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张良隐山解签工作(张良隐山解签)

发布时间:2024-06-12 10:51:10作者:心若向阳来源:互联网

张良隐山解签工作(张良隐山解签)

本文目录一览:

张良助刘邦功成后急流勇退隐居白云山,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名利权位

人生唯有经营,才会走向完美。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父亲都曾做过韩国宰相。可是韩国被秦灭亡后,张良瞬间就从云端跌落尘埃,往日荣华皆成浮云。国仇家恨,岂能不报?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张良的声名就广为大家所知。这应该是一次成功的策划,虽然离成功只差那么一点点,但是却在后来的反秦义士中奠定了张良的江湖地位。单枪匹马,想要解决国仇家恨,那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介书生,张良不可能振臂一呼,挑起反秦的大旗,因此依附于某个军事集团做幕僚,借力打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就成了张良的最佳选择。

图注: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汉高祖刘邦对留侯张良的评价。如果没有张良的出谋划策,在楚汉相争中,还不一定鹿死谁手呢?从鸿门宴,峣关、蓝田之战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些让人叫绝的谋划,哪一桩没有张良的贡献呢?说到底,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刘邦善于识人用人,因此才得以在秦朝末年的大争之世中脱颖而出,以弱胜强,最终击败有勇无谋的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的开国君主。张良先帮着刘邦与秦朝斗;又帮着刘邦与项羽斗;又帮着刘邦、吕后与功臣斗;同时还要留一份心思与刘邦、吕后斗。张良在斗争中,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自己。

图注:刘邦

张良作为智慧的化身,历代谋士的典范,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功成名就后却能全身而退,这在鸟尽弓藏的西汉初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张良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得到了黄石公赠予的《素书》。《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素书》不仅是一部修身处事的格言集,而且是一部治国统军的政论书。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素书》得天下,这就是张良得以功成名就的原因。张良及其事迹,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甚至被神话为白云祖师,位列仙班,然而关于张良和《素书》之间的前因后果,知道的人就不甚了了了。

图注:张良纳履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图注:张良拾履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者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张良帮助刘邦统一天下,被封为留侯,但他不恋高官显贵,毅然退隐从黄石公学道。刘邦统一天下后,重用皇室宗亲,力排异姓。谋士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辞去朝中要职,经西安、宝鸡,翻秦岭到川西北绵竹。张良来到白云山,见翠柏苍松,林深树密,山泉叮咚,古藤缠树,正行之间,密林里歌声传出:“我无功名我无烦,朝暮独行白云间。恩怨原本无形锁,又有几人能悟穿?”张良惊诧,便急急匆匆攀藤爬岩望声而寻。

图注:四川群山

林中一位老者,须发皆白,肌肤如玉,面无褶皱,唇红齿白,目闪童光,布袍长袜,手执松枝细嚼,津津有味。

张良拱手:“请问老人家,可是你唱歌?”

老者点头,再问名讳,老者答:“不知前秦后汉,不记春夏秋冬,不与百家争姓,呼吾山翁即是。”张良恳请指点迷津。

山翁回道:“人间有正道,何必问迷津!”张良跪地,求拜山翁为师。

山翁怒目圆睁:“深山老林茅棚草根为伴,汝乃国家重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来此荒山野岭有何益?”

张良又说:“仕途险恶,不宜争斗,愿隐白云,千秋不悔!”山翁闭目不答。

张良长跪不起,又说:“师若不允,我也不愿生!”说罢叩头触地有声。

山翁叹惜:“此子心坚如铁”,这时山翁面色骤变,按住胸口惊叫:“疼死我了!”

张良急忙扶住:“请问何药可治你病?”山翁手指山顶说:“前有九顶雪峰,摘两粒冰珠服下即可”。

张良背负山翁,脚踏悬岩,手抓荆条,汗如雨下。

图注:白云山山路

突然,张良脚陷石缝,拔不动了,鞋子如胶沾住。山翁叹息:“名利皆忘,何惜一只鞋?”张良将脚从鞋中抽出,那只鞋与石头已长在一起,天衣无缝(后来人们把这里叫“一只鞋”)。匆忙之间,张良突觉背上的人不在了,抬头一望,大惊,山翁怎么端立云中抚须大笑,再一细看,原来自号山翁的老人即是日夜思念的黄石公,张良连忙叩头再拜。

