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流传至今的文化,因为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历史经历,造成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气质。
我们之所以能够那么了解古代的人、事、物,这都离不开古人对历史的重视和独特的墓葬文化。
从皇帝到平民百姓,虽然墓葬的规格是天差地别,但是人们对于墓葬的仪式和陪葬物品都非常的讲究,因为古人深信陪葬的东西是会随着自己的灵魂一起进入到下一世的,所以他们总会把自己珍贵的东西放进自己的墓里。
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规矩”,使得许多那个时候的物品流传至今,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历史。
在湖南一座神秘的古墓里,就曾出土过这么一件物品,经过复原研究以后让美国专家都发出惊叹:这不可能!
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坐落着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墓堆上芳草萋萋,周边的居民都叫它马王堆。
但马王堆并不姓“马”,在墓的周边并没有一个墓碑说明墓的主人,只是因为外形很像马鞍所以被当地人称为“马鞍堆”,但是在后来“马鞍堆”的名字就被讹传为了“马王堆”。
最初的时候,人们都认为这个墓是唐末五代时期。
在山上,有两座直径约为19米的大土堆,因此当地人都以“土堆”来形容这个古墓。
在专业人士第一次发现这座古墓时,也是因为没有墓碑,差点错误地判定了墓地的主人。
在光绪十四年编撰的《湖南全省掌故备考》中就曾记载过:“五代楚王马殷疑冢在省城东北”。这也导致了许多专家在最初研究古墓时,将古墓的主人判断错误。
从1951年的初次发现到1971年正式提出发掘申请再到后期的发掘,马王堆三座汉墓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
文物的种类也十分的复杂,从生活用品如碗勺再到乐器、兵器、书籍、衣物、食品都向我们展示了西汉时期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些文物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复原一个家庭活着时的生活状态。
这座墓葬里包含的文物和宝藏,对于后世研究历史考证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人将马王堆誉为是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
在发掘马王堆汉墓中的文物的时候,挖掘机正在工作的地点却突然发生了塌陷,这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提起十二万分精神,不可以再让人为的开发对古墓产生任何破坏了。
在发掘古墓的时候出现地面塌陷其实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因为古墓周围总会有一些地方的土质比较松软,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塌陷问题。
但没过多久,从塌陷的地方里就开始不断地传出一阵刺鼻的味道,这让大家都感到困惑。
都在大家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塌方的上空突然燃起了一束蓝黄色的火,这时大家才看见有一个人站在离塌方不远的地方打开了打火机。
火苗的燃气一时间吓到了众人,马王堆汉墓也开始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业界许多专业人士都开始关注起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
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保护措施并不完善,导致有一些文物出土之后收到了氧化,面目全非。
幸运的是,尽管有些文物已经没有办法修复,但是我们仍能从墓室的规格和陈列看出古人的强大与智慧。
因此在后来的马王堆汉墓发现中,众多文物的出土,给考古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如辛追夫人、素纱禅衣等一众文物出现在历史教材中。
02 奇书现世当时在这座古墓中发现的藏品,大多数都和同期的墓葬品差不多,多被用作研究历史的证据,但1973年在挖掘马王堆三号汉墓时,其中出土的一本书籍却引发了全球的轰动。
这本书就是当时名震中外的《五星占》,当时的媒体都将这本书誉为奇书,因为书中不仅仅记载了大量有关古人对宇宙的探索,还记载着为世界惊奇的金星会合周期。
帛书是在第三号墓堆中发现的,因为当时墓室的密封做得并不仔细,所以有一些地下水渗透进了箱子中,帛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浸泡了整整千年。
棘手的状况让在场的考古专家都不敢轻易地移动它,因为他们害怕一移动文物上的字就会彻底消失。
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随意地去改变文物的状态将会对这些“宝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为了能够更好地修复文物,马王堆三号墓发掘领导小组经过仔细商讨以后决定,立即将这些帛书运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让经验更加丰富的文物修复师来进行修复处理。
远在首都北京的这些文物修复师,在听说如此重要的书籍要被送到故宫来的时候,每天都翘首以盼着文物的来临。
