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骆驼中有一种巨无霸的存在,它们就是来自北美的象驼,也叫巨足驼或大驼。象驼和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数其他物种一样,就一个字“大”!大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先看看对比图。
象驼和人类的形体比较:
现在的骆驼和人类相比:
象驼和多种生物的对比:
象驼,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巨大的骆驼。听说过美洲骆驼--美洲驼吧?但它们比沙漠中现存的骆驼小很多。其实在更新世大灭绝之前,北美大平原看起来更像如今的非洲大草原,那里有狮子、猎豹、鬣狗、犀牛、大象,当然也有已知存在过的最大骆驼--象驼。
象驼曾存在于中新世~上新世。通过化石还原,成年象驼的平均肩高约3.5米,仰起头总高度可能会超过两层楼(6米),可以像非洲长颈鹿一样吃掉树顶的叶子,象驼的体重可能超过2吨,这是现存700公斤左右的骆驼无法比拟的。
象驼的身体结构表现得比较原始,比如它们的牙齿和犬牙就有着比较明显的分化。也就是说,象驼的饮食不但有树叶,比较粗糙的树皮和树枝也能吃,这为它们在当时的生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地方是象驼的“单驼峰”。虽然从骨骼上来看象驼背部的脊椎骨确实很长,就像现代骆驼的脊椎骨一样,存在“驼峰”状隆起,但这可能是由支撑头部连接颈部的肌肉组成,这也让它们的前肢力量更强。
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研究人员认为,当时的象驼完全没有必要使用驼峰的“生存功能”。
现代研究已经得出曾经被认为可以储存水的驼峰,其实储存的是脂肪,在极端条件下,驼峰内的脂肪就会分解,变成骆驼身体急需的营养和水分,这也是骆驼能成为“沙漠之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骆驼有一系列的极端适应能力,使它们能够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生存好几天。
例如:
骆驼特殊的胃允许它们一口气喝下大约100升水。
骆驼体内水分蒸发掉体重的25%,才会让它们陷入困境。相比之下,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只要损失3%到4%就会死亡。
骆驼会限制呼吸过程中的水分流失,并产生黏性尿液,减少水分流失。
骆驼的血液在脱水时依然可以保持继续流动。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脱水会导致血液越来越浓稠,心脏不能有效跳动。但骆驼的红细胞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而这些能力无一不是为了应对环境,适应环境。但在更新世大灭绝之前,象驼生活的美洲与我们今天所知的美洲大陆截然不同,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森林,森林和植被为它们提供了大量食物,也就是说象驼可能从来没有缺水的日子。
驼峰在艰难的日子里是至关重要的能量储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象驼如果拥有和如今骆驼一样的“驼峰”功能反而成了负担,它们的“肌肉驼峰”可能是象驼为了适应不得不进行的长期季节性迁徙而存在的。同时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们会在最后一次冰河时期开始灭绝。
不过有些研究人员并不认可这种假设,他们认为象驼和现代骆驼一样,它的驼峰也是用来储存脂肪的,而且化石中象驼胸椎骨上的长神经棘已经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而象驼之所以灭绝,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出土的象驼化石中“最年轻的”距今大约有一百万年的历史。在那之前,美洲大陆上的适应象驼生存的开口森林,可能随着气候变冷已逐渐被草原所取代,而这些个头巨大的骆驼因食物短缺最终被淘汰了。
目前关于象驼的各种争议、猜测和研究依然在继续。迄今为止,很少有骆驼属来自更新世,因此象驼更值得进一步关注。
德王“同庆祥”商号兴衰史
杨征艇 曹 晋
都是老照片,平台对像素限制这么严,干嘛?
