和商鞅,而后对齐发动的归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都失败了;秦国因为商鞅的加入变法革新,也逐渐摆脱困境。韩、赵两国的夹击更是一度差点亡国,对齐、楚两国的大好形势也荡然无存。

此时的魏国再也没有之前雄霸一方的锐气了,到了秦襄王时期,对秦国的战争十分频繁,而且秦军攻势凶猛,魏国招架不住,频频败退,甚至没有交手就先撤退了,很是狼狈。即使合纵之术一时奏效,也因诸侯间的相互猜疑无法长久,魏国首当其冲,受到秦国的暴击最多。

合纵连横

魏昭王时期,秦国杀神白起再挂帅出征,这次魏国联手韩国一起对秦作战,但是白起针对韩、魏联军的弱点先发制人,一处牵制、一处猛攻,韩魏联军没有准备仓促之间又给了秦军机会。待到白起带着秦军全线出击,乘胜追击,全歼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攻占了伊阙,夺取了魏国和韩国不少领土。而韩国因为这次战役导致精锐殆尽,再无力抵抗秦国;魏国底子比韩国好,但明显对这群虎狼之师心生畏惧,无力再战,只能求助于赵国;韩、赵、魏三家重修于好。

伊阙之战

大势已去,魏国灭亡

1、危机已现,国君疑心

魏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战火洗礼后,国力已大不如前,之前厚实的家底都败坏的七七八八了,只能循着之前三晋时期的旧情,去联合韩国、赵国互相取暖。可是韩国在之前的伊阙之战中损失惨重,基本已经丧失了对外作战的能力,自保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抗秦了;赵国还保存着一些实力,尚且能和秦国较量一番,魏国选择了和赵国结盟。

不过当魏国再次被白起打败后,魏安厘王就真的被秦军打怕了。赵国邯郸被围,平原君求援魏国,魏安厘王不敢出兵,信陵君和其门客们对国君多次劝说无果,信陵君忧心姐姐,也知晓现在赵、魏两国的局势,于是当机立断,窃符救赵,解了邯郸城的危机。不过此举虽然缓解了魏、赵两国的危局,但也让信陵君失去了国君的信任,他交出了自己的兵权,卸任了职务,带着门客滞留在赵国,整日沉迷酒色之中,心中郁结难解,最后消沉度日,抑郁而终。

信陵君过世后,秦国又少了一个统一路上的绊脚石,又开始大举攻魏,此时的魏国无将可用,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山雨欲来风满楼,其他诸侯国也都惶惶不可终日,这个时候谁都无心他国之事,魏国再也找不到帮手了,也只能苟延残喘的度日了。

2、败局已定,无力回天

纵观秦、魏两个大国,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鼎盛,对外战争无往不利,又有贤臣良将辅佐,面对几国联军的打压也毫无惧色,历代国君也都是经史治国之才,将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让秦国一直在走上坡路。

反观魏国,自李悝变法后,魏国国力也逐渐变强,对外战争也取得了可观的战果;但是后代的国君没能继续坚持变法新政,又渐渐地走回了老路,将原本的优势化成了劣势;而且魏国国君的眼光明显不如秦国国君,吴起、商鞅、孙膑、信陵君本来都是魏国的人才,可是最后这些人或是出走,或是消沉,都是为他国做嫁衣了。

3、献地投降,二次灭亡

到了战国后期,中原大地上基本上就是秦国一枝独秀了,可以说秦国想打谁就打谁了。在秦王嬴政即位后,又开始加大对魏国的兼并,三两年就吞并了魏国大面积土地,魏国无心战事,对于秦国猛烈的攻势能躲就躲,早已没有当年雄踞一方的霸气了,几年的时间,秦军扫荡魏国大部分地区。

魏景湣王时期就直接不抵抗了,献地免战,让秦军直接接管。在公元前225年,秦军攻破了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魏国灭亡

总结:

无论是之前的毕国还是后来的魏国,都没能最终躲避灭亡结局。毕国之前国小力弱,又因为少数民族部落的崛起被消灭;魏国在经历三家分晋后,又变法图强,招揽人才,国运昌隆,一度称霸百年之久。但是魏国没能坚持变法革新,强盛时期对外频发战争,让自身树敌无数,领土的地理位置也不如秦、楚、齐,无法建立强有力的后备力量。与赵国和韩国的关系也一直是分分合合,没有可以联手抗秦的盟友;在后期也失去了强大军事依仗,在战国时代飘摇度日,最终被秦国彻底歼灭。

参考文献:

《左传》

《春秋》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