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历史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氏把范氏、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三家分晋”成为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家分晋之前,楚国一直和晋国争霸,也即在整个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春秋时期的诸侯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即很多诸侯国要么倒向晋国,要么倒向楚国。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时,楚国在干什么,为何不趁乱消灭晋国呢?
一
首先,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日益强大的晋国和楚国争霸中原。晋楚争霸主要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鄢陵之战时俘获了楚国王室的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前557年晋国在湛阪之战再次击败楚国。前546年弭兵之会后,晋楚大体上平分中原霸主的宝座,但是,因为晋国胜多败少,所以晋国长期占据上风,而楚国则长期处在下风。
由此,对于楚国来说,晋国可谓自己的头号大敌。而三家分晋的时候,晋国各个卿大夫之间激烈较量,这意味着晋国陷入到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对于楚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趁机发难的良好机会。不过,楚国并没有在三家分晋时进攻晋国,乃至于消灭晋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楚国的实力相对下滑,不具备消灭晋国的条件。
二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之会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邾、滕、蔡等14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晋国和楚国共为盟主,晋国和楚国之间不再交战,至于秦国、齐国之外的诸侯国,则需要向晋国或者楚国朝贡。彼时,晋国因为受制于卿大夫执掌大权的情况,所以逐渐无力对楚国发动战争。但是,晋国选择扶持楚国东边的吴国,以此达到牵制乃至于削弱楚国的目标。
春秋后期,楚平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忠奸不分,听信佞臣费无极,杀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谋、颇有才干的伍子胥出逃。平王十年(前519年)秋,吴王僚见形势对吴有利,遂出兵伐楚,攻打州来。也即在春秋后期,吴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晋国,成为楚国的重要对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孙武率军攻打楚国,从而爆发了柏举之战。
三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国都城的远程进攻战。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柏举之战中,楚国遭到了重创,连都城都被攻占了。虽然之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得以击退了吴国大军。但是,不管怎么样,柏举之战带来的破坏,需要楚国休养生息,以此来恢复元气。
在此基础上,晋国发生三家分晋的时候,楚国因为自身实力的相对下滑,也即没有来到巅峰,所以没有趁乱攻打晋国。另一方面,相对于进攻强大的晋国,楚国更愿意消灭周边的小国。楚惠王即位后,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休养生息,使楚国国势得以迅速复苏。楚惠王在位时,先后平定白公胜之乱,灭亡陈国、蔡国、杞国,将楚国领土扩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楚惠王这位君主在位时,晋国已经爆发了晋阳之战,也即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了智氏。
四
最后,对此,楚惠王没有选择和晋国,或者说是和魏国、韩国、赵国三国展开较量,而是趁着魏赵韩三国忙着瓜分晋国土地的机会,从而消灭了楚国周边的陈国、蔡国、杞国。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非常理智和务实的行为。因为当时的楚国,根本没有把握来消灭晋国或者三晋,既然如此,拿下周边的小国,以此扩张楚国的地盘,已经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了。除此之外,虽然三家分晋是晋国的内乱,并导致晋国分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但是,一旦楚国对晋国发动战争的话,那么,这很可能导致晋国上下团结一致,乃至于共同抗衡楚国。
比如周威烈王廿三年(前403年),三晋伐齐至长城,俘虏齐康公朝见周天子,请求册封为诸侯。也即在对付齐国上,魏国、韩国、赵国组成了联军,从而攻入到齐国都城。同样的道理,如果楚国敢于趁机发难的话,那么魏国、韩国、赵国也会组成联军来对付楚国。众所周知,在战国初期,一个强大的魏国,已经足以压制秦国、楚国等大国了,如果三晋联合行动的话,那么楚国就要担心是否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了。综上,在三家分晋时,楚国不具备进攻晋国或者三晋的条件,并且,相对于进攻晋国,消灭旁边的小国,是一件更加划算的事情。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公元636年,在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雅穆克战役,虽然最终是阿拉伯帝国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战争中阿拉伯人几次处于崩溃的边缘,传说要不是阿拉伯战士们的“悍妇”鼓舞了士气,鹿死谁手尤为可知!
