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微信公众号
2012年,孙海洋接到导演陈可辛电话,
寻子经历会被拍成电影,
也就是后来的《亲爱的》。
影片中没有的结局,
在现实里有了结果,
抱紧孙卓是在2021年末。
2022的元旦,
是他们第一个团圆的新年。
十年似乎在弹指一挥间,
十年对有些人来说又过得很慢,
翻看这篇回忆,
哪些是你浏览记录里的那一年↓
2012年新年伊始,西方就有人唱衰中国。
英国《卫报》刊文:
“中国的崩溃将在2012年把全球危机引向高潮”
十年过去了,
时间证明“伤不起”的不是中国,
“伤不起”的是谣言。
卫报报道截图
“伤不起”是那几年的流行语,
含义是“承受不起受伤后的影响”,
当时还有一首同名歌曲,
前奏一响,便是回忆。
没有短视频的年代,
神曲之间的较量,全靠占据大街小巷的音箱,
音浪盖过音浪。
伤不起MV截图
当时整个华语乐坛也面临较量,
《江南Style》和骑马舞火遍全球。
大家都期待受欢迎的华语歌曲出现,
“红尘客栈风似刀,骤雨落宿命敲。”
“阳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
都是出自当年的歌,
你一定也听过!
谈及那一年的音乐,绕不过一档综艺,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首播,
舞台上的选手为了音乐梦想,
期待着他们的伯乐,
你有没有学过导师的样子,为谁转身?
占据大大小小屏幕的是《甄嬛传》,
2011年出品,2012年3月上星,
最近各平台又火,
有大学食堂作为流量密码播放——真·下饭剧。
网友玩笑留言,
“放滴血认亲全员爆满,播甘露寺片段立马打包。”
那一年,还有两个电视剧人物从荧屏火到网络,
元芳和雪姨,
分别贡献了当年的经典对白,
元芳,你怎么看?
雪姨:你有本事开门呀!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
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
从电视走向网络的还有那一年的奥运,
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发展,
很多人把那届伦敦奥运称为“社交媒体奥运”,
对中国人来说,印象最深之一是刘翔。
伦敦碗一周中最冷一天,
摔倒在地的刘翔死死掐住右腿跟腱,
无奈目送对手冲向终点。
他用一只腿跳回运动员通道,
又突然回过身去,回到期待已久的奥运赛场,
俯身亲吻跨栏。
2021,东京奥运会,
失利后的声讨,变成赛后的鼓励,
我们为冠军喝彩,也为痛失金牌的选手送上安慰。
刘翔的名字又冲上热搜,
网友们说欠那时的他一个道歉。
那一年的体育赛事,还有欧洲杯,
虽然章鱼保罗已在2010年去世,
但它却掀起了一波动物预测足球赛事热。
2012年欧洲杯开战,
各路“神兽”出马,
都想争下“神兽”界第一把交椅。
最终,
乌克兰基辅奥林匹克球场,
卫冕冠军西班牙4比0胜意大利,
斗牛士军团成为史上首支成功卫冕欧洲杯球队。
2012年,也是马拉多纳最后一次到访中国,
2020年,他离世的消息公布后,
许多人感叹青春远去。
他曾给中国足球留下一个问号,
“中国足球什么都不缺,就缺高水平,
中国有13亿人,
为什么就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国家队呢?”
