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桂萼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江西安仁,于正德六年考中进士。
最开始的时候,其被任命为丹徒知县,其间表现出刚强的性格,还喜欢耍脾气,导致其多次触犯上司。
之后,朝廷便将其调任到青田去。结果,桂萼直接不去上任。
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他方才得以出任为武康知县,结果没多久又因为触犯上司而被逮捕进监狱里。
到了嘉靖初年时,桂萼方才得以由成安知县升任为南京刑部主事。
当时,嘉靖皇帝很想要推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但因为不符合大礼,而被朝中大臣强烈反对。
桂萼当时有一个同事,叫做张璁,他们两人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在嘉靖二年的十一月,一起上书明确表态支持嘉靖皇帝推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的想法。并要求将奏疏一起发给礼官,让其当面争论。嘉靖皇帝大为高兴,第二年正月就亲自批示予以讨论、实施。
到了嘉靖三年三月份,桂萼又和张璁两人又各自上了一封奏书,内容依旧是支持嘉靖皇帝推尊生父的想法,并批驳大臣们太过固执。
嘉靖皇帝更加高兴了,便下诏征桂萼和张璁两人赶紧来到京城。
很多大臣由此非常讨厌桂萼和张璁两人,当征召他们俩的命令传下来时,大家都大为吃惊,接着又群起排挤他们。
嘉靖皇帝丝毫不为此动摇,不断地袒护桂萼和张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桂萼和张璁两人不停地上书陈述意见,内容都是各种支持嘉靖皇帝,批驳大臣。
嘉靖皇帝很高兴,将张璁和桂萼都召为翰林学士,并采用了他们的诸多意见。两人从此便特别地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
嘉靖四年春天,给事中柯维熊上书表示:“陛下您说自己亲近君子,可是君子在朝廷中没能被容纳下来,如林俊、孙交、彭泽的离开就是例子。您说自己疏远小人 可是小人还在朝廷里,如张璁、桂萼受到的任用就是例子。现在到宫门前哭谏的大臣很多人或死或贬了,御史王懋、郭楠又被贬出去了,我个人认为对他们的惩罚太重了。”
桂萼、张璁两人在看到这封奏书后,主动请求离职,嘉靖皇帝则特意颁诏安慰、挽留他们。
不久后,桂萼就被提升为詹事兼翰林学士。
后来,在讨论世庙前墓道的修筑及太后拜访太庙的礼仪时候,桂萼和张璁两人又力排众议,迎合了嘉靖皇帝的心意。
从此,嘉靖皇帝更加器重张璁和桂萼,而他们两人也因此变得更加盛气凌人。
但是很多内阁大臣都主动压抑他们,不让他俩和其他翰林平等共事。于是乎,张璁和桂萼两人便接连上书攻击费宏等内阁大臣,成功将其排挤出去了。
嘉靖六年三月,桂萼升任礼部右侍郎,同时仍兼原任。
当时正赶上京官考评,南京很多言官在纠察政事时,言语涉及桂萼。
桂萼就此上书表示:“前任首辅杨廷和广植私党,把陛下蒙蔽了六年之久,现在虽然这些人逐渐被驱逐,还是有遗留下的死党在谏院里。宪宗初年曾经命令科道官在考察政事过失后互相检举揭发,谏院里的奸人方被肃清。请按旧制举行!”
