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薛居正简介 薛居正势胜学

发布时间:2024-06-04 15:24:47作者:稳走感情路来源:网络

薛居正简介 薛居正势胜学

本文目录一览:

张居正给大明王朝续了多少年的命?为什么明朝后期瞬间就亡国了?

前一阵的《人民的民义》已经成为了现象级的电视剧,虽然,其制作并不精良,甚至,剪辑方面还有很大的漏洞,但是,它依旧凭借大尺度成功吸引了一大批观众。现在这部电视剧已经播完很久了,但是,其捧红的一大批老戏骨们还是热度不减。

这部电视剧中,人们记忆最深刻的两位官员恐怕并不是主角侯亮平,反而是他的老师高育良和吴刚老师扮演的李达康书记。

在电视剧中,高育良书记扮演了一个学术派官员。他是大学老师出身,培养了一大批政法界的精英,但是,他自己没能坚守初心,洁身自好。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居然上了贵公子的套,迷上了美人儿高小凤。据高书记自己说:他之所以喜欢高小凤并不是因为她长得美艳动人,反而是因为高小凤喜欢读书,而且,读的还不是一般人喜欢的畅销作品。

相反,高小凤读的是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万历十五年》。

高书记自认为对于高小凤的喜爱是出于对才女的认可,是对于红颜知己的渴望。所以,当他第一次见到高小凤的时候,便被这个喜欢读《万历十五年》的女人吸引了。而被贵公子花了一个月培养出来的高小凤也并不是个金玉其外的花瓶。对于《万历十五年》,高小凤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当然,这些所谓独特的见解也都是投高书记所好而编造的。

高小凤知道高育良对于《万历十五年》的评价很高,所以,她也就顺势说了很多读后感。这使得高书记将高小凤视为了红粉知己,自此,陷入了美人计中。剧情发展到最后,高书记直到锒铛入狱之前依旧认为是自己没有读懂《万历十五年》,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过错。

我相信很多读者在看《人民的名义》以前都没有听过黄仁宇的大名,所以,我们今天就跟大家谈一谈这本让高书记痴迷不已的奇书。《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题目并不晦涩,反倒是有点开门见山的意思。题目便告诉了我们书中的内容——在明朝的万历皇帝的第十五个年头时发生的历史事件。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是,其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他们有一套孔孟《圣经》编织下的既定规则,即便贵为天子,也不得越此雷池一步。而他们所秉持的规则,以道德的名义,实为维护自身集团利益的利器。整部《万历十五年》,大半章节,所讲的是各个历史角色与文官集团所秉持的规则间的博弈。

这本说虽然看似只写了一年的事件,但是,作者将这一年视为整个大明王朝的转折点。他认为在这一年,大明王朝终于不可遏制的走上了灭亡的道路。能够力挽狂澜的张居正已经离开了他的舞台,而万历皇帝已经从一个言听计从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一生叛逆的君王。

自从他将老师的政策全部抛弃的时候,他也就决定从此不再为政事操心。他将政事全部托付给了内阁,也将权力交给了内阁。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他几乎很少上朝理政,大部分时间都在皇宫之中虚度光阴。

然而,我们却不能说张居正、万历、甚至,申时行和戚继光活得潇洒恣意,事实上,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艰难。甚至就连任性的万历也不能称之为潇洒,他看似轻松的背后,内心中同样充满了痛苦。明朝的江山社稷就在这群臣和皇帝的苦难中慢慢衰败,然而,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认为自己应该为此负责,这应该是时代和体制的问题!

往往当问题扯到体制和时代的时候,答案就已经水落石出了。

是体制的错,个人在体制面前又能怎么样呢?

须知螳臂挡车终将迎来灭亡啊!

所以,他们都认为自己不该为此而负责,但是,事实上他们都是在逃避责任。万历认为,自己遭到了老师的欺骗,从此,一蹶不振,心灰意冷。但是,这并不应该发生在皇帝的身上,身为国家的最高领袖,他身上本来肩负着万民的生计,但是,他突然就撂挑子不干了,直接将万斤重担扔给了内阁。

而臣子们又都没有鼎故革新的魄力,包括张居正在内的大多数人不过是在为残破的大明江山缝缝补补,没有人想要去做根本的变革。那些士大夫阶层的权贵们依然成为了利益集团,但即使是强悍的变革者张居正,也没能打破他们的利益。最终,不过是给大明多续了几年命罢了。

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看出: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高育良在剧中身为国家重要领导人,他同样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反而是认为应该在这样的大潮中顺势而为。他和贪官污吏的苟合,最终也敲响了属于他自己的丧钟。

