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李待问朝代 李待问中学

发布时间:2024-06-24 14:37:26作者:往事如风来源:网友投稿

李待问朝代 李待问中学

本文目录一览:

明代草书系列——李待问

明代草书系列——李待问

李待问草书《七言绝句诗轴》 茫茫易水古雄州,画角清茄(笳)满戍楼。咫尺蓟门云五色,莫将明月动边愁。

  李待问(1603—1645),字存我,明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中书舍人。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兵临松江,李待问责守东门,为清军所俘,不屈而死。李待问工文章,精书法。书法笔力遒劲,字体秀逸,著有《玉裕堂存稿》。

  李待问传世书法并不多见,这或许影响了对其书艺的研究。从其草书《七言绝句诗轴》(如图)来看,书卷气十分浓郁,虽多处出锋,却一派温润之象,当然这其中亦不排除年代久远对一件作品火气的消解作用。此作单字之间多不相连属,然气息绵密,逸气飘出,点画映带所营造的虚实境象,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修养。笔墨纵横之际,其格局较玄宰而言,甚有过之。由此可知,明代之所以成就草书史上的又一高峰,缘于拥有庞大的草书书家群体,他们的光辉,绝不能为黄道周、张瑞图、王铎、傅山等少数人所掩,否则,既有遗珠之憾,更有违于历史之公正。

强学待问!奉贤区新开办招生的待问中学校名有来头|开学季

新学期,奉贤区新开办招生的公办初中——待问中学,校名是不是很特别?原来这个校名是为了纪念具有家国情怀的乡贤李待问。

待问中学是一所由奉贤区教育局举办的公立初级中学,学校坐落于西渡街道西闸公路2132号,学校规划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新学期六年级招生人数为220人。

记者了解到,待问中学的校名源自于西渡李家阁的乡贤李待问。

李待问(1603—1645)是明末抗清官员、书法家,字存我,南直隶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灯塔村)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在抵御清兵时被杀害。

李待问著有《玉裕堂存稿》,松江博物馆藏有手迹行书诗轴。

李待问的家国情怀,与奉贤“贤文化”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待问中学从立德树人出发,提出了“知贤达礼,强学待问”的办学理念,制定了“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更美好的成长天地”的办学目标,构建了以“健康与生活、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学、实践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五维课程集群的“WONDER”课程体系。

据悉,学校将努力营造“静学、切问、和润”的校风,“强学、待问、业精”的教风,“好学、善问、至诚”的学风,践行“学问而立”的校训。

新学校的校长是谁?

待问中学的校长张兰萍,曾担任华亭学校教学副校长、星火学校校长职务。

张兰萍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任星火学校校长6年期间,星火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学校先后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办学水平优质校” 、“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校”、区教育质量奖等,张兰萍个人也获教育局嘉奖、“先锋班长”、优秀骨干校长等荣誉称号。

来源:周到

明朝李待问书法笔力遒劲,字体秀逸 立轴《授中书舍人》欣赏

柳如是:如果不能爱到底,那就在爱里提升段位

天下西湖三十六。很多年以前,江苏常熟虞山南面的那片湖水也称为“西湖”。因不如杭州西湖声名远播,80年代后,虞山西湖更名为“尚湖”。

徜徉在秀美的尚湖湖畔,经过一座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抬头见柳如是题写的“花信楼”牌匾。

大浪淘沙,柳如是终究没有被历史遗忘,三百多年来她一直被青山秀水抚慰着,她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1)

柳如是早年生活颠沛流离。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幼年被辗转贩卖,10岁时在松江名妓徐佛家为婢,受徐佛的悉心培养,才艺出众,擅长诗词书画。

由于年轻貌美,才华过人,柳如是在14岁时,被告老还乡的宰相周道登看中,将她买下做自家的婢女。周道登非常喜爱聪明伶俐的柳如是,最后直接纳她为妾,常常把她抱坐在膝上,教她读书写字。小柳如是也十分好学,抓住大好机会,一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

周道登对柳如是的专宠,遭到了周道登其它妻妾的妒忌,一年多后,她们给柳如是戴上“与仆人通情”的帽子,将柳如是赶出家门,任由她自生自灭。那年,柳如是年方十五,无依无靠的小女子,无奈只好重新回到徐佛身边做艺妓。

尽管生活未能尽如人意,但是柳如是从小得到徐佛和周道登的赏识和调教,激发了她的艺术天赋,多年来才艺精进,为她将来的发展铺好了基础,也算是坎坷路上的万幸之事。

(2)

柳如是一生使用过很多不同的名字,杨爱、杨云娟、杨朝、影怜、柳影、如之……在她的个人发展和经历中,每一次更换名字都是她不同时期的心境,她不满足于眼前的生活,她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从来没有停止过更高更美妙的追求。

离开周府后,凭着“相府下堂妾”的旗号,她很快在一众名妓中脱颖而出,与之交往的都是文人墨客、名士政客。其中李待问、宋徵舆、陈子龙三人对柳如是的成长有着极深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

李待问擅长写作,精通书法,为时人所称道,赞其“兰风殊蕴藉,鹤步有威仪”。他的书法笔力遒劲,字体秀逸,行书可与董其昌媲美。柳如是与李待问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但他们的情感经历史书不详。有考证的是,李待问是柳如是当时的书法老师,他将自己高超的书法技艺倾力传授给柳如是。

