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修辞手法顶针什么意思 一眼顶针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4-20 21:03:27作者:相见陌路来源:互联网

修辞手法顶针什么意思 一眼顶针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寓意-顶针

说起顶针,年轻人可能就比较陌生。它不像戒指那样受人青睐,它只是缝补刺绣时,针的辅助工具,上面布满小坑,以稳住针脚能用力顶,故名“顶针”。

图片来源网络

现如今顶针是不常用的,人们穿着批量生产的衣服和鞋袜。穿针、引线、缝补这些动作已与我们关系不大了。可我对顶针却情有独钟,妈妈手戴顶针的画面常浮现眼前,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充溢心胸,阵阵辛酸,丝丝暖意。

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又多,全家人所有的穿戴都要靠妈妈一双手缝制。一件衣服老大穿小了,穿破了,妈妈就把它缝一缝,改一改,让老二接着穿,随后再缝一缝,改一改,让老三接着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们就是在妈妈的缝缝补补中长大的。至今仍然忘不了在15瓦灯泡的昏暗光线下,妈妈为我们姐弟三人补袜子的情景。好多个夜晚,我们钻进被窝后,妈妈便开始为我们补袜子,她熟练地将破袜子套在袜板上,裁剪后一针一线地缝补起来,那闪烁着银光的顶针,永远沿着一个轨迹运行,在寂静的夜晚,奏响了一串串轻微的爱的音符。翌日清晨一睁眼,一双双翻旧如新的袜子静静地躺在我们的枕边。

记忆中,妈妈一直不曾戴过戒指,但却从未离开过顶针,打扫庭院、操持家务也不会摘掉,就像现代女士手上的金戒指一样不离不弃,因为她要做的针线活太多了。经济条件所限,不允许她到裁缝店量体裁衣,我们的夹袄棉衣都是妈妈亲手缝制。因无力购置被套,全家的被褥每年需拆洗几次。最需付出辛劳的莫过于做布鞋。每年每人一双单布鞋、一双棉布鞋,年前还要做新棉鞋,全家所需的鞋多达十几双。常见妈妈站在炕旮旯里,把旧衣服比着纸鞋样剪成一片片的,放到炕头上,用刷子刷一层糨糊粘一层布片子,粘成一个厚厚的鞋底雏形,再把它放到炕席底下或门板上压平整、压结实,晾干后就开始纳鞋底了。纳鞋底时,妈妈左手持鞋底,右手捏针,咬着牙,用力将厚厚的鞋底扎透,有时顶不过去,就要用钳子夹住大针用力往外拽,还要用手把粗麻绳或线绳猛拽,狠狠勒紧。纳完一双鞋底,妈妈的右手上就会勒进去很深、很深,看着就像出血丝一样,而妈妈却依然没事一样地乐呵呵着。床头柜内的一个大布包里,总是装满妈妈纳的鞋底或做的新布鞋。最羡慕妈妈做的手工鞋垫,她不怕繁琐,不惜千针万线,凭借着原始的古朴的丰富的想象力,把对亲人的爱、对老人的祝福、对孩子的期望、对亲朋好友的祝愿及对一切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针一线地纳入了这鞋垫之中,并伴随着亲人们走向四方。所谓“针针含心血,线线传真情。”儿时不懂事,当穿上新鞋或脚下踏着妈妈做的手工鞋垫,却没有看到妈妈鬓边的白发,脸上新添的皱纹和戴着顶针手指上的老茧。《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长大后才真正懂得了它的内涵。

妹妹弟弟上初中、高中时住校,妈妈怕她们在寒冷的冬天挨冻,早早地就为她们缝制了新的厚厚的棉花被褥,那种温暖是无法言喻的。“一针一线总关情”,妹妹弟弟经常说,那时躺进妈妈做的新棉花被褥里,就会有一股暖流涌进心房;用手抚摸妈妈缝的细密针脚,就会感受到妈妈深深的舐犊之情和母爱的博大。妹妹弟弟大学录取通知书刚下来,妈妈又赶着为她们做新而厚的棉花被褥。妹妹弟弟上大学临行前的头天晚上,妈妈还在泪眼婆娑地穿针引线。顿时,孟郊的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萦绕脑海,妹妹弟弟双双泪水充溢了眼眶。