多年过去,
我们依旧期待某日,问号拉直,
变成叹号。
回到国内,
公布标准名称并设立三沙市,
神九飞天,蛟龙下海,
……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
画面一经播出,
“航母style”随之走红,
成为当时刷屏动作。
然而就在同一天,
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却倒下了…
如今刷屏回忆,
星辰大海依旧,梦想初心依旧,
希望他能够看到。
2012印象深刻的名字之一,
还有挺身而出的张丽莉,
她在生死关头勇救学生,
自己失去了双腿,
被网友称为最美女教师。
在一些新闻里,我们了解到她后来的生活,
2015年,张丽莉生下一个宝宝,
她说:“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
2018年,张丽莉离开讲台加入残联,
作为来自基层残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参加,
她说,“我肩负着残疾朋友的重托。”
危情来袭,
挺身而出的身影一直都在。
2021年7月河南暴雨,
奔走呼喊,敲窗劝离,
郑州京广隧道救人大哥名叫侯文超。
他说,我经历过2012年北京那场暴雨,
他说,我知道,这水要是漫过了车,
人就再也出不来了。
2012年电影票房的赢家是《泰囧》,
国产电影史首部破 10 亿的影片,
到后来《捉妖记》、《美人鱼》、《战狼2》……
再到《你好,李焕英》和《长津湖》,
一次次超越,
一次次刷新纪录。
也是这样,
国产电影之间相互支持,有了海报接力。
另外一部电影,
当年的票房有一些“囧”,
但随着时间推移,评分不断升高,
是2012年岁末上映的《一九四二》。
这部讲述饥荒年代的电影,
离不开一个“饿”字。
2021年,袁隆平院士离世,
很多人又提起这部电影,
更感悟今日丰衣足食的不易。
稻浪滚滚来,炊烟袅袅升,
禾下乘凉梦,终有梦圆时。
袁隆平院士墓盖上放着两碗米饭
几代人接续努力,
期待梦圆的还有中国航天,
2012年,党的以来,
中国梦牵引着航天梦,
科研探索更远更深,
神舟每次新征程,
天舟穿梭、嫦娥奔月……
中国神话有了科技演绎,
浩瀚星空有更多我们的铿锵足迹。
王亚平太空拍到的长江黄河
那部叫做《2012》的电影,
实际上映于2009年,
故事的起源是一则预言。
不过,到了2012那一天,
世界末日没有发生,
当时,只有期末考试照常发生。
电影是特效+人性的组合,
透过台词,
影片提出了对灾难的疑问。
多年后,全球战“疫”,
有些国家糟糕应对,
不思防疫,只顾甩锅,
有人翻出这部电影和现实做一个对比。
电影有时像一面镜子,
照进现实。
电影中↓
现实里↓
电影中↓
现实里↓
《2012》中出现了中国,
但还是不够了解中国。
上映十年后,
《流浪地球》带着春节十二响来了,
不仅人类自己要走,
更要连地球一同带走,
不只是个人英雄主义,
更表现团结。
中国式的执着与浪漫,
在荧幕上呈现另一个答案。
终会走远的2021,
我们经历着疫情,又应对暴雨,
再次回看《2012》
灾情发生时,不止需要“方舟”
更需要“同舟”。
这里有一些标题,
部分记录了这一年我们的彼此守护,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还有风雨里撑起的伞↓
最后,回到2022↓
电视剧里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是啊,时间过得飞快,
人生能有多少十年。
但每一年,
又都是一个十年的开始。
就像那一年除夕夜,
陈奕迅和王菲在春晚舞台对唱《因为爱情》,
“给你一张过去的CD,
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
过去成过去,人来复人往,
不管多少沧桑,
都该珍惜那份年轻的模样。
2022来了,
我们还要一起见证,
我们还要一起经历,
一起努力让这一年更有意义。
【文/观察者网 郭光昊】
“令和”。
作为汉字文化圈中唯一一个还在使用年号的国家,日本今天公开了她的新年号。
日本当地时间11时40分(北京时间10时40分)左右,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召开记者会宣布新年号定为“令和”,出自日本最古老的歌集《万叶集》。这也是日本首次从本国典籍中选取年号。
菅义伟展示新年号(东方IC图)
“令和”取自《万叶集》卷五“梅花歌卅二首并序”:“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香。”
NHK新闻报道截图
稍后,首相安倍晋三召开记者会发表讲话,介绍新年号出典,“直接传递新年号包含的意义并向国民寄语”。
在年号中使用“令”字,在整个东亚汉字文化圈中都尚属首次。NHK援引政府人士的话称,进入最终候选名单的共有6个。上午参加了各界专家恳谈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透露:这里既有数个出自日本典籍,也有数个出自中国典籍。
“令和”之前,能确定出处的日本年号均出自中国古典。以明治维新后为例:
明治取自《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大正取自《易经》:“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取自《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平成则拥有两个出典,分别是《史记·五帝本纪》的“内平外成”和《尚书》的“地平天成”。
这也是日本自公元645年“大化改新”首次使用年号以来的第248个年号。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一世一元”制度,即一个天皇在位期间仅使用一个年号。但与明清两朝不同,日本年号是在新天皇即位当天立即启用的。新年号将在皇太子德仁5月1日即位后正式启用。
原则上,日本政府不会公开年号的起草学者和年号候选名单。
年号典出何处?