杨征艇,男,1930年出生,察右后旗商委系统退休干部。曹晋,男,1936年出生,察右后旗党史办退休干部。
从李国栋跑草地说起
李国栋是山西人,从小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十几岁就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当他生活极度贫困,实在无着的时候,听人们说跑草地做买卖能赚钱。于是,他就暗暗做起了经商的打算。可本钱从何而来呢?左盘算,右作谋,决定投亲靠友厚着脸皮“借”。于是,他走亲窜友,说明意图,提出要求。亲戚们出于同情,你一点他一点地支援了一些。舅舅借给他一辆破牛板车,两个姨姨借给他些银圆,他就做起了经商的准备。
八年(1919年)平绥铁路修到集宁。1921年建立设治局,杨葆初任局长。铁路职工与设治局人员在集宁定居下来,成为集宁的早期居民。紧接着各地商人也来集宁开设店铺,从事经商,人口大幅度增加。十二年(1933年)设治局改为集宁县,平地泉成为集宁县的一个集镇。当时,集宁县属于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管辖。
20世纪20年代初,正赶上集宁处于大发展、商业逐步繁华阶段,李国栋赶着他的破牛板车,拉了些牧民生活用品,跟着草地商从平地泉出发,到500华里以外的苏尼特一带经商。跑一趟草地足足得多半年时间。所以,一般是春去冬回,一年一趟。所谓牛板车,可以说是最落后的交通工具,几乎全是木制的。牛,本来就走得慢,拉上货物载重大了就更慢。再加上全是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天只能走三四十华里。从平地泉到苏尼特旗,四五百里的路程,除打尖、休息、放牛吃草的时间外,要走半个月左右。
由于牧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牧民的生活用品严重短缺,得不到供应,而牧民饲养的牲畜与皮毛等畜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去销售。正因为牧区商品流通不畅,给旅蒙商带来了良好的商机。李国栋就是凭着这一点,使他的小本生意越做越大,资金成倍增长。于是,他又拴起一辆牛板车,两辆车可以拉更多的商品了。随着经验的增长,他的商品一年比一年充足,以物易物的买卖越做越红火,资本越来越大,买卖越做越好。经过三年的艰苦经营,非但使他成了旅蒙商中的佼佼者,而且摸索出四条经商经验。
其一是辛苦,经商要经得起自然变化的考验和艰苦条件的磨难。草地偏僻,气候变化无常,风吹、日晒、雨打、寒冷、挨饿是常事。尤其是夜间,有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好搭个小帐篷住下,简单的行李难以御寒。夜里不知要冻醒多少次。有时遇到狼,更是担惊受怕,心惊胆颤。所以,作为旅蒙商,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其二是语言。要学会蒙古语,哪怕是简单的经商用语。只要能用蒙语与牧民交流勾通,买卖就好做得多了。
起初,他不会蒙语,常常受到冷漠或欺视、非但做不成买卖,还生一肚子气。当他刻苦学习,能用蒙语会话后,与蒙人的感情就深了。其三是靠头。实际上就是交朋友,结弟兄。当他与庙里的大喇嘛、牧区的有钱人、地方的官员建立了友好关系后,这些人一出面,买卖就好做了。其四是信誉。牧民讲究说话老实,办事认真,货真价实,说一不二。最怕弄虚作假,欺骗哄人。李国栋在他经商道路上,对这四条经验反复实践,反复验证,尝到不少甜头。当他和牧民们通过交往熟悉之后,受到了牧民的关爱和信赖。
后来,他也仿照牧民的衣服,穿了件紫红色袍子,觉得很是威风。而牧民对他也更加亲近,不少人和他交了朋友。到了谁家,都是奶茶、奶食、饽饽(点心一类的面食)热情招待,牧民们还给他起了个蒙语外号——乌兰恰木其(意为红色长褂)。以后,只要看到他,牧民们就叫他“乌兰恰木其”了。
同庆祥的筹建
苏尼特右旗王府,始建于1863年,是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父亲那木济勒旺楚克王爷建造的。占地2.2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王府右侧约500米处建有温都尔庙(系清光绪十年,即1884年兴建),这个庙宇是虔诚的佛教徒、那木济勒旺楚克王爷胞弟、德王的叔父阿旺丹毕扎拉生喇嘛所建,占地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建筑工艺十分精细。其建筑的雄伟壮丽,香火法事的兴旺昌盛,在周边算得上是富丽堂皇的庙宇了。“温都尔”是蒙古语,意为“高大”。德王府位于现集二线东侧朱日和车站附近,北距苏尼特右旗旗府赛汉塔拉镇45公里。其周边为一马平川的大草原,牧草长势旺盛,蓝天、白云、小溪、畜群,真可谓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
