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割发代首的主人公是谁 割发代首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5-29 05:44:33作者:饕餮少女来源:互联网

割发代首的主人公是谁 割发代首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割发代首”的背后:暗藏着三国为何花落魏家的秘密。值得收藏

对于曹们并不陌生,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对于曹操的典故你们知道哪些?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关于“曹操的故事,咱们一起往下看!

曹操: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的奠基人。

谯水击蛟

相传,在曹操十岁那年,在龙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条凶猛的鳄鱼。鳄鱼张牙舞爪地向曹操攻击,但曹操毫不畏惧,沉着地与鳄鱼。鳄鱼无法下口,于是逃掉了。

曹操回家后,没有向家人提起鳄鱼的事。后来,有个大人看见一条蛇而恐惧畏缩,曹操大笑,天真地说:“我在龙潭碰到鳄鱼都不怕,你却怕一条蛇,真是可笑!”众人询问,曹操以实相告,无不惊叹少年曹操的胆略。

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割发代首

一年万物丰收之时,曹操奉皇命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

未想曹操自己所坐的马竟然尥蹶子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反而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在完成任务前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一截头发投掷在地上。

关于曹操的故事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你们还知道其他关于曹操的典故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

“割发代首”故事背后的法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按照《三国演义》第十七回的表述:建安三年夏天,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张绣。此时麦子已熟,但老百姓恐于兵乱,不敢去田里收割。曹操于是下令:“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在大军的行进中,路边地里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受到惊吓,窜进了麦地,踩倒了一片麦子。曹操随即叫来行军主簿,令其按规定治自己的罪。主簿说:“怎么能够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随即,拔出佩剑要自刎。众人急忙拦下。郭嘉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曹操沉思良久后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随后割下头发,“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在《三国演义》中,由于曹操被刻画为“奸雄”,所以这个故事是作为曹操权谋的一面来展示的。正因如此,罗贯中对此附有这样的诗句:“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文学的特点在于感性,而法学的特点在于理性。在法学的视野下,该故事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

从现代法的角度讲,曹操所下达的“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的命令,应该属于实证法的范畴。曹操作为立法者,其所作的规范,理论上具有普遍效力,应该适用于每一个人,而在现实中,唯独曹操不能适用,因为一旦曹操被适用,将面临“军中无帅”的危机。曹操的尴尬之处在于自己违反了自己制定的法律,因此该案件有效处理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理论上必须而现实中不能的矛盾。欲化解这一矛盾,在法律的框架内,唯有通过诉诸“高级法”来否定低级规范效力的方式进行,而在此案中,对这一矛盾的解决恰恰就是通过该种方式来完成的。在非实证主义法学的视野下,这种“高级法”即为自然法或人类的“共同善”。在实证主义的法学视野下,这种“高级法”应该是现行法秩序框架内的高一级实证性规范,直至具有最高效力的宪法性规范。笔者认为,此中的郭嘉所说的“《春秋》之义”便是否定曹操所定的“践踏麦苗者皆斩”的实证法的“高级法”。

从狭义上说,《春秋》是孔子所作的一部编年史,通过微言大义的方式表述儒家的价值观,所谓“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从广义上说,《春秋》指的是先秦儒家的经学体系和价值观系统。“春秋决狱”中的“春秋”即为此意,所以“春秋决狱”又为“引经折狱”,这里的“经”不限于《春秋》。据考证,在《春秋》这部书中并没有“法不加于尊”的直接表述。由此推知,这里的“《春秋》之义”应该是广义层面的,泛指儒家的经学大义。在西汉时期,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六经被奉为修齐治平的要道,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如董仲舒所说:“夫义出于经,经传,大本也。”(《春秋繁露·重政》)在汉代经学风尚日隆,据《汉书·儒林传》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万余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经学被视为官学,经术和律令对汉代的政治运作均具有规范作用,而在以儒为体、以法为用的格局下,无疑儒家的经学大义扮演了实证法之上的“高级法”的角色。具体言之,法律规定应该遵循和体现当时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经学大义对于法律规范具有指导和校正的作用。“春秋决狱”的运作逻辑就在于当法律规范与儒家指导思想发生冲突的时候,以儒家的经学大义作为裁判的依据。

