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于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 ,其后人以卢为氏。
2、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东周时期,舅犯助晋文公姬重耳战胜楚国,因功封邑于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舅犯之子贾季封邑于五鹿(今河南清丰),舅犯后人以卢为氏。
3、以国为氏。春秋时期,有庐子国(今安徽省合肥市),卢氏为庐子国戢黎之后。
4、以官职为氏:
①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若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若卢令丞,为弓箭手统领,主弩射;后逐渐转为主管监狱的官吏,就是典狱官;秦汉时期隶属于少府管辖)。若卢令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若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②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当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当卢令丞,为专职掌管酿酒、煮酒的官吏,隶属于少府管辖)。当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当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5、以兵器名为氏。欧冶子所锻越剑,名湛卢。
6、源于改姓而来:
①复姓改单姓卢氏。齐桓公后裔有以封地为卢蒲氏、葛卢氏,后改成单字的卢氏。北魏时期,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②帝王赐姓为氏。隋炀帝杨广赐予河间人章仇太翼为单字卢氏;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南光山)雷氏家族人氏,被北周皇帝宇文觉改为卢氏;祖籍三原(今陕西三原)闾氏族人闾云保,被唐高宗李治赐准改姓为卢氏。
③少数民族改姓卢姓。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鲜卑族有姓“莫芦”的,改为姓“芦”,后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源于西南夷,出自明朝时期西南从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从族,为古百越民族一支,在明朝时期有取汉姓为卢氏者。卢氏宗亲点击进入全球卢氏群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居住于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卢如火氏,改汉姓为卢。
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满族泰楚噜氏和喜瞻氏,在明清时期,有改为卢姓的。
2、卢字来源
卢为炉的本字。在甲骨文中,卢字像炉身及款足俱全的火炉之形。卢字的繁体字从虍,是代表读音的声符;又从大,则表示其烧火的用途。在金文和隶书中,卢字的下部从皿,则说明卢的本义有所转变,卢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了。
古代最善于制造火炉的一族人称为卢族,他们以火炉为原始图腾,以火炉的形状作为氏族的族徽,自然,卢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卢地,建筑了城墙后称为卢邑,最早的卢邑是在今四川岷江流域。卢人是姜姓部落中的一支,后随周武王东进灭商,进入中原,在河南卢氏境内建立了卢国。其实卢氏县是在秦朝时设置的,就是依据商周时期的卢国而命名的。
3、卢氏郡望
郡望:卢姓郡望主要有范阳郡、河南郡、河间郡、淮阳郡、弋阳郡、三原郡、顿兵郡等。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
河南郡:西汉时期改置,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时期置河南省。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西汉时期置郡,辖地在今河北河间一带。
淮阳郡:西汉时期置淮阳国,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
弋阳郡:汉朝初期为弋阳国,三国曹魏改为郡,治所在弋阳县(今河南潢川西部)。
三原郡:即今山西省朔州市。战国时期,朔州归入赵国版图。秦朝时期置雁门郡,治所在善无(今右玉县)。
顿兵郡:亦称彭城、北徐州(今江苏省的徐州市)。
4、卢氏图腾
5、卢氏祖训
木有良楛,从绳乃直;人有顽秀,率教宜亟。爱立家规,以示成式;忠义遗风,是训是饬。父母生我,必当孝敬。读书者固知之,即习莱庸亦天性有之。仪文不可苟简,辞色不可乖张。其有赌钱、渔色、喜斗、健讼,私妻妾以逆父母者,家法示儆。不悛鸣惩,或父母溺情偏爱,合族以理婉劝,俾全天伦。
兄弟生同父母,亲如手足,弟固当敬兄,兄亦宜爱弟,同怀之谊,切不可忘。推之异母之弟昆,庶出之支派,以及从兄弟、再从兄弟、同宗不为服兄弟,溯源所自,实一本之亲,理宜痛痒相关,慎毋寇仇相视。其有听妻妾言,致乖骨肉者,合族排击之。