“令和”出自《万叶集》卷五“梅花诗卅二首并序”的序文部分:“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帅老之宅,申宴会也。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香……”
整篇序文均以汉语文言文写成。作者被认为是公卿大伴旅人,写于天平二年(730年)。日本学界此前就认为“梅花诗卅二首并序”在构成和语句上,从王羲之《兰亭序》和王勃、骆宾王等初唐诗序中所学甚多。
“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一句在中国作品中有类似表达。汉代张衡所写的《归田赋》中有“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薛元超在唐高宗时期所写的《谏蕃官仗生疏》中有“时惟令月,景淑风和”的句子,这篇文章收录于《全唐文》。
岩波书店2017年出版的《万叶集》,在后面附注了张衡的《归田赋》(岩波文库twitter图)
本次明仁天皇确定提前退位后,日本国内就出现了希望新年号能首次出自日本古典的声音。共同社称政府收到的候选中包括出自日本古典的方案。但日本古典中常会摘录引用中国古典,共同社和《朝日新闻》此前都认为,本次很可能出现“中日双重出典”的情况。
日本古典研究者介绍:“日本古典中有很多由汉语文言文写成的作品。究其根源都来自中国古典。越是有格调的语言表述,这样的倾向越强。”
例如奈良时代编纂的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被认为有很多出自中国《昭明文选》。以文言文书写的《古今和歌集》序文“真名序”中也有很多引用自《诗经》和《昭明文选》。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文学专家E氏对NHK表示,从日本典籍中找很困难。他也认为日本典籍要引经据典的时候肯定会使用中国典籍,并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从日本典籍中来的”。E氏自己与皇室有关系,老师市古贞次还参加了上一次年号拟定。
不过NHK报道也提到,有政府人士表示:“要从日本典籍中寻找,并不是现在刚提出的。当然会很困难,但好好找终究是找得到的。”
但从学者的角度而言,硬要分出个中国典籍还是日本典籍似乎并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日本文学研究资料馆馆长罗伯特·坎贝尔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东北亚是一个汉字文化圈。年号出自中国典籍还是日本典籍,事情不能对立地看。”
年号如何选出?