阿拉伯“悍妇”传说在雅穆克战役中,阿拉伯军队虽然由有“安拉之剑”之称的名将——哈立德统领,但是阿拉伯军队的数量少于拜占庭军队,并且此时阿拉伯人骑兵还没有广泛装备马镫,其武器装备也不如拜占庭军队。
战争刚一开始,阿拉伯军队就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其中军在拜占庭重骑兵的多次冲击下摇摇欲坠,几乎就要崩溃。
但就在此时,原本随军驻扎在军营内的阿拉伯妇女们站了出来,她们虽然没有刀剑,也不会武艺,但是她们有比刀剑更伤人、更有杀伤力的武器——“语言”。
ps:阿拉伯帝国早期,阿拉伯女性的地位较高,在家庭中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宗教对其也比较宽容,可以跟随亲人征战。
这些阿拉伯妇女不顾危险地冲出营地,向着自己即将崩溃逃散的丈夫、兄弟和儿子们大声疾呼,用最恶毒的“俚语”咒骂他们,用拳脚和牙齿逼迫逃进营地里躲起来的阿拉伯战士重返战场,还有的阿拉伯妇女甚至拿着武器,直接参与到反击中,哪怕刀斧加身也丝毫不惧怕。
阿拉伯妇女和战争
阿拉伯男人被自己的老婆孩子逼得只能重返战场,有的战士甚至叫喊着“罗马士兵比我的老婆好对付多了”而转身冲进战场,找敌人玩命。
最终,在这群凶悍的阿拉伯妇女们的“恶骂”和推搡之下,阿拉伯军队数次扭转颓势,打退了拜占庭人的进攻,为己方骑兵争取到了时间。
ps:在这场战斗中阿拉伯妇女悍不畏死,表现的极为英勇,据说阿拉伯军队骑兵统帅的妹妹在战斗中失踪不见了,当她被发现时,其头上还插着一柄罗马人的短剑!
双方攻守易位拜占庭的几次进攻都被阿拉伯人打退后,拜占庭人的士气变得非常低落,胜利的天平倾斜向阿拉伯人的一边,之后阿拉伯人利用沙暴为掩护,向拜占庭人发起集团冲击,并彻底冲破拜占庭人的方阵,使其全军溃败。
在这场战争中,拜占庭军队的伤亡超过4万,甚至连拜占庭皇帝的亲弟弟和军队统帅都战死与乱军之中!
阿拉伯人打赢了这场战役!而后收到消息的拜占庭帝国皇帝下令放弃叙利亚,带领剩余的军队往君士坦丁堡方向撤退,当拜占庭人撤退至叙利亚边界时,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看着自己祖先历尽千辛万苦才得到的疆土大声痛哭,绝望的说道:“美丽的叙利亚,永别了!”
自此,叙利亚落入阿拉伯帝国手中,拜占庭帝国丢掉了自己富庶的领地,也断绝了在西亚的霸权,一蹶不振。
(文章到此结束,求关注~)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中始终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贱名好养活。所以,自隋朝到唐朝直至二十世纪十九年代,很多人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奇奇怪怪且比较难听的名字,就是为了好养活,这种名字虽然听起来很难听,但是叫的多了不仅不会觉得很别扭,难听,反而会把孩子越叫越好,比如,长的丑的会越叫越好看。
尤其在古时候,丑奴是最常见的人名,顾名思义,丑奴的意思是丑陋的奴隶,不仅仅代表了人名,更是从侧面体现出了人的地位。现在,则不是这样的,即名字是一种寄托与象征,代表了上一辈人对下一辈人的期望与祝福,所以,在起官名的方面人们是最认真的。
一、姓名和丑奴的由来1、姓名的由来:姓名的文化渊源与历史足迹
我们通俗的把他叫做名字,官方一点来说,她叫姓名,姓名有姓和名两个字组成性一般代表的是自己的家族部落名则为家人们的寄托与希望,其实这就是一个符号,象征借此来划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姓名出现在语言之后,随后姓名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文化,所以人们所起的姓名都包含了不同的含义。它使人们的人文标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祖祖辈辈的思想。
在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这个阶段都由着自己的名字,比如小的时候叫乳名,从始至终贯穿人一个一生的为本名,当你作为一位学者的时候,用的是长大之后,因为种种事故需要更改名字的,之前的名字作为曾用名,当然还有名名很多很多关于名字的种类,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贱名的由来。
在古时候,人们往往认为贱名如同“神名”一样,神事名是祈求神灵的善意护助,贱名则是为了避免鬼神的恶意伤害。词牌名丑奴儿便是由此而来的。
2、丑奴的由来:并非都是贱名