闺门妇女,宜分内外,不可男妇杂处。同居祖屋,各守房帏。子侄辈有故谒见,必正色庄言,如有败坏家规者,族长讯实惩之,斥令出谱。
人生世上,立品宜先。居家能为忠信之人,立朝乃为正直之士。毋论家产有无,读书当行善事。如有射利亲朋,武断乡曲,乃小善自足,不求上进,行止不端者,族长父兄痛加针砭,庶几变化气质,为宗族光。
男婚女嫁,称家有无。聘礼妆奁,原无一定成式,务当随分自尽。俾丰俭适中,不得过于豪奢,臻人訾议。至于婴孩襁褓,勿用绮纨;宴饭亲朋,勿逾五碗。不至俭不中礼,是家之福,而族中可永久遵循者。有不由此,众共非之。
坟墓祠宇,树木以荫子孙。先人方勤苦成之,后人当敬恭守之,是宜培养,不可斫伤。有如刍牧不禁,斤斧频加,甚而砍代鬻人,以渔小利者,合族勘实,罚以示惩。理谕不服,佥词鸣官法究。
6、卢氏始祖
中文名:傒公
民族:华夏族
主要成就:辅佐齐桓公称霸,三立国君(两立齐侯,一立鲁侯)
时代:春秋
7、卢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范阳名族;
涿郡高楣。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兵部郎中卢群,官至郑滑节度使,以刚强正直、识大体闻名。下联典指清代涿州人卢坤,历官陕西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潜心研究经世之学。
德为世表;
学乃儒宗。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涿县人卢昌衡,官至太子左庶子。下联典指东汉涿县人卢植,任尚书,著有《三礼解诂》等。
绮罗香暖;
笙歌翠合。
——宋·卢祖皋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诗人卢祖皋《南乡子》词句联。
盛唐四杰;
大历十才。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下联典指唐·卢纶,工诗,“大历十才子”之一。卢氏宗亲点击进入全球卢氏群
五言通用联
列初唐四杰;
为大国十才。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诗人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纶,工诗文,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露出寒山外;
人归暮雪时。
——唐·卢纶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卢纶《送李端》诗句联。
廉母垂教箴;
眉娘擅神姑。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崔元暐母亲卢氏,曾告诫儿子说:“你做官如果不清白,就就应该活在世上!”下联典指唐代女工艺家卢眉娘,南海人,眉细如线而且长,人称眉娘。擅长刺绣,工巧无比。
姜水源流远;
范阳世泽长。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卢氏大宗祠联。全联典出卢姓的渊源和郡望。
六言通用联
廉母贤垂箴戒;
眉娘号称神姑。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崔元暐母卢氏,戒子为官清廉。下联典指唐·卢眉娘工于绢绣,顺宗谓之“神姑”。
七言通用联
文章出众称八米;
诗品过人列十才。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散骑侍郎卢思道,官至散骑侍郎卒。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纶,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茶曲馨香传后世;
蒲江清远度人间。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卢仝,喜欢饮茶,曾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下联典指南宋词人卢祖皋,庆元年间进士,著有《蒲江集》。
茶歌馨馥名传世;
塞曲悠扬笛唤春。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卢仝,家贫,苦读书,不愿仕进,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下联典指隋代散骑侍郎卢思道。
诗色鲜明塞下曲;
词风朴素蒲江篇。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纶。下联典指宋代诗人卢祖皋,庆元进士。有《蒲江集》。
薄命词追伤晚嫁;
催妆诗幸偶仙人。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宫人卢女,善鼓琴。下联典指唐代元和年间状元卢储。
竹杪飞亭枕石泉;
松坛香雾散茶烟。
——元·卢挚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卢挚《游茅山》诗句联。
自古幽燕无双地:
天下范阳第一州。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题卢姓的发祥地范阳郡。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士林楷模,象贤子千;
词韵风雅,叹美照邻。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兵部郎中卢群事典。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照邻,字升之。
