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形而上学?这可能是一个很多人都很好奇的问题。形而上学最初是一种哲学术语,但现在它更多地用于风水,主要是指所有未知和不可思议的事情。本期的形而上学介绍将带你了解形而上学的意思。
玄学是什么
玄学,这里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原本是一种哲学术语,指的是魏晋时期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在现代,它通常是指所有不知道本体的研究理论。在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其内涵被扩充到了极致,一切不可知的、不可思议的,科学不能解释不能涉及的,似乎都被包揽进了玄学的范畴。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魏晋对老子、庄子、周易的研究和解释。玄学是中国魏晋至宋中叶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学习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所以被称为新道家。从汉末到宋中叶,思潮持续时间。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玄学是玄远之学,以祖述老庄为立论,称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除儒学外,道家玄学也是唯一被定义为官学的知识。
学术要旨
玄学是道教的表达。可以说玄学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或改进。
魏晋时期,玄学意义是指立言与行事,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是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因此,浮虚、玄虚、玄远的学习可以称为玄学。玄学家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何晏、王璧、阮籍、嬷康、向秀、郭象等主要代表人物。它是基于汉代儒(经学)衰落为基础的;它是由汉代道家思想和黄老之学演变而来的。是汉末魏初清谈直接演变的产物。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试图调和自然和名教的特定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没有,即以思辨的方式讨论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问题,即以远离事物和事物的形式讨论事物存在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尝试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哲学,将儒道结合起来。在哲学上﹐以是否存在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中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基本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老子》、《庄子》注释《易经》。
②以辩证的有没有问题为中心。以何燕、王碧为代表的形而上学贵无派以无为世界基础和统一的基础;崇有论者裴庚、杨泉认为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东西。
③探索世界本体作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以无为基础,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翔主张独化,认为有是独立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也许你也喜欢:
车公灵签第四十签:人和终是福
车公灵签第39签:忽遇船过前滩
正印坐七杀是什么意思?杀印相生都是吉论
八字七杀的意思详解:流年逢七杀祸事多
永无止境的国学
此章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如果要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里有些人会误解说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非普通的“道”)“无名”的“无”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有名”的“有”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所以,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就是告诉大家以后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下面的句子更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此两者来源于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得上玄妙、深远。但是它并非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万物天地之奥妙的总门。
[长篇大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 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名可名”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如果从事学习 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读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玄元之妙。更是修炼必经课程。玄门要义的深不可测。首,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如法国革命先一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一精一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元” 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
老子的唯物论观点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一望 ,正是这个欲一望 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说明]
老子的道德经不是言语就能说明白的,需要大家自己体会。
老子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他所要追究的那个天道,在极其深远而黑暗的那个地方你才能找见,那个地方才是“众妙之门”,也就是万物的生发之根。显然他讨论的问题,不在我们正常思维和正常感知的范畴之内。
他接着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根”。“玄牝之门,是谓天根”我在前面已经讲过,我下面解释“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引起很多误解,请注意这个“谷”字很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是欲望的“欲”,这个字的通假。你把它理解为“欲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个句子立即通顺,那大家知道任何生命,任何有机体,它都是围绕性增殖这个中轴运转的,所以生命、有机体,只不过是播散基因的运载体而已,这是生物学上的一种说法。
因此,弗洛伊德探讨人类的精神层面,发现人类的精神扰动居然跟一个人幼年阶段的性压抑有关,可见他对生命和精神的底层深有了解,这就是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心理学者,他的学说却近似于哲学学说广被传播,影响各面的原因。弗洛伊德把这种性的作用力叫“本我”,就有点相当于这里所说的“欲神”,所以这里所说的“欲”是指生命最强大的。
他说这个“欲”就是“玄牝之门”,这个“欲”永远不灭。当然,他只是用这个来表达天地内在运行动力的来源。他说“欲神不死,是谓玄牝”,由此缔造了能够派生天地万物的“道”,以表示“道”是天地的最基本成因,和天地形成发生的最原始动因。
老子接着讲,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被很多学者把它解读为,老子早在2600年前就已经对现代宇宙论有所猜想。这个说法表面上看,拔高了老子,但有这个说法却表明,说者本人对老子书理解甚差,要知道人类原始文化,一定是处在信息量相对较低的状态所形成的思想模型。而现代宇宙论是科学高度发达,到20世纪初叶,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以后,大信息量的一个宇宙观模型,因此把老子“道”和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个宇宙观相提并论,显然不同,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要注意,在老子那个时代,信息量极低,所以老子讲的东西虽然是形而上的,他却尽可能用形象的方式表述。他这里所说的“道生一”,是指“道”派生了,天地这两样东西都没有出现以前的某种状态。所谓“一生二”是这个原始 混沌状态,随后派生了天和地这两样东西;所谓“二生三”是天和地这两样东西,接着派生的动物、植物和人类;所谓“三生万物”就是动物、植物和人类最后派生了天下万物。
我讲过,我说“万物”这个词主要是指生命物,因为生命物质种类繁多达百亿种以上,而无机物的种类很有限,所以老子这段话表达的是某种具象程度,对道论的引申和关照。但大家要注意,老子这一句话,你今天看太普通了,可你要知道在2600年前说出这句话来,如果你理解它,那么你会非常的震撼,因为这句话里暗含着一个意思——天地万物是逐步演化而成的!