整整一个冬天,他们都将身心倾注在修复文物身上,这才慢慢地将《五星占》的真正面貌还原给了整个大众。
文物还原以后,就要着手开始书籍的解读汇编工作。
1974年3月,在马王堆汉墓发掘结束的两个月后,国家文物局便立马开始组织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这个小组可以说是群英荟萃,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全国名牌大学的有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都汇聚到了这个小组中。
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和细心整理,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被整理成了《帛书史话》并被分成了六大类45种,其中《五星占》这一部分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它对宇宙的描述研究也让美国专家感叹。
《五星占》属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占星术,它根据天象的变化来预兆人间的灾异和国家的治乱等,虽然其中有许多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于天文、光学的研究。
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是自原始部落时期就开始的,人们从最初的看星象再到观天测雨测季节,这些都展现出了中国人对天文的追求。
各种观天的书籍也是层出不穷,在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的年代,人们就将自己的观察写到了竹简上代代相传。这本用高等帛丝制成的《五星占》出土修复以后,就引起了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
在大多数的古代天文学作品当中,大多数对于天文的记载也都只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所见和简单的思考。
因此我们提到古代的天文学作品时,总会怀疑其中对于天文的记载是否属实,书中很强的迷信色彩也让现代大众不把这些书当作科学作品来对待。
但《五星占》的出土却彻底地颠覆了大众的认知。
书中的主要内容几乎都是关于运用五星行度的异常和星慧的变化来进行占卜吉凶的活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值得让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早在《五星占》出世以前,我国古代时期最早、也是最完善的一套占卜系统就是《易经》,其中对五行八卦的研究记载对后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当时的人们对天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五星占》作为西汉时期专门用来观察天象变化的书籍受到了上层阶级的追捧。
《五星占》中不仅对传统的占卜术有着研究,另外一项研究才是真正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轰动,书中记载着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只比现在的测量记录大了0.48日,在生产力水平并不高的年代能把误差做大如此小,实在让人惊叹。
凭借着这本书的记载,古时候的人们还创造出了一句谚语“五出日,为八岁,而复与营室晨出东方”,转化为白话语大致讲的就是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就是八年。
书中除了对金星的记载,还有对土星、恒星的记载,古人对每一个星球的周期计算结果几乎都与现在的计算值有着极小的误差,这种精确度令世界震惊。
要想想,那可是在古代没有精密的天文仪器的情况下计算出的结果,没有这些现代仪器的支撑却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些星体的变化规律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
最初的西方世界在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对《五星占》这本书充满了质疑。
但当事实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便都沉默了,甚至有美国专家惊呼地说道:这根本不可能!
在很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博士曾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天学》篇章谈到过彗星,书上引用的图片便是帛书堆中的《天文气象杂占》,古人的智慧几乎从中体现了出来。
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我们作为生活在科学技术都十分进步的现代社会,总会认为古人的智慧不及我们现代人,但《五星占》的出现则让我们知道,我们不应该产生这样的偏见。
在席泽宗先生的论文中,就曾论述过《五星占》的科学成就。
在帛书出土之后当时的科学家们为了检验帛书的准确性,还利用了电子计算机做了一次计算,以用来检验帛书中记载的金星位置是否与现在的相近,结果全都符合了天象实际。
谁也没能想到,中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利用这个周期列出了七十年的金星动态表,中国在天文学上的成绩又再一次得到了确认。
《五星占》的出土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还为点校史书提供了参照,就如朱桂昌先生在点校《汉书》时就根据《五星占》发现了新的问题。