回到“削发代首”故事中,曹操无疑使用“《春秋》之义”这一“高级法”消解了“践踏麦苗者皆斩”的实证法效力,从而使其避免了被斩首的后果。在非实证主义法学的视角下,“《春秋》之义”可以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善”,在儒家那里,其或表现为对人伦的坚守,或表现为对人性的关怀,或表现为对生命情感的尊重,这是一种中国式的“自然法”;在实证主义法学的视角下,“《春秋》之义”可以被视为既有法秩序中的宪法规范。儒学既是自汉代以降传统中国的官方指导思想,同时又是整个国家政治运作的规范体系。理论上皇帝也是被该体系约束的对象,因为皇帝也是孔子的学生,也要学习儒家经典,并通过儒家思想来治国理政。“天”“道”是中国古代世界的“元规范”,是现实规范的最高级法。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统治者也不敢公开宣称他治理国家时可以不要“天道”,“苍天示警”往往导致的是统治者要向天谢罪,公然背离“天道”的统治没有人民拥戴的合法性。在现实中儒家经学大义直接承袭了“天”“道”。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法天而治”“违天不祥”“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说,“天”“道”在传统政治体系中发挥着不成文宪法的作用的话,那么儒家的经典大义便扮演的是成文宪法的角色,因为它们在思想体系上是一致的。

通过“《春秋》之义”虽然化解了最高统帅被执行死刑的危机,但是曹操并不想让该规范所形成的实证法体系彻底瘫痪,因为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为政以德”(《论语·为政》)而表达出来的以上帅下的思想依然是儒家的大义,自己完全独立于现实规范之外,既不完全符合儒家道德对统治者设定的高标准,同时也起不到守法的示范作用。因此,曹操在解构了实证法效力的同时,又试图通过改变服刑方式的形式来挽救实证法的效力。

“割发”其实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髡刑”。中国古人束长发,用簪子固定住,而只有奴隶和野蛮人才留短发,所以短发在中国古代是低贱的象征。由此说来,以割发为主要特征的“髡刑”是一种侮辱刑。《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奉行“以孝治天下”的汉代,该刑罚对人的精神打击非同寻常。传统“肉刑”的残酷性,一方面在于它给受刑人施加了肉体上的痛苦,另一方面还在于由人格侮辱带给受刑人精神上的折磨,前者的痛苦往往是一时的,而后者的折磨恰恰是永久的。这一点在身份高的阶层表现得越发明显。以司马迁为例,肉刑带给他最大的痛苦恰恰不来自肉体而来自精神。其在《报任安书中》中深刻地揭示这种痛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对于一个贵族或官僚来讲,其往往具有自然、社会、政治三种生命形式。针对自然生命的惩罚是侵害其身体,针对社会生命的惩罚是损害其自由和人格,针对政治生命的惩罚是减损其政治资格。对于这些人来讲,其比一般人更珍视自己的人格或政治荣誉,这就是海瑞之所以在“事在争产业”的可疑案件中“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而在“事在争言貌”的可疑案件中“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的真实用意所在。由此说来,对于这个人群,如果通过作用于社会或政治生命的手段就足以造成其巨大痛苦并能起到震慑作用时,就没有必要一味地启动剥夺自然生命的死刑。由此说来,“割发代首”对于曹操来说未必就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作秀,而可能是一个构成实质意义的惩罚。

其实,面对规范上的必须而现实中的不能的冲突,曹操理论上有三条路可以走:其一,完全不顾实证法规范,不需任何理由地抛弃该规则;其二,利用“法不加于尊”的高级法规则完全否定实证法的效力体系,不做任何补救;其三,即为该故事中的做法,通过割发代首的方式来补救。作为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曹操应该有能力通过前两个途径让自己逃避惩罚,然而他没有那样去做,而是选择了第三条道路,这对于一个专制时代的统治者来说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作者系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古装、神话剧中割发断情的五个主角,三个结局美满,两个结局凄凉

在古装、神话剧中偶尔会看到女子割发断情这样的情节。割发明智后有人与心爱之人破镜重圆,相守一生,也有人香消玉殒,身死情灭,还有人一别两款,晚景凄凉。总之剧中的女子们着各自境遇、身份地位不同而演绎了不同的悲欢离合。

割而未断,历经磨难,幸福美满

1.《香蜜沉沉烬如霜》女主角锦蜜

先花神梓芬之女锦觅,出生后花神为让她顺利躲过万年内的情劫亲自给锦觅喂下陨丹,想让她灭情绝爱。她希望锦觅,无情则刚强,无爱则洒脱。梓芬认为这是作为母亲给她最好的祝福,更不希望锦觅像她一样在痴念深情中损毁自身。