本次新年号的公开选定工作开始于3月14日。菅义伟3月24日公布,从日本文学、中国文学、日本史学和东亚史学四个领域中选出多位学者,于3月14日委托其草拟新年号候选名单。每位学者大约草拟2至5个备选年号,同时还会附上意义和出典。
4月1日清晨,菅义伟首先听取内阁法制局长横畠裕介的意见,遵从相应原则,从十几个的大名单中选定数个作为最终候选范围。上一次改元选出三个,NHK据相关人士透露,本次最后候选有6个。
政府选定年号遵守以下几个原则:1.意义美好,符合国民理想;2.两个汉字;3.好读好写,属于日本“常用汉字”,单字最多12至15画;4.避免与此前使用过的年号和谥号重复;5.避免社会常用词,如不和常见人名、地名和企业名重复。
目前,日本网络上兴起很多新年号票选人气榜。政府人士称,名列榜单前几位的也要避免。
此外,日本常常使用年号的首字母缩写,如明治(Meiji)缩写为M,大正(Taisho)缩写为T,昭和(Showa)缩写为S,平成(Heisei)缩写为H。新年号会避免首字母出现M、T、S、H四个字母。
如今网络时代还坚持印刷号外的日本媒体(Twitter 图)
菅义伟选出最终候选范围后,在当地时间9时30分左右于首相官邸举行各界专家恳谈会。政府向专家展示最后名单并征求意见。恳谈会进行约40分钟。
菅义伟在3月2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29日当天的讨论会议已确认专家恳谈会成员名单。但为了不给专家个人提前带来困扰,具体名单将留待4月1日公布。
专家组共有9人,包括日本新闻协会会长白石兴二郎、日本广播协会(NHK)会长上田良一、日本民间广播联盟会长大久保好男(以上代表传媒界)、日本私立大学联合会会长镰田薰(教育界)、前最高法院长官寺田逸郎(法律界)和前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榊原定征(经济界)。
此外,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以及两名女性——直木奖得奖作家林真理子和千叶商科大学教授宫崎绿也名列其中。
各家专家恳谈会现场,左侧为各界专家,右侧为政府人士(NHK新闻报道截图)
恳谈会于当地时间10时8分结束。菅义伟将恳谈会结果向安倍汇报后,赴众院议长公邸听取众参两院正副议长意见。
左侧为众参两院正副议长,右侧为官房长官菅义伟(NHK 图)
10时41分,菅义伟回到首相官邸准备参加全体阁僚会议。会上全体阁僚磋商后,最终召开临时内阁会议决定新年号。
上周五(3月29日),安倍上午拜访皇宫与天皇会面,下午赴东宫御所与皇太子会面。外界猜测,安倍汇报了4月1日新年号选定流程及多个年号备选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皇太子德仁本人就是一名历史研究者,主攻交通史。
保密万无一失:盆栽里都查过没有了
为保障年号公布前不会泄露,日本政府全力做好各种保密措施。时事通讯社称,年号方案被存放在内阁官方的金库中,就连官邸建筑物内的盆栽都已经检查过有没有。
政府已经要求参加恳谈会的专家、两院正副议长和全体阁僚配合工作不携带通信工具,正式公开前避免与外界接触。即使恳谈会专家身份显赫,但也要求在进入官邸前接受随身物品搜查,去卫生间也要工作人员随行。
但与国会协调一度出现困难。日本政府本来准备参考1989年改元“平成”时的旧例,在国会议事堂内的常任委员长室听取两院正副议长意见。但众议院副议长、在野党立宪的赤松广隆反对“这实际上就是软禁房间里”。
国会常任委员长室(众议员小此木八郎Blog图)
于是众院议长大岛理森出面协调,把地点改在自己的公邸。这样两院正副议长在年号正式发布前至少可以在公邸内自由活动。
虽然还是“软禁”,但至少宽敞了不少(Google地图截图)
谁起草了年号?