参考资料:

『电视剧《人民的民义》《万历十五年》《明史》』

势胜学_薛居正讲\"势\"

【原文】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信其言,莫如审其心。人无识,难明也。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求于贤,人难谤也。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驱众莫以慈。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势不慢士,士畏其诚。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上不疑下,下改逊焉。不为势,在势也。

无形无失,势之极也。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智者,人难弃也。命者,人难背也。

借于强,谀不可厌。借于弱,予不可吝。人足自足焉。

君子怜弱,不减其德。小人倚强,不增其盛。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天生势,势生杰。人成事,事成名。

奸不主势,讨其罪也。懦不成势,攻其弱也。恶不长势,避其锋也。

善者不怨势劣,尽心也。不善者无善行,惜力也。察人而明势焉。

不执一端,堪避其险也。不计仇怨,堪谋其事也。

势者,利也。人者,俗也。

世不公,人乃附。上多伪,下乃媚。义不张,情乃贱。

卑者侍尊,莫与其机。怨者行险,仁人远避。不附一人,其祸少焉。

君子自强,惟患不立也。小人自贱,惟患无依也。

无心则无得也。无谋则无成也。

困久生恨,其情乃根。厄多生智,其性乃和。无困无厄,后必困厄也。

贱者无助,必倚贵也。士者无逊,必随俗也。勇者无惧,必抑情也。

守礼莫求势,礼束人也。喜躁勿求功,躁乱心矣。

德有失而后势无存也。心有易而后行无善也。

善人善功,恶人恶绩。善念善存,恶念恶运。以恶敌善,亡焉。

人贱不可轻也。特贵不可重也。神远不可疏也。

势有终,早备也。人有难,不溃也。

【译文】

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事物发展趋势,就没有了做人处世的根基。形势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应对,一定会失败。

对一个人来说,考察他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他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明智。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一个人只要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

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

没有威势就不会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能腾达。逼迫他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他人一定要委婉表达。

一个人有天赋的特长,他人就难以企及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加强自身的修养,他人就难以迷惑了。侍奉上司,不要显示自己的威势,否则必定遭忌身危;驱使众人,不可以心有不忍,否则必定软弱无力;校正世道人心,不可以己量人,否则必定失败。

对亲近的人,不可说疏远的话。即使对方拒人千里,斗狠发怒,也要忍让。对不亲近的人,不可以说心里话,即使对方投吾所好,也要特别谨慎小心。

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威势(财力、权力、学力所营造的势力)。善于发挥威势作用的人,就会尊贵;只会使用虚伪狡诈手段的人,必定得不到尊重。

有了权势不能欺凌百姓,百姓敬畏的是公正廉洁,有了权势不能怠慢读书人,读书人敬畏的是正直无欺。有了权势不能背弃朋友,朋友敬畏的是情感如一。

下属不敬重上司,说明上司一定是有缺失的;上司不猜疑下属,下属就会改变恭顺的态度。不要故意营造威势,而是自然地居于威势之中。

没有外在的形象,没有内在的疏失,这是权势达到顶峰的标志。没有仁德之观念,没有名望之企求,这才是人的本初心态。

天生的缺陷,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改变;后天的智慧,任何人都难以抛弃;尊长的命令,一般人难以违背。

向强者借势,奉承他不可以厌烦;向弱者借势,给予不可以吝啬。使他人满足,自己才会如意。

君子同情弱者,不会减损他的品德;小人依靠强者,并不会增加他的威风;岁月变化,真情不可以改变;环境变了,心思意念却不可以放纵。

上天造就时势,时势造就豪杰,人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的名望。

用奸诈的手段不能主导形势,对手自会讨伐他的罪过;怯懦的态度成就不了大势,对手自会功击他的弱处;凶恶不会增长势力,对手自会躲避他的锋芒。

善良的人不会抱怨形势恶劣,他们只会尽心竭力;不善良的人不做善事,他们吝惜自己的力气。观察人的作为就能知道事情发展的趋势。

不固守一种看法,才可以规避风险;不计较个人仇怨,才可以谋划大事。

权势,能给人带来利益;世人,多是普通平凡的。所以,趋炎附势的现象是常有的。

世道不公平,人们才会依附威势;上司多虚荣,下属才会献媚。正义得不到伸张,真情才会遭人轻视。

地位低的人侍奉地位高的人,不要参与其机密大事;心怀怨恨的人做事冒险,有德行的人应该远远避开;不要依附一个固定的人身,这样祸患就可以减少了。

君子自己努力图强,只担心不能安身立命;小人自己轻视自己,只担心没有依靠。

不用心就没有收获,没有谋略就不会成功。

一个人穷困久了,就会产生怨恨,如此,他的性情才会有根基;困厄多了,就会催生智慧,如此,他的表现才能平静。没有经历过困厄的人,将来一定会遭受困厄的。

地位低的人无人扶持,一定要依仗地位高的人;读书人不知谦逊,一定要注意顺应习俗;勇敢的人无所畏惧,一定要抑制过激的情绪。

严守礼节不要追求权势,因为礼节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爱好急躁不要企求成就,急躁使人心绪纷乱。

