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共享平台,是一个共享好老师、免费找老师的O2O服务平台。致力于帮助家长和学生解决找好老师学习的烦恼。从户“找老师”的客观需求切入,打造全品类、全地域、全人群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董娴
白族女高音歌唱家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云南省青少年音乐协会理事
云南省管弦乐协会声乐分会秘书长
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云南地区副主席
艺 术 简 历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大学期间曾参与录制《我和名师轻松学》《大学声乐》两部声乐教学DVD。
自1999年开始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声乐比赛较好名次。
2004年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庆祝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董娴花腔女高音独唱音乐会”。
2005年在云南省首部原创音乐剧《郑和与海》中扮演女王和南国公主;
2013年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主题曲演唱者;
2014年所演唱歌曲《你的美丽》《相约2013,相聚彩云之南》获“云南省精品文化工程”大奖;
2014年应邀赴上海参加“上海之春音乐节云南风情组曲”音乐会演出;
2014年受邀请参加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启动仪式表演;
2015年受邀赴湖南长沙参加马金泉师生音乐会;
2017年受邀参加CCTV2元旦晚会表演录制。
多次代表云南省出访柬埔寨,泰国,老挝,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文艺演出。
曾多次担任金钟奖云南赛区美声组和流行组评委。声乐论文《试析“打开”》《初学者如何唱好歌》《浅谈音乐的美育功能》已经在省级刊物发表。
除了演唱以外,董娴还进行声乐创作,作品《我家昆明》获\"昆明市2017年优秀童谣征集活动\"一等奖,歌曲《所有春天都是你》获“百首歌曲唱云南”全国征集比赛三等奖,歌曲《痴恋》获“第四届本土原创歌曲大赛”二等奖,其中女声独唱歌曲《所有春天都是你》,于2015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天天把歌唱》栏目中播出。
演唱代表作品:《你的美丽》《山茶花开》《蓝头巾》《夜航》等
MV代表作品:《蓝头巾》《晋宁之恋》《我爱老山兰》《黑冠长臂猿打鸣的地方》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点开广西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有声数据库链接,丰富多样、动听鲜活的各种乡音瞬间在耳畔响起。
“我们留下这些乡音,把它保留在博物馆里,记下的是一份乡愁,更是一份文化遗产。”贺州学院语言研究团队带头人、语言博物馆馆长邓玉荣说。
邓玉荣年近七十,头发花白、精神矍铄。他从事汉语方言研究30多年,至今仍奔忙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第一线。
全国十大汉语方言中的六种在贺州都有分布,当地有各种名称的汉语方言土话近30种,语言资源之丰富为全国罕见,其中一些方言处于濒危状态,如果不及时进行音像摄录抢救保存将永远消失。
为了抢救、收集、保护和利用各民族的语言方言文化资源,贺州学院语言研究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
杨璧菀是语言研究团队的骨干,常年扎在田野调查和方言研究里。曾经,为了进行语言采集,她将发音人请到学校来住下,并自掏腰包为发音人配假牙、做饭。团队成员刘宗艳为了给方言发音人录音,在租来的房间里专门买了一些旧棉胎给门窗隔音,建了一个简易的录音室。团队成员刘宇亮在桂林资源县住了一年多,跑遍了每一个乡镇进行语言方言的田野调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留下乡音,记住乡愁。
邓玉荣和团队成员记录下的贺州及周边区域大量珍贵的原始语音资料,全部收藏在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里,这也是全国首个高校实体语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800多平方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记录和保存数量巨大的语言和方言语料成果。
博物馆藏品以音像为主,兼顾与语言相关的实物,有各类音像资料10万份、文字资料800万字。博物馆自2016年建成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者两万余人。语言博物馆的建成,使贺州多彩的语言方言有了一个馆藏之地,贺州的语言文化有了一个传承之家,也使贺州学院的语言学科多了一个研究平台,相关专业人才多了一个成长的摇篮。
“平时只有回家跟父母老人、乡亲邻里才会用家乡话交流,自己还觉得挺土的。突然在学校博物馆里听到家乡话,感觉有一点陌生的同时竟然还发现了一种以前不曾发现的美,特别是在歌谣里。原来自己的家乡话也可以这么好听,还可以进到高大上的博物馆里。”贺州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董娴说。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6日第2版
文案|古木之
编辑|古木之
前言金农的画题材很广,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多为禅意,他的画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金农的画不求形似,而求尚意,不求成法,求以形传神,他的画,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对佛教的崇敬与崇敬。
他的作品以其独树一帜的构图,表现了他不为俗物所动的艺术心态,表现了他的个性自由。
金农绘画产生的背景金农所处的清朝是一个政治上相对安定的时代,然而,由于皇帝的统治日益强化,人民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被禁锢。
当时的统治者,利用程朱学说,对民众的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而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更是掀起了一场“文官之争”。