请注意,我们今天,成年以后,你学了大量的进化论知识,你觉得这是一个常识,可你要知道,古人看天地是在平面上铺排的。教早年,2000年前,教第一章“创世论”说上帝六天缔造世界万物。大家想想,你做孩子的时候,你刚刚看懂这个世界的那个时候,你会想象到这个世界居然是演化而来的,而不是完整呈现的,你能想到吗?你是不可能想到的。要知道“进化论”这个概念,直到19世纪才在人类学术界铺排开来,而老子居然在2600年前持有“万物是演运而来的”这样一个纵深观念,确实非同寻常。
我们回望一下古希腊哲人,古希腊第一圣哲泰勒斯,只给后人留下一句话,就被标为古希腊狭义哲学的开山鼻祖,这就是“水为万物之源”。
泰勒斯:水为万物之源
这句话我们今天看全错了,可是这句话为什么标定了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之祖的地位?是因为在这句话中包含着,泰勒斯认为这个世界是从某种原始状态逐步演化生发而来的,这样一种非常超前、非常宏阔的眼界,由此确定古希腊哲学的发端。所以大家对这句话可千万不敢轻视,它标志着老子目光深远,标志着老子思境达到极高的玄学哲学思境。
我们再看,老子接着讲,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说“道”最初的那个状态是个恍恍惚惚的状态。大家注意“恍惚”是什么?视觉上、听觉上、感觉上、经验上无法捕捉叫“恍惚”,也就是老子当年仍然尽可能用具象的方式,来表述抽象的捕捉。我们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老子行文之艰难。
他接着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他说有某种状态在天地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已经混成了,而这当然是极具力道的猜测。好,下面就是他著名的那个“夷希微”,老子所说的“夷希微”是什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段话什么意思呢?首先大家要知道,我们人类获得外部信息和外部知识的唯有通道,就是五官,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获得外部信息的来源。
可老子讲,你凭借着这个通道,你不可能对“道”有任何捕捉和感知,这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可见老子要想谈“道”是何其困难,他居然要超出人类感知通道,去捕捉天地万物之根源,这种神秘的中间缺乏证明、联系、贯通的表述,后来成为中国神秘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发源。
我们看最后一句话,老子讲“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是老子书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通过这句话,理出了老子当年要讲什么主旨和整个思想脉络主线。大家注意这句话,老子讲“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什么叫“御今之有”?就是你如果要驾驭今天人类文明社会和文明人的操作之道,你必须首先“执古之道”——把握住天之道。他说,你只有把握住天之道,你才有资格、有可能、有依据讨论人之道!请听听,这是不是我前面讲“道论”的核心是宇宙观?你只有把握住宇宙观,你才能把握人世观、人文观、社会观、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追究终极,哲思成立。
老子在《道德经》第16章又讲,说“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请注意这句话,他说天就是“道”,或者天离“道”最近,什么东西是它的特质呢?“道乃久”就是它的持恒性、稳定性、不变性、不可分割性。他说你只有把握住这个东西,你才能“殁身不殆”,也就是你才能恒久持存,把握长远。
我们再看这句话,如果你只在字面上,你没看懂这句话,这句话字面后面的深意是老子要追究眼前飘忽,流遍世界背后的本源。如果对西方哲学史熟悉的人,一听我讲到这儿,你会立即想到《古希腊哲学》第一期叫“本体论时代”,古希腊早年追究存在、追究本体,它所说的“存在”绝不是眼前万物之呈现,它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假象,因为这些东西是不断流变的。它认为但凡是真正的存在,一定是永恒的存在、一定是不变的存在、一定是不可分割的存在,那个存在才叫存在,是那个东西支撑着或支配着前面的这个假象世界,由此带来古希腊哲学思境之深入,所以老子这句话跟古希腊哲学的追究对象十分相近,表达中西双方在轴心时代,思境之高下等一。
而且大家还要注意这句话的另一个成分,甚至是更重要的重点就是,既然老子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里表达着万物演化的序列,那么他这句“天乃道,道乃久”,这句话里就又表达了在这个演化序列中有恒久性、稳定性的差别,是不是这样呢?否则她为什么要谈“道乃久”呢?他显然是说非“道”的东西、表层的东西,都是不能持久的,没有稳定性可言的。所以注意,老子在这里有一个对演化进程稳定度状态的,或者稳定度递失状态的一种猜测性表述。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有很多人说老子这个人薄情寡义,老子这句话究竟是想讲什么?我们首先看“刍狗”这两个字,关于“刍狗”这两个字是什么?学界也有很多争论,因为甲骨文中“刍”这个字是画了两只手,然后手上各画一只草,这个字是“刍”的意思。