锦标状元,吟咏独别;
白衣卿相,风度自闲。
——佚名撰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状元卢肇,字子发,宜春人。下联典指唐元魏州刺史卢晖的事典。
卢王威灵日朝日头;
庙前溪水长涨长流。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开基始祖宗泰公,自唐代晚期迁居江西虔州虔化县。宗泰公为唐兵部尚书,授赠同平章总诸军事。五代时公之玄孙光稠公者,经梁太祖褒封为五岭开通使,进封为开国侯,追封忠惠广利王。
昔日扶助,后唐主四方平静;
今日韶水,佑黎民百姓安宁。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德贯日月,麻田黎民齐感德;
恩施宇宙,韶溪百姓皆沾恩。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来来往往,赖卢王川流不息;
古古今今,敬神像求之则灵。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范阳卢氏,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汉时期卢氏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后,定居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曹魏时期,设立范阳郡而涿县属之,后世遂称“范阳涿人”(即范阳卢氏的由来)。
一、范阳卢氏的起源
卢氏源出姜姓,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春秋时期,齐国公卿高傒为卢姓始祖,其后人因封地在卢邑而受姓卢氏。彼时,很多姓氏的诞生,都和封地存在直接的关系,比如赵国的先祖,因为封地在赵城,所以就以赵作为国号和姓氏。
公元前385年,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这一历史事件。在此背景下,卢氏、高氏等出自姜姓的姓氏,都遭到了驱逐。离开卢邑以后,卢氏族人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燕地,秦代有五经博士卢敖,其子孙后来迁至涿水之上,定居在涿县,因涿县后属范阳郡,遂为范阳涿人,这就是范阳卢氏的起源。
二、范阳卢氏的地望
范阳卢氏家族世居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一带),因涿县属范阳郡(汉代时为涿郡)管辖,士族称郡望,故得名“范阳卢氏”。涿县原为燕国之涿邑,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一,这里一马平川,良田沃野,是有名的膏腴之地,荆轲刺秦王时献的燕国“督亢”地图就位于这一带。
由此,自春秋战国时期,范阳卢氏在这里世代耕读,子子孙孙繁衍生息,成为举世闻名的望族。对此,在笔者看来,很多古代著名的世家大族,都推动了当地城池的繁荣,比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等。
三、范阳卢氏的发展
范阳卢氏的始祖为东汉名儒卢植,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名列古圣先贤之中。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被誉为范阳卢氏的先祖。
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在东汉末年,卢植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卢植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部落的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由此,对于卢植这位大臣,可谓文武双全之辈。
黄巾起义爆发时,卢植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虽然卢植立下了战功,可是,他后来却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起义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董卓篡夺了朝廷大权。彼时,卢植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卢植去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
魏武帝曹操也十分仰慕卢植,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伐乌桓,途经卢植的家乡涿郡,告当地守令:“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东汉末年社会的剧烈中,卢植作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学问胆识、功勋业绩与品德风范,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世所公认的楷模。尤其是卢植的两位学生——公孙瓒和刘备,更是成为汉末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对此,在笔者看来,能够教出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无疑提升了卢植甚至范阳卢氏的影响力。
