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未来哪一年闰十月(哪一年闰十月)

发布时间:2024-05-20 22:11:15作者:作茧自缚来源:网络

未来哪一年闰十月(哪一年闰十月)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是闰二月,而不是闰三月或闰一月?四个关键词带你搞懂

3月22日,进入农历闰二月。恭喜农历二月过生日的宝子们,又可以收礼物吃蛋糕了,好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毕竟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闰二月一共也就只有4次:2004年、2023年、2042年、2099年。

其他月份生日的宝子们可能不服了,为何是闰二月,而不是闰三月或闰一月呢?本期南都新知用4个关键词带你搞懂闰月到底是怎么个“闰”法。

友情提示:知识点有点密集哦!

关键词1:朔望月

月亮绕地球跑一圈为一个“朔望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当月亮差不多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从地球上基本上只能看到一个黑黑的影子,这个时刻古人给它起了个名,叫“朔”。“朔”所在的日子,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初一。

月亮接着转,半个月后,换地球待在太阳和月亮中间了,月亮的亮面完美地展现在地球面前时,古人又起了个名叫“望”。“望”之后的半个月,月亮会一点点黑下去,直到最后重归于“朔”。这一天也就是下个月的农历初一了。

所以,月亮围绕地球跑一圈就是一个“朔望月”,也就是农历上的一个月。

月亮绕地球运行示意图。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不过因为月亮这家伙跑的速度不是很稳定,有时快有时慢,“朔望月”的时长也不固定,最多能差半天多。古人算出的平均数为29+(499/940) 天,约等于29.530851 天,很接近现代人算出的近年的平均数29.530588 天。古人真YYDS!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农历月份是30天,有的农历月份是29天。

关键词2:回归年

地球绕着太阳转,转一圈就是一回归年。为何叫“回归年”呢?

伴随地球公转,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那个点(一般叫“直射点”)也会在南、北两条“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就叫热带。太阳直射点最靠北的那个时刻就是“夏至”,最靠南的那个时刻叫“冬至”。每两个冬至之间的长度称为一个“回归年”。

地球公转示意图。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当然啦,古人是通过圭表测定正午时分杆子的影长来计算的,影长最大的时刻为冬至,最小的时刻为夏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古人将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1/4)天。现在的天文学家测算的回归年平均长度大约是 365.2422 天。

关键词3:7/19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回归年”和“朔望月”有点搭不上。12个“朔望月”加起来一共354天,比一“归回年”少了11天。11天不长,但是3年累计下来就有33天,一个月了。“经年累月”下去就可能发生在夏天过新年的现象。

那怎么办呢?

我们先用古人的历法算一下:

[365+(1/4)]/[29+(499/940)]=12+(7/19)

也就是说,一个回归年有 12+(7/19) 个朔望月。那么,只要把(7/19) 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好了。怎么解决呢?古人的办法就是:每十九年里多塞上七个月,这些月就叫“闰月”。

关键词4:中气

那么,该挑哪七个月去加班置闰呢?这就要从二十四节气说起了。

我国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二者相间排列。换个说法就是,“节气”是现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在奇数位的,如立春、惊蛰、清明等;“中气”是排偶数位的,比如雨水、春分、谷雨等。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

农历以12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每个朔望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做上一月的闰月,为置闰。

今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是中气春分,下个中气谷雨在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这当中3月22日至4月19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清明,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它前面是二月,所以叫闰二月。

问题又又又来了:为何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这又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说起。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就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说到这里,你也许看出来了,二十四节气与现在常用的公历都是来自于回归年,所以二十四节气每年的公历日期基本固定,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而对应的农历日期则变化很大。比如清明节,总是固定在公历4月4日-6日之间,但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农历日期。

二十四节气划分。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二十四节气以角度均分,间隔时间平均应为15.2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且距离太阳的远近也不相等。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公历1月4日前后),速度较快,跨15度的时间短,每个节气14-15天;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公历7月6日前后),速度较慢,跨15度需要的时间延长,每个节气是15-16天。

“平均而言,一个农历月为29.5306天,小于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

杨婧还表示,冬季,节气的间隔时间略短,一个农历月的长度超过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就不大可能发生闰月;夏季,节气的间隔时间延长,一个农历月的长度不足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发生闰月的机会就多些。所以闰月多发生在四月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则极为罕见。

整合:刘兰兰

海报:罗锐

资料来源:科普中国、新华社

2262年为什么有两个春节怎么过年 闰正月几年出现一次

[闽南网]

春节长假结束了,大家又回归了日常工作之中,而下一次过年还要再等340多天。而一些网友惊奇发现2262年会有两个春节,但是那个时候大家还在吗?