《五星占》也因其优秀的内容,被誉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书”,它不仅提高了五星周期的精度,还最先将五星纳入了历术,创设出了最理想的历元。
在这座湖南古墓中,除了出土如《五星占》一样的科技类的图书,还有一具女尸,在2000年出土以后皮肤仍然具有弹性…这些名震天下的发现也让马王堆彻底知名了起来。
03 马王堆“保鲜”之谜马王堆之所以能够保存大量的出土文物完好无损,尤其使得千年古尸鲜活如新,这些也有一定因素是依靠于天时地利的,毕竟有许多古墓并不能像这样的好运,能够保存许多文物。
马王堆汉墓就像一枚完整的鸡蛋,静静地卧在20多米深的地下,不透水、不透光、不透气的环境使得整个墓堆受到了较小的自然因素影响。
墓室的四壁也都用的是黏性极强、可塑性和密封性极好的白膏泥筑成的,这些白膏泥又被叫做微晶高岭土,形状酷似糯米糍粑。
除了厚达一米的白膏泥在保护着马王堆汉墓,墓室中还有着一种神奇的液体在保护着它,在墓室的棺材中有着深达20厘米的液体,经检验这个液体中富有大量的乙酸、乙醇等多种有机酸,对墓室也有着一定的防腐保鲜作用。
正是因为如此,马王堆才可以保持如此的鲜活,为我们提供多样的史料证据去研究西汉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开创了中国考古的新局面,在考古还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年代,考古工作者突破了重重的思想禁锢,克服了许多领导的不理解、专业人员少等种种问题。
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我国考古史上条件最艰难的一次重大发掘,并在后期出了许多详细的文字研究报告,重振了中国考古界的信心。
它也使得大批专业人员相继都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中国三大考古文物期刊也因此相继复刊。
完好的墓葬和丰富的陪葬品,显示着两千年前的西汉王朝的古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彰显出了汉初高度发达的文明。
如今,距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完成已过去了四十年,李学勤曾经说过:“发掘墓葬的重大意义,体现在通过对它的整理和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历史上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认识。马王堆汉墓就是这样”
当时考古马王堆汉墓的专家几乎都已经上了年龄,有的甚至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是不会被遗忘的。
当时千年女尸要被展览出来的消息不胫而走的第二天,马王堆汉墓的门外就排满了湖南的民众,人多的时候,队伍甚至要绵延到几公里以外有的人甚至等到闭馆,都没有办法见那位“老太太”一面。
帛书的出世时,也让一众考古人员感到兴奋,因为在古墓发掘之前谁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帛书。
上个世纪,因为对于文物的保护并不像现在这样严密,有一件帛书曾在1983年遭到过人为地破坏,那个17岁的少年也从死缓被判为了无期徒刑。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文物也终于能够得到更加安全的保护,这些都展现出了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学的进步。
在当时,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还调集齐了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医学、文物保护等众多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墓葬的研究和发掘。
马王堆汉墓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宝贵的文物,还有为后世的考古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处理研究易损文物,学科协助的影响上,几乎没有一个考古发现可以企及,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这是我们的瑰宝!
参考信源1.《马王堆汉墓的历史文化价值》
2.《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研究评述》
3.《亲历考古 马王堆汉墓不朽之谜》
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流传至今的文化,因为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历史经历,造成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气质。
我们之所以能够那么了解古代的人、事、物,这都离不开古人对历史的重视和独特的墓葬文化。
从皇帝到平民百姓,虽然墓葬的规格是天差地别,但是人们对于墓葬的仪式和陪葬物品都非常的讲究,因为古人深信陪葬的东西是会随着自己的灵魂一起进入到下一世的,所以他们总会把自己珍贵的东西放进自己的墓里。
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规矩”,使得许多那个时候的物品流传至今,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历史。
在湖南一座神秘的古墓里,就曾出土过这么一件物品,经过复原研究以后让美国专家都发出惊叹:这不可能!