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卢植作为范阳卢氏的始祖,直接奠定了卢氏后来作为“北州冠族”“范阳郡望”的基础,开创了范阳卢氏“代代出名士”的基业。
卢植去世后,他的儿子卢毓在曹魏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这堪称位极人臣了。西晋建立后,卢植的孙子卢钦,被晋武帝司马炎册封为尚书仆射,这同样是朝廷重臣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卢植的子孙在魏晋时期均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这促使范阳卢氏一直是“声高冠带,为世盛门”、“闺门之礼,为世所推”。
西晋时期,范阳卢氏还分出了南北两个房支。其中,西晋司空从事中郎,后赵侍中、中书监卢谌长子卢勗的后裔,号称“南祖”。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晋司空从事中郎,后赵侍中、中书监卢谌第四子卢偃的后裔,号称“北祖”。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孝文帝时跻身“卢崔郑王”四姓高门,有“北州冠族”之称,北魏一分为二后,卢靖三子分别担任西魏、北齐、北周三国帝师。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言四海大姓:“崔、卢、王、谢”,范阳卢氏与清河、博陵崔氏并称,仍被视为天下一流高门。作为著名的世家大族,范阳卢氏在唐朝出了八位宰相。比如卢承庆就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成语“宠辱不惊”讲得就是他的故事。
最后,隋唐时期,伴随着科举制的兴起,世家大族已经受到了寒门的冲击。比如武则天执掌大权时,就采用了重用寒门,打击门阀士族的策略,这促使范阳卢氏和其他世家大族一样,整体已经衰落。经过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和变迁,范阳卢氏在北宋时期逐渐告别了朝堂的大舞台。
百家姓。芦。芦是芦苇,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择水而生。芦苇植株高大,茎叶似竹,光滑直立,秆高1至3米,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长10至40厘米,稍下垂,为白绿色或褐色,花期为每年的8月至12月。
以芦为姓,在水一方。
(清)乾隆《缂丝乾隆御制诗鹭立芦汀图》轴
一
芦姓之人 奉齐桓公为始祖
秋日,看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伊人,在水一方”这样唯美无比的句子,总是会在心中流淌。
大片的芦苇郁郁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了霜,心中的挚爱和思念啊,在水的那一方。真佩服古人的智慧和眼光,芦苇坚韧、柔美与低调,最适合表达持之以恒的理想和绵长深厚的情感。
芦苇,就总是安静而坚定地美着。有时,她好似空气,不被感觉到存在,却无时无刻地被需要。她不管出现在何种场合、拥有何种身份,都非常相宜。作为主角,她是在水一方的伊人;作为背景,她的苍芒大气、飘逸昂然,早已铺满人们的心田。她性味甘、寒,无毒,可食可用,可医可药。嫩根和嫩芽清甜爽口;根能治胃热烦闷、噎哕不止;茎、叶能治霍乱呕逆、肺痈烦热、痈疽金疮;花能治鼻衄(nǜ)血崩、上吐下泻等。作为优质大型水泽植物,芦苇以巨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抗逆性,保土固堤,净化水质,为鸟类提供庇护,为浅水鱼虾提供栖息地,是轻型建筑材料和农业用具,还是造纸、造棉、造丝、织席、编帘等的材料。
精致的模样,丰富的内涵,芦苇仿佛人们心中的神。那诗中“伊人”,不论是指代美人,还是代表心中念想,都是以何等出挑的风姿,隐在漫漫无边的芦苇之中啊。读芦苇,可以读出辽远风致,也可以读出望眼欲穿。
所以,以芦为姓,当然也是既美且强,她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吕氏,名小白。他是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当年,齐襄公混乱无道。小白的辅佐者鲍叔牙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候、齐襄公的堂兄弟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被人所杀,国政混乱之时,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登上国君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是钟情于芦苇的。他逃难的莒国芦苇众多,他常去芦苇边,对苇当歌。那对在水一方的执着追求及追求路上的艰难险阻,令他感慨良多,“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理想的翅膀,无论强风如何吹袭,都不会折断。
齐桓公也善用芦苇,白嫩清甜的芦根和芦芽是他喜欢吃的,生吃或清炒;滑爽俊秀的芦叶和芦花是他喜欢用的,叶编席帘,花序做扫帚,花絮填充枕头等。总之,他吃芦根、枕芦花、睡芦席,偶尔有个胃热烦闷、肺气不舒,他就把芦根、芦叶巧妙地煎煮一番,一下子就又神清气爽了。
(清)朱耷《芦雁图》轴