有趣的是,永远不乏八卦精神动力的网友们最近翻动万年历,竟然发现在遥远未来的2262年,一年就有两个“春节”。

日历显示,2262年的1月21日为正月初一春节,而接下来的2月20日又是正月初一,因为那一年是“闰正月”。

闰月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闰正月极为罕见,上一次出现还是378年前17世纪明朝末期的1640年(再往前是北宋时期的1048年),下一次就是244年后23世纪的的2262年,中间相隔了622年。

自公元2000年至公元8000年,出现闰正月的年份只有32个(平均近200年一个),分别是:2262、2357、2520、2539、2634、4103、4828、4923、5868、6088、6183、6240、6278、6460、6555、6612、6650、6832、6984、7022、7041、7166、7242、7424、7519、7538、7614、7633、7796、7891、7910、7986。

其中间隔最长的一次达到了1469年,最短的一次则只有19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闰正月的年份,一定是春节最早的年份,比如1640年是1月23日,1048年是1月18日。

当然啦,即便是闰正月,真正的春节其实也只有一个,闰正月初一是不算的啦。

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导语: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转眼间已经进入寒露时节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早晚已经很凉了!

不知道是发没发现,2023癸卯年是闰二月,明年2024年是闰年,而到了2025乙巳年(蛇年)又是闰六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和其它的并无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汉武帝的《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从天文数据上会有些区别,但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现在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经过发展,到了的时候开始改用西方的历法——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那么,为什么要“置正”?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哪些说法呢?

1、为什么要闰月

阳历是平年是12个月约365天,闰年是约366天。

阴历是一年12个月约354天。

也就是说,阳历年的长度要比阴历年的长度要长约11天,这样常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在与四季脱节的情况。

为了防止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方法来平衡。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就废除了这种固定闰周的方法,而是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

而我们现行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有闰月的年份是约384天。有了阴阳历,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只看太阳或月亮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2、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十二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例如:202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日,是中气“春分”,再隔一个月后,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而当中这一个月(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9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二月后面,所以叫闰二月。因此,2023癸卯年闰二月,农历年的长度是约384天。

在比如,2025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大暑”,再隔一个月后,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处暑”,而当中这一个月(2025年7月23日——2025年8月22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六月后面,所以叫闰六月。

简单点说,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例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霜降是九月“中气”,如果九月里没有“中气”霜降,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

3、民间有哪些说法?

由于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农历年里有立春节气,有的农历年里没有立春节气,也就是民间说的“双春年”和“无春年”。

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在民间也有很多农谚,比如“一年两个春天,毛贵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寡年无春腊月寒,来年六月天不闲”,“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两春夹一冬,没被暖烘烘”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农谚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而“双春年”和“无春年”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的结果,并不能用来判断年景,就当一种民间文化来了解就行,不能作为判断天气和年景的依据。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当年是“闰六月”的话,那么,部分年份是火把节最早的年份,也是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最晚的年份,这点是一定的。

二、2024年是公历闰年

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

为什么要设计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了大约0.2422天。这样一来,4年下来就会累积出来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由于现行的公历,我们在日历上只能看到一个大写的阿拉伯数字,没有农历内容那么丰富,不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

您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今日进入闰二月!本世纪只有4次,下次闰二月要到2042年

3月22日是癸卯兔年闰二月初一。天文科普专家表示,作为一种历法现象,闰二月比较少见。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闰二月一共有4次。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闰二月出现的频率逐渐下降,要么有一次或两次,要么一次也没有。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我国现行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一个公历年的长度是365天或366天,一个农历年的长度是354天或355天,公历年和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

为使农历年与公历年能基本对应,农历采取“19年7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为置闰。

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是中气春分,下一个中气谷雨在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这当中的3月22日至4月19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清明,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它的前面是二月,所以叫闰二月。

为何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平均而言,一个农历月为29.5306天,小于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杨婧解释说。

二十四节气以角度均分,间隔时间平均应为15.2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且距离太阳的远近也不相等。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公历1月4日前后),速度较快,跨15度的时间短,每个节气14-15天;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公历7月6日前后),速度较慢,跨15度需要的时间延长,每个节气是15-16天。

杨婧表示,冬季,节气的间隔时间略短,一个农历月的长度超过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就不大可能发生闰月;夏季,节气的间隔时间延长,一个农历月的长度不足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发生闰月的机会就多些。所以闰月多发生在四月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则极为罕见。

转自:新华社

来源: 南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