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下清朝的交通工具,大清的统治者刚入关的时候,大清的大臣们大多数都骑马,无论是旗人大臣还是名人大臣、名人大臣、汉族大臣,人家毕竟也是马背上的民族,最开始大清的统治者对这帮大臣到底做什么交通工具上班并不关心,你们开心就好,这个时间就这么一天天过到了乾隆年间,这帮八旗子弟就越来越不像话了,上朝一个个都坐轿子,不骑马,这帮八旗子弟一天就知道吃喝玩乐,那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呐。
乾隆爷一看再这么下去,咱们旗人就得废了。一到上朝的时候,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一个一个都坐轿子,没有几个骑马的,大家都不傻,坐轿子多舒服,没事还可以在轿子上眯一轿,骑马不行,骑过马的人都知道,那玩意儿费油,而且马毛还贼扎腿,骑马的时候还必须全神贯注,你要是一愣神,就得从马上掉下来,你骑马还威武高大,再踩你两脚,你很可能就嘎嘣了,不嘎嘣也来个粉碎性骨折,你也受不了,乾隆爷看这个就特别不爽,咱们的祖先是马背上的民族,当年也是靠着金戈铁马打下了江山,于是乾隆爷发起了一个国语骑射的政策。
乾隆12年乾隆爷就发表了一个上谕,说你们这帮文臣坐轿子也就坐轿子,但是你们这帮武将坐轿子就有点太过分了,你们这帮武将都堕落成熊样,你们还怎么带兵?怎么训练部队以后我们大清的军队上战场,难道每个士兵都坐在一顶轿子跟敌人拼杀吗?
于是乾隆爷就倡导所有的武将,还有旗人,都必须骑马上朝,平时出门办事也都骑马,你们尽量不要坐轿子。乾隆爷的中心思想是让大家尽量骑马,不坐轿子,这帮文武大臣一看皇上是这个意思,只要不坐轿子,有马就行。这帮人把乾隆的意思稍稍变了一下形,有马就行。这帮人在马后面又放了一个车,不坐轿子,改坐车了。
乾隆爷后来发现这个事,鼻子差点气歪了,我不让你们坐轿子,你们反倒坐车这坐轿子和坐车有什么区别吗?一个是人踩的,一个是马拉的,你们照样坐着。
于是乾隆爷有点不高兴了,他发现了明文规定,旗人大臣除了亲王、郡王,还有一品文职可以坐轿子,其他人都必须骑马,只有6岁以上的腿脚不变的,还可以坐轿子,名人大臣,文官可以坐轿子,武将一律骑马,只有到了6岁以上,你们才可以坐轿子,于是这个制度在大清就被规定下来了。
还有一个事儿,就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有一些人吹牛,说自己的祖上特别牛,曾经在紫禁城里骑过马,能在紫禁城里骑马,是一个特别牛的荣耀。在大清朝只有皇帝,他们一家不受管制外,其他的除了亲王、郡王,还有贝勒,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其余的人你必须要有一个恩赐,这个恩赐就是恩赐紫禁城内骑马,没有皇上的恩赏,你要是敢在紫禁城内骑马,就得给你治罪,整不好还得给你咔嚓了,比恩赐紫禁城骑马,还高一级的是赐紫禁城肩舆,这个紫禁城肩舆,那是最高奖赏了。
什么是肩舆?肩舆其实就是轿子,是一把简易的轿子,就是一把椅子,两边安上两根长木杆,有两个人才行,最牛的很难见到的就是赐紫禁城4人肩舆,这个轿子就是由4个人抬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非常罕见,能得到恩赏的,绝对不是一般二般战士,肯定是名垂青史的人,当官的说完了。
咱们再说一说普通老百姓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那就是骑马。在清朝大部分人出门都骑马,马在清朝也是非常常见的,普通一匹马,几十两银子肯定是买得下来,再买一些马具,再买一些草料,也没有几个钱,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这些皇亲贵胄还有大富之家都有养好马的风尚,平时出门就比一比谁的马好。
这个就好比今天那些富家子弟买豪车,有钱人家的官邸里都有马圈,就好比今天你买别墅,肯定得给你准备一个车库,也是从几十两银子到成千上万两银子的都有,好比今天买车,你可以买个几万块钱的QQ,你也可以买一台上千万的布加迪威龙,一批真正的好马,几套宅子都换不来。