张良随黄石公来到白云山顶,结茅为棚,修仙练道,采雪莲,摘灵芝,采天地之灵气,与狼虫同行,求长生不老之身,后人称张良为“白云祖师”。清代名士李调元赞道:“一战回青海,千秋隐白云。命悬无量佛,胆落大将军。名利关头醒,仙凡洞口分。当年留胜迹,轶事记趣闻。”

白云山位于绵竹西北部前山区,属龙门山脉前山地带,山势险峻,因常有白云缭绕,故名。山顶平坦开阔,在白云山风景区,我们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飞雾和彩霞,高山斜谷的旖旎风光,会让你感到如入仙境,留恋忘返。白云山山顶有白云观,由于沧桑变化,原观不存。明代由祥惺老和尚重修。祥惺老和尚,曾任绵竹守备(武官)继任绵竹邑令,因看破红尘,在白云观出家为僧。

图注:老熊沟附近佛像

在修白云观时,挖土发现宋神宗时期庙记石碑一道,始知此寺名“雷音寺”。碑记安史之乱唐明皇避幸蜀地时,有长安进士随驾入川,看破红尘,在白云山雷音寺为僧。祥惺老和尚在山腰新建雷音寺(今址)也因战乱时毁时修。到清代又扩建整修殿堂,期间,更名为钟云庵,后又称“雷音寺”。白云山的自然景观很多,独具一格,变幻莫测。

关于白云山,很多年前我也是只闻其名,连它在哪个方向也不知道。小时候,天气晴好时,在西北方向就能看见层层叠叠的群山,起伏的线条非常优美。傍晚夕阳西下,太阳也是消失在这些群山后面。山上有些什么东西?山的另一面又是什么?这些于我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最离奇的解释,莫过于说我们的脚下还住着扫把人,太阳落山,就是给他们照亮去了。

图注:山路

那时候,女孩子课余跳皮筋,边跳边念儿歌“马兰花开二十一”。男孩子则会做游戏,两人面对面,双手搭在对方肩膀上。多人依次排列,则会形成一座人形拱洞。一个孩子从前朝后钻过来,大家一起念儿歌,跟白云山有关。儿歌大意是:“安安鹅蛋,你在哪里坐?我在白云山上坐。白云山,有好高?千尺万尺高。几匹骡子几匹马?七匹骡子八匹马。安安请你来耍一耍?安安不得空,请你钻狗洞。”如果说完“狗洞”这两个字,钻拱桥的孩子还没有钻出来,那他就惨了,人形拱桥会自然将他锁住,使其动弹不等。这意味着,这个孩子游戏失败了,自然会受到一些惩罚。惩罚完毕,游戏继续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倒还有趣。要到安安所在的白云山上,居然中途需要七匹骡子八匹马轮流出力,可见白云山之高。其实,白云山海拔2303米,并不算好高,但是上白云山却很艰难。

图注:张良像

直到2008年5月1日,我才跟几位同学骑摩托车上了白云山。从绵竹武都吉祥寺侧的简易公路进山,经过老熊沟、红岩煤矿矿场,一直沿着山路朝前走,即可辗转登顶。红岩煤矿矿场以下山路,可容两辆汽车通过。红岩煤矿矿场之上,山路陡然变狭窄,就只有一辆汽车宽度了,会车相当困难。摩托车当然不存在这些问题,我们把档位调到二三档,就这样艰难地上了白云山。登上山顶,你会有莫大的成就感,特别惬意。如果是徒步上山的,这种感受可能会更加明显。山上有一座简易寺庙,香客较少,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的游客。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在白云山顶搭帐篷住一晚,这样可以看落日,欣赏城市夜景以及等待第二天的日出。360度的观景平台,不亚于前几年暴热的牛背山。还好我们命大,如果再晚几天,汶川特大地震就可能把我们埋在白云山了。现在想来,仍然感到庆幸。

图注:张良剧照

地震之后,白云山成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落石那是常事。不过,白云山的景色确实迷人,特别是冬天的雪景,仍然吸引着很多的徒步客上去观景。据说,山上的寺庙已经废弃了。有个姓肖的中年男子住在山上,专门为徒步游客服务,上去之后可吃到干净饭菜和饮水,也算不错了。不过,这可就难为老肖了,毕竟游客不会天天上来。一个人住在上面,哪怕每天面对云海、日出这样的美景,没有人交流,该多寂寞呀。(彭忠富/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张良助刘邦功成后急流勇退隐居白云山,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名利权位