先有道德的缺失,后有威势的消亡。先有思想的变化,后有不良的行为。

善待人必有善良的功效,憎恨人必致邪恶的后果。好的念头能使好人好事得到保护保全,坏的念头使自己遭受坏运的惩戒。用邪恶来对抗正义,一定会灭亡。

一个人即使地位低贱也不可以轻视,公牛即使再珍贵也不可以(超过对人的)重视,神灵即使再遥远也不可以疏忽怠慢。

势力有终了的时候,凡事要早做准备;一个人只要早做准备,即使有灾难,也不会溃败的。

主编《旧五代史》的北宋宰相——薛居正

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后来的朝代要修撰前一个朝代的历史,按照这个传统,宋代要修的历史自然就是前面的五代十国了。

可是五代十国作为一个大的时期,王朝更十分替频繁,要想把这段历史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没有那么简单。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北宋年间主持修撰《旧五代史》的宰相薛居正。

公元912年也就是五代后梁的乾化二年,薛居正出生在开封府浚仪县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市,他的父亲薛仁谦曾经担任过后周的太子宾客一职。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但是薛居正的身上却没有那些纨绔子弟的恶习,《宋史》中记载他“少好学,有大志”。

时间来到了后唐清泰年间,薛居正参加了第一次科举考试,虽然这次考试没有能够如愿,但是薛居正没有丧失信心,反而还写了一篇名为《遣愁文》的文章来激励自己,结果一年之后他卷土重来果然考中了进士,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后汉乾佑初年,武将史弘肇大权在握,随意杀戮搞得开封城里人人自危,就连他手下的官吏也经常欺压百姓。那时候史弘肇的手下控告一名百姓犯了盐禁,这个罪名要是成立的话,按照当时的法律就要判处死刑。

可是那时候担任开封府判官的薛居正觉得案件另有隐情,就找来百姓进行询问,这才得知原来是因为这名百姓与史弘肇的手下有着私人恩怨,这才被其诬告。史弘肇的手下被抓来后也对诬告一事供认不讳,薛居正对于这件事情依照律法进行了处置,虽然史弘肇非常恼怒但也无可奈何。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中,薛居正这样为民请命的行为实属罕见。

北宋初年,为了恢复久经战乱的社会,宋太祖赵匡胤任命薛居正担任朗州(也就是今天湖南常德)知州一职。薛居正到达朗州之后,刚巧遇到一些散兵游勇占山为王,当时朗州城的监军就怀疑城里的一千多和尚是这群人的内应,于是决定把他们都抓起来处死。

薛居正一听便觉得不妥,要求暂缓对这些和尚的处理。直到他们剿灭了那伙盘踞在山林里的散兵游勇,抓到他们的头领一问才知道这些和尚全部都是冤枉的,可以说正是由于的薛居正的谨慎,才没有让这一千多名和尚白白做了刀下亡魂。

薛居正凭借他的才干深得宋太祖信任,他先后担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淮南、湖南、岭南等道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等职,宋太祖开宝六年也就是公元973年,当时担任参知政事的薛居正被指定为《国史》和《五代史》的主要编撰负责人。

接到这个任务之后,薛居正就开始组建他的修史团队,张澹、李昉、刘兼等多位当世史学大家都参与到了《五代史》的编撰中。这部浩大繁杂的史书仅仅耗时不到两年就编撰完成,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王朝更替频繁,但是每个朝代都比较注重搜集和保存史料,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实录,而且都是由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所编写,同时在北宋建立时又基本上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此外薛居正和他撰史的班子成员,全部都在五代时期做过官,加上修史的时间距离较近,这样既保证了史料的真实度,又确保了进度不会过于拖沓。

这部由薛居正主持编撰的《五代史》,模仿《三国志》的编撰方法,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各自一书,全书一共一百五十卷,记载了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的历史,其中对于统治者的残暴不仁横征暴敛有着明确的记载,同时对后唐明宗李嗣源和后周世宗柴荣等人的休养生息政策也都做出了肯定,可以说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编纂中的一部杰出著作。