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坐落着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墓堆上芳草萋萋,周边的居民都叫它马王堆。
但马王堆并不姓“马”,在墓的周边并没有一个墓碑说明墓的主人,只是因为外形很像马鞍所以被当地人称为“马鞍堆”,但是在后来“马鞍堆”的名字就被讹传为了“马王堆”。
最初的时候,人们都认为这个墓是唐末五代时期。
在山上,有两座直径约为19米的大土堆,因此当地人都以“土堆”来形容这个古墓。
在专业人士第一次发现这座古墓时,也是因为没有墓碑,差点错误地判定了墓地的主人。
在光绪十四年编撰的《湖南全省掌故备考》中就曾记载过:“五代楚王马殷疑冢在省城东北”。这也导致了许多专家在最初研究古墓时,将古墓的主人判断错误。
从1951年的初次发现到1971年正式提出发掘申请再到后期的发掘,马王堆三座汉墓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
文物的种类也十分的复杂,从生活用品如碗勺再到乐器、兵器、书籍、衣物、食品都向我们展示了西汉时期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些文物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复原一个家庭活着时的生活状态。
这座墓葬里包含的文物和宝藏,对于后世研究历史考证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人将马王堆誉为是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
在发掘马王堆汉墓中的文物的时候,挖掘机正在工作的地点却突然发生了塌陷,这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提起十二万分精神,不可以再让人为的开发对古墓产生任何破坏了。
在发掘古墓的时候出现地面塌陷其实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因为古墓周围总会有一些地方的土质比较松软,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塌陷问题。
但没过多久,从塌陷的地方里就开始不断地传出一阵刺鼻的味道,这让大家都感到困惑。
都在大家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塌方的上空突然燃起了一束蓝黄色的火,这时大家才看见有一个人站在离塌方不远的地方打开了打火机。
火苗的燃气一时间吓到了众人,马王堆汉墓也开始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业界许多专业人士都开始关注起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
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保护措施并不完善,导致有一些文物出土之后收到了氧化,面目全非。
幸运的是,尽管有些文物已经没有办法修复,但是我们仍能从墓室的规格和陈列看出古人的强大与智慧。
因此在后来的马王堆汉墓发现中,众多文物的出土,给考古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如辛追夫人、素纱禅衣等一众文物出现在历史教材中。
02 奇书现世当时在这座古墓中发现的藏品,大多数都和同期的墓葬品差不多,多被用作研究历史的证据,但1973年在挖掘马王堆三号汉墓时,其中出土的一本书籍却引发了全球的轰动。
这本书就是当时名震中外的《五星占》,当时的媒体都将这本书誉为奇书,因为书中不仅仅记载了大量有关古人对宇宙的探索,还记载着为世界惊奇的金星会合周期。
帛书是在第三号墓堆中发现的,因为当时墓室的密封做得并不仔细,所以有一些地下水渗透进了箱子中,帛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浸泡了整整千年。
棘手的状况让在场的考古专家都不敢轻易地移动它,因为他们害怕一移动文物上的字就会彻底消失。
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随意地去改变文物的状态将会对这些“宝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为了能够更好地修复文物,马王堆三号墓发掘领导小组经过仔细商讨以后决定,立即将这些帛书运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让经验更加丰富的文物修复师来进行修复处理。
远在首都北京的这些文物修复师,在听说如此重要的书籍要被送到故宫来的时候,每天都翘首以盼着文物的来临。
整整一个冬天,他们都将身心倾注在修复文物身上,这才慢慢地将《五星占》的真正面貌还原给了整个大众。
文物还原以后,就要着手开始书籍的解读汇编工作。
1974年3月,在马王堆汉墓发掘结束的两个月后,国家文物局便立马开始组织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这个小组可以说是群英荟萃,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全国名牌大学的有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都汇聚到了这个小组中。
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和细心整理,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被整理成了《帛书史话》并被分成了六大类45种,其中《五星占》这一部分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它对宇宙的描述研究也让美国专家感叹。