现在我们姐弟三个都成了家,不再穿妈妈做的布鞋,也不用妈妈再辛苦地做布鞋和缝被褥了,但妈妈还是舍不得摘下那枚顶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妈妈就如同顶针一样,用心里的凹陷,顶起子女前行的脚步。我一直把妈妈使用顶针做手工鞋垫的手艺传承着,也在心里告诫自己,要像妈妈用过的顶针一样,顶起人生,砥砺前行!在辛勤的工作之余,在夜晚的灯光下,不怕繁琐,做成双双鞋垫,送亲人,送朋友……

合阳县公安局 成晓燕

来源:渭南日报

什么是顶 真的修辞手法?以形式表现内涵,古人运用得恰到好处

顶真是一种看起来有趣、使用起来有难度、却相对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不像比喻、拟人、排比那样为众人所常用,因为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还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使用者对文字运用比较熟练,且熟知顶真手法的运用规则。

什么是顶真呢?顶真,也做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词或者句子,用来修辞两个句子声韵的方法,对句子的字数与平仄有一定要求,以达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效果。

顶真的使用分为三种类型:

一,字与字的顶真。

比较著名的是由郑振铎根据清代民间俗曲总集编著的《白雪遗音选·桃花冷落》:

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

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红梨分外娇。

娇姿常伴垂杨柳,柳外双飞紫燕高。

高 阁 佳人吹玉笛,笛边鸾线挂丝绦。

绦结玲珑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潮平两岸 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

摇 入西河天将晚,晚窗寂寞叹无聊。

聊推纱窗观冷落,落云渺渺被水敲。

敲门借问天台路,路过西河有断桥,桥边种碧桃。

这首诗严格来说是一首歌谣。诗中每一句的末尾一个字与下一句的句首第一个字相同,全首句句蝉 联,连最后一句也绕接回第一句,形成一种循环无端的形式。

从表达效果来看,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蝉联顶真的诗句,牵引着读者的目光和思绪,随着一起移动、联想、感受,着实引人入胜。

另有明代唐寅的《桃花庵歌》也有此一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二,句与句的顶真(连珠法)。

来看下面的例子: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 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

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 椒 房,月昏黄;

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

绿纱窗, 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马致远《汉宫 秋》杂剧第三折)

这首杂曲就是典型的句与句的顶真。这里回环顶真的表达方式,映衬出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以及不舍,似乎一步一回头,步步留念的心绪,且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同样的典范亦如王 安石《忆金陵三首》诗: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段与段的顶真(连环体)。

段与段的顶真难度相对较高,汉代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诗最为著名: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 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太谷何寥 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 不克 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 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 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狐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 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 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闲, 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 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 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思虑?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 谁能持?离别永无 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 援笔从此辞。(曹植《赠白马王彪》诗)

分析此诗可知,全诗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特殊时期曹植内心的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顶真的运用,既是段与段之间的交错衔接,也是曹植复杂心理的交错衔接,将顶真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以上就是顶真修辞手法的讲解,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手法的运用含义,喜欢的话记得点个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那些快要消失的上海闲话,你还会说吗?

点击上方申江服务导报,跟着小申吃喝玩乐逛上海

转载自:上海百分百(ID:news310)

随着时代的进步

有很多新东西出现

但也有很多东西消失

伴随着它们消失的

还有它们的上海话称呼

越来越少有人提及

来看看下面这些上海闲话

你还记得它们是什么吗?