特别是在夺取君位那场异常激烈的斗争中,芦苇以完美的意象,给予齐桓公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当时,鲍叔牙侍奉小白去莒国时,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另一个兄弟公子纠去了鲁国。鲁国听闻齐国无君时,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想让公子纠成为齐国君主,并派管仲另带军队遏阻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暗中射了小白一箭,小白倒地装死,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往齐国赶。夜半时分,惊魂未定的小白透过车窗缝往外看,就是这一眼,令小白好像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原来,车正经过一片宽阔的芦苇丛,那一枝枝芦苇正坦然逍遥,立在天地间,似明珠将暗夜点亮。小白的心终于回归平静。
登上君位后,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把管仲从鲁国接到齐国,与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在谈论过程中,齐桓公被管仲的思想和才华折服,终于不计前嫌,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奋发图强,不断扩充国家实力,经过九合诸侯,树立盟主威信,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局面。
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到前643年在位,共42年。他的后裔,也许是明白他对芦苇的喜爱,有以芦蒲为姓的,后改单姓芦。芦姓尊齐桓公为得姓始祖。
二
芦卢同源 两姓祖上是一家
说芦姓,自然让人想起同音的卢姓。事实上,这两个姓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卢姓的得姓始祖是高傒,而齐桓公是高傒堂侄,因此,芦姓与卢姓同源同宗。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八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约为今山东禹城),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叫“高”,人称“公子高”。吕高的孙子名叫吕傒,字仲,号祖望。吕傒也是齐国的贵族,还被周天子赐封为齐国上卿(正卿),相当于宰相,可以世袭。吕傒执掌军政大权,屡建丰功,被齐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并封之于卢邑(约在今山东长清偏西南),吕傒因而叫做高傒,其子孙均以其封地卢邑为姓,是为卢氏。史籍《元和姓纂》也有相同记载。
卢姓人也和芦姓人一样,都将芦苇视为守护神。而高傒和齐桓公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叔侄、从小相好那么简单。如果没有高傒,齐桓公是难以继位的,因为齐襄公诸儿(齐襄公,姜姓,吕氏,名诸儿)是齐僖公长子,公子纠是次子,小白是第三子,按长幼排,大哥死后,理应是二哥继位,轮不到小白。当初,齐国混乱无主时,高傒第一时间秘密通知小白回国,小白装死蒙骗了鲁军,很快就和前来接应的高傒会合,先入齐都,被高傒等重臣迅速拥立为君主。而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派人飞报鲁国,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便放松了心情,放慢了速度,六天才到达齐国边境,且一到边境,就被高傒毫不客气地给拦了回去。愤怒的鲁庄公和公子纠不甘心失败,组织大军向齐国杀来,高傒继续挺身而出,力主迎战,并亲自指挥作战,在乾时(约为今山东临沂沂水)将鲁国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还从侧翼迂回,截断鲁军归路,使近万鲁军成为瓮中之鳖,迫使鲁庄公妥协,满足了齐桓公提出的所有条件,包括处死公子纠、交出管仲等。
对于齐桓公,高傒就像芦苇坚定地立在水边一样,给予着强有力的支持。他也是齐桓公富民强国、称霸诸侯的宏图大业中任用的一批最重要的人才之一。《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桓公即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齐桓公终生感激高傒。芦姓卢姓,也非常敬重高傒。
三
融合通用 草头虎头古难分
芦卢两姓,不仅同源,还在2000多年的传承中,有过通用、并用、甚至融为一体的历史。就连很多芦姓或卢姓,都说不清自己的姓氏到底应该写成哪个字,是“草”字头的“芦”,还是“虎”字头的“卢”?
芦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约第115位,在几千个姓氏中算是“排名靠前”了。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不算少了。然而,古代文献中却无芦姓名人记载,现今能查到的也只有明代金吾后卫前所千户芦才兴和清朝乾隆年间进士芦荫文。这与芦姓起源时间较早、人口较多的特征不符。而反观卢姓,自得姓以来,名人众多。其中,既有具备政治才能的,如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卢绾(楚汉战争中,官至太尉,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被封为燕王)、惟一称过帝的卢芳(地方割据首领,曾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等;也有具备文学才能的,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宋代诗人卢祖皋、元代文学家卢挚等。虽说卢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约第42位、位于芦姓之前,但从姓氏发展规律来看,两个姓氏的历代名人相差不至于如此悬殊。