人生唯有经营,才会走向完美。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父亲都曾做过韩国宰相。可是韩国被秦灭亡后,张良瞬间就从云端跌落尘埃,往日荣华皆成浮云。国仇家恨,岂能不报?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张良的声名就广为大家所知。这应该是一次成功的策划,虽然离成功只差那么一点点,但是却在后来的反秦义士中奠定了张良的江湖地位。单枪匹马,想要解决国仇家恨,那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介书生,张良不可能振臂一呼,挑起反秦的大旗,因此依附于某个军事集团做幕僚,借力打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就成了张良的最佳选择。

图注: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汉高祖刘邦对留侯张良的评价。如果没有张良的出谋划策,在楚汉相争中,还不一定鹿死谁手呢?从鸿门宴,峣关、蓝田之战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些让人叫绝的谋划,哪一桩没有张良的贡献呢?说到底,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刘邦善于识人用人,因此才得以在秦朝末年的大争之世中脱颖而出,以弱胜强,最终击败有勇无谋的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的开国君主。张良先帮着刘邦与秦朝斗;又帮着刘邦与项羽斗;又帮着刘邦、吕后与功臣斗;同时还要留一份心思与刘邦、吕后斗。张良在斗争中,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自己。

图注:刘邦

张良作为智慧的化身,历代谋士的典范,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功成名就后却能全身而退,这在鸟尽弓藏的西汉初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张良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得到了黄石公赠予的《素书》。《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素书》不仅是一部修身处事的格言集,而且是一部治国统军的政论书。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素书》得天下,这就是张良得以功成名就的原因。张良及其事迹,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甚至被神话为白云祖师,位列仙班,然而关于张良和《素书》之间的前因后果,知道的人就不甚了了了。

图注:张良纳履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图注:张良拾履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者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张良帮助刘邦统一天下,被封为留侯,但他不恋高官显贵,毅然退隐从黄石公学道。刘邦统一天下后,重用皇室宗亲,力排异姓。谋士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辞去朝中要职,经西安、宝鸡,翻秦岭到川西北绵竹。张良来到白云山,见翠柏苍松,林深树密,山泉叮咚,古藤缠树,正行之间,密林里歌声传出:“我无功名我无烦,朝暮独行白云间。恩怨原本无形锁,又有几人能悟穿?”张良惊诧,便急急匆匆攀藤爬岩望声而寻。

图注:四川群山

林中一位老者,须发皆白,肌肤如玉,面无褶皱,唇红齿白,目闪童光,布袍长袜,手执松枝细嚼,津津有味。

张良拱手:“请问老人家,可是你唱歌?”

老者点头,再问名讳,老者答:“不知前秦后汉,不记春夏秋冬,不与百家争姓,呼吾山翁即是。”张良恳请指点迷津。

山翁回道:“人间有正道,何必问迷津!”张良跪地,求拜山翁为师。

山翁怒目圆睁:“深山老林茅棚草根为伴,汝乃国家重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来此荒山野岭有何益?”

张良又说:“仕途险恶,不宜争斗,愿隐白云,千秋不悔!”山翁闭目不答。

张良长跪不起,又说:“师若不允,我也不愿生!”说罢叩头触地有声。

山翁叹惜:“此子心坚如铁”,这时山翁面色骤变,按住胸口惊叫:“疼死我了!”

张良急忙扶住:“请问何药可治你病?”山翁手指山顶说:“前有九顶雪峰,摘两粒冰珠服下即可”。

张良背负山翁,脚踏悬岩,手抓荆条,汗如雨下。

图注:白云山山路

突然,张良脚陷石缝,拔不动了,鞋子如胶沾住。山翁叹息:“名利皆忘,何惜一只鞋?”张良将脚从鞋中抽出,那只鞋与石头已长在一起,天衣无缝(后来人们把这里叫“一只鞋”)。匆忙之间,张良突觉背上的人不在了,抬头一望,大惊,山翁怎么端立云中抚须大笑,再一细看,原来自号山翁的老人即是日夜思念的黄石公,张良连忙叩头再拜。