桂萼的奏章下到吏部后,侍郎孟春等人上书表示:“宪宗皇帝当时可没有这个诏书。桂萼这么提议,完全是因为其被人检举想进行报复,无法令人心服。”
桂萼接着上书表示:“相关诏书出自宪宗皇帝的文集。孟春想讨好言官,应该一起被问罪。”
桂萼的奏章再下发吏部讨论后,孟春等人接着上书表示:“成化年间科道官有破格升任巡抚而不称职的,宪宗皇帝便下诏让他们互相揭发,然后免除了七个人,这和常规的考察纠正过失不能相比。”
嘉靖皇帝最终还是认为桂萼说得比较有道理,便催促吏部迅速进行,很多给事中、御史因为进行劝阻,都被罚了俸禄。
当年九月,桂萼又被改任吏部左侍郎,同一个月里又做了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按照惯例,尚书没有兼翰林学士的,但从桂萼开始,就有了首例。
刚过一个月,桂萼又升任为吏部尚书,嘉靖皇帝还赐给他两枚银章,上面分别刻了“忠诚静慎”“绳愆匡违”四个字,让他和辅臣一样密封上书评论政事。
到了嘉靖七年正月时,嘉靖皇帝传下手令给桂萼加官为太子太保。《明伦大典》成书后,他又加官做了少傅兼太子太傅。
桂萼自从得志以后,一天到晚便想着去报复别人,先后制造陈九畴、李福达等案件,很多正直的大臣,都因此遭到株连。
朝廷中的大臣无不畏惧他的凶残毒辣。只是桂萼也曾上书推荐过因论事被办罪的邓继曾、季本等人,还有因事被贬官的黄国用、刘秉鉴等人,这些人都酌情得到就近安置,所以当时也有不少人认为桂萼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纯恶之人,觉得他还是有点好处。
尤其是,王守仁之所以得到起用,实际上是桂萼所推荐的。只不过王守仁刚正不阿,桂萼很恨王守仁不依附自己,便又极力排挤王守仁。
直到王守仁死后,桂萼还极力加以丑化、诋毁,剥夺了王守仁的世袭封爵,各种抚恤恩典都没有给。
嘉靖八年二月份,嘉靖皇帝让桂萼以原职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宜。
当初,桂萼、张璁应召赴京,朝中大臣想仿效前朝马顺的故事,在左顺门捶死他们。
桂萼和张璁直接吓得跑到武定侯郭勋家里躲过来。
于是乎,郭勋后来和他们两人结交很深,也受到嘉靖皇帝的喜欢,便让郭勋掌管了禁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勋干的坏事越来越多,越来越恶劣,但张璁、霍韬等人仍旧选择极力庇护郭勋。
而桂萼这边心里清楚,嘉靖皇帝已讨厌郭勋了,便独自上书揭发他几件贪污违法的事情。
就这样,郭勋被法办了。
当时在内阁中当首辅的人是杨一清,他办事沉稳、慎重。而桂萼、张璁这边与他不相容,双方闹出来不少矛盾。
有一次,给事中孙应奎请嘉靖皇帝鉴别杨一清、桂萼、张璁三人谁贤谁不贤,其中对桂萼的攻击最为厉害。
嘉靖皇帝原本就比较怀疑桂萼,如今便借此机会,传令要他改正过去的错误。
桂萼感到大为害怕,赶忙上书辩解,并且称病求退。
嘉靖皇帝回复表示:“你办事一定要尽可能地听取公众的意见,以期不违背自己当初的忠心。”
闻言,桂萼更加害怕了。
这时,给事中王准弹劾桂萼举荐自己的亲信李梦鹤当了御医。嘉靖皇帝立马传令让吏部核实。
不久后,吏部方面回复表示李梦鹤是经过考选的,没有存在舞弊营私的违法行为。
然而,嘉靖皇帝心中还是怀有疑心,就让太医院再次对李梦鹤进行考试。
这时,言官方才知道嘉靖皇帝已经对桂萼不再宠幸。
给事中陆粲此时上书极力讲桂萼的罪证,并且讲到李梦鹤与桂萼的家人吴从周、序班官桂林三个人从中行贿的事情。
奏章递上后,嘉靖皇帝一下子省悟过来,立即罢了桂萼的官,让他以尚书的名义退休。
之后不久,张璁也被免了职。
接着,嘉靖皇帝又发布诏书向大臣们宣布了他们两人的罪行,指责他们自以为是,肆无忌惮,对不住君上也对不起国家。
然后又把里梦鹤等交给法司审讯,这些人都一一认了罪。
没过多久,霍韬两次上书诉说桂萼受了冤屈,说是这是内阁大臣杨一清在背后搞的鬼,他和法司互相勾结,故意捏造了桂萼的赃罪。
杨一清闻言,当即选择离任而去,同时有很多郎中、员外全被罢了官。
接着,嘉靖皇帝让法司会同锦衣、镇抚官再度审理此案。
审理后的结果显示,李梦鹤等人假托桂萼的名义舞弊营私,事实上与桂萼没有牵扯。
嘉靖皇帝这才传令削了李梦鹤的官籍,重新判罪,而桂萼则得以恢复散官职。
当时张璁又被召回朝中,史馆里有一个儒生叫蔡圻的,他大胆猜测嘉靖皇帝一定会让桂萼复职的,便上书称赞桂萼的功劳,请召他还朝。
嘉靖皇帝于是传令让桂萼家乡的抚按官催促桂萼上路回朝。结果桂萼人还没到,国子监的一学生钱潮等人又上书请催促桂萼还朝。
嘉靖皇帝大为恼怒 表示:“大臣的任免,你们这些人也敢说话?”