《五星占》属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占星术,它根据天象的变化来预兆人间的灾异和国家的治乱等,虽然其中有许多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于天文、光学的研究。
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是自原始部落时期就开始的,人们从最初的看星象再到观天测雨测季节,这些都展现出了中国人对天文的追求。
各种观天的书籍也是层出不穷,在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的年代,人们就将自己的观察写到了竹简上代代相传。这本用高等帛丝制成的《五星占》出土修复以后,就引起了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
在大多数的古代天文学作品当中,大多数对于天文的记载也都只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所见和简单的思考。
因此我们提到古代的天文学作品时,总会怀疑其中对于天文的记载是否属实,书中很强的迷信色彩也让现代大众不把这些书当作科学作品来对待。
但《五星占》的出土却彻底地颠覆了大众的认知。
书中的主要内容几乎都是关于运用五星行度的异常和星慧的变化来进行占卜吉凶的活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值得让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早在《五星占》出世以前,我国古代时期最早、也是最完善的一套占卜系统就是《易经》,其中对五行八卦的研究记载对后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当时的人们对天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五星占》作为西汉时期专门用来观察天象变化的书籍受到了上层阶级的追捧。
《五星占》中不仅对传统的占卜术有着研究,另外一项研究才是真正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轰动,书中记载着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只比现在的测量记录大了0.48日,在生产力水平并不高的年代能把误差做大如此小,实在让人惊叹。
凭借着这本书的记载,古时候的人们还创造出了一句谚语“五出日,为八岁,而复与营室晨出东方”,转化为白话语大致讲的就是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就是八年。
书中除了对金星的记载,还有对土星、恒星的记载,古人对每一个星球的周期计算结果几乎都与现在的计算值有着极小的误差,这种精确度令世界震惊。
要想想,那可是在古代没有精密的天文仪器的情况下计算出的结果,没有这些现代仪器的支撑却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些星体的变化规律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
最初的西方世界在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对《五星占》这本书充满了质疑。
但当事实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便都沉默了,甚至有美国专家惊呼地说道:这根本不可能!
在很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博士曾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天学》篇章谈到过彗星,书上引用的图片便是帛书堆中的《天文气象杂占》,古人的智慧几乎从中体现了出来。
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我们作为生活在科学技术都十分进步的现代社会,总会认为古人的智慧不及我们现代人,但《五星占》的出现则让我们知道,我们不应该产生这样的偏见。
在席泽宗先生的论文中,就曾论述过《五星占》的科学成就。
在帛书出土之后当时的科学家们为了检验帛书的准确性,还利用了电子计算机做了一次计算,以用来检验帛书中记载的金星位置是否与现在的相近,结果全都符合了天象实际。
谁也没能想到,中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利用这个周期列出了七十年的金星动态表,中国在天文学上的成绩又再一次得到了确认。
《五星占》的出土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还为点校史书提供了参照,就如朱桂昌先生在点校《汉书》时就根据《五星占》发现了新的问题。
《五星占》也因其优秀的内容,被誉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书”,它不仅提高了五星周期的精度,还最先将五星纳入了历术,创设出了最理想的历元。
在这座湖南古墓中,除了出土如《五星占》一样的科技类的图书,还有一具女尸,在2000年出土以后皮肤仍然具有弹性…这些名震天下的发现也让马王堆彻底知名了起来。
03 马王堆“保鲜”之谜马王堆之所以能够保存大量的出土文物完好无损,尤其使得千年古尸鲜活如新,这些也有一定因素是依靠于天时地利的,毕竟有许多古墓并不能像这样的好运,能够保存许多文物。
马王堆汉墓就像一枚完整的鸡蛋,静静地卧在20多米深的地下,不透水、不透光、不透气的环境使得整个墓堆受到了较小的自然因素影响。
墓室的四壁也都用的是黏性极强、可塑性和密封性极好的白膏泥筑成的,这些白膏泥又被叫做微晶高岭土,形状酷似糯米糍粑。
除了厚达一米的白膏泥在保护着马王堆汉墓,墓室中还有着一种神奇的液体在保护着它,在墓室的棺材中有着深达20厘米的液体,经检验这个液体中富有大量的乙酸、乙醇等多种有机酸,对墓室也有着一定的防腐保鲜作用。
