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余潜士 余浅浅周靳小说

发布时间:2024-05-26 04:59:00作者:陪你演戏来源:网络

余潜士 余浅浅周靳小说

本文目录一览:

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169)——余潜少将

余潜将军

余潜将军,原名于焕堂,曾用名于焕堂。1917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滑县一户地主家庭。父亲于子君为当地有名乡绅,不善经营理财,非常注重自己唯一儿子的学业。

1930年,余潜小学毕业后入开封私立中学读书。因参加九一八宣传队到乡下进行爱国抗日宣传,在学校组织“晨钟社”,出版《晨钟》周刊宣传革命思想等活动,受到当局警告,遂由其舅父资助进入北京汇文中学读书。余潜喜好俄国和苏联文学作品,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进入高中后加入“民先”。1935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同年北京爆发一二·九,余潜为汇文中学游行队伍组织者之一。当游行队伍走到琉璃厂北师大附近时,遭到军警武力阻拦,他在与军警搏斗中被砍伤头部昏倒街头,后被同学抬到其舅父家。1936年,余潜转入中国,任汇文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他善于做工作,与一个CC派同学同住两年,那人几次半认真半玩笑地对其说“我知道你是一个红帽子”,但却一直没有去告发。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汇文支部决定在学校开庆祝晚会,为防止特务捣乱,由其特别邀请青红帮学友助兴,把青红帮把头的功夫节目安排为压轴戏,并请校长等人参加。因此CC派和特务在会场周围绕来绕去,但始终未敢冲撞会场。

余潜将军

1937年,余潜和北京的几位地下党员一起绕道天津到达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任学员队支部书记。学习结束后,奉命去河南确山竹沟工作,组织上要求河南藉同志把名字改一下,遂改名为余潜。到竹沟后,余潜任新四军河南确山联络站站长,信阳挺进工作团指导员,鄂豫挺进队副教导员、总支书记、教导员、组织股长,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第九团政治处主任,抗大第十分校警卫团政委。1942年任抗大第十分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43年6月,任新四军第五师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鄂皖边兵团指挥部副政委。期间,参加新街、朱堂店、大山寺、八字门、浠水、应城等战役战斗。余潜十分关心爱护一起工作同志,行军时经常把自己的马让给体弱的同志骑,在危机时刻毫不犹豫地救助同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余潜任中原军区鄂东独立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江汉军区独立旅政治部主任,中南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副政委。参加中原突围,所部受命掩护中原军区和中原局机关主力突围后,余潜率第四团一营分散突围时,腿部负伤。后中央电示,要求独立第二旅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余潜由于腿伤严重无法随队行动,经中央军委批准离开部队到蕲北隐蔽治疗。因为敌人反复清剿,他在一个山洞中隐蔽许久。几个月后伤势渐愈,化装回到了解放区。1947年南下渡过黄河进入大别山时,余潜因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成绩突出,被中原军区记大功一次,受到刘邓首长表扬。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政治部主任,参加围歼敌整编第十一师和阻击敌整编第十旅、第一一八旅战斗,因战功卓著立大功一次。1948年,余潜任江汉军区独立旅政治部主任。

余潜将军

新中国成立后,余潜任中南军政大学湖北分校副政委,陆军第二十一步兵学校政委,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一班班主任、系主任,政治学院训练部副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6年和1958年,两次被评为先进教学工作者。“”中受到迫害。1969年,组织上征求余潜意见,准备让他到四川工作。许多老战友考虑到余潜有严重肺心病不适应四川气候条件,另安排职务上实际降了两级,都劝他将这些情况都向组织谈谈,请组织上另行分配。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于1970年5月就任四川省军区政委。在退居二线后,余潜任武汉军区后勤部顾问。

余潜将军和夫人王瑞华(新四军老战士,曾在新四军第五师师部医务所工作)合影

1961年,余潜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3年,余潜离职休养。

1991年8月15日,余潜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链接:刚正不阿、勇担责任——余晓明记述父亲余潜将军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余潜士故居

余潜士(1784年—1851年),字时缵,号耕村,永泰县人,晚清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称为“闽道学之宗”。他终身教职,桃李无数,为人师表。清咸丰帝特赐进士,授文林郎,身后奉旨入祀乡贤祠并配祀孔庙,春秋官祭。遗有《耕邨全集》。