对文官的打压也随之减弱,到了乾隆时期,更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政治上。
文学上的打压也随之减弱,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在五十三岁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绘画。
金农在他的晚年曾居扬州,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他的足迹。
扬州的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所以经济比较发达,清代,扬州城成了文人雅士和盐商云集的地方。
盐商云集于扬州一带,带动了扬州的经济,而经济的繁荣又为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此外,盐商的审美趣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术创作,“扬州八怪画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反映了他们的审美趣味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总体的文化发展情况而言,在清代,西方的思想逐步传入中国,为美术思潮的兴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文人们的美术创作也开始表现出一种个性解放的精神,打破封建的观念。
尽管当时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禁令,但西学的传入还是对当时的画家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就扬州的具体情况而言,当时扬州美术资源丰富,文风浓郁,为金农画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而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金农本人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以及他的坎坷的仕途,都对金农的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农绘画的艺术特色金农的画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他的画以质朴、古拙、超凡脱俗、清逸著称于世,深受后人推崇。
本文试从金农的笔墨语言,平面布局,题跋特点等几个方面,着重论述他在主题和美学思想上的体现。
“笔”是绘画语言的基本元素,是古代文人用“笔”来表现形象和感情的工具。
金农的画,不求形似而重意蕴,不求成法求以形传神,他的画是一种意境的表现,题材的形状,随心情而变化,随意赋予,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
在书法方面,金农借鉴了楷书、隶书等多种书法风格,并由此创造出一种具有强烈“金石气”的“漆书”。
金农以画梅见长,其画梅形态新颖,但用笔多为圆润,以质朴的形象表现了他纯朴的性情。
除此之外,在其花卉册页和人物、佛道题材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它具有开阔的构图,有着细致而疏密有序的勾勒。
线条描绘在整体上排列有序,但却又呈现出长短粗细不同的局部变化。
总的来说,金农的画风朴实无华,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色彩也很朴素,但却很有特色。
在用墨方面,他的作品墨色恰到好处,浅而不浅,浓而不腻,用墨非常自由,完全符合古人的“渴笔八分”和“飞白”的绘画规律。
金农的《秋林共话》中,树,叶,林,都是以墨着色,只有“共话”二人染上一层淡淡的颜色,突出了画的主题。
金农的作品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三大特色:一是“留白”的传承;二是点、线、面三大元素的结合;三是运用“墙”这个形象。
金农的画也是如此,他的《秋林共话》在构图和布局上,没有用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木来描绘“秋林”,只有寥寥数株的树木。
在大面积的背景上留下一片空白,这样的形式,却将秋林连绵起伏的意境。
衬托出一种清幽、萧瑟的秋天气氛,为秋林中的共话,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空间,让人浮想联翩。
《玉壶春》就是一幅点、线、面的结合体,以一棵粗壮的大树为主体,可以说是画中的“面”,以几根横亘的枝条为线,以梅花为点。
在这幅画中,点、线、面的布局非常精致,尽管树干所占的空间很大,但是却不会让整幅画显得生硬、突兀。
点、线、面的巧妙结合,让作品变得更有层次,主次分明,画面干净利落。
金农对形象的选取则更有独到之处,寻常书生极少以“墙”为题作画,但金农却以“墙”为题作画,如《冷香图》和《横斜梅影古墙图》。
就拿《冷香图》来说,墙壁的运用,将整幅画一分为二,墙壁之内,百花齐放,而墙壁之外,则是零散的梅花,在墙壁的阻隔下,两侧的景致显得格外的深邃。
这种在构图上独树一帜的风格,反映了金农在艺术上的不拘一格,也反映了他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诗画不分”是文人画的一大特色,金农在诗词书法上的造诣可以用“鬼刻神劁”来形容,这一点可以从他画中的题跋中得到印证。
金农的画作大多带有题跋,但在位置、字体和笔墨运用等方面却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区别。
不同的题跋,给作品增加了不同的意境和趣味,给人带来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
金农的《诗经》多为行草或楷书,这些笔法的使用,正符合其《诗经》所表现出的古朴质朴、清雅脱俗的风骨。
金农的“漆书”因其字大而浓墨,不宜用于小幅绘画,以免影响整体构图。
就拿《玉壶春》的题跋来说,金农的题跋笔划之,枝条之弯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足见金农在作画上的独到见解。
题材与审美表达金农绘画的题材选择与审美表达是密不可分的,题材表现着金农的审美意趣,而审美则影响着金农对题材的择取。
描写自然主题,这一取材,一是受当时盐商市场的影响,二是金农本人也对梅竹等物象情有独钟,这反映出其注重个人的个性和自觉。
金农在画竹时,用笔狂野,笔力雄浑,竹色苍苍,其景亦是他一生仕途的写照。
金农作画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简洁,色彩也不会太过浓重,比如金农的《萱草小景冈》。