柳如是的书法水平日益精进,让人惊叹。她的书法清灵俊秀,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显现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宽博的胸襟,翁同龢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称:“河东君之书法,复非牧斋(钱谦益)所能及。”

(3)

宋徵舆出身名门,是云间词派中填词的开创者,对促进云间词派形成有重大影响,他与柳如是年龄相仿,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柳如是对宋徵舆一见倾心,宋征舆也为柳如是的知性、独特魅力所征服,于是两人开启了一段诗情画意的生活。

然而火热的爱情难以经受现实的考验。他们的交往遭到了宋母的强烈反对,她无法容忍出身的柳如是嫁入家门。

又逢当时,官府整顿人口,下令驱逐"流妓",柳如是也被列为驱逐对象。当面临困境,她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她与宋徵舆商议结婚,如此她就成了宋家的家属,可以长留此地不被驱逐。

没想到宋徵舆性格软弱,关键时候没有担当,建议"姑避其锋"。柳如是一听,勃然大怒,挥刀斩断了面前的琴弦,同时也斩断了两人的爱恋。真真是快刀斩乱麻,爱的时候轰轰烈烈,不爱时决绝转身,不留恋、不纠缠。

柳絮是从此认清了现实的残酷,开始审慎思考自己的将来,她心存不甘,对未来还有更高的期待,一定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突破口。

(4)

柳如是与宋徵舆分手后,感情上处于空白期,这时陈子龙走进了柳如是的世界。

陈子龙同样系出名门,他的家族在松江很有名望,加之天赋异禀,在才学、人品、修为等各方面都非常突出,堪称人中龙凤。

柳如是对陈子龙很是崇敬和膜拜,她为陈子龙写过《男洛神赋》,将陈子龙描绘成男洛神,称他是自己理想中的男子。又自称“女弟”亲自上门拜访。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尽管家中已有一妻一妾,陈子龙还是毫不犹豫地拜倒在柳如是的石榴裙下。双方浓情蜜意,同居在松江南楼,平日里花前月下,吟诗作画,好不快活。期间,柳如是受到陈子龙的精心指导和影响,她的作品突破了狭隘的个人生活范围,细心体味万物,诗作带有忧国忧民色彩,“凌清而润远,宏达而微恣”。

南楼是“几社”社员经常集会的地方,在这里柳如是拓宽视野,增长学识,开阔胸襟,日积月累有了脱胎换骨的巨大改变,她从一个色艺双全的名妓成为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重气节、守大义的巾帼豪杰。她的人生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惜好景不长。当年宋家不接受她的身份,如今历史重演,陈家上下也强烈反对柳如是与陈子龙交住,绝不可能让她嫁进陈家。陈子龙的妻子更是大闹南楼,强拆了陈柳二人。陈子龙无以为计,索性一拍屁股赴京赶考去了。于是二人渐行渐远,走向了陌路。

就这样,现实的残酷终是熄灭了最炙热的情感。

(5)

经历了那么多,柳如是想明白了,像宋徵舆、陈子龙之流无力抗击家族势力,对自身的爱情都不能作主,只能任由他人摆布。

她有了安定下来的想法。可是要实现安稳的生活,必须要选择一个学识广、有胆量、声望高,能给到她安全感的人作为依靠。

与陈子龙分手后,柳如是又回到最初接收她的徐佛身边。这段时间,她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并结交了很多名士。其中,东林党领袖之一大学士钱谦益正合她心意。

为了引起钱谦益的注意,柳如是花了不少心思,她放出豪言“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又女扮男装,自称“柳儒士”上门拜访。

钱谦益对柳如是的到来自然是心旌摇荡,他痴迷柳如是的美貌与才情,他们谈论诗书,踏雪寻梅,湖上泛舟,二人情投意合,感情迅速升温。

柳如是就是钱谦益暮年的一把火,烧得他这个老房子一发不可收拾。他不顾世俗,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为妾。

这种不合礼法的行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触发了众怒。婚礼当天,义愤填膺的老百姓,一边唾骂,一边将石头扔向婚礼的彩船上。婚后,他们宛如神仙眷侣,度过了温馨惬意的美好时光。奈何世事难料,几年后清军兵临城下。危难之时,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柳如是力劝钱谦益舍生取义,二人一起投河殉国。钱谦益面露难色,说“水太凉,不能下”。柳如是对钱谦益的贪生怕死感到极其失望。

钱谦益投降后,进京受官积极为清廷效力。柳如是不愿同去,独自一人留在南京。许是在朝廷受到冷落,许是受了柳如是的影响,钱谦益不久便辞官还乡。在柳如是的劝说下,二人变卖家产暗中资助反清复明的义军。

钱谦益去世后,钱家宗世子孙前来争夺遗产。为保护家产,柳如是心下一横,她一边备好酒菜招待他们,一边打发仆人去告官。她佯装取银两,上楼写好遗嘱,表明自己是被逼而死,便毅然决然上吊自尽。

柳如是一生轰轰烈烈,她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她卑贱的出身和曲折的经历无法改变,她没有得到过天长地久的爱情,但是,她一步步在爱里提升自己的段位,从一个低到尘埃里的成长为忠肝义胆、有民族气节的女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