德穆楚克栋鲁普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札萨克郡王,生于1902年。其父那木济勒旺楚克于1908年过世后,7岁的德穆楚克栋鲁普便世袭其父的王位。之后,在家庭教师和学校老师的管教下,受过蒙、藏文化的陶冶。再加上王府来往人员多,各方面的人士他都接触,所以他的社会经验丰富,接触面儿较广。
当他在王位上成长到10来岁的时候,草地商李国栋的旅蒙牛车经常到王府做买卖。成了王府的常客。每次到王府,李国栋总要给小王爷带些礼品,诸如高级茶叶、高级点心、好吃的糖块、水果、好烟、好酒、艳丽的蒙古袍子、高档的瓜壳帽子或精制的镶牛皮靴子等。天长日久,彼此都有所知。有时候,李国栋还给小王爷讲些笑话或故事,引得小王爷捧腹大笑,欢乐不止。当德王长到近20岁亲自执掌了旗政之后,德王用他不熟练的汉语,李国栋用他不熟练的蒙语互相交谈、闲聊。久而久之,便成了至交的朋友。
李国栋看上了德王这座靠山,德王也看上了李国栋的经商才能,都希望成为合作伙伴。有一天,德王对李国栋说:“李掌柜,你这小打小闹做生意成不了大气候。我有个想法,我出资本,你出人力,合伙搞个草地庄大买卖吧!”这正是李国栋求之不得的,心里既高兴又喜欢。两人共同商量后,地址就选在土牧尔台。当时土牧尔台只有少数几户商家,刚开始修建,是个集镇的雏形。很快,他们便到土牧尔台选择了座东向西、略带慢坡、约有四五十亩大的一片地方。背靠小山,面对湖泊,算得上是风水宝地。
土牧尔台,起初也叫“九台滩”。因为清时从张家口通往大圐圙(现蒙古国乌兰巴托)的阿尔泰军台漠南段之第九台站“沁岱”就在土牧尔台南面的孔督梁村。九台设有章盖、孔督等蒙古族台站官员,其周边地区都归九台管辖。所以,土牧尔台也就成了“九台”管辖的范围。又因为它是从北京经张家口到大圐圙的交通路口,是九台滩水草肥美、绿野无垠的风水宝地。放垦时,丰镇、集宁、兴和以及晋北、冀北一带的汉农纷纷到此落脚,购买土地,开垦耕种。这样一来,土牧尔台的南面基本上是以农为主的民地,北面则是属于苏尼特右旗管辖的草地。土牧尔台就成了草地与民地的结合点,名副其实的“塞北边陲”。(其时土牧尔台北城门有堵照壁,上书“塞北边陲”四个大字。)
土牧尔台是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张二、赵满恒等人放的地,每亩1银元。当时,只有三四户人家。到十六年(1927)人口增多,成为周边最大村镇,达密凌苏龙(长胡子)时任平(地泉)涝(江)守备队队长,率先在此投资五千元开设了“荣盛成”商号,紧接着出现了五台山金巴喇嘛投资的“谦合成”。
李国栋他们的商址选定后,德王当即决定拿出垫底资金:羊500只,马50匹,牛30头。这下,李国栋如鱼得水,把牲畜转换成现洋,加上他自已为数不多的资金,从集宁、丰镇购买了砖瓦、木料等建材。石料、土坯就地取材。大型石料如:石碾、石磨和做台阶用的石条都用附近地区八号地山上的天然大石头经石匠加工而成。又从关南(山西忻州、崞县一带)请来100多名能工巧匠和建筑工人,原计划两年的工程,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共建了砖边土木结构的磨房、碾房、炒米房、烧酒房、储粮仓、货仓、酒库、柜房(办公室)、客房等200多间,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一眼深井,白明昼夜三班倒,打了一个多月。水量多,水质好,烧出的白酒清爽绵润,甘甜可口。
商用大院建成后,李国栋专程到集宁、丰镇、隆盛庄与忻州、崞县等地招贤纳士,聘请熟悉旅蒙商的能手,共创大业。第一批招聘来30多名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山西忻州、崞县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企业管理人员大体分为八类。即:坐柜先生(企业总管)、记账先生(会计)、站院头儿(仓库保管)、跑街的(街面采购)、跑民地的(农村采购粮油)、跑草地的(牧区采购牲畜)、推销皮毛的(城市住站员)、推销牲畜的(牲畜市场交易员)。