薛居正本人也在编撰《五代史》的过程中被擢升为宰相,直到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他依然恩宠不减,先后被加封为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在跟随宋太宗平定平晋阳回到东京汴梁后还被进位为司空。

只可惜在年老之后,薛居正偏信江湖方士之言,服用各种丹药以求长生,殊不知这些丹药成为了他的一道“催命符”。

有关于薛居正的死前的情况在《宋史》中有着清晰的记载“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

薛居正在死后被追赠太尉、中书令,赐谥号文惠,最终位列宋朝“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评价其为“居正操行方重,不事苛察。好读书,为文敏赡。”

张居正的一生够传奇了吧?不好意思,薛居正的一生比他还要传奇

《旧五代史》

《二十四史》第十八本,是《旧五代史》,作者是薛居正。

是的,你没看错,是薛居正,不是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万历宰辅,薛居正是五代至北宋生人。

《宋史》:父仁谦...居正少好学,有大志。

薛居正的父亲薛仁谦(是的,不是薛之谦)家境殷实,家里条件还算不错,所以薛居正从小所受到的教育,那是很好的。

由于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所以薛居正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一直想要干一番大事儿。

您要说是文景之治,或者大唐盛世,社会稳定,发展平顺,您要想干一番大事儿,那还真不容易,但五代是著名乱世,这样的乱世,非常适合薛居正这种有雄心壮志的人搏一搏。

他最开始所生活的年代,是五代中的第二个(所谓)正统王朝,后唐。

(后唐)

后唐,这是五代中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的,薛居正认为,既然平台不错,那么只要自己足够努力,那么一定能有所收获。

于是,薛居正二话不说就去参加了后唐王朝所组织的科举考试,他雄心壮志,意气风发,泼墨挥毫,考完之后已经开始幻想自己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乘龙快婿的美好生活,然而现实十分无情给了他一记暴击——他落榜了。

金榜题名是没有你薛居正的份了,名落孙山的名额倒是有你一个。

或许,薛居正把成功想象的太过简单了,成功不是你扯着脖子喊两嗓子我要成功,你就能成功的,成功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不容易的。

别的不说,单说科举考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没有科举考试的时候,想要做官更为不易,因为察举制度靠得是人脉关系,九品中正制看的是你的家学渊源和身份背景,这两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基本上就把平头百姓想要做官的路子给断了。

然而当科举制度在隋朝呱呱坠地,被发明诞生以来,你想要入仕为官,吃上这一口公家的粮食,也并不容易。

(科举放榜)

隋朝昙花一现,虽然发明了科举制度,但该制度有没有在隋朝真正实施过,这还有待商榷,终唐一朝二百八十九年,通过科举制度选官员不到一万人,这也就是说,大唐王朝每年录取的进士,只有不到三十人。

大唐况且如此,又何况一个小小的后唐呢?

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对于薛居正这样一个充满了抱负,理想和自尊的人来说,科考失利对他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人生失意的薛居正感到了无限的迷茫和彷徨,于是写下了一首感怀人生的小诗,叫做《遣愁文》。

为了写这篇文章,作者还专门翻了不少五代和唐初的史料,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这首诗的原文。

我们无从得知薛居正的这首诗水平如何,但是我们可以查阅到的记载是,薛居正的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观者如云,更让他俘获了一批诗粉。

这帮粉丝纷纷表示,我薛哥这首诗雄浑豪迈,意味深长,非是大才之人写不出来,所以薛哥以后必然是王佐之才。

(薛居正 形象)

群众一起哄,薛居正的名头可就传开了。

恰好后唐朝廷里有个叫做刘涛(不是演白蛇传的那位)的官员,正巧也是薛居正的粉丝,欣赏薛居正的才华,直接开了后门,这回好了,科举您也不用参加了,直接来朝廷报到吧。

就这么着,薛居正的人生柳暗花明,成功入仕。

对薛居正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新开始。

这个世界上有才能,有才华的人,是很多的。

公园里五六十岁打乒乓球的老人,年轻时如果能参加比赛,搞不好就能勇夺金牌,成为职业选手。

每天在城市里穿行的出租车司机,当年也有驰骋赛道,征服巴音布鲁克的梦想。

如果每个人都有实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了芸芸众生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多的人,缺少一个机会。

或者说,是运气问题。

孔子是古今第一大贤,尚且一生困顿,姜子牙其智近妖,为了求职也不得不天天到渭水打卡。

(命运无常)

这俩人有能力的都算是盖了冒了,但他们同样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的脚密密麻麻,足有上百只,但比起速度,却跑不过一只脚也没有的蛇。