比如汗血宝马,马是外邦进贡给皇上的,一般人还真得不到,所以在清朝出门办事,骑马是最方便的。说完了马,咱们就说一说清朝的车。在清朝身份最高的人,坐的车叫房车,这种车体积最大,这个门朝前开,车大车走得就比较稳,但是速度比较慢,这种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轮子是红色的,也叫租轮车,这种车在大清朝的制度中是给皇亲国戚,他们的女人乘坐的坐这种车的不是公主,就是格格,要不然就是附近,所以老百姓看到红轮车最好躲远一点,出现任何交通事故都是你负全责,这种交通事故不归交警管,归刑部管,直接判你个无期徒刑。车都很正常,这种车的驾驶员不坐在车上,而是跟着车走,你在车下边跟着牲口走,因为这种车的行进速度比较慢,跟走路差不太多,比这个车次点的叫黑轮车,轮子抹的黑漆,这种车比红轮车要小一点。
坐这种车的人基本都是官员的老婆或者是官员的女儿,但是这种车在大清朝并不流行,像官员的家眷出门都坐老百姓的车,这样比较自由。
老百姓坐什么车有三种,第一种叫长垣车,第二种叫大安车,第三种叫小安车,长垣车有钱人坐的车车比较大,车轮子啊在车的后边,这种车也是行进速度比较慢,但是比较稳的,驾车的人基本上也是跟着车走,这种车走的很平稳,坐着也比较舒服,老百姓常做的都是大安车和小安车,这种车比较小,速度也比较快,但是行进的时候比较颠簸,驾驶车的人不是跟着车走,他是坐在车的车源上坐着赶车,所有的车前面都是一匹马或者是一头骡子,这个赶车的人在清朝,那也绝对是个技术工种,一个大宅门要雇一个赶车的怎么也得二三两银子,所以小户人家根本雇不起。
您家要是临时有事儿,可以雇一辆车,这个车就跟今天的出租车差不多,这种车的费用要看你走多少路,最次也得几百文钱,最后一种交通工具,那就是轿子了。轿子啊分为民教和管教。
咱们先说说官轿,官轿也分两种,一种叫一种叫暖轿明轿,夏天的时候当官的上班坐的轿子,这种轿子四面都是木头做的,然后有个小窗户,夏天的时候小窗户并不拿绸缎或者布面给挡上,四面通风比较凉爽,这个轿子呀也分级别,比如轿子的用料,这种雕花还有几个人抬,这个跟你官员的品级大小有直接关系。
然后暖轿一般都是春秋或者冬天,官员上朝的时候坐的轿子,这种轿子四面都用布给包着,然后轿帘也挡下来,不让外边人看见里面,那是密不透风,坐在里边也比较温暖。
清朝规定皇亲国戚,比如亲王、郡王,可以用八抬大轿三品以上的官员抬四抬大轿,剩下的两人抬的轿子,而且还规定了轿子的各种细节,比如轿子的用料,楠木的、红木的、山木的等等,还有轿顶的规格,就是轿子上面这个顶你能刻什么。再有就是轿子的颜色,您别看咱们清宫剧里演的,几个人抬一个轿子,真实的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一般这个轿子都是三班倒,比如咱们说4抬大轿,就是一个3品以下的官员上班时坐的轿子,您看着是4个人抬轿子,这个轿子后边啊还跟着两辆大车,一辆大车里边还做4个教辅抬轿子,那4个力气活和技术活,上班的道远,这三班就得倒,前面哥几个抬不动了,车里边又下来搁4个,把前面4个换下来,继续抬轿,要不然人的体力是有限的,真正的场景应该是一个官员坐轿上朝的时候,他的后边都跟着两辆大车,这个车里边坐的都是教辅,如果这个官员的地位高,用的是八抬大轿,后边就得几辆大车,轿夫一个月最少也得一两银子,您还得供吃供住。
如果是个四品官,坐的是四抬大轿,你家里就得养12个轿夫,1个月人吃马喂,那也得是几十两文人老百姓家里养不起轿夫,如果临时有事,你可以雇一顶轿子,这个轿子的费用按路程多少,就跟今天的出租车差不多,但是起价费也得是几百文钱,老百姓是做不起八抬大轿的,他们也没有资格做八抬大轿,但是女人出嫁那一天可以做一次八抬大轿,这个朝廷是允许的,但是你平时出门坐八抬大轿,这要是被官府看到了,你的好日子也算过到头了。在古代干什么事都是有轨迹的,关于清朝的交通工具今天就讲到这里。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从它比较完备的结构来看,当时制造轿子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今天,我们不说轿子,单单说一下“花轿”。古代迎亲的花轿往往被装点得花团锦簇,只要有人抬着花轿招摇过市,老百姓便知道有女要出嫁了。时至今日,这种传统仍然得到了保留,只不过,古时的花轿已变成华丽的婚车了,但那套接亲流程却还是换汤不换药的。
“大姑娘上轿——头一遭”,这是一句适用范围比较广的歇后语,那么,第一个使用花轿出嫁的是哪个朝代的女子呢?