只画了一棵萱草,剩下的都是白色,画面很简单,但是线条和颜色的浓淡,却显示出了空间的延展性和多样性。
金农在画梅的时候,参考了古代的方法,却并没有按照古代的方法来画,而是用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手法,让人赏心悦目,虽然简单,却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
金农作品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大都是一种内心情绪的抒发和宣泄,表现了一种不畏艰险,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
1.对佛的描述
从唐始,佛教就是中国最大的宗教,而在清代,佛教已经和道家,儒家,以及其他许多流派的思想相结合,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
金农别号“最小的如来”,又称“莲身居士”,可见“佛”这个形象对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他常随家人到寺院探望,在亲人过世之后,他还曾通过皈依来缓解内心的悲伤。
所以,他在绘画中对佛像的描述,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安慰。
金农所画的佛像,大部分都是盘膝而坐,慈眉善目,用笔轻柔而又不失洒脱,线条规整而又柔和。
而且,佛像给人一种很普通的感觉,在众多的佛教和道家作品中,《设色佛像图》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画中的佛像,身躯高大,双目紧闭,表情平静,脸部的细节刻画得极为精细,线条的色彩与佛袍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金农并未如传统所言,将佛像呈现为光头,而只是在头部留了少许空白,这样的造型方式,使得佛像更具人情味。
这幅画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在佛像的周围,刻上了一段关于佛教历史的文字,字迹工整,与佛袍上的纹路,形成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禅意。
从众多的佛像画《设色佛像图》和《寿佛像》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农对佛教的崇敬,也可以看到他对佛教和道教主题画独特的美学认识。
2.审美意趣与题材选择的关系
金农所选的主题,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先以竹子为主,再以梅花为主,再以山水为主,再以佛、人为为主。
这种取材方式的变化,反映出他从对自然的关怀到对人的关怀。
这一转变的发生,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
金农居居扬州时,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盐商和文人,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发展,不仅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情来进行,还要满足市场的需要,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扬州有大量的盐商,他们为提升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热衷于向画坛求教,这一现象对整个画坛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金农在画风上的变化,也深受盐商们的影响,他的画风在梅竹等题材上的变化,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尤为显著。
金农在画风上的逐步转变也和扬州八怪有一定关系,扬州八怪多以写意为主,改变了以往的画风,取材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大自然,还包括宗教、生活等。
3.金农绘画的现实意义
金农的作品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取材新颖,造型别致,用笔流畅,不拘泥于世俗,题跋与画面浑然天成,这是他独特的创作方式。
金农的绘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赞扬,他的绘画风格也对孙松,项均,罗聘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金农先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也是现代社急需的。
金农的画取材范围很广,他擅长从生活中获取材料和灵感,他的感情表现得很直接。
这就给画家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画家应该从生活中寻找到艺术的源头,传递出自己的真实感情,让自己的作品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文化和感情。
金农的人生虽然充满了波折,但是他并没有盲目地追逐名利,也没有盲目地迎合市场。
他的绘画始终以自己的情绪为第一要务,他对画面形象的选取和表现,都体现了一种敢于面对,敢于挑战,不屈不挠的内心。
金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精神追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结语金农的绘画在政治,经济,文化,个人生活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点,如题材,审美,笔墨,题跋等。
总之,金农的绘画十分重视精神,重视个性的解放和表现,其绘画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对于今天的绘画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郜亚菲.金农绘画艺术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2.刘茂斌.金农梅花杂画册个性之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
3.杨玉权,董娴娟.论金农以梅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J].大众文艺,2010(8):87—88.
4.俞琳娜.扬#I/L怪与写意花鸟画[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