唯一能说得通的解释是,古代不少芦姓改姓了卢姓,当代又有很多卢姓写成了芦姓。
历史上,芦姓除了是齐桓公的后裔,还有一支出自北魏时期的鲜卑族莫芦氏。莫芦氏南迁后,改为单姓“草”字头“芦”。此后,一部分融合到齐桓公后裔的“芦”姓中;另有一部分则又将“草”字头“芦”改为“虎”字头“卢”,融合到高傒后裔的“卢”姓中。
古代汉语里,“卢”与“芦”是同义词,“卢”“芦”“泸”可通用。例如,四川省有个芦山县,最早约于公元前316年建县,秦惠文王时期以卢山、泸山、芦山等交替为县名。《辞海》(1979年版)对“芦山县”的解释为:“隋置卢山县,元改泸山县,明改芦山县”;对“芦沟桥”的解释是:“芦沟桥,一称卢沟桥。”清政府与比利时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签订《芦(沟桥)汉(口)铁路借款合同》,即写的芦沟桥。乾隆皇帝有题词为“卢沟晓月”的石碑,至今仍矗立在芦沟桥头,也说明“卢”与“芦”在清代仍然通用。
1949年以前,中国使用繁体字,人们在书写姓氏时,往往图简便省事,把繁体虎字头的“盧”简写成“芦”。后来,中国实行文字改革,推行简化汉字,“盧”简化成“卢”,但一些人仍习惯用草头“芦”,久之成自然,许多“卢”姓便衍变成了“芦”姓。甚至,出现了同一族或同一家两个卢(芦)姓的情况。
芦姓和卢姓的这种关系,也好像《诗经·蒹葭》中蒹和葭。这本来是两种植物,蒹指没长穗的荻,葭指初生的芦苇。芦苇和荻都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是芦苇属,荻是荻属,荻没有芦苇高大,但两者长相十分相似,又生于水边,习性、用途也相似,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她们并称为“芦苇”,《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也说蒹是没有长穗的芦苇。西汉学者毛苌的《诗疏》把芦、苇、葭作了这样的解释和区分:“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芦者,色卢黑也。葭者,嘉美也。”
所以,当蒹与葭这高低有致的植物相伴在水云间,飘摇舒展的时候,我们就遥望在水一方吧。芦姓和卢姓,分得清还是分不清,又有什么关系呢?
(责编:沈沣)
百家姓。芦。芦是芦苇,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择水而生。芦苇植株高大,茎叶似竹,光滑直立,秆高1至3米,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长10至40厘米,稍下垂,为白绿色或褐色,花期为每年的8月至12月。
以芦为姓,在水一方。
(清)乾隆《缂丝乾隆御制诗鹭立芦汀图》轴
一
芦姓之人 奉齐桓公为始祖
秋日,看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伊人,在水一方”这样唯美无比的句子,总是会在心中流淌。
大片的芦苇郁郁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了霜,心中的挚爱和思念啊,在水的那一方。真佩服古人的智慧和眼光,芦苇坚韧、柔美与低调,最适合表达持之以恒的理想和绵长深厚的情感。
芦苇,就总是安静而坚定地美着。有时,她好似空气,不被感觉到存在,却无时无刻地被需要。她不管出现在何种场合、拥有何种身份,都非常相宜。作为主角,她是在水一方的伊人;作为背景,她的苍芒大气、飘逸昂然,早已铺满人们的心田。她性味甘、寒,无毒,可食可用,可医可药。嫩根和嫩芽清甜爽口;根能治胃热烦闷、噎哕不止;茎、叶能治霍乱呕逆、肺痈烦热、痈疽金疮;花能治鼻衄(nǜ)血崩、上吐下泻等。作为优质大型水泽植物,芦苇以巨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抗逆性,保土固堤,净化水质,为鸟类提供庇护,为浅水鱼虾提供栖息地,是轻型建筑材料和农业用具,还是造纸、造棉、造丝、织席、编帘等的材料。
精致的模样,丰富的内涵,芦苇仿佛人们心中的神。那诗中“伊人”,不论是指代美人,还是代表心中念想,都是以何等出挑的风姿,隐在漫漫无边的芦苇之中啊。读芦苇,可以读出辽远风致,也可以读出望眼欲穿。
所以,以芦为姓,当然也是既美且强,她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吕氏,名小白。他是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当年,齐襄公混乱无道。小白的辅佐者鲍叔牙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候、齐襄公的堂兄弟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被人所杀,国政混乱之时,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登上国君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是钟情于芦苇的。他逃难的莒国芦苇众多,他常去芦苇边,对苇当歌。那对在水一方的执着追求及追求路上的艰难险阻,令他感慨良多,“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理想的翅膀,无论强风如何吹袭,都不会折断。