于是便下诏把他们连同蔡圻一起打入监牢。
到了第二年四月,桂萼方才回到朝中,恢复了被免除的全部官职,仍旧参与机要事宜。
桂萼当初锐意功名,敢于办事,不顾忌周围的舆论,然而现在突然间受到打击以后,胆量因此变小,不敢再放肆了。
所以,在位仅仅几个月,就一再称病求退,嘉靖皇帝总是用和缓的口气表示慰问、挽留。
到了嘉靖十年正月,桂萼方才得到嘉靖皇帝的批准,告老还乡,然后死在家中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
桂萼在任期间,亲手著写并进呈的《帝王心学论》《皇极论》《易·复卦》《礼·月令》及《禹贡图》《奥地图说》等书籍,都对君主的德行和当时的政治都有裨益。但桂萼生性疑心重,又狠毒,喜欢排挤异己,所以当时不能被社会舆论所认同。
当初,桂萼和张璁两人在一起上书在“大礼”议中支持嘉靖皇帝的时候,两人关系好得不得了,但等到后来两个人都进入内阁之后,就变得不那么和谐了。
黄勇/文
胡姓(51)|绩溪胡氏:金紫胡氏有经解世家之称,清朝有著名的“三胡礼学”
绩溪胡氏中的三大同姓不同宗的重要支派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讲述了明经胡氏、金紫胡氏,这一期我们讲述尚书胡氏。
遵义胡氏与尚书胡氏的争议
尚书胡氏的先祖,可上溯到北宋理学三先生之一的安定先生胡瑗(另外再讲)。胡瑗的后裔散居在江淮一带的海陵、如皋、吴兴、兰溪等地。
南宋初期,胡瑗在吴兴的后裔胡清,带着一家老小,跋山涉水,迁居到绩溪县十都胡村(今绩溪县临溪镇高车村)。
胡清的第11世孙胡日严,又名胡福清,字仁卿,好读古书,以礼待人,深受乡里敬重。元朝末年,胡日严花费巨资,在绩溪县城的遵义坊购地造屋,把家搬到了遵义坊。所以这支胡姓人被称为遵义胡氏,因在明朝出了工部尚书胡松,又叫尚书胡氏。
但也有胡姓研究者认为,尚书胡氏是胡松支裔的称谓,奉胡松为一世祖;遵义胡氏早在胡松前7代就存在了,尚书胡氏应是遵义胡氏的分支。只不过尚书胡氏的名气比遵义胡氏大,所以导致出现尚书胡氏就是遵义胡氏的说法,相当于是分支把总支给替代了。
胡松墓神道石翁仲(资料图片)
胡松仕途坎坷,在多个岗位上任职
胡日严搬家到遵义坊后,他的儿子胡原在明朝定鼎之初进入仕途,曾任桂林府幕僚。
胡松是胡原的第六世孙,字茂卿,号承庵,正德8年(1513)在应天府考中举人,第二年进京赶考,高中进士,出任嘉兴府推官。
正德14年(1519),胡松升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两年后任山东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因为弹劾宁王朱宸濠的党羽内外为奸,祸国殃民,胡松被罢官。
嘉靖6年(1527),胡松被起用,出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次年,西北边事吃紧,内阁大臣桂萼推荐起用70岁的将领王琼。胡松认为不妥,上疏弹劾桂萼等,被谪为廉州府(府治在今广西合浦县)推官。
两年后,胡松出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布政司右参议,任上体察民情,昭平冤狱,深得民望。此后,胡松历任南宁兵备道副使、云南布政司右参政、贵州按察使、广东布政司右布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等。
胡松墓神道石雕马一对之左马(资料图片)
工部尚书任上秉公履职,胡松得罪权臣严嵩
嘉靖29年(1550),胡松晋升为工部尚书。
伊王想拓宽在洛阳的王府,需要花费10万,想从朝廷申领这笔经费。伊王找到内阁首辅严嵩,答应事成后给严嵩两成的好处。这事到了胡松那里,被胡松以“祖制”而拒绝了,惹得严嵩很不高兴。
不久,朝廷准备让胡松改任刑部尚书,严嵩从中作梗,此事不了了之。胡松遂以病为由辞职回乡。
胡松回到家乡后,致力于造福乡民。他号召在绩溪县城修筑东门长堤,以抵挡水患,老百姓为他立碑。
隆庆2年(1568),胡松晋升为荣禄大夫,位居一品官阶。4年后,胡松去世,享年83岁。胡松著有《承庵文集》《弇州山人稿》。
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记载,胡氏家族从胡松这一始分为四派:楫公派、格公派、柏公派、松公派。