哨子

叫比

上海人吹哨子

不叫哨子

叫“叫比”

玩具

白相倌

上海人玩叫做白相

白相倌就是玩具

气球

洋泡泡

家居

厨房

灶披间

老底子上海人住房紧张

灶披间都是好几家人家合的

至于客堂间

大部分都很小,甚至没有

客厅

客堂间

老底子烧水的水壶

大多是铜制的

所以就叫“铜吊”

水壶

铜吊

床头柜

夜壶箱

过去起夜要用夜壶

而放夜壶的箱子就叫夜壶箱

为了方便起见

一般夜壶箱都放在床头

现在不用夜壶了

床头也往往放置床头柜

而老上海人还是习惯把床头柜称作夜壶箱

放碗筷的橱柜

架(ga)橱

叉衣服的叉子

丫叉头

晾衣服用的叉子

呈“丫”字形

上海人就叫它丫叉头

现在晾衣杆都是升降式的

丫叉头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刷马桶的

划西

现在都是抽水马桶了

不用倒马桶

刷马桶用的马桶划西

自然也消失了

锅子

钢盅镬子

切菜板

砧登板

捂饭保温用的

饭窟/捂窟

老底子没有电饭煲

烧好的饭很快就冷了

怎么办?

聪明的上海人就发明了

用稻草扎成的饭窟

拖把

浪布

拖把也要浪~~~?

司别灵锁

上海闲话有不少是跟英语有关

比如把锁叫做司别灵锁

就是取英语spring(弹簧)的意思

另外还有水泥地:水门汀(cement)

拐杖:司的克(stick)

三文鱼(salmon)等等

藤靠背椅

藤高椅

缝纫机

铁车

针箍

顶针箍

针箍叫顶针箍

针叫做引线

是不是很形象啊?

火柴

洋火/自来火

火柴叫洋火

太阳伞、雨伞叫洋伞

老上海的洋物事还挺多

单外套

单布衫

夹外套

两用衫

手帕

绢头

食物

茄子

落苏

茄子叫落苏

玉米叫珍珠米

感觉上海话好有诗意……

油条

油炸桧

相传有个烧饼铺因痛恨秦桧

就捏了好多像秦桧的面人

放在油锅里炸,名曰“油炸桧”

“吃了油炸烩,心里真痛快!”

不过,现代人大多将之称作油条

油炸桧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却不能丢!

菜饭

咸酸饭

咸酸饭是上海浦东川沙、南汇本地人

对咸肉菜饭的别称

猪鼻子

鼻冲

猪舌头

门腔

猪舌头叫门腔

老底子上海人还喜欢

把特别能说会道的人叫做门腔

尾巴

甩水

红烧甩水(鱼尾巴)

是上海本帮菜里的一道名菜

动物

白乌龟

知了

野乌子

人体

膝盖

脚馒头

此馒头既非肉馒头

亦非菜馒头、豆沙馒头……

而是脚馒头

也就是膝盖

耳光

大头尼光

“辣一记大头尼光”

手肘

三角尺

就问你像不像?!

生活

人行道

上街沿

走路要走上街沿哦!

阴沟

央沟洞

钞票

铜钿

铜钿银子关心境

上海人对于钞票的说法

真是五花八门

零钱

拉头分

零钱叫拉头分

硬币叫铅角子

硬币

铅角子

还有一些关于钞票的“切口”

比如10元叫一张分10元

100元叫一龙分100元

一万元叫一粒米……

10元

一张分

不过现在都手机支付

无论铅角子、拉头分

乃至一张分、一龙分

都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闪电

豁现

“眼睛像豁现

筷子像雨点嘴巴像夹剪”

猜得出说的是什么吗?

消防队

救火会

产妇

舍姆娘

产后安胎坐月子叫“做舍姆”

坐月子的产妇就叫“舍姆娘”

大叉,错

大皮胶

死去

弹老三

上海话表示“死”

除了“翘辫子”

还有就是“弹老三”

“弹老三”又作“抬老三”

老三是瘪三的戏谑语

瘪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

天生只能抬人家的命

什么时候能被人家抬呢?