只是天意不可违,有些命中注定的劫躲不开。天帝之子旭凤涅槃失败掉入花界水镜与锦觅相识,将其带入天宫。在那里锦觅也认识了天帝长子润玉。

对情爱懵懂无知的锦觅对旭凤是各种不负责任的撩拨和耍流氓,惹的旭凤春心萌动,继而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锦觅。

不幸的是随着锦觅身份的揭开,她又和润玉有着扯不开,躲不掉的缘分。锦觅在兄弟二人之间稀里糊涂的吊着,却不知这兄弟二人为了她各不相让。

凡间历劫,陨丹裂开,锦觅明白自己爱的是旭凤。回到天宫后,明白了彼此心意的旭凤和锦觅灵修。锦觅还想让父亲水神退掉她与润玉的婚约。

水神和风神被杀,润玉的误导以及修复了锦觅的陨丹,使得锦觅误会旭凤杀了水神和风神,这坚定了她嫁给润玉的决心。婚礼前凤凰来看她,对锦觅说,无论如何,我不会让你嫁给他的。锦觅看了看凤凰,然后断发,言道,青丝,情丝,时至今日,你我恐怕再无希望,这缕青丝给你,聊赠青丝以寄情,惟愿侬心似我心。

旭凤将这缕青丝,贴于自己的内丹精元之处,所以锦觅才能在旭凤欲使出琉璃净火时,一击而中,凤凰差点魂飞魄散,而她在悲痛难忍时吐出陨丹。

庆幸的旭凤未死被救活了,而锦觅在神魔大战中香消玉殒,却因着黎山老母的一撮香灰顺利渡劫,最终与凤凰隐居凡间,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2.《凤囚凰》女主角楚玉

《凤囚凰》女主角楚玉作为杀手的她执行任务时得知了自己的身份,同时也得知一直守护她的容止是大魏鲜卑族人,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利用自己。容止的出现就向是一道阳光照在了经历坎坷的楚玉身上,在与容止的相处中,楚玉渐渐喜欢上容止。

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逃跑后。在灼灼其华的桃林中楚玉放下女孩子的矜持对容止说:容止,我喜欢你,你有没有一点喜欢我。容止短暂的沉默后斩荆截铁地说,没有,一点都没有,还坦言自己对她的好全是假的,是骗她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用她。

面对容止的回答,楚玉没有指责,也不在追问,只说了一句,多谢。她不恨容止,正如她自己说的,她只是一个运气很不好的人。生在皇室,却被亲生母亲抛弃,好不容易有了养父母,却险些成为荒年时期的粮食,拥有姊妹最终也都失去了。第一次喜欢上一个人,居然还喜欢错了。

她的话像是自我安慰,又像自我劝导。她说,容止,喜欢你是我愿意,如今离开你,也是我自愿,既然你不喜欢我,那我也不喜欢你好了,就这么简单。这话说完,她拔掉自己的发簪,用剑干净利落的割了自己一缕头发,用剑指着容止说,从今往后,我们一刀两断,见面不识,你我就此分开,青山绿水,后会无期。

青丝落地,一松手长剑当啷一声落地,一个干劲利落的转身,留给容止一个潇洒的背影。楚玉在桃花纷飞中飘然远去,徒留容止一人黯然失神。多么豪气的一个姑娘,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

最爱那句:青山绿水,后会无期。在感情中与其死死握着那份不被承认的感情,低到尘埃里,不如潇洒放手给彼此一个冷静的机会。是你的,终会回来的。

后来楚玉和桓远隐居冀州,放不下她的容止又追了过来。后来的楚玉、容止二人历经考验,最终远离朝堂,幸福美满。

3.《戏点鸳鸯》女主角梁玉石

《戏点鸳鸯》中的梁玉石尚在母亲腹中时就与石家大公子石无忌被父辈定下“生男为兄弟,生女为长媳”的约定。石家出事后,梁父为给石家复仇,将她当儿子养大,自幼习武成为捕快。

在一次追捕任务中,结识了前来寻找苏幻儿的石家三兄弟,并与人称“玉面诸葛”的傲龙堡二当家石无痕不打不相识。在梁父被贪官朱炳金陷害丧命,自己被追捕时求助傲龙堡。在那里得知自己苦苦寻找的石家人就是眼前的几人。但那时石无忌已娶苏幻儿,夫妻情深。