余潜士出身贫寒,7岁时父亲而羲逝世,兄弟三人与母相依为命,寒微孤苦,备历艰辛。其二伯父而遂行医卖药,全力资助余潜士一家。他17岁到福州读书,受业于蔡于麓先生之门,19岁偶得五子《近思录》,爱不释手,“读之如久盲忽开,如沉疴乍起,如昏寐初醒”。从此,他潜心宋儒理学,矢志不移。

20岁那年,他毅然回乡独往大洋高盖山,深居水帘石室,发愤苦读程朱之学4年,“研心正学,屏绝外务”。他笃向“为己之学”,坚守内行自饬的读书准则。在《敬业堂谕语》开篇即曰:“学也者,为己之事也”,反复讲明读书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的道德和增进学问。道光元年(1821年),朝廷诏举孝廉方正,永福知县和乡绅一致推举余潜士,他却“自揣声闻过情,深增愧惧”,以母病为由决不赴考。福州人士皆曰:“耕邨先生,贤也。”

余潜士24岁那年,以优异成绩入读福州鳌峰书院。他曾为著名理学家陈寿祺的门生,后来成为书院教师。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林则徐、梁月山、张繁露、何则贤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

余潜士为闽道学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当时“学者率以《小学》为不急之务,束之高阁,几莫知有是书之当读矣”。汪稼门总督想扭转这种局面,又因赏识余潜士的才学,令将其《读小学》七律二首,悬挂于鳌峰书院的鉴亭内,并告示学生,如能熟读《小学》且写出论文,将在考评中列为上等。《小学》学习风气很快形成。同时,余潜士被聘入业书院内舍,助辑《小学》篡注。一时旧刻坊本、新翻注纂纷纷出版,榕城纸贵。对此,鳌峰书院吴贤湘监院深有感触,曾赠诗曰:“味众所不味,能人之难能。”

城里几位老一辈学者组织每月一会,讲明学术。85岁的林芳春听说余潜士好读宋儒书,足为士人趣向,“徒步访之,遂后至,居末座”。当时他28岁,能得到老前辈的认可和重视,也是对年轻学子的鼓励与鞭策,故当时有“知名士咸以不识潜士为憾”之说。

余潜士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他将童养媳张瑞贞视如己出,怀膝授课。她4岁开蒙读书,8岁开笔作文,15岁学古琴技艺,16岁时余潜士举荐其在永泰私塾设馆课徒。她在相夫教子的同时教学写文作诗,并开始尝试著书,著有《村塾管窥编》,论学子开蒙及相关课业,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女塾师。余潜士临终前叮嘱张瑞贞主管家政,主持整理其著作。

1854年,永泰大饥,张瑞贞率众子侄辈设粥厂施赈40多天。1877年,永泰又大饥,张瑞贞二次开仓放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87岁的张瑞贞得知后致书长子圣浚,表示“如有必要,官巷余宅,可鬻之以解国难”,并率先拿出自己全部私房,举全家之力捐出白银500余两。

余潜士是当时学界“为学不专治制举业”“不陷溺于科举利禄”的佼佼者。在他看来,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科举入仕,穷理修身比科举功名更重要。他在鳌峰书院教书时,一府官见其才学过人,赠予一幅唐伯虎画,嘱他将画送京中一官员,以获取功名,可他却不屑一顾,把画放在家中,“不欲苟入仕途”。他42岁被举拔贡第一,次年入京朝考,授职州判。60岁乡试中举,次年入京礼部试未第,仍返榕城教书,至临终。

余潜士从29岁开始当教师,先后在家乡辅弼私塾、福州高氏塾馆、鳌峰书院、寿泉精舍等地执教30余年,桃李无数。他主动回应社会与民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在教学理念和举措上寻求创新,认为“科举窄途也,得其售者几稀。不授以实用之学,学子皓首穷经,若不能登第,辄不能以他业谋生,值成一识字之废人耳”,所以教学不能把科举应试文体作为首要任务。他十分重视实用之学,提倡增加天文、地理、珠算等知识和技能的授课内容,为学子的择业谋生创造有利条件。