胡松为官30多年,官至工部尚书,对族人有巨大的表率和激励作用,并为族人的科举创造了良好条件。据统计,胡松、胡柏两大支派,仅在8代人中,儒宦人数就超过了110个。
胡柏在家经营生产,极大地扩大了以田地为主的家业,为胡氏家族的壮大提供了物质上的优厚基础。
【下期关注】
请看胡姓(53)。
【特别致谢】
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大礼议的发生打乱了杨廷和等人利用嘉靖“即位诏”实施改革的思路。嘉靖三年,杨廷和被迫致仕,明世宗开始逐步重用张璁、桂萼等议礼诸臣。这些成员多系中小地主家庭出身的中下级官吏和青年进士,有别于朝廷大官和几代元老,因而在政治上保持一定的锐气,大都具有政治上追求改革的思想。此外,他们与朝中各派势力没有瓜葛,这是他们以议礼为契机,受知于明世宗的主要原因。
张璁
“卿率众以严,持身以正,嘉靖之成治,卿其懋之。”
为此,张璁也深感责任重大,“吾辈居此要职,若不能平其心思,公其好恶,各修本职,以收治平之成。是负吾君,获罪于天下也。”
尽管在政治理念上与杨廷和等人不同,但在谋求治世的理想上双方却是一致的,都是为实现治平之成。为此,主政后他们“修举废坠”,锐意改革。沿着杨廷和嘉靖“即位诏”的改革思路,加以深化和完善,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确保了嘉靖新政的延续和嘉靖中兴局面的出现。
嘉靖帝
一、整顿吏治,多方选才,严明考核正德以来,随着政治的,吏治也相应地败坏,“顷来部院诸臣,有志者难行,无志者听令,是部院为内阁之府库矣。今之监司,苞苴公行,称为常例,篮簋不饰,恬然成风,是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抚字心劳,指为拙政。善事上官,率与荐名,郡县又为监司之府库矣。 如之何民不穷且盗耶?”为扭转吏治的局面,张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
第一,唯才所宜、多方选人。如何识别和选拔人才,是改善吏治的前提和条件。在张璁看来,所谓人才,必须具有“爱民之诚,守己之操,处世之才。”同时强调,在选拔人才过程中一定要重能力,不要资格,因为“资格可以待庸流,不可以待才俊”。如何选拔人才。张璁在入阁后提出奏议:一是“试令内阁得人,责之以择九卿;九卿得人,责之以择监司;监司得人,责之以择守令;守令得人,则匹夫匹妇皆被其泽”;二是唯才所宜,扩大选官范围, “天下不无遗才,台谊遵复旧制,……但有文学才行出众者,许大臣言官论荐”。张璁的用人主张对明世宗产生了重要影响,主张选人中应“进士、举人、监生并用”。张璁这种不拘资格、多方选人的原则为嘉靖年间选用了一大批文臣武将。
明代官员考核
第二,严考课、明赏罚。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级官吏的实绩, 提高办事效率,张璁提出了严密的“考核”办法 即每年令巡按御史及按察司官,按“八计”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然后上报吏部查实, 根据实绩分为上中下三考,“三载俱下者,黜之。九载俱上考者,受显擢。……六载俱上考受次擢,……三载俱上考者,加其品秩服色。” 整顿吏治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孚敬复请慎选岁荐诸生,与进士举子三途并用。一切考核课成,皆为严切。”“持身特廉,痛恶赃吏, 一时苞苴路绝”。
二、打击宦官势力,革除镇守太监在世宗即位之初,按照杨廷和等人的思路,在新政中曾对宦官势力进行了打击,但随后的大礼议之争却中断了这一改革。
嘉靖元年正月,给事中邵恩指出:“伏见皇上即位以来,政令既出,或半载而辄更;奏请方行,或期月而追改。圣聪蛊于近习,国事淆于群议。如迩者内府薪炭及官军俸粮二事,部臣屡执而不从,中官一言而遂决。诏书不信,中外传骇,新政之初,岂宜有此?”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礼议之争爆发后,世宗在宦官与朝臣之间,不得不更多地倾向于宦官,在封建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情况就是如此。张璁等议礼诸臣入阁后,君臣关系较为融洽,因而世宗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