正是因为如此,马王堆才可以保持如此的鲜活,为我们提供多样的史料证据去研究西汉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开创了中国考古的新局面,在考古还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年代,考古工作者突破了重重的思想禁锢,克服了许多领导的不理解、专业人员少等种种问题。
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我国考古史上条件最艰难的一次重大发掘,并在后期出了许多详细的文字研究报告,重振了中国考古界的信心。
它也使得大批专业人员相继都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中国三大考古文物期刊也因此相继复刊。
完好的墓葬和丰富的陪葬品,显示着两千年前的西汉王朝的古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彰显出了汉初高度发达的文明。
如今,距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完成已过去了四十年,李学勤曾经说过:“发掘墓葬的重大意义,体现在通过对它的整理和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历史上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认识。马王堆汉墓就是这样”
当时考古马王堆汉墓的专家几乎都已经上了年龄,有的甚至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是不会被遗忘的。
当时千年女尸要被展览出来的消息不胫而走的第二天,马王堆汉墓的门外就排满了湖南的民众,人多的时候,队伍甚至要绵延到几公里以外有的人甚至等到闭馆,都没有办法见那位“老太太”一面。
帛书的出世时,也让一众考古人员感到兴奋,因为在古墓发掘之前谁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帛书。
上个世纪,因为对于文物的保护并不像现在这样严密,有一件帛书曾在1983年遭到过人为地破坏,那个17岁的少年也从死缓被判为了无期徒刑。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文物也终于能够得到更加安全的保护,这些都展现出了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学的进步。
在当时,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还调集齐了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医学、文物保护等众多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墓葬的研究和发掘。
马王堆汉墓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宝贵的文物,还有为后世的考古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处理研究易损文物,学科协助的影响上,几乎没有一个考古发现可以企及,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这是我们的瑰宝!
参考信源1.《马王堆汉墓的历史文化价值》
2.《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研究评述》
3.《亲历考古 马王堆汉墓不朽之谜》
在公元前一六八年埋葬的前汉时代的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包括不少以前人们所不知道的有关天文和地图方面的新资料。下面,我们从有关天文的资料中选到一份名为《五星占》的资料来加以讨论。
一、《五星占》:记载五颗星运行的大要和占星术《五星占》全文有八干字左右,篇幅相当长。这份资料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下,已经译成了现代文,收录在一九七四年的《文物》及《中国天文学文集》中。在《五星占》中,按木,金、火、土、水的顺序,记载了这五颗星运行的大要和占星术。以木星为例,开头的部分是这样的:
东方木,其帝大浩,其丞句芒,其神上为岁星,岁处一国,是司岁。岁时于一国司岁。
与五行中的木相对应的东西在天上是岁星(木星),这个星每十年绕天一周,每年支配着地上的一个国家。这种学说称为领域说。将木星称作岁星是这样由来的,这种学说把天的一周分为十二等分,称作十二次,认为岁星一年运行一次。
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根据岁星的位置来表示年的纪年法了。后面,这篇文章又写到:
【岁】星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其名为摄提格。其明岁以二月与东壁晨出东方,其名】为单阏。
括弧中的句子是原来漏掉的,是中国学者根据《史记·天官书》、《准南子・天文训》等一些有关的文献又补充进去的。
其中“摄提格”、“单阏”是十二支的别名,分别表示寅岁;卯岁、营室、东壁则分别是二十八宿之一。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岁星在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叫做偕日升,偕日升在寅岁正月与营室同时出现;卯岁二月与东壁同时出现。
二、“偕日升”现象紧接着这段文字又以同样的方式记载了从三月到十二月的偕日升在不同年份与不同宿同时出现的情况。所谓偕日升,是指在日出前某星辰出现在东方的现象。