企业车间老师傅主要有四个部门。即:烧酒技工;炒米技工:磨面技工;碾米技工。对于上述重要岗位与部门,将招回之有经验、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员按各自专长对号入座,安排妥当。其中有个叫九环先生的,精明强悍,能写会算,精通蒙语,经验丰富,理财有方,管理得当,李国栋便把他安排为“坐柜先生”兼二掌柜。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运作计划大都由他拿出决策意见。他成了李国栋的得力助手。
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后,李国栋骑马专程到王府邀请德王亲临土牧尔台,一则验看工程,二则给商号命名。对于商号名称,德王提出个框架意见,要把蒙汉联合经商的意义包含进去。于是,李国栋把他早已想好的名称“同庆祥”说了出来,并解释为“蒙汉联合经商,共庆吉祥”,德王一听,很是高兴,便定了下来。
德王来土牧尔台时,带了一群卫队和一名代理财东监管人、蒙古族人士——贡布,当面介绍给李国栋。嘱咐他们要精诚团结,搞好合作,励精图治,办好企业。
装饰门面很重要,李国栋请人把“同庆样”三个字用正楷字体书写后雕刻在木牌上油画出来,挂在大门顶端正中间,非常耀眼,十分气派。
同庆祥的兴盛
同庆祥的交通工具在那个年代就算是先进的了。做了五辆八瓦十六伏花轱辘大车,每辆车用四匹马拉。马力大拉粮多,每辆能拉5000斤,比牛板车多拉5倍。当时土牧尔台商家只他一家用此先进交通工具。
同庆祥每年从草地收购回的牲畜不能及时销出,出出进进,循环往复,需要一个养牧的地方。便选择了北距土牧尔台30来里地的红花脑包、阿麻忽洞作为牧场。那里的草滩宽广,水草丰盛,是养畜的好地方。便围起几个圈牲畜的大圐圙,盖了几间饲养人员的住房和仓库。
同庆祥,既是蒙汉合营的商号,又是官民合办的企业。用现在的话说,算得上是当地的“龙头老大”。它的建立,带动了土牧尔台各行各业的发展。给草地牧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自由;给周边农民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极大的便利。农牧业兴旺发达,商品流通交易也迅速发展。起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苏尼特右旗王府对牲畜交易有一条规定,为了畜牧业的发展,任何人不准在牧区收购母畜,在边界地区设卡限制。一经发现,全部没收。由于同庆祥是德王投资的商家,给它定了一条优惠政策,允许其在牧区收购老弱病残母畜。关卡不加限制,可以自由通过。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是同庆祥生意的兴盛时期。经营规模逐渐扩展,经营范围越做越大,业务范围扩展到东、西苏尼特旗、阿巴嘎旗、二连、四子王旗、百灵庙一带,内地扩展到张家口的皮毛市场、张北县和丰镇县的牲畜交易市场。这个期间,企业利润年年翻番。钱多了,李国栋就拿出一部分资金在土牧尔台又设立了草地庄买卖“玉庆祥”和以经营民族用品为主、兼营绸缎布匹的商号——“同利祥”。这两个分支商号成立后,对同庆祥的辅助作用就大了,无论是商品调配、,还是人员使用更加合理,商业经营也更加灵活了。
在办好商业的同时,李国栋还筹集了一批资金送给德王苏尼特王府兴建了一所民族幼年学校,使周边牧民,尤其是王公贵族的子弟能够学习文化知识。这样一来,德王就更看重了李国栋的创业精神和办事能力。深深感到李国栋的经商办事能力非同一般,对他更加信任。于是,给他在集宁兴建了一处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娶了一房称心如意的二太太,过上了安居乐业的舒适生活。
同庆祥创建后的十年里,人员扩充到120多人,是土牧尔台人员最多的商家。天时、地利、人和,使买卖兴隆,财源茂盛。俗话说:“人有十年旺”,李国栋在这个期间可以说是飞黄腾达的十年,也是同庆祥商号辉煌发展的十年。
同庆祥的衰败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其铁蹄踏上内蒙古草原后,德王投靠了日本人,担任了伪蒙疆傀儡政府的首脑。他对同庆祥的影响依然存在,他有时也出面干预,过问经营状况,提些经营意见,甚至调些资金用于军政建设。后来,由于重任在身,忙于政务,对家务小事,尤其是像同庆祥这些商业买卖不在意了,很少过问。