明代太监影视形象
张璁任首辅后,先后革辽东、宣府、大同、宁夏、甘肃、湖广、福建、浙江、两广等地的镇守太监,“数盲中官之使外者,多贪横,为国蟊贼。上具悉其状,悉裁革镇守,监仓市舶之数,先后殆尽。”
三、限制宗室请封,查勘责戚田土明中叶以后,随着宗室人口的增加,宗藩岁禄问题月益严重, 成为国家财政危机最重要的原因,正如管志道所论,“天下有三大忧, 而宗室居一焉”。
明初制定的宗室待遇
张璁等入阁后,便对宗室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省去花生子女冠带、婚嫁;二是镇辅、奉国将军、中尉,凡犯重罪革为庶人;三是亲王、郡王、镇辅、奉国将军、中尉之封,各以世数为之降。上述主张和要求虽然在当时收效不大,但却为后来《宗藩条例》 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张璁在内阁任职期间,还对勋戚田土进行了坚决的清理。嘉靖八年,派户部左侍郎王辄清查各处庄田。嘉靖九年,查勘顺天、保定、河间、真定、广平、顺德六府所属通州、大兴等67州县勋戚、内臣、寺观庄田共419处。经查勘应革勋戚庄田共109处, 计13000余顷。与此同时又对中官庄田进行裁革,嘉靖十一年,题准“其建昌等营裁革镇守守备内臣遗下田土房屋,系占夺者,给还原主,当办粮差;系官田官地,分给贫军耕种。量收税价,以充各边赏劳修理公用。”上述活动表明,张璁等议礼诸臣对贵族的种种特权是持反对态度并痛加裁抑的,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胆识和魄力。
明代贵族的服饰
四、改革赋役制度,开创了一条鞭法的序幕在清理庄田的基础上,张璁等人又对赋役制度进行了改革。明中叶以来,由于土地兼并的发展,政府所拥有的科征、赋役的田土大大减少,洪武二十一年天下土周850万顷, 到弘治十五年只剩400余万顷了。“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隐于豪民。”此外,赋役负担也极不合理,以田赋言, 江南尤重,江南又以苏松为最。
桂萼
针对“田赋不均,供亿日困”的局面,桂萼于嘉靖九年,提出了改革赋役制度的意见:“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州一县, 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 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勘酌繁简, 通融科派。 造定册籍, 行令各府州县, 永为遵守。”这个编派徭役赋役的办法, 后来被称为一条鞭法。 桂萼关于赋役制度的改革,虽然在当时没有认真执行,但却对后来的赋役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条鞭法
五、张璁、桂萼改革较廷和改革的激进之处及其意义从内容和效果上来看,张璁等人改革要比杨廷和改革表现得更为激进。
首先,杨廷和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的是“敬天法祖”,“祖训万世当遵”,从而把维护祖宗成法作为改革活动的信条。与此相联系 整个改革活动把清除武宗弊政作为施政目标。《即位诏》 明确宣布,“正德年来,刘瑾、钱宁、江彬相继擅权,在京在外各衙门弊政多端,诏书开载不尽者、许自行议奏裁革”,从而体现了改革的重点所在。而张璁、桂萼等人都认为:“祖宗法不可变,只在修举废坠而已”,但是他们又强调“夫成法固不可改. 其于一切事物, 未免法久弊生。不可不因时制宜。”因此,张璁改革更切中时弊,史称“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臣,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称治矣”。
杨廷和