张良随黄石公来到白云山顶,结茅为棚,修仙练道,采雪莲,摘灵芝,采天地之灵气,与狼虫同行,求长生不老之身,后人称张良为“白云祖师”。清代名士李调元赞道:“一战回青海,千秋隐白云。命悬无量佛,胆落大将军。名利关头醒,仙凡洞口分。当年留胜迹,轶事记趣闻。”

白云山位于绵竹西北部前山区,属龙门山脉前山地带,山势险峻,因常有白云缭绕,故名。山顶平坦开阔,在白云山风景区,我们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飞雾和彩霞,高山斜谷的旖旎风光,会让你感到如入仙境,留恋忘返。白云山山顶有白云观,由于沧桑变化,原观不存。明代由祥惺老和尚重修。祥惺老和尚,曾任绵竹守备(武官)继任绵竹邑令,因看破红尘,在白云观出家为僧。

图注:老熊沟附近佛像

在修白云观时,挖土发现宋神宗时期庙记石碑一道,始知此寺名“雷音寺”。碑记安史之乱唐明皇避幸蜀地时,有长安进士随驾入川,看破红尘,在白云山雷音寺为僧。祥惺老和尚在山腰新建雷音寺(今址)也因战乱时毁时修。到清代又扩建整修殿堂,期间,更名为钟云庵,后又称“雷音寺”。白云山的自然景观很多,独具一格,变幻莫测。

关于白云山,很多年前我也是只闻其名,连它在哪个方向也不知道。小时候,天气晴好时,在西北方向就能看见层层叠叠的群山,起伏的线条非常优美。傍晚夕阳西下,太阳也是消失在这些群山后面。山上有些什么东西?山的另一面又是什么?这些于我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最离奇的解释,莫过于说我们的脚下还住着扫把人,太阳落山,就是给他们照亮去了。

图注:山路

那时候,女孩子课余跳皮筋,边跳边念儿歌“马兰花开二十一”。男孩子则会做游戏,两人面对面,双手搭在对方肩膀上。多人依次排列,则会形成一座人形拱洞。一个孩子从前朝后钻过来,大家一起念儿歌,跟白云山有关。儿歌大意是:“安安鹅蛋,你在哪里坐?我在白云山上坐。白云山,有好高?千尺万尺高。几匹骡子几匹马?七匹骡子八匹马。安安请你来耍一耍?安安不得空,请你钻狗洞。”如果说完“狗洞”这两个字,钻拱桥的孩子还没有钻出来,那他就惨了,人形拱桥会自然将他锁住,使其动弹不等。这意味着,这个孩子游戏失败了,自然会受到一些惩罚。惩罚完毕,游戏继续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倒还有趣。要到安安所在的白云山上,居然中途需要七匹骡子八匹马轮流出力,可见白云山之高。其实,白云山海拔2303米,并不算好高,但是上白云山却很艰难。

图注:张良像

直到2008年5月1日,我才跟几位同学骑摩托车上了白云山。从绵竹武都吉祥寺侧的简易公路进山,经过老熊沟、红岩煤矿矿场,一直沿着山路朝前走,即可辗转登顶。红岩煤矿矿场以下山路,可容两辆汽车通过。红岩煤矿矿场之上,山路陡然变狭窄,就只有一辆汽车宽度了,会车相当困难。摩托车当然不存在这些问题,我们把档位调到二三档,就这样艰难地上了白云山。登上山顶,你会有莫大的成就感,特别惬意。如果是徒步上山的,这种感受可能会更加明显。山上有一座简易寺庙,香客较少,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的游客。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在白云山顶搭帐篷住一晚,这样可以看落日,欣赏城市夜景以及等待第二天的日出。360度的观景平台,不亚于前几年暴热的牛背山。还好我们命大,如果再晚几天,汶川特大地震就可能把我们埋在白云山了。现在想来,仍然感到庆幸。

图注:张良剧照

地震之后,白云山成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落石那是常事。不过,白云山的景色确实迷人,特别是冬天的雪景,仍然吸引着很多的徒步客上去观景。据说,山上的寺庙已经废弃了。有个姓肖的中年男子住在山上,专门为徒步游客服务,上去之后可吃到干净饭菜和饮水,也算不错了。不过,这可就难为老肖了,毕竟游客不会天天上来。一个人住在上面,哪怕每天面对云海、日出这样的美景,没有人交流,该多寂寞呀。(彭忠富/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张良助刘邦功成后急流勇退隐居白云山,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名利权位