他要求教师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才学水准。他对老师说:“授人一滴水,自己先得备有一桶。”鼓励他们多学习,增加知识积累。他奉行“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之旨,终老手不释书,青灯黄卷求真知。不仅研学六经四书颇有心得,而且琴棋书画也样样拿得起来;不仅重视研习传统文化,而且还认真研究当代经济、政治、时事等,甚至还写过劝导养蚕栽桑的文章,为师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他教学不择生徒,对贫寒子弟尤为关照。无论贵贱贤愚,只要到了学馆,他都平等对待,屡问不烦。遇到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欠学费,甚至不交学费,还可以用蔬菜抵数。他说:“天道酬勤,对贫家子,为师者即为天,替天酬其勤也,能争些小利益而耽其前程乎?”还常给乡村子弟写信,勉励他们刻苦学习,指出“自古圣贤豪杰,从艰难刻苦中成就者甚多”,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余潜士于咸丰元年(1851年)在故里逝世,时年68岁。其本堂弟子与同志故人悲痛治丧,在福州庆城寺举行追悼会。许多官绅及学者深感痛惜,称赞余潜士“专崇正学,因仁义道德之藩篱;潜读深山,奉濂洛关闽为圭臬”,“堪为一代之师资,而允树千秋之人望”。

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地名的准确读音,涨点知识吧

北厍的“厍”,读作“色”,在苏州

甪直的“甪”,读作“路”, 在苏州

颜单的“单”,读作“山”,在江苏建湖。

六安的“六”,读作“路”,在安徽。(江苏“六合”同)

天姥山的“姥”,读作“母”,在浙江新昌。

井陉的“陉”,读作“形”,在河北。

邛崃的“邛”,读作“穷”,在四川。

东莞的“莞”,读作“管”,在广东。

乐清的“乐”,读作“月”,在浙江。

讷河的“讷”,读作“ne ”去声,在吉林。

西泠桥的“泠”,读作“铃”,在杭州西湖。(西泠印社同)

会稽的“会”,读作“贵”,在浙江绍兴。

行唐的“行”,读作“杭”,在河北。

牟平的“牟”,读作“木”在山东。(云南牟县同)

汧阳的“汧”,读作“千”,在陕西。

吴堡的“堡”,读作“补”,在陕西。(同省瓦窑堡、真堡同)

身毒的“身”,读作“渊”,旧名天竺,今印度。

龟兹的“龟”,读作“秋”,古代西域国名。

泷岗的“泷”,读作“双”,在江西。

於潜的“於”,读作“乌”,古县名,在浙江。

庐江的“庐”,读作“驴”,在安徽。

茌平的“茌”,读作“迟”,在山东。

枞阳的“枞”,读作“宗”,在安徽。

盱眙,读作“须移”,在江苏。

岫岩的“岫”,读作“袖”,在辽宁。

浒墅关的“浒”,读作“许”,在江苏。(江西浒湾、浙江滩浒岛同)

洪洞的“洞”,读作“同”,在山西。

洮河的“洮”,读作“逃”,在甘肃。

洮湖的“洮”,读作“摇”,在江苏。

洧川的“洧”,读作“尾”,在河南。

荥阳的“荥”,读作“形”,在河南。

荥经的“荥”,读作“营”,在四川。

莒县的“莒”,读作“举”,在山东。

栎阳的“栎”,读作“月”,在陕西。

郧县的“郧”,读作“云”,在湖北。

虾蟆陵的“虾”,读作“哈”阳平,古地名,西安市东南。

阆中的“阆”,读作“浪”,在四川。

郯城的“郯”,读作“谈”,在山东。

剡溪的“剡”,读作“善”,在浙江。

铅山的“铅”,读作“沿”,在江西。

渑池的“渑”,读作“免”,在河南。

渑水的“渑”,读作“绳”,古水名,在山东。

涪县的“涪”,读作“扶”,在四川。

阌乡的“阌”,读作“文”,在河南。

黄陂的“陂”,读作“皮“,在湖北。

鄄城的“鄄”,读作“倦”,在山东。

雩都的“雩”,读作“鱼”,在江西。

崆峒山的“峒”,读作“同”,在甘肃。

鄠县的“鄠”,读作“户”,在陕西。

犍为,读作“前唯”,在四川。

番禺的“番”,读作“潘”,在广东。

鄜县的“鄜”,读作“夫”,在陕西。

新淦的“淦”,读作“干”去声,在江西。

解虞的“解”,读作“谢”,在陕西。

漯河市的“漯”,读作“落”,在河南。

漯河的“漯”,读作“榻”,在山东。

綦江的“綦”,读作“其”,在四川。

蔚县的“蔚”,读作“玉”,在河北。

鄱阳的“鄱”,读作“婆”,在江西。

儋县的“儋”,读作“丹”,在广东

燕京的“燕”,读作“烟”,旧时北京的别名。(燕山、燕国同)