其次,杨廷和改革没有触动大贵族的利益。明中叶以来,以皇家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不仅“花生螟育”广殖子孙, 以谋取爵禄, 而且还肆意兼并土地,成为社会危机的诱因之一。对此,长达万言的诏书不但没有提出任何限制性的措施,相反对其种种特权予以保护, 《即位诏》规定,各处王府、郡王、将军、中尉等应得禄米有缺少者, 各处巡抚都御史督率所属查催完纳,因事革减禄米者,“俱照支给”; 有请名、请封,选婚者,“不许刁登”。 相反,张璁、桂萼等人,从查勘贵戚田土和整顿赋役制度人手,限制贵戚的种种特权,以缓和阶级矛盾。
明清史专家李洵评价到:“嘉靖朝的限制贵族在政治上请封的权力、 经济上扩展地产的种种条例与措施,虽然在当时收效不大,但是在政治上所形成的影响,则不可低估。因为在公元十六世纪以后,明代政治中所出现的改革浪潮和各种改革派势力,与嘉靖时的各种改革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活动所以能出现并收效于一时, 恐怕与此亦不无关系。”
可以说,大礼议后,作为政治对手的张璁非当没有抛弃杨廷和的改革之路,反而将其进一步的深入。其对宦官势力的抑制明显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促进社会经挤发展的进步意义。而改革活动影响最深远的是关于赋役制度的改革。 桂萼的“一条编”对一条鞭法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导流之功。对“嘉靖中兴”局面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
《明世宗实录》
《明经世文编》
《明史》
《皇明世法录》
桂姓,中国姓氏之一,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为姬奕(桂奕)。桂姓历史名人包括桂萼、桂馥、桂彦良、桂文灿等。
桂(Guì)源流有:
源流一
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因避祸改姓。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东周灭亡后,原王族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眭\",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避祸。长子名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姬季桢长子桂奕的后代,世代相传桂姓。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及河南汝州等地区。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桂林郡,属于以地名为氏。这在史籍《史记·武帝纪》中有记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之后,汉武帝重新调整郡县设置,改秦朝时期的桂林郡为郁林郡。
姬奕(桂奕)。桂姓源自姬姓,其祖先姬季桢,是周末时期人,是秦博士,被人陷害,他的弟弟姬季眭怕遭牵连,就让他的四个侄子按自己名\"眭\"的同音字改姓,分别姓桂、昋、炅、炔。其中他的大儿子改名为桂弈。后来蚕、炅、炔三姓的后世子孙都认祖归宗,改姓了大房的桂氏。另外,《姓氏考略》指出,桂姓系出姬姓,是鲁公族姬季桢的后代。关于桂姓的子孙分布,据历史资料考证,头一个以桂为姓的是姬季桢姓的长子桂奕,依照宋\"桂氏家乘序\"的记载,是在幽州的老家守庐墓。老二昋迁居济南的朱虚。老三炅迁往济南的历山。老四炔移居河南城阳。当时兄弟为了逃难,各奔前程,为桂氏家族的遍布全国各地,找到了注脚。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故桂姓的得姓始祖是姬奕。