人生唯有经营,才会走向完美。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父亲都曾做过韩国宰相。可是韩国被秦灭亡后,张良瞬间就从云端跌落尘埃,往日荣华皆成浮云。国仇家恨,岂能不报?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张良的声名就广为大家所知。这应该是一次成功的策划,虽然离成功只差那么一点点,但是却在后来的反秦义士中奠定了张良的江湖地位。单枪匹马,想要解决国仇家恨,那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介书生,张良不可能振臂一呼,挑起反秦的大旗,因此依附于某个军事集团做幕僚,借力打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就成了张良的最佳选择。

图注: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汉高祖刘邦对留侯张良的评价。如果没有张良的出谋划策,在楚汉相争中,还不一定鹿死谁手呢?从鸿门宴,峣关、蓝田之战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些让人叫绝的谋划,哪一桩没有张良的贡献呢?说到底,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刘邦善于识人用人,因此才得以在秦朝末年的大争之世中脱颖而出,以弱胜强,最终击败有勇无谋的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的开国君主。张良先帮着刘邦与秦朝斗;又帮着刘邦与项羽斗;又帮着刘邦、吕后与功臣斗;同时还要留一份心思与刘邦、吕后斗。张良在斗争中,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自己。

图注:刘邦

张良作为智慧的化身,历代谋士的典范,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功成名就后却能全身而退,这在鸟尽弓藏的西汉初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张良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得到了黄石公赠予的《素书》。《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素书》不仅是一部修身处事的格言集,而且是一部治国统军的政论书。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素书》得天下,这就是张良得以功成名就的原因。张良及其事迹,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甚至被神话为白云祖师,位列仙班,然而关于张良和《素书》之间的前因后果,知道的人就不甚了了了。

图注:张良纳履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图注:张良拾履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者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张良帮助刘邦统一天下,被封为留侯,但他不恋高官显贵,毅然退隐从黄石公学道。刘邦统一天下后,重用皇室宗亲,力排异姓。谋士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辞去朝中要职,经西安、宝鸡,翻秦岭到川西北绵竹。张良来到白云山,见翠柏苍松,林深树密,山泉叮咚,古藤缠树,正行之间,密林里歌声传出:“我无功名我无烦,朝暮独行白云间。恩怨原本无形锁,又有几人能悟穿?”张良惊诧,便急急匆匆攀藤爬岩望声而寻。

图注:四川群山

林中一位老者,须发皆白,肌肤如玉,面无褶皱,唇红齿白,目闪童光,布袍长袜,手执松枝细嚼,津津有味。

张良拱手:“请问老人家,可是你唱歌?”

老者点头,再问名讳,老者答:“不知前秦后汉,不记春夏秋冬,不与百家争姓,呼吾山翁即是。”张良恳请指点迷津。

山翁回道:“人间有正道,何必问迷津!”张良跪地,求拜山翁为师。

山翁怒目圆睁:“深山老林茅棚草根为伴,汝乃国家重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来此荒山野岭有何益?”

张良又说:“仕途险恶,不宜争斗,愿隐白云,千秋不悔!”山翁闭目不答。

张良长跪不起,又说:“师若不允,我也不愿生!”说罢叩头触地有声。

山翁叹惜:“此子心坚如铁”,这时山翁面色骤变,按住胸口惊叫:“疼死我了!”

张良急忙扶住:“请问何药可治你病?”山翁手指山顶说:“前有九顶雪峰,摘两粒冰珠服下即可”。

张良背负山翁,脚踏悬岩,手抓荆条,汗如雨下。

图注:白云山山路

突然,张良脚陷石缝,拔不动了,鞋子如胶沾住。山翁叹息:“名利皆忘,何惜一只鞋?”张良将脚从鞋中抽出,那只鞋与石头已长在一起,天衣无缝(后来人们把这里叫“一只鞋”)。匆忙之间,张良突觉背上的人不在了,抬头一望,大惊,山翁怎么端立云中抚须大笑,再一细看,原来自号山翁的老人即是日夜思念的黄石公,张良连忙叩头再拜。