我们知道,在唐朝以前,肩舆(轿子)属于官方专属的交通工具,平民百姓根本没资格使用,所以,自然不会使用轿子接亲。即便是在唐宋两朝,朝廷仍时不时地出台禁令,禁止老百姓乘坐肩舆。轿子首次用于接亲,多半始于北宋中期,并在南宋时期成为一种婚俗。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人家选择用车马接亲。因为,轿子要耗费较多人力,而且稳定性和舒适性也成问题。
用轿子迎接新娘,是在什么时候成为约定俗成的硬性规定呢?
其实,这是在乾隆以后。
话说,乾隆二十年,因为黄河堤坝问题,乾隆爷出巡至河南,在当地县衙落脚。这天乾隆在县衙里休憩,突然听到墙外敲敲打打十分热闹,好奇的他走到大门口,正看见公差在与人争论。
原来,这天刚好是城里最有名的才女刘小姐嫁人的大喜之日,一行人簇拥着坐在毛驴上的新娘子途经县衙,公差担心一行人会影响了万岁爷的休息,所以,便上前与其理论。
刘小姐原本大好的心情,被公差破坏的一干二净,她听对方执意要自己让路,便面色不快地说道:“凭什么让我让路?”公差不得已,只能吐露实情:“万岁爷在县衙里,你还不快快离去?”
刘小姐听罢,立即回应道:“我这一生只结这一次婚,哪怕县衙里真的住着当今圣上,我也绝不会妥协。”乾隆爷听到这番话,立马走出县衙,观察这个胆大的姑娘。
乾隆在县衙里待的烦闷,想拿面前的新娘子寻开心,于是,便说道:“朕也可以让你过去,只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要求。”刘小姐问:“这里皇上最大,我听皇上的。”
乾隆道:“我来出一幅上联,我们来对对子,你要是对的上,还能即兴赋诗一首,朕就不怪罪你的无理,还让你坐朕的轿子体体面面地去夫家成亲,你看怎么样?”
刘小姐是当地有名的才女,她怎会畏惧对对子呢?于是,她便要求乾隆赶快出题。乾隆看着嚣张的刘小姐,想要讽刺她不识好歹,脱口而出道:“塘中荷花,疯蝶硬要采。”
刘小姐立即回击:“画上仙女,狂生却难求。”乾隆仔细咂摸一番,觉得这对子虽然不算工整,但别有韵味,不失为一个好对子。
乾隆输了一阵,不甘示弱,于是又说道:“不愧是才女,这对子对得相当好。既然对子已经对完了,那小姐不妨以衙门外的铁水牛为题,即兴赋诗吧。”
显然,刘小姐虽有才情,但她太狂傲了,以至于,对出来的对子竟是在暗讽乾隆是“狂生”,所以,乾隆不解气,想要用其他法子折辱一下她。
刘小姐沉思了好一会,将一首诗娓娓道来:
“康熙令铸一铁牛,置堤镇水几十秋。
狂风拂拂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
青草河水难进口,无绳勒索却昂头。
牧童有力牵不去,千年万载永驻留。”
这首诗可谓绝妙,其中蕴含着两个意味:
康熙朝留下的老水牛,其是小牧童能撼动的?其意就是在对乾隆说,自己不过是个小老百姓,身为万岁爷的乾隆没必要跟自己一般见识。
至于这首诗里“千年万载永驻留”这一句,显然就是在歌颂长治久安的大清王朝,哪个皇帝不想听到自家王朝千秋万代呢?
乾隆听完了这首诗,对刘小姐刮目相看:“小姐不但姿色过人且气质脱俗,而且,还有寻常女子所不具备的才情,实属难得。没想到朕这番出巡竟能有如此收获,真是值得。”
说罢,乾隆命太监将自己的轿子抬了出来,亲自为新娘子掀开轿帘。在刘小姐动身前,乾隆还不忘写了一幅“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的题字,送给新娘子当贺礼。
从这以后,但凡老百姓家嫁女,都会借这个典故求个吉利。
由此可见,影视剧里所有古代新娘出嫁都乘坐轿子这点是不严谨的,至少在乾隆以前,大姑娘出嫁乘坐的交通工具还是五花八门的。
参考资料:
【《尚书·益稷》、《民间故事汇》】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