雄鸡的翅膀看起来很有力量,但论起飞翔,它却飞不过身形单薄的乌鸦。

千里马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如果没有人骑着它,它也只能慢悠悠的吃草。

而纵然人有冲天的志向,有远大的抱负,如果你没有机会,一切也只能是南柯一梦,镜花水月。

这么看来的话,薛居正其人,是幸运的。

有多少人还在寒窗苦读,还在怀才不遇,还在科举场上苦苦挣扎,然而薛居正已经被命运女神所眷顾,让他早早步入了仕途。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然而他想象不到的是,机会虽然是来了,但是世道却跟着变了。

他在后唐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后唐就灭亡了。

(风云乱世)

没办法,他只能调整心态,打算在新公司后晋重新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后晋同样是一个短命,薛居正上班没多久,后晋又灭亡了,他只好再次收拾行李,就职后汉王朝。

这回,薛居正没有傻乎乎的一来到新单位就努力工作,而是保持观望状态,他要看一看,后汉到底有没有实力给自己稳定的生活和保障。

自己也是肉体凡胎,自己的希望也是有限的,你总不能回回都“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水沟”吧?

果不其然,后汉王朝在历史舞台上没折腾两天,也领了便当,后周王朝又站上了C位。

不过,在后周工作的岁月,也是短暂的,薛居正除了感叹后周世宗柴荣的天不假年,英年早逝之外,就只剩下了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的一地鸡毛。

北宋初立,薛居正又成了北宋的大臣。

从后唐到后晋,从后晋到后汉,从后晋到后周,再从后周到北宋,如果不是他生的比较晚,没有摊上后梁王朝,这位仁兄几乎把整个五代史都贯穿了一遍。

这么多年,薛居正看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这些都是他所不能忘怀的。

(悠悠往事)

玄武楼的滔天大火,满身血污的李从珂引火自焚,远远看去,像是一场绚烂的烟花。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屈辱,反击契丹人未果的后晋末帝石重贵的不甘和落幕。

开封城中的血腥屠戮,残暴厮杀,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变态和疯魔。

还有决战高平,励精图治,灭后蜀,征南唐,伐辽人,一生传奇,但却壮志难酬的周世宗。

世道的兴衰变化,帝王的悲欢荣辱,薛居正已经看得太多太多了。

他甚至不是一个看客,而是一个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历者。

《宋史》:又监修《五代史》,逾年毕,锡以器币。

所以,宋太祖赵匡胤让薛居正来修《旧五代史》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只有真正经历五代十国变化的薛居正,才能体会这一本厚重史书其中的辛酸曲折。

但如果仅仅把薛居正看做一个纯粹的文化人,那你可就有点低估他了。

(修史)

这位仁兄入职北宋之后发奋图强,从小小的修书人一路升职,最后居然干到了宰相。

人到晚年的薛居正,很喜欢饮酒,尽管他的人生就如幻梦一场,但他还是很喜欢那种醉生梦死的感觉。

如果你经历过很多事情,却忽然之间发现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很久,如果你得到过很多东西,却发现这些东西都已经离你而去,那么当明月高悬,夜深人静之时,你才会发现,你有多么的寂寞。

《宋史》: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

虽然时常饮酒,但薛居正却从来没有喝醉过,因为他坚信,这世上的孤独分很多种,有些喝点酒,吃点饭,泡个吧,呼朋引伴找来一帮好友就能派排遣,而有些,是一辈子的镌刻,骨子里的记忆,酒喝得越多,反而越清醒。

他从北宋的底层官员一路干到宰相,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手下干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皇帝对他恩宠始终不减。

太祖死,太宗立,又干了几年工作的薛居正终于身体不支,领了便当,死了。

(丹药)

薛居正的死因,十分有意思。

这位老同志晚年十分注意保养身体,时常服用民间方士的丹药,认为会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谁知道服用过量,身体中毒,很快毒发身亡。

薛居正死后仍有殊荣,得以配享太庙,还有了和历代北宋帝王一起吃冷猪肉的机会。

看来,看遍了这山山水水,生死无常的薛居正,到最后,也没能免俗。

他仍然畏惧死亡,仍然恐惧结束生命,仍然对一切未知感到迷茫和惶恐。

人的牌位做得也很小,人的墓碑做得也很小,例如骨灰盒之类大概也是小物件。

把有关逝者的一切做得那么渺小,到底是为了记住逝者,还是为了忘记逝者呢?

北宋太庙里,那一方小小的牌位镌刻着薛居正更加小小的名字,这位历经五朝的老臣风起云涌的一生就这样被封存和定格,随着天上的白云聚散,光暗明灭,隐入历史的长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