NHK称,政府为了以防万一,早在改元平成(1989年)后就秘密委托多位学者考虑新年号。政府人士透露,迄今这么多年收到的备选没有一百个也有几十个。到今年2月底,已经缩小到十几个了。
对于菅义伟3月24日的发言,NHK解读:这代表年号选定已进入最后阶段。政府已经正式与剩下十几个备选的起草人补齐了正式委托手续。
依惯例,日本政府不会公布年号的起草人。1989年时,各界专家在恳谈会上看到的是三个备选方案:平成、修文和正化。但日本政府在恳谈会上并没有附上起草人姓名。
唯一的线索就是当时内阁内政审议室长的场顺三2015年接受采访时的证言:平成由东亚史专家、东京大学教授山本达郎起草;修文由中国文学专家、九州大学名誉教授目加田诚起草;正化由中国哲学专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宇野精一起草。
(从上至下)山本、目加田和宇野(NHK 图)
的场还透露,除了上述三人,还委托了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市古贞次。市古就是日本文学专家。
的场表示,能被政府找上门的学者至少要符合这几个标准的一个:1.日本学士院会员(相当于中国两院院士);2.文化勋章获得者或文化功劳者;3.拥有其他世界知名的重要贡献。对于出身院校,虽然不局限于东京大学,但至少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这种老牌国立大学。
“大学教授们也会嫉妒别人,到时候说什么‘凭啥是他不是我’可就难办了。”的场在接受NHK采访时如此解释。
的场后来历任国土事务次官和内阁官房副长官,今年84岁(NHK 图)
讽刺的是,要成为真正的年号起草人,老教授们必须要比天皇活得久。
政府为了以防万一提前征集年号,此举虽然合理,但毕竟不能大张旗鼓地公开进行。按常理,拟定下一个年号要等到天皇驾崩后或确定退位后进行,政府此时才能与学者“补齐”正式委托手续。
而符合标准的著名学者大都年岁已高,难免出现先走一步的情况。逝者无法补齐手续,为了不出现程序漏洞,起草人如果去世,日本政府就会将其起草的年号方案排除在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春祝辞。
十二年前,《邯郸晚报》春节当天报纸的头版。那年是龙年,今年又是龙年。距离上个龙年十二年了,又是一轮了。时间真快,那天的报纸也叫春节特刊。这张照片是找我拍的,这是在武安市的骈山村拍摄的农村社火。骈山村喜欢在正月十五搞社火、黄河灯等活动,今年也许还会搞。
那时晚报每年的春节头版都会有当时当地领导的新春祝辞。不仅邯郸晚报,2012年邯郸日报春节特刊的头版也是找我拍的。那年邯郸日报的前四版是新闻,第五版开始是真正的春节特刊。实际上,这张照片是合成的,人是一张,后面的剪纸是合成的。为了好看,能看出来吗?反正当时是没人看出来。十几年前玩摄影的劲头特别大。
导语: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转眼间已经进入寒露时节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早晚已经很凉了!
不知道是发没发现,2023癸卯年是闰二月,明年2024年是闰年,而到了2025乙巳年(蛇年)又是闰六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和其它的并无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汉武帝的《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从天文数据上会有些区别,但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现在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经过发展,到了的时候开始改用西方的历法——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那么,为什么要“置正”?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哪些说法呢?1、为什么要闰月
阳历是平年是12个月约365天,闰年是约366天。
阴历是一年12个月约354天。
也就是说,阳历年的长度要比阴历年的长度要长约11天,这样常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在与四季脱节的情况。
为了防止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方法来平衡。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就废除了这种固定闰周的方法,而是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
而我们现行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有闰月的年份是约384天。有了阴阳历,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只看太阳或月亮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2、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十二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例如:202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日,是中气“春分”,再隔一个月后,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而当中这一个月(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9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二月后面,所以叫闰二月。因此,2023癸卯年闰二月,农历年的长度是约384天。
在比如,2025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大暑”,再隔一个月后,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处暑”,而当中这一个月(2025年7月23日——2025年8月22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六月后面,所以叫闰六月。
简单点说,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例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霜降是九月“中气”,如果九月里没有“中气”霜降,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
3、民间有哪些说法?
由于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农历年里有立春节气,有的农历年里没有立春节气,也就是民间说的“双春年”和“无春年”。
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在民间也有很多农谚,比如“一年两个春天,毛贵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寡年无春腊月寒,来年六月天不闲”,“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两春夹一冬,没被暖烘烘”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农谚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而“双春年”和“无春年”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的结果,并不能用来判断年景,就当一种民间文化来了解就行,不能作为判断天气和年景的依据。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当年是“闰六月”的话,那么,部分年份是火把节最早的年份,也是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最晚的年份,这点是一定的。
二、2024年是公历闰年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
为什么要设计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了大约0.2422天。这样一来,4年下来就会累积出来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由于现行的公历,我们在日历上只能看到一个大写的阿拉伯数字,没有农历内容那么丰富,不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
您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