除了死了就是病得走不动了

由此引申出“弹(抬)老三”

谈情说爱

劈情操

上海闲话讲谈恋爱

说法也是各式各样丰富得很

逛街

荡马路

谈恋爱兜马路

数电线木头

月光族

脱底棺材

棺材都没底了

可不就是一分钱也没了!

AA制

劈硬柴

将柴劈成平均的几份

比喻在众人聚餐时

大家各自付各自的餐费

即西方国家的AA制

上海人讲究“清清爽爽”

这样的劈硬柴,就很清爽

打赌伐

王伐

啰嗦

饭泡粥

罗里吧嗦

可不就像饭泡粥

不停地在那里“剥落剥落”

动不动就哭

蚌壳精

上海闲话蚌、碰同音

壳、哭同音

蚌壳精就相当于碰(一碰就)哭精

脚抽筋

髈牵筋

家长打孩子

竹笋烤肉

小时候,在学校闯了祸

一顿“竹笋烤肉”是免不了的!

跟“竹笋烤肉”类似的

还有“吃生活”和“吃家桑”(挨打)

老婆

家主婆

在上海

家里做主的是老婆

嗯,没毛病

南京路

大马路

“大马路过去是二马路

二马路过去是三马路……”

这是姚慕双周柏春独角戏里的台词

不过估计现在很多上海人都不知道

大马路是哪里

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又是什么地方?

1840年战争后

英、法、美等国纷纷进入上海

划定租界,规划市政建设,修筑马路

在当时的英租界里从南京路往南到延安东路的七条马路

上海人以兄弟排行的习惯

依次将他们称为“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

大马路-南京路

二马路-九江路

三马路-汉口路

四马路-福州路

外貌/外观

卖相

“这种东西卖相好来兮,

里向是一太糊涂”

“你的女儿卖相介好,人又端庄,

还怕寻勿到好人家”

“卖相”最开始指人外貌时

大多是指不正派的女子

后来则泛指任何人的外貌

不过现在也不大听到了

胆小

抖豁

在上海话中

最早是将谨慎而显得胆小怕事的样子

讲作“抖抖豁豁”

80年到后,由于物价上涨速度很快

有些商品在较短时期内发生变化

购物者无法理解和适应物价的变化

购物时常出现犹豫不决而抖抖豁豁的样子

他人就会催问:

“侬抖抖豁豁的啥,要买快买。”

后来“抖抖豁豁”被省为“抖豁”

劳累/吃力

萨惰

姓某的

革履

这个在老上海电影中经常出现

但现在基本上已经听不到了

张革履、王革履……

就是姓张的、姓王的……

上世纪2、30年代

外国的西服、皮鞋逐渐流传入上海

西装革履的往往是新潮的青年

于是就以服装作称谓

叫某姓的人为“某革履”

最后,再考考你

污搞百叶结 烂熟菠萝蜜

回汤豆腐干

竹笋烤肉

外国火腿

倷娘大头菜

这里一共几个菜?

编辑:张旭

《申》报经典案例回顾

1000000+

(戳图可阅读全文)

我已经老了?盘点百度贴吧火过的10个老梗,05后基本都不知道

百度贴吧可以说是我们中文互联网最大同时也是创作出最优质内容的论坛,虽然文字论坛逐渐衰弱,但是贴吧造就的经典是不可磨灭的。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看看贴吧最经典的十个梗吧。

1.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09年的远古老梗,当时中文互联网还处于门槛极高的状态——有钱还得懂得使用电脑,主力军基本是80后和90后,个人认为8090是创作力最强的两代人,70自然不用说,00由于互联网逐渐走向成熟,大多数网民都变成了痴呆的复读机,有创作力的人比例大大下降。当然贴吧也自带一部分筛选机制,玩不懂论坛的人自然会被排除。

说回这个梗,刚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帖子,但是却因为网友丰富的表演而变得极为有趣。该贴下,贾君鹏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舍友”甚至孩子都出现,短短几天更是注册了大量ID为贾君鹏的妈妈等恶搞ID,有人更是进行版聊(发同等级的主题帖来交流),比如“知道了,马上回去吃饭”。