她选择继续伪装自己的女儿身,只想着报仇后回到南方。傲龙堡的二公子石无痕早在初次与梁玉石相识时就道她是女儿身。正因如此,他会在玉石来月事时,给她拿药并给她熬鸡汤,还担心她以后落下病根。二人在傲龙堡的相处中有笑点,也有泪点。在那时,我们看到了与以前不一样的石无痕,他有意无意调戏玉石的无痕,情敌出现后吃醋的无痕,被气得暴跳如雷的无痕等。

梁玉石的女儿身被拆穿时已与与石无痕日久生情。只是为躲避朱炳金的追捕,也为了不连累石家。在客店中与石无痕水到渠成做了一夜夫妻,后趁石无痕熟之时和他割发断情悄然而去。

她被朱炳金抓捕后,幸得慕容复搭救,最终与石无痕在傲龙堡一吻定情,终成眷属。

割发断情,悲剧收场

1.《兰陵王》女主角杨雪舞

杨雪舞是《兰陵王》中的女主角,为巫咸族天女。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及其族人在白山村避世。她天性聪明善良、活泼可爱,可在村中人缘极差,没有多少人喜欢她。原因是有着占卜能力的奶奶不让她学天女的占卜本领,更不让她涉足乱世,惟愿她做一个平凡的女孩。

小时候偷听奶奶向杨坚讲述未来十年天下演变的占卜预言,并分析得天下着在北方,进而分析了能影响天下大局的四个人物,奶奶对齐国战神兰陵王的预言让雪舞对兰陵王产生了崇拜且同情之心。

雪舞偷听遭到奶奶的训斥,却也被杨坚发现她有神族天女血脉,能引无爪凤凰随之起舞。杨坚猜测她与兰陵王有段不平凡的缘分。年幼的雪舞为兰陵王祈祷,希望他能摆脱自己的命运。

长大后的她无意中结识兰陵王并与之相爱,为了兰陵王她抛弃一切,追随兰陵王出生入死。可惜相爱容易相处难,婚后的她被情敌郑儿陷害,与兰陵王产生裂痕,被山贼掠去奴隶市场却又被宇文邕所救。

婚姻受挫、心灰意冷的她在宇文邕的陪伴下回到家乡白山村。可惜白山村已人去村空,奶奶也已离世。悲痛的她忆起对奶奶的承诺,要做奶奶一辈子的眼睛和拐杖,懊悔自己为了兰陵王离开奶奶,违背自己的诺言,最后还是被兰陵王误会,不得不离开他,她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

雪舞想起奶奶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安分守己,做个平凡的姑娘,可自己总是忤逆她,所以奶奶连过世都没让人给她捎信,她难过奶奶未给她留下只言片语。为让奶奶在九泉之下能够安息,有点安慰。雪舞决定在奶奶墓前削发为尼,自此不问世事,长伴奶奶墓旁。

宇文邕劝说无果后捏造奶奶遗言,并引导雪舞发现。若非如此雪舞也早已出家为尼。杨雪舞和兰陵王短暂的缘分中,二人分分合合,聚少离多。她一心想要守护兰陵王,改变兰陵王的命运,却无意中将自己的命运推向终点。

雪舞假扮兰陵王到邺城去救段太师,结果被高纬用毒箭射中,死在兰陵王的怀中。临死前,她规劝兰陵王别守着他们的誓言,一定要找个姑娘照顾他,如果可以她希望这个姑娘不要比她美,比她聪明、贤惠,她怕兰陵王忘了她。

2.《如懿传》女主角如懿

《如懿传》中的女主乌拉那拉·如懿是乾隆帝的继后,与乾隆青梅竹马。她从王府的侧福晋到宫中的娴妃,再到中宫皇后,她身份地位随着弘历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二人也曾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奈何人心易变,帝王薄情。

只是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如懿对乾隆的初心从未变过。只是在三宫六院各种美女萦绕中,乾隆渐渐迷失了自己,他变得多疑,自私,这使得如懿想与他做平凡夫妻的梦想湮灭。在二人婚姻中,如懿屡次被人陷害,被乾隆误解,不信任,被他掌掴。