丑奴,这个名字只是见面的一种。而贱名却包含了很多很多种,也就是说贱名的范围很广,丑名常常由丑字与褒义乃至高贵字眼结合构成,违背了贱名的低贱原则。很常见的“丑仁”一名尤其触目。在古代有很多很多关于贱名的记载,比如在《唐代墓志汇编》中,在《赵郡李夫人墓志铭》中等。但是不能想当然的把丑名和贱名化为等号,他们有着各自的意义与解释。
在一些佛教类的文学作品中是比较特殊的,在这里丑名大多属于贱名,但是这也只是在佛教中这样,“丑奴”一名牵涉到贱名的源流问题。也就是说,贱名与神名的意思差不多,都有着庇护,祈福等等祈求保佑的意思,是鬼神和超自然力量进入命名领域的结果——神事名是祈求神灵的善意护助,贱名则是为了避免鬼神的恶意伤害。
贱名并不完全是丑奴,贱名只是不好听,或者身份低微的人们起的名字,也包含着人们的憧憬,这一点与丑奴想类似,而丑奴也不仅仅是贱名,它更是含有自己的含义,在多种文化行伊朗文化,佛教文化等的影响下,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释义。
3、姓名的意义:美好向往与祝愿
人们的祈福方式以及祝愿方式有很多,比如:去庙寺拜佛祈求神灵的保佑,或者多做善事,又或者起与神灵,十二生肖相关的名字,多种多样的方式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幸福的渴望。
每一个生肖都有着独特的寓意,比如在两《唐书》中经常不记载卒于何年,均记载成生肖年,由此可见,以神灵代表年,就好比神事名原先主要来自伊朗文化圈一样,十二生肖从地支的通俗性配属,演变为代表本命年的保护神,尤其是出现在大量神事名中,也有明显的伊朗文化因素。
自古以来,从思考再三的起个名字到平时生活的油盐酱醋茶无不体现了人民的单纯与可爱聪明,更体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虽然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但是它是多少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多种文化的融合,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姓与名。我们应该感叹这种文化的奇妙。
二、十二生肖的生活化1、贱名的变迁:从丑奴到十二生肖
丑可以代表人们的生肖以及生肖年份,本命年地支和生肖已经被认作是该年生人的保护神,与丑名类似的中古人名有寅奴、寅姜、申子、申娘、未奴、巳奴、戌儿、亥仁、亥女等等,都有神灵保护的意义在里头,在很多史料中均有记载,
神事名是在中古时代从中亚传入中国,主要是依靠伊朗—粟特文化传入。贱名传播中土的依旧是依靠伊朗—粟特文化作为媒介。这有两个主要理由:第一,在信仰多元的粟特人中,如《古粟特文信札》里一位弃妇的诅咒,狗的形象并不比猪高明。
第二,如下文所述,中古时代常见的几类汉语贱名,常有对应的伊朗—粟特人名例证。诸多证据显示中古贱名的由来是有依有据的。多种文化的结合和传播,才使得一个个名字都颇有源源。
《八琼室金石补正》中有一个人叫做王石买,我觉得这就可以推论出:像这种“市场买来型”贱名,义为“寄养的奴仆”,意在避免招惹鬼神的关注和伤害。众所周知,繁体字“醜”即为人们口中的“丑”的原形,其左半正是酉字。由于在通俗的写法中“醜”“丑”两字通用,所以丑名也可以代表地支第二位的神格化,其大有来头。
在北朝时期,字面上涵义低贱的丑名便是如此,也罕见于传统士族家庭。丑名在唐末五代后基本消失,与士大夫阶层掌握主流文化“话语权”不无关系。所以,文化的变换也与时代的交替有关,这些一起绘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即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
2、十二生肖人格化的发展
十二生肖的人格化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对于十二生肖而言,这一特征在考古文物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用动物命名人的本命年,在宗教上,名字的主人与信奉的神灵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在敦煌文化上,十二生肖作为保护神,在伊朗文化上,地支和生肖名的出现等等,都使得“丑奴”与十二生肖不可分割。
到了唐末和宋代,生肖俑又从人身兽首继续演变为完整人物塑像。这一人格化过程也见于墓志四周常见的十二生肖线刻:初唐时期,这些线刻完全是动物。