齐桓公也善用芦苇,白嫩清甜的芦根和芦芽是他喜欢吃的,生吃或清炒;滑爽俊秀的芦叶和芦花是他喜欢用的,叶编席帘,花序做扫帚,花絮填充枕头等。总之,他吃芦根、枕芦花、睡芦席,偶尔有个胃热烦闷、肺气不舒,他就把芦根、芦叶巧妙地煎煮一番,一下子就又神清气爽了。
(清)朱耷《芦雁图》轴
特别是在夺取君位那场异常激烈的斗争中,芦苇以完美的意象,给予齐桓公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当时,鲍叔牙侍奉小白去莒国时,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另一个兄弟公子纠去了鲁国。鲁国听闻齐国无君时,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想让公子纠成为齐国君主,并派管仲另带军队遏阻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暗中射了小白一箭,小白倒地装死,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往齐国赶。夜半时分,惊魂未定的小白透过车窗缝往外看,就是这一眼,令小白好像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原来,车正经过一片宽阔的芦苇丛,那一枝枝芦苇正坦然逍遥,立在天地间,似明珠将暗夜点亮。小白的心终于回归平静。
登上君位后,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把管仲从鲁国接到齐国,与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在谈论过程中,齐桓公被管仲的思想和才华折服,终于不计前嫌,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奋发图强,不断扩充国家实力,经过九合诸侯,树立盟主威信,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局面。
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到前643年在位,共42年。他的后裔,也许是明白他对芦苇的喜爱,有以芦蒲为姓的,后改单姓芦。芦姓尊齐桓公为得姓始祖。
二
芦卢同源 两姓祖上是一家
说芦姓,自然让人想起同音的卢姓。事实上,这两个姓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卢姓的得姓始祖是高傒,而齐桓公是高傒堂侄,因此,芦姓与卢姓同源同宗。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八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约为今山东禹城),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叫“高”,人称“公子高”。吕高的孙子名叫吕傒,字仲,号祖望。吕傒也是齐国的贵族,还被周天子赐封为齐国上卿(正卿),相当于宰相,可以世袭。吕傒执掌军政大权,屡建丰功,被齐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并封之于卢邑(约在今山东长清偏西南),吕傒因而叫做高傒,其子孙均以其封地卢邑为姓,是为卢氏。史籍《元和姓纂》也有相同记载。
卢姓人也和芦姓人一样,都将芦苇视为守护神。而高傒和齐桓公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叔侄、从小相好那么简单。如果没有高傒,齐桓公是难以继位的,因为齐襄公诸儿(齐襄公,姜姓,吕氏,名诸儿)是齐僖公长子,公子纠是次子,小白是第三子,按长幼排,大哥死后,理应是二哥继位,轮不到小白。当初,齐国混乱无主时,高傒第一时间秘密通知小白回国,小白装死蒙骗了鲁军,很快就和前来接应的高傒会合,先入齐都,被高傒等重臣迅速拥立为君主。而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派人飞报鲁国,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便放松了心情,放慢了速度,六天才到达齐国边境,且一到边境,就被高傒毫不客气地给拦了回去。愤怒的鲁庄公和公子纠不甘心失败,组织大军向齐国杀来,高傒继续挺身而出,力主迎战,并亲自指挥作战,在乾时(约为今山东临沂沂水)将鲁国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还从侧翼迂回,截断鲁军归路,使近万鲁军成为瓮中之鳖,迫使鲁庄公妥协,满足了齐桓公提出的所有条件,包括处死公子纠、交出管仲等。
对于齐桓公,高傒就像芦苇坚定地立在水边一样,给予着强有力的支持。他也是齐桓公富民强国、称霸诸侯的宏图大业中任用的一批最重要的人才之一。《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桓公即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齐桓公终生感激高傒。芦姓卢姓,也非常敬重高傒。
三
融合通用 草头虎头古难分
芦卢两姓,不仅同源,还在2000多年的传承中,有过通用、并用、甚至融为一体的历史。就连很多芦姓或卢姓,都说不清自己的姓氏到底应该写成哪个字,是“草”字头的“芦”,还是“虎”字头的“卢”?