张良随黄石公来到白云山顶,结茅为棚,修仙练道,采雪莲,摘灵芝,采天地之灵气,与狼虫同行,求长生不老之身,后人称张良为“白云祖师”。清代名士李调元赞道:“一战回青海,千秋隐白云。命悬无量佛,胆落大将军。名利关头醒,仙凡洞口分。当年留胜迹,轶事记趣闻。”

白云山位于绵竹西北部前山区,属龙门山脉前山地带,山势险峻,因常有白云缭绕,故名。山顶平坦开阔,在白云山风景区,我们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飞雾和彩霞,高山斜谷的旖旎风光,会让你感到如入仙境,留恋忘返。白云山山顶有白云观,由于沧桑变化,原观不存。明代由祥惺老和尚重修。祥惺老和尚,曾任绵竹守备(武官)继任绵竹邑令,因看破红尘,在白云观出家为僧。

图注:老熊沟附近佛像

在修白云观时,挖土发现宋神宗时期庙记石碑一道,始知此寺名“雷音寺”。碑记安史之乱唐明皇避幸蜀地时,有长安进士随驾入川,看破红尘,在白云山雷音寺为僧。祥惺老和尚在山腰新建雷音寺(今址)也因战乱时毁时修。到清代又扩建整修殿堂,期间,更名为钟云庵,后又称“雷音寺”。白云山的自然景观很多,独具一格,变幻莫测。

关于白云山,很多年前我也是只闻其名,连它在哪个方向也不知道。小时候,天气晴好时,在西北方向就能看见层层叠叠的群山,起伏的线条非常优美。傍晚夕阳西下,太阳也是消失在这些群山后面。山上有些什么东西?山的另一面又是什么?这些于我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最离奇的解释,莫过于说我们的脚下还住着扫把人,太阳落山,就是给他们照亮去了。

图注:山路

那时候,女孩子课余跳皮筋,边跳边念儿歌“马兰花开二十一”。男孩子则会做游戏,两人面对面,双手搭在对方肩膀上。多人依次排列,则会形成一座人形拱洞。一个孩子从前朝后钻过来,大家一起念儿歌,跟白云山有关。儿歌大意是:“安安鹅蛋,你在哪里坐?我在白云山上坐。白云山,有好高?千尺万尺高。几匹骡子几匹马?七匹骡子八匹马。安安请你来耍一耍?安安不得空,请你钻狗洞。”如果说完“狗洞”这两个字,钻拱桥的孩子还没有钻出来,那他就惨了,人形拱桥会自然将他锁住,使其动弹不等。这意味着,这个孩子游戏失败了,自然会受到一些惩罚。惩罚完毕,游戏继续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倒还有趣。要到安安所在的白云山上,居然中途需要七匹骡子八匹马轮流出力,可见白云山之高。其实,白云山海拔2303米,并不算好高,但是上白云山却很艰难。

图注:张良像

直到2008年5月1日,我才跟几位同学骑摩托车上了白云山。从绵竹武都吉祥寺侧的简易公路进山,经过老熊沟、红岩煤矿矿场,一直沿着山路朝前走,即可辗转登顶。红岩煤矿矿场以下山路,可容两辆汽车通过。红岩煤矿矿场之上,山路陡然变狭窄,就只有一辆汽车宽度了,会车相当困难。摩托车当然不存在这些问题,我们把档位调到二三档,就这样艰难地上了白云山。登上山顶,你会有莫大的成就感,特别惬意。如果是徒步上山的,这种感受可能会更加明显。山上有一座简易寺庙,香客较少,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的游客。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在白云山顶搭帐篷住一晚,这样可以看落日,欣赏城市夜景以及等待第二天的日出。360度的观景平台,不亚于前几年暴热的牛背山。还好我们命大,如果再晚几天,汶川特大地震就可能把我们埋在白云山了。现在想来,仍然感到庆幸。

图注:张良剧照

地震之后,白云山成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落石那是常事。不过,白云山的景色确实迷人,特别是冬天的雪景,仍然吸引着很多的徒步客上去观景。据说,山上的寺庙已经废弃了。有个姓肖的中年男子住在山上,专门为徒步游客服务,上去之后可吃到干净饭菜和饮水,也算不错了。不过,这可就难为老肖了,毕竟游客不会天天上来。一个人住在上面,哪怕每天面对云海、日出这样的美景,没有人交流,该多寂寞呀。(彭忠富/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