埃及曾根据天狼星的偕日升现象来版定季节,这是广为人知的。但是在中国,正像我们在《礼记》月令篇中所看到的那样,判断季节时,某星辰越过子午线则是主要的根据,而关于偕目升的记述并不太多在这一点上,《五星占》的内容倒显得珍贵了。
在上面《五星占》的那段文字中,是用干支来表示出现偕日升的年份的,但没有指出这些年份具体地相当于公历的多少年。《五星占》对水星和火星的记载较为简单、而对木星、金星、土星,却记载了从秦始皇元年开始,在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中偕日升的情况。
例如对木星,《五星占》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到汉文帝五年(公元前一七五年)的七十二年间的偕日升情况。这七十二年是当时所认为的公转周期十二年(现在的周期为十一点八六年)的六倍。因此,表中横行依次列着十二个年份,这样共有十二个竖行,竖行中相邻两个年份相隔十二年。各竖行的前面都标有与偕日升同出现的二十八宿的名称。
这里的“代皇”指的是汉高祖的皇后(吕后)在第一列中,标示了木星和营室同时发生偕日升的年份为始皇元、十二、廿五、卅七、汉九年、代皇二年等,即偕日升每十二年发生一次。第二列标示了木星和东壁发生偕日升的年份,分別为第一列年份的第二年。在这个表中虽然没有标明发生偕日升的月份,但我认为,这个表表示了偕日升的月份第一列为正月,第二列是二月,这样依次相差一个月。
关于金星和土星的偕日升情况,也是用同样形式的表来标示的。木星以十二年为一周期,而金星和土星的周期则分別为八年和三十年。当时人们认为,木星的十二年和土星的三十年分别是它们的公转周期。可是,金星的八年这个数值却和木星、土星的性质完全不同。金星的公转周期为零点六一五二年,而行星的会合周期是行星和太阳达到同一位置关系的周期,而且公转周期是行星和恒星的关系复归于同一状态的周期。
例如,金星的情况是:
5会合周期=2919.5日
13公转周期=2921.1日
8太阳年=2921.9日
这三者的时间大致相等。换言之,相隔八年,太阳、金星、恒星的位置关系复归于同一状态。古巴比伦对金星的这个八年周期也注意到了。因此,《五星占》中关于金星的偕日升现象这个八年周期的记载,即使按现在的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但是,表中只根据公转周期来标示的木星和土星这两个星与实际天象是不一致的。这里对于木星和土星好象只不过是使用了与金星相类似的标示方法。但我想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三、《五星占》中的分度法在《五星占》中,虽然对于木、土两星的公转周期的记载比较粗略,但与金星的三星会合周期的记载却是非常详细的。关于行星的运动周期,在《史记・天官书》中有大概的数值,与此相比较,精确的数值是《汉书・律历志》中引用的三统历的值。
《五星占》的值和三统历的值相接近,可以认为三统历越过了《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直接继承并改进了《五星占》中的研究成果。
《五星占》中除给出了这个会合周期外,还给出了平均的日行值。一日运行二十分,“十二日运行一度”。所以,一度分为240分。在中国天文学中,因为一年的日数和一周天的度数是同一的,所以,根据这个数值也可以知道木星的公转周期为十二年。
《五星占》问世于汉初时期,而且《五星占》中有关天文知识的产生远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有据可证,那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度数了,而且一度是分为240分的。但是,根据当时的观测技术,想达到一度的十分之一这个精确度,即0.1的精确度也是很难做到的。中国古代通常使用十进位法,当然也使用十二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但是,使用二百四十进位法的场合是极为特殊的。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三四九年),在秦国供职的商鞅进行了各种制度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把以前的一百平方步为一亩的亩制改为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我想,把一度分为240分的分度法与商鞅变法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中外分度法的异同由上述内容可知,中国的分度法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元年,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在这个度数方面,古巴比伦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古巴伦所使用的分度法和现行的相同,为360度。这种分度法不仅用于分割天空的度数,而且也用于几何学上圆的分割。但是,中国的度数只是被用来分割天空的度数,从来没有用于分割数学上的度数。
在中国,以太阳运行一天为一度而规定了度数分割法,所以,这种度数分制法受其形成过程的限制,没有应用到数学中去。但是,不管怎样,这毕竟是进行了度数分割。中国天文学从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就很快地精确化了,其成果集中地体现在三统历中。
除此之外,在马王堆三号墓中,还出土了一份叫做《天文气象杂占》的有关天文的资料。这是一条长1.5米、宽48厘米的白绢,上面画有许多《史记·天官书》中所描写的妖星类的奇的星;其中彗星也包括在内。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请大家参看中国天文史学家席泽宗先生所著的论文《马王堆帛书中的彗星图》。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