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有一说法,“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每年的这个时节,黄河流域已经开始出现降霜,深秋的景象愈发明显,草木枯黄,秋风萧瑟。那么关于霜降节气的小知识有哪些?霜降又有什么特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霜降节气小知识
霜降在每年的10月23日前后,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季向冬季过度的阶段,、霜降期间早晚温差达到最大,部分地区夜间的地面温度甚至降到零摄氏度,就会开始结成六边形的白色霜花,这就是霜降名称的由来。
霜降节气的特征
“霜降始霜”是我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的方向逐渐推延的。在气象学上,一边把秋天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或者“早霜”,把春天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终霜”或者“晚霜”。初霜出现得越早,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因为此时正巧是菊花盛开的季节,所有也有把“初霜”称为“菊花霜”的,古人有云“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霜降时节,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秋收扫尾的工作,即使是耐寒的葱,此刻也停止了生长,所以还有一句俗语叫“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绝大部分地区也进入了干季,气候十分干燥,此时更要做好森林防火的工作。
霜降三候
在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这个时候豺狼等野兽,开始捕捉猎物准备储备过冬了;“二候草木黄落”,秋风萧瑟,树叶凋零,花草枯黄,便是霜降时节的景象;“三候蛰虫咸俯”,冬季即将到来,气温骤降,昆虫们都蛰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的状态。
霜降是秋季最后的节气,也是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所谓的“霜降”,也就是天气愈发寒冷,逐步向冬季过渡,露水也将凝结成霜,此时黄河流域清晨基本降下白霜。因此,霜降节气的特点是气温快速下降、昼夜温差交叉,此时天气愈发寒冷,北方树叶发黄且脱落。
每年的霜降时间为阳历的10月23-24日,而今年为10月23日12点51分,对应的农历为九月十八,此时的太阳黄经为210°,这个节气的到来,南北气温也开始了快速下滑,平均气温回落到15℃,东北、内蒙、西北大部均温更是在0℃以下。
霜降是小麦种植的最后时刻,农民要趁着这一时间,抓紧将越冬作物种植下去。其实关于霜降的习俗和忌讳有很多,包括“4风俗、3忌讳”,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4风俗”1、祭祖
每年的十月一为传统的祭祖节,且它多在霜降节气中。因此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举行祭祖仪式,将冥衣放在坟前,其意思是天冷了,给先祖送上保暖的衣物,也表达对先人的一种思念。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霜降时有“送芋鬼”的习俗,用上瓦片堆积成河内塔,并烧上柴火,等到瓦片烧红后将塔推倒,之后将芋头放在瓦片上,也就是“打芋煲”,再其后就是将瓦片扔在村外,从而寄托着“辟凶迎祥”的愿景。
2、赏菊
菊花作为一种深秋盛开的花,一直可开放到霜降之时,而古代菊花有“长寿吉祥”之意,因此在霜降时不少人也会去野外赏菊。菊花有100多个品种,各有其姿色,而下霜之时更显菊花的傲骨。
因此,古代霜降时不少地方组织菊花会,赏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以表示对其的喜爱和敬重。
3、吃柿子
霜降之时也是柿子成熟之时,此时的柿子不再苦涩,且肉多皮薄,食用口感更为美味甘甜。而此时吃上柿子,可很好地补充糖分、维C等,是不错的御寒食品。同时,在古人看来,柿子寓意着事事顺心。
霜降时有“进补”的说法,除了吃柿子外,人们也会吃上羊肉、鸭肉,以补虚驱寒。
4、登高
霜降之时,天气已经开始变冷,此时大家也会穿上偏厚的衣物,且变得不爱出门。其实此时更适合登高,这样可很好的锻炼身体,也能呼吸清新空气,让心情变得更为愉悦。因此,此时不少人都有霜降登高的习惯。
二、“3忌讳”1、“忌秋冻”
民间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意思是春天别急着将棉衣脱下,秋天别着急将厚衣服穿上,适当的冻一冻。不过,到了霜降之时,可就不能再“秋冻”了,此时要做好御寒的准备,毕竟霜降时温差比较大,除了要多穿衣服外,也可食补。
2、“忌秋燥”
因秋天雨水少,天气比较干燥,人的身体也容易“秋燥”,如口干、嘴干、便秘等,让人浑身不是太舒坦。为此,霜降后,大家要做好休息的工作,早睡早起,多吃上蜂蜜、蔬菜、梨子等。
3、“忌秋郁”
霜降之时已是深秋,此时大地开始变得枯黄,树木、花草逐步凋零,庄稼也迎来收获。此时,人也容易触景生情,变得失落、伤感,甚至出现“秋郁”症状。此时,大家吃上高蛋白的东西,并多出去走走,如“登高”就是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心情更好。
在农耕时代,大家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多年的农耕经验中,老农也总结出了“霜降有2怕”这一农谚,如何理解呢?
1、“怕刮风”
在北方地区,农民最怕霜降的时候刮风,如果这天刮北风,那就表明冷空气较强,接下来将持续南下,所到之处必然会降温,天气会变得十分严寒,一些家畜可能会被冻死。
过去,农民的取暖衣物不多,最怕冷空气早早到来,不然整个冬天会变得十分寒冷。
2、“怕无霜”
霜降之时,北方夜间气温基本跌至0℃以下,因此清晨露水将会变成白霜。但老农最怕的是“霜降”无霜,如果霜降时还不下霜,那就表明来年年景不是太好,如民间有“霜降无霜闹饥荒”的说法。
至于为何这么说,古人认为如果霜降时不下霜,那就说明气温偏高,当年气候异常,冬天可能会迎来暖冬,对小麦、棉花生长不利。
霜降节气的讲究和说法很多,尽管今天来看,不少习俗已不适应,但这些老讲究也是一种时代的烙印,大家咋看呢?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