尤其在凌云彻这件事上,乾隆恨极了如懿,直言她不配做皇后。此事最终因渝妃私自处死凌云彻而不了了知。

这成了乾隆、如懿心中的刺。即便乾隆不信任如懿,但如懿还是爱他的,一心为他的身体、声誉着想。南巡时魏嬿婉为博取圣恩,用青楼女子媚上取宠。乾隆对这些女子宠爱有加、夜夜笙歌,伤及身体。此事乾隆虽刻意隐瞒,不让如懿知道,奈何纸包不住火,此事成了街头巷尾百姓们的笑谈,极伤乾隆名誉。

如懿在微服民间时听到风声,查过之后才确定此事不假。她说,皇上南巡是为体察,怎能闹出如此艳事。但迫于乾隆的威严,言官不敢进言。如懿也知道今日的乾隆已非昨日的弘历,没有人敢劝谏。

但在听到容佩说,令贵妃若为博圣上欢心 ,不顾皇上圣誉,那真是下作时。如懿反驳,其身不正,才会被魅惑。

如懿还是当初的如懿,只是弘历已非昔日之弘历。为乾隆的名誉,她义正言辞的斥责以及质问炩贵妃魏嬿婉,以青楼女子媚上取宠,惹了民间非议,损了皇上名誉,真的是发自肺腑的为乾隆着想。

面对炩贵妃的狡辩和嚣张跋扈,如懿决定即刻关押她,等候乾隆发落,可炩贵妃的那句,你敢,臣妾是皇上亲封的贵妃,如懿底气十足、威严霸气的说出了,本宫是皇上亲封的皇后。

在听到下人禀告乾隆又和水玲珑及其六个姐妹搅和在一起时,她决定不用关押,即刻绞杀炩贵妃。岂料炩贵妃不服,认为如懿嫉妒她,借此来公报私仇除掉她,如懿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反驳她。

为了劝谏乾隆,如懿亲自登船。在船上二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个以中宫之名恳求勿要任性,爱护龙体,顾惜声誉,一个以天子之名警告,不可以顶撞、忤逆。乾隆认为如懿咄咄逼人,不仅比不上孝贤皇后的贤德,炩贵妃的柔顺都比不上。

乾隆把如懿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不领情,也很过分。世上的女子恐怕没谁能忍受自己老公不止一的拿自己和前任相比,还拿自己和耍尽心机博取宠幸的人想比,那是侮辱。面对乾隆的指责,如懿迅速反驳,直言炩贵妃的种种不是。

如此二人唇枪舌战,彼此丝毫不让,如懿瞪着乾隆,说了臣妾眼前人已非彼时人,两两相望,唯余失望。接着乾隆又开始翻旧账,还撤出了凌云彻。如懿失望了,也知道他们之间已被乾隆的疑心毁掉了。

如懿指责乾隆谁都不爱,就像他最爱的水仙花,临水自照,只爱自并如数家珍般数落乾隆的薄情、算计,还直言他刚愎自用、薄情寡义、自私虚伪、疑心甚重。这些话彻底激怒乾隆,他一巴掌将如懿打到在在,还要废了她这个皇后。

性格倔强的如懿却说,不用他废,她做这个皇后已经厌烦疲惫,也不想再忍了。于是,她断发为祭,给去了的青樱和弘历,丝毫不顾及满人非大丧不得断发的忌讳。

乾隆记恨如懿断发。派人将她连夜送了紫禁城并将其禁足。自此二人再无交集。在那个乌鸦啼叫,秋虫呢喃的夜晚。如懿回忆她与弘历的点点滴滴,弘历的那句,有我在,你放心。如懿记了一辈子。她记得自己的出嫁,记得弘历掀开她盖头时说的,更记得弘历让她即位中宫时说的,如懿,万人之上,无人之巅,朕孤单的很,到朕的身边来。

如懿说,当时自己什么都顾不得了,只有点头,然后就一步一步的走到他的身边,走到如今。

如懿去世后,乾隆抹去了她在后宫中所有的事迹,还将她塞进了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中。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像太后问乾隆那句,越需要用力抹去的,往往越是不敢面对的,越想忘记的,往往却是最难忘记的。是不是,皇帝?

晚年的乾隆这样评价自己,朕这一生,夫妻恩情,嫔御恭顺,父母之恩,儿女之福,都已经失去了一大半了。朕终究,不过是天地间的一介寡人罢了。

如懿的一生不争不抢,却屡次被人陷害,渴望自由却被宫墙深宫束缚,最终凄凉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