还值得一说的是,这时候恰逢网易接手暴雪在国内的业务,而今天暴雪已经和网易一刀两断,时间过得太快了。

2.十五字回复

十五字回复是当时贴吧推出了等级机制,网友进行签到、回复就能获得经验来升级。为了防止无意义的简短回复,比如单纯的单字符回复,贴吧进行了回帖十五字才算正常回帖的机制,而网友为了刷经验,每次回复都凑够十五字。常见如下:

”我随手一打就是一段标准的十五字“

”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有点意思,但是说实话没见过。(凑够十五字)“

小明水经验段子。

还有很多很多关于十五字的回复方式。

但是个人认为这是百度贴吧走向衰退的重要原因,等级机制让很多人原本看帖不回变成了增加一段垃圾回复,由于发主题贴比回帖经验更多,所以更是有大量垃圾发帖。更致命的是,贴吧对于脚本根本缺乏管控,大批账号被注册用来刷贴以卖出”老号,高等级号,神ID“来赚取利益。

而这个等级制度是为了销售贴吧的会员以及经验书等等虚拟产品,但最终导致整个贴吧信息密度急剧下降,丢失了大量核心用户。

3.兰州烧饼

不展开介绍,算是比较早的一个首字母梗。

4.二楼真相

也叫 自古二楼多真相 ——古二真。

在贴吧发帖,楼主占有一楼,二楼开始就可以被其他人占有,而经常出现二楼发了一句非常犀利有趣的话,直接让楼主的发帖有了结果或者被扭曲的情况。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二楼真相了,真相本身也是延伸出来的流行语。

举例:

楼主:昨天被学妹告白了,就在学校的水池旁。

二楼:表白是在脑子里吧。

三楼:二楼真相了。

四楼:楼主把做梦说的这么清新脱俗。

5.楼层数梗

这个早年在其他BBS也有,但是贴吧尤其多

举例:

如果这楼是单数,我撒比;这楼是双数,楼主撒比,用移动2G就是这么自信!

笑摸21楼狗头。

这里是xxx的真爱贴,让我们顶到10000楼来证明我们对xxx的爱!

6.消息不灵通梗

致远星战况如何?

朕的大清亡了!

楼主是村里刚通网吗?

火星。

这些并非都源于贴吧,但是都在贴吧发扬光大,成为了网民们到处使用的常用语。

7.借用广告梗

一些经典的广告,被拿来作为水贴的内容,还有恶搞改编,颇具趣味。

举例:

本来我是不行的,但是吃了一片炫迈——

我叫阿童木,我为自己代言!

你好我好大家好,广州好迪。

8.头像、手机里的图片、最喜欢的角色

这个梗是骗回复的主题帖最常用的,很简单,楼主本人没有创意,就将这件事交给随机性。

例如:

你被僵尸包围了,你头像可以保护你吗?

发发你手机里的第一张图片,我可以猜出你的性别!

你最喜欢的角色,我猜猜你现在多大。

这样的贴说有趣不算有趣,说低质量,但是确确实实提供了话题。

9.电视剧、电影梗

来源于当年还能看的国产电视剧的经典台词或者桥段。

比如: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

索尼罪大滔天,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抗日战争还有八年就要开始了。

我要打十个!

你是否见过一招从天而降的掌法。

这些电视剧电影梗被截图下来,然后用来回复楼主的,奇妙的巧合总让人忍俊不禁。

10.叶良辰、犀利哥、李宇春、tfboy

这些都是名人明星梗,最后统计到一起说。

这也是贴吧一直不停创新更新,又怀旧不停的传奇梗。

新的有一眼顶针,老的有信春哥得永生。

最后总结:

百度贴吧作为早期中文互联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诞生了无数梗,也创造了独属于中文互联网自己的文化,本文只是对少部分梗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和介绍,而实际上在长久的十多年里,百度贴吧贡献了无数快乐和经典。

这一切都要感谢富有创作力,有趣的吧友们,你们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