日本军设在德王府的特务机关,监视着苏尼特地区的牲畜交易和牲畜出境。1941年秋天,同庆祥和玉庆祥两个商号,从二连、东苏旗一带赶回一批牛羊马匹,达4000多头(只),被日本特务机关设在德王府的关卡拦截,他们说这些牲畜与有关,要全部没收。扣押时间长达一月之久,赶牲畜的工人,带的干粮有限,不到半月就吃完了。只好宰杀牲畜,以肉充饥。时间长了,有些牧工得了肠胃病。着急的李国栋等了几十天才见到德王,述说了日本人扣押牲畜之事,要求德王出面解决。没想到,在日本人面前,德王说话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李国栋托人送了日本翻译官2000元蒙疆大骆驼票子(时价25元一匹马,等于送了80匹马),才把牲畜赶回来。
自从日本人入侵土牧尔台后,商家受压榨,受限制,经营十分艰难。同庆祥虽有德王的靠山,日本人也不给留情,经常遭到打劫和勒索,使它一天天衰败下去。1945年春、秋两季,遭受了两次土匪抢劫。特别是7月9日,官土匪苏美龙打进土牧尔台,各商家和老百姓都被抢劫一空。同庆祥的五辆四套花轱辘马车全被抢走,而且满满拉走五车财物和贵重商品。
两次遭到土匪抢劫,同庆祥的元气大伤,经济损失太大,实在难以支撑。这时,土牧尔台一片混乱,各商家买卖有的关门停业,有的彻底倒闭。
1946年土牧尔台第一次解放,因德王是伪蒙疆首要战犯,八路军对同庆祥商号的财产以战犯的资产全部没收归公。设在土牧尔台的贸易公司成立后,对同庆祥原有人员留用了一部分,其余的全部解散回家。李国栋在解放军进土牧尔台前就溜之大吉,到其父母居住的卓资山住了一段时间,最后跑到乌拉特旗一带从事了商业工作。
(2011年8月写于察右后旗)
很多车友都拥有不止一辆爱车,它们陪你征战四方,给你带来快乐!那全国车友都骑什么车呢?征集令一发出,小编就收到了许多车友的热心投稿,上期分享了公路车篇,今天来一起来看看山地车篇吧~
车友@infinite lulu
▼
深圳的骑友,十年前自己淘的90年代的零件自组的钢架山地车,这个梭鱼钢架是94年美国生产的丹下钢管,配的95年产的mazocchi老前叉,和90年代产的xtr950套件。路感没得说。骑了十年了,平均每年有4000公里。别人的山地车都单盘10速11速现在都12速了,我还在骑着3盘8速;看着别人从线碟换到油碟了,我还在用古老v刹。风雨无阻,通勤骑、休闲骑、进山骑,让我体验穿街过巷的休闲,和行走乡村小道的惬意。
车友@
▼
深圳车友,骑龄两三年,车架选用的是WKY凯宇竞技版29车架,自改的涂装。
车友@邢政强
▼
山西太原车友,骑龄6年,骑的是品牌火部落,学校学长创建的品牌。
车友@谁的猫掉了.
▼
上海车友,骑龄11年,骑的是voice rock。
车友@刚仔
▼
河南郑州新郑车友,骑龄3年,2017年底加入骑行队伍,3个月后爱车在单位丢失,忍了7天入手这辆UCC阿帕奇5,两年来共骑行约15000km,今年10月开始陆续升级前叉、轮组、车座、坐杆等配件,车子焕然一新,爱不释手,继续陪我通勤遛弯征战四方。
车友@做个听话的孩子.
▼
辽宁大连车友,骑的是骓特勇士20款。
车友@虎門農民頭
▼
2010款的熊猫TREK 8500。我是广东的车友,2011年入坑,已经有10年的骑行车龄,这车伴随我上山下海,骑着上南昆山,骑着环海南岛(东西线走完) 带着乘快艇,带着乘轮渡。
车友@世界杯王者
▼
车型:DH软尾,品牌:Giosbr,产地:巴西,我是来自北京丰台的车友,今年31岁,这辆车是2014年买的giosbr的车架,然后去4s店重新喷了荧光黄的漆,前叉是今年新换的x-fusion 160的前叉,后胆是fox dhx 5.0 AIR黄金图层,刹车avid cr油碟相当的棒,轮胎是米其林2.1的山地胎,整辆车骑起来并不感觉了,没上过山,平时在市区压马路,喜欢山地车霸气的外观,现在练得一双好腿,再让我选可能依然是软尾压马路,喜欢就完了!
车友@R.
▼
车友@燕子
▼
靠着自己双脚踏出的喜悦,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取代的。我是江苏昆山车友,骑龄4年多,骑的是Liv cate elite,平时上下班通勤加周末附近骑游。
什么?嫌山地车太少看不过瘾!
那大家赶快来投稿~
另外,
小编再为大家穿插一些其他类型的车款
一起来看看哈~
车友@王晔炜
▼
公路车、山地车、折叠车这些我都有,也没啥特别的,来辆不一样的吧。我从2012年开始骑车,这是我的大骆驼两轮前驱躺车。这车是在安徽合肥工作时,从一位上海车友手中买的二手,又自己进行了一些提高舒适度的改装。后来我的工作地点从合肥到了上海。于是我就花了3天时间,独自一人,骑着它来到了上海。这辆车平时骑得不多,专门在集体骑行活动中,多混一些官方摄影师拍的照片用。
车友@時光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