甲骨文“刍”
所以有甲骨文学者认为“刍狗”就是落在草窝中的小狗,也就是没有母亲护养的狗。
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老子说天地不讲人类文明社讲的那么多东西,人道之焕发,在天地那里没有,他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他把万物看得很低贱,绝不给予特殊关照,结果万物顺势而发,永恒存在。他说既然自然天道是这样行为和这样操作的,那么人之道也就应该顺其而动。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说因此真正管理天下者应该无所作为,应该不用文明派生出来的那些过多的花样,它只会扰动和破坏人类的生存境况。大家看这句话里仍然标示着,老子在讨论人之道,人类该怎样运行时,先看天地怎样运行,而且这句话里还包含一个意思,老子反对人类文明社会花里胡哨的那些操作。他认为,人类文明社会过多的理念、过多的名堂、过多的手段,其实是对人类生存的戕害,是违背天道之举。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老子的无为之论来自于对天道的总结。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老子所谓的圣人,中国古代先贤都用圣人,比如老子用、孔子用、韩非子也用。孔子所说的圣人是指德行极高,而有高权位者叫圣人,孔子把人分三等:圣人、仁人、君子;韩非子所说的圣人是指有之理,身通法术的君王;可见不同先秦学者使用圣人的概念 全然同。
可老子所用的圣人,是圣人的最原本含义。我们看一下“圣”这个字甲骨文的写法,它先画一个非常具象的耳朵,旁边画一个口,底下画一个人。
甲骨文“圣”
这个字就是繁体字“圣”这个字的来源,什么意思?氏族社会、血缘社会,没有政府、没有暴力、没有特权、没有法治,它的管理方式是什么?族群里的长者,母系社会的老女人,父系社会的老祖父,他们让所有族人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在他那儿,然后由他协调众人,共同管理,这个亲切慈祥的血亲长者叫圣人。
所以大家注意,老子学说是什么?我先说一句孔子的话,孔子说“吾从周”,就是我追随和尊奉周代的封建礼制。如果我们说老子,叫“吾从商”,我追随的是商代的氏族部落生存方式。我为什么要稍微讲一下商代的社会构型?说它是氏族部落邦联制,在这里有助于大家理解老子的圣人观和社会观,可见老子对人类原始状态,文明初期乃至非文明状态高度赞赏。所以老子的“圣人”,跟孔子、韩非子以及后人使用的概念全然不同。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认为人类在文明化以前,他(圣人)的那种动作极少,非常无为而和蔼地处理天下事物的方式,才符合天地无为之道,这就是老子这句话的含义。
然后老子接着又说“上善若水”。这句话我们很熟悉,它的原词含义是“上善”是最佳的状态,“若水”像水一样,全句的意思是最佳的状态像水一样。那么老子说“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呢?它是用水这个具象的东西来形容或者说来比喻,天道运行的自然方式和自然状态。我这样讲你还不足以理解,因为老子背后其实大有深意,因此他下面紧追一句话叫“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请注意这句话,他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大白话呢?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竞争,是因为他要批评人类文明社会是一个竞争结构。大家知道,人类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时候,它是真正的公有制叫氏族公社,没有私有制,人类之间也没有竞争关系。那么人类文明化以后,私有制发生,人类之间社会关系紧张,形成剧烈的竞争格局,由此带来天下紊乱,苍生难安的局面。因此,老子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批评人类文明社会,违背天道而运行。
他接着又讲“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总是向下流的,流到最低处,积成平坦,由于它的行为方式是向下流动的,而且处在最低的地位,因此为众人所厌恶。他这里所说的“众人”是指文明人,他这句话仍然是在批评文明人,因为文明人总是争上游的;而老子认为天地运行没有这样的竞争格局,没有这样的向上配位的冲动,因此他说“故几于道”——他说因此,水的这个状态最接近于道的呈现状态,这是这句话的全文和愿意。换句话说,“上善若水”这句话,其基本用意和指向,在于批评人类文明社会,违背天道而运行,这才是这句话的核心含义。
老子“道论”的中心章节,在《道德经》第40章。学界一般认为《道德经》第1章到第37章是“道卷”,第38章到第81章是“德卷”。可大家注意,老子“道论”的核心章节,却偏偏跑到了“德卷”,它说明什么?分卷分章之不合理!老子书的分章甚至分卷到底是谁所作,迄今不能考定,但学界基本上有把握认为,81章之分章,是后人之伪托。因此我们读老子书会发现它章节紊乱,逻辑关系不连贯。
当然这一点也很可能是老子原书表述状态的直接呈现。因为我前面讲,老子书有可能并不是出老聃一人之手,而是老聃家系世代作为史官,所形成的家系“从商”世界观的迭序记载文本。如果是这样,它的逻辑关系自然难以顺畅。这也是我们推断,老子可能不是指老聃一人的原因之一。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