芦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约第115位,在几千个姓氏中算是“排名靠前”了。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不算少了。然而,古代文献中却无芦姓名人记载,现今能查到的也只有明代金吾后卫前所千户芦才兴和清朝乾隆年间进士芦荫文。这与芦姓起源时间较早、人口较多的特征不符。而反观卢姓,自得姓以来,名人众多。其中,既有具备政治才能的,如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卢绾(楚汉战争中,官至太尉,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被封为燕王)、惟一称过帝的卢芳(地方割据首领,曾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等;也有具备文学才能的,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宋代诗人卢祖皋、元代文学家卢挚等。虽说卢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约第42位、位于芦姓之前,但从姓氏发展规律来看,两个姓氏的历代名人相差不至于如此悬殊。
唯一能说得通的解释是,古代不少芦姓改姓了卢姓,当代又有很多卢姓写成了芦姓。
历史上,芦姓除了是齐桓公的后裔,还有一支出自北魏时期的鲜卑族莫芦氏。莫芦氏南迁后,改为单姓“草”字头“芦”。此后,一部分融合到齐桓公后裔的“芦”姓中;另有一部分则又将“草”字头“芦”改为“虎”字头“卢”,融合到高傒后裔的“卢”姓中。
古代汉语里,“卢”与“芦”是同义词,“卢”“芦”“泸”可通用。例如,四川省有个芦山县,最早约于公元前316年建县,秦惠文王时期以卢山、泸山、芦山等交替为县名。《辞海》(1979年版)对“芦山县”的解释为:“隋置卢山县,元改泸山县,明改芦山县”;对“芦沟桥”的解释是:“芦沟桥,一称卢沟桥。”清政府与比利时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签订《芦(沟桥)汉(口)铁路借款合同》,即写的芦沟桥。乾隆皇帝有题词为“卢沟晓月”的石碑,至今仍矗立在芦沟桥头,也说明“卢”与“芦”在清代仍然通用。
1949年以前,中国使用繁体字,人们在书写姓氏时,往往图简便省事,把繁体虎字头的“盧”简写成“芦”。后来,中国实行文字改革,推行简化汉字,“盧”简化成“卢”,但一些人仍习惯用草头“芦”,久之成自然,许多“卢”姓便衍变成了“芦”姓。甚至,出现了同一族或同一家两个卢(芦)姓的情况。
芦姓和卢姓的这种关系,也好像《诗经·蒹葭》中蒹和葭。这本来是两种植物,蒹指没长穗的荻,葭指初生的芦苇。芦苇和荻都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是芦苇属,荻是荻属,荻没有芦苇高大,但两者长相十分相似,又生于水边,习性、用途也相似,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她们并称为“芦苇”,《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也说蒹是没有长穗的芦苇。西汉学者毛苌的《诗疏》把芦、苇、葭作了这样的解释和区分:“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芦者,色卢黑也。葭者,嘉美也。”
所以,当蒹与葭这高低有致的植物相伴在水云间,飘摇舒展的时候,我们就遥望在水一方吧。芦姓和卢姓,分得清还是分不清,又有什么关系呢?
(责编:沈沣)
看星座运势的软件叫什么 合八字婚姻免费算婚 合八字婚姻免费算婚期 婚姻合八字免费 属牛生肖五行及出生年份大全图片 属牛生肖五行及出生年份大全女 属牛的生肖五行和年份 属龙白羊座和属猴射手座姻缘指数解析一样吗 属龙白羊座和属猴射手座姻缘指数解析对比 1987属兔人永远最旺的颜色 属虎白羊座和属虎处女座在一起好不好呢 属虎白羊座和属虎处女座在一起好不好呀 1990年属马的交运时间芒种 1990年属马的交运时间一般在芒种几点 1990年属马的交运时间是几点 办公室风水座位能不能背对马路呢 办公桌背对马路好吗 办公室座位能不能背对窗户 属猴白羊座和属兔双鱼座爱情运势分析 属猴白羊座和属兔双鱼座爱情运势分析图 属猴白羊座和属兔双鱼座爱情运势分析对比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