《诗经》中,如圭如璧,如圭如璋,白圭之玷,说明,圭是上等的白玉。《周易》说告公用圭,就是说告诉大家天已经发白。鱼肚白颜色的玉,为圭玉。后来引申以圭玉表示时间的圭尺,表示依据颜色的深浅来表示时间的变化,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圭(珪)》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上尖下方”的长形礼器。金文、战国文字则将“礼器”写成了前后两个“士或土(士族、士大夫)”。本义:古时朝聘、祭祀时诸侯们手持象征身份的玉制礼器,即玉圭。当“圭”的玉石含义消失后,异体字加“玉”,篆文加“王”造“珪”字。因“玉圭”象征着天子对四方诸侯地位的确立,故“圭”又被借来表示测日影长短的尺,即“圭尺”。 注意,金文“土”的形状并非表示“土地”,而是表示“士”。时至战国“土”的形状才用来表示大地之土。请参阅金文“土与士”的区别,以及战国文字“士与圭”,两者一目了然。圭規軌晷 猜测这些字是同源于圭字,圭象形测日影工具。后来演变成官僚朝觐手里拿的圭板表示服从于天。
圭首先就是【计时工具/测量季节工具】,远远早于新石器时代(早于玉器时代):新石器/玉器时代大概不多于10000年,在东亚最鼎盛是 6千年(红山)或 5千年前(良渚)。而圭的概念是夏禹时代 农业先锋地区 测量天时季节的工具,是华表的同类:相传是伏羲太皞的木德,竖木为时刻季节。
——圭成为礼器,是农耕计时工具的升华:纪念科技突破(德)、计时器的发明。
圭,四横一竖,把湿泥龟(用泥做的仿龟甲)分成六个区,然后把泥龟甲放太阳下晒,等湿泥龟变成干后,必然出现各种裂纹(如常见的土地龟裂),然后依据这些裂纹形成一卦,再解卦。 因此圭最早的意思就是假用泥做的假龟。圭卜后来演变成卦。 而日晒需要计时,这样圭又发展成了一种通过日影计时的工具。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又一部莞产电影《桂萼探案》宣布启动。10月15日下午,大型古装电影《桂萼探案》启动仪式在东莞汉远华坚数字智造产业园举行。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毛伟卿,以及电影制作方、投资方、发行方等代表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对电影的拍摄制作和发行情况作了介绍。这部主打正义与悬疑的电影由东莞玉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州都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东莞市中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江西神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东莞青年导演墨烟等担纲导演,东莞优秀青年演员桂鹏飞等实力出演。
古装电影《桂萼探案》主要讲述了时任翰林院大学士的桂萼遭人陷害,被贬至江西余江县担任县令,因邻县的一起冤案卷入其中,为了维护国家法纪,还蒙冤者一个公道,与当地的士绅豪强以及他们背后的黑恶势力展开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主题积极阳光,充满了正义向上的正能量。
据介绍,古装影片《桂萼探案》中,东莞元素满满,不仅有大量画面都是在东莞本土进行取景拍摄,而且影片从出品、制作、发行等各个流程等都将在东莞完成。而且本片导演、主演人员都是在东莞这片热土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均希望借助本影片对东莞的风土人情进行精彩呈现,为东莞电影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此外,影片创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影片原型主人公桂萼家乡所在地——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该影片中将展示余江当地的一些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等,敬请期待。
编辑:唐嘉骏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