例见《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收录的贞观十年(636)《陈叔达妻王夫人墓志》和贞观十六年(642)《刘照璧及妻墓志》。它们后来逐渐变成人身兽首的图案。通过人们的改变和完善,生肖文化仿佛有了自己生命一样,仿佛有了自己的思想。是那么的活灵活现,生肖的人格化也同时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化。
到了唐代晚期,许多墓志上的线刻生肖完全以兽首人身形象呈现。人们对于圣兽可以保佑苍生,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这一点坚信不疑,回到丑名的话题。酉年属鸡,在传统文化中一般以凤凰作为这一属相的嘉名,有大量例证。然而丑名却以繁体“醜”字代表酉年,加上了偏旁“鬼”,这正是生肖人格化的需要。
3、古诗词中的十二生肖
屈原的一首诗中写道,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充分说明鬼具有人的形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形象也是由人来赋予的,人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美好愿望寄托在一些神灵,鬼怪的身上。
将十二生肖人格化,赋予它们意义,这不正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多重文化的融合吗?伊朗文化、中亚文化相互交融带动了相关地区各个方面,经济,文化,习俗,无一类外。都在相互影响中茁壮成长与发展,在古诗词中,十二生肖具有了灵性。它的意义非比寻常。
四、结语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过度阶段,但都是从单一到逐渐完善,逐渐的多样化,这是神事名中国化的一项特征——神灵的人格化受到汉字的约束。再如地支“申”的人格化兼神格化的自然选择是“神”字。固然这是神事名常用的神灵通称,但也可以找到神字代表申年的若干例子。
以生肖为保护神其实从古至今都在沿用,人们都会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好名字,当然,贱名也开始比较少见,在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贱名好养活,这种话已经不能麻痹人们的思想。最后,每一个人儿都可以如同名字一样,过好自己的一生。
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杜一鸣、高级记者 刘洋)9月22日,记者从和平区获悉,经过一年半紧锣密鼓地兴建,老北市项目将于10月1日开市纳客,届时老北市的北区文盛园、南区文奉园和中区皇寺广场,三区同时开放。8万余平方米的老北市开市,送给市民的第一份见面礼——升级版的皇寺庙会,市民和游客在“双节”期间共飨市井文化、文化、清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大餐。
据介绍,老北市项目是城市更新的大项目,北区原为停缓建工程、南区则为闲置楼宇改造工程,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老北市开市后,和平区将通过多种途径,为其赋能,深挖历史文脉,凝心打造文化地标,聚力推进文商旅融合。
当日,记者走进老北市,站在中心区域的皇寺广场上向南望去,文奉园呈风情建筑与一道之隔的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遥相呼应。北侧新建文盛园建筑群高低错落呈清文化风格,非遗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各业态正在做运营前的准备工作。
唤醒清文化记忆。北区文盛园为新建项目,位于实胜寺以西、皇寺路以北,是一处围绕锡伯家庙东、北、西侧的U型区域。该区域将集中展示沈阳的清文化底蕴。这里是“老北市1636”的原点,共益剧场、敬贤辽菜博物馆、辽宁老字号品鉴馆、辽宁非遗体验馆、北市场老酒馆等主题文化单元将带领游客沉浸在清文化体验之中。
品味文化经典。南区文奉园里,大观茶园、老电影院、老物件博物馆、蜡像馆、生生照相馆、满绣等主题经典文化单元百花齐放,让游客一站式体验风情商业街区的魅力。此外,这里还奉上珍贵的文化展览:三楼的八旗满族旗袍展,四楼的汲古传芳——民俗文物展。
赏玩市井文化意趣。10月1日起,“和泰升平·皇寺庙会”将在皇寺广场举行,琳琅满目老物件、五行八作吆喝声、特色美食小吃、非遗文化项目,会让游人深切体会老北市的入眼、入耳、入胃、更入心。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