穆棱的“棱”,读作“灵”,在黑龙江。

隰县的“隰”,读作“习”,在山西。

瀑河的“瀑”,读作“爆”,在河北。

黟县的“黟”,读作“衣”,在安徽。

亳州的“亳”, 读作bó,不读háo州,在安徽。

兖州的“兖”,读作yǎn,不读yǔn州,在山东。

涪陵的“涪”,读作fú,不读péi陵;在重庆

耒阳的“耒”。读作lěi阳,不读lái阳,在湖南

莒县的“莒”,读作jǔ县,不读lǚ县,在山东

莘县的“莘”,读作shēn,不读xīn县,在山东

渑池的“渑”。读作miǎn,不读yíng池,在河南

泌阳的“泌”,读作bì,不读mì阳,在河南

郴州的“郴”,读作chēn,不读bīn州,在湖南

邗江(han,jiang) 容易念成赣江(gan,jiang) ,在江苏扬州

盱眙(xu,yi) 容易念成鱼台(yu,tai) 在江苏淮安

珲春,应读作hun chun,在吉林

西柏(bǎi)坡在河北省

栟(bēn)茶在江苏如东县

蚌(bèng)埠(bù)在安徽

龙王辿(chán)在山西

枨(chéng)冲在湖南

茌(chí)平在山东省

徂(cú)徕(lái)山在广东

酂 (cuó)阳在河南省,古时将老河口称为酇

广笪(dá)在广西浦北县陆屋镇

儋(dān)县在海南省

凼(dàng)仔澳门国际机场和澳门大学都在此

砀(dàng)山在安徽

滇(diān)池在云南省昆明市

白水畈(fàn)在湖北

淦(gàn)水在江西

筻(gàng)口在湖南

妫(guī)河在河北

涡(guò)阳在安徽省亳州市,老子故里

奤(hǎ)夿(bā)屯在北京市

滹(hū)沱(tuó)河在河北省,是河北省的主要河流

获(huái)鹿在河北,后改为鹿泉县

洹(huán)河在河南省,即今安阳河

漷(huǒ)县在北京市

临犄(jí)在山西

鄄(juàn)城在山东

匼(kē)河在山西

会(kuài)稽山浙江省绍兴市

大夼(kuǎng)在山东省莱阳市

乐(lào)亭在河北唐山

泺(luò)口在山东

鄚(mào)州在河北

沔(miǎn)水汉水上游,在陕西

牟(mù)平在山东省烟台市

沛(pèi)县在江苏

邳(pī)州在江苏

黄陂(pí)在湖北

濮(pú)阳在河南

綦(qí)江在重庆市

龟(qiū)兹(cí)古代国名,现在新疆库车一带

临朐(qú)在山东

芮(ruì)城在山西

歙(shè)县在安徽

泗 (sì)阳在江苏省北部

绥(suí)阳县在贵州省

莘(shēn)县在山东

繁峙(shì)县在山西省

漯(tà)河在山东

长汀(tīng)在福建省,著名的景点

白家疃(tuǎn)在湖北省

核桃凹(wā)在山西省

南窊(wā)子山西省

海参崴(wǎi)原为中国领土,清咸丰十年(1860)被割让与沙俄

马嵬(wéi)坡在陕西省境内

婺(wù)源在江西上饶市

隰(xí)县在山西临汾市

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县南

莘(xīn)庄上海市

荥(xíng)阳在河南境内,荥阳是象棋的故里,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鸿沟就在北部的广武镇;荥阳市是郑氏的祖地

井陉(xíng)在河北省

浒(xǔ)浦(pǔ)在江苏省

浚(xùn)县在河南

铅(yán)山在江西省

高要(yào)在广东省

沂(yí)河起源山东,流入江苏

鹿邑(yì)在河南省

鄞(yín)县在浙江

颍(yǐng)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

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北

蔚(yù)县在河北省

瀹(yuè)潭在安徽

长(zhǎng)子县在山西

柘(zhè)城在河南

武陟(zhì)在河南

芝(zhī)罘(fú)山名,在山东

涿(zhuō)州 在河北省,刘备张飞关羽结义桃园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