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巾帼是谁的代称是什么 巾帼是谁的代称和称号

发布时间:2024-05-20 18:25:29作者:依稀久忆来源:网友整理

巾帼是谁的代称是什么 巾帼是谁的代称和称号

本文目录一览:

这些词各代指什么

1、园丁:代指老师。

2、桃李:代指学生。

3、手足:代指兄弟。

4、须眉:代指男子。

5、巾帼:代指妇女。

6、杏林:代指中医。

7、梨园:代指戏曲演员,戏子。

8、汗青:代指史书或书籍。

9、高足:代指有才能的学生或别人的弟子。

10、高堂:代指父母。

11、拙荆:代指自己的妻子。

12、令尊:代指别人的父亲。

13、令堂:代指别人的母亲。

14、令郎:代指别人的儿子。

15、令媛;令爱:代指别人的女儿。

16、犬子:代指自己的儿子。

17、桑梓:代指故乡。

18、丝竹:代指音乐。

19、婵娟:a.代指月亮。b.代指美女。

20、朱门:代指豪富人家。

21、鸿雁:a.代指书信。b.代指游子。c.代指乡情。

22、社稷:代指国家。 23、烽烟:代指战争。

24、同窗:代指同学。

25、三尺:a.代指法律。b.代指宝剑。

26、伉俪:代指夫妻。

27、白丁;布衣:代指平民百姓。

这些雅致温婉的女性称谓,今天用得上

在现代汉语中,“妇女”是对成年女子的通称。但在生活中,从古至今,对于女性的称谓丰富多彩,有的雅致、有的温婉、有的带着欣赏与敬意。你知道下面的这几种常见称谓缘何而来吗?

女性为何称“巾帼”

对于“巾帼英雄”“巾帼不让须眉”这样的词句我们并不陌生。它们指称女性,并多代称女性中的强者或英雄。

在《晋书》《三国志》等古籍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筑防于渭水南原,屡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知其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故按兵不动。诸葛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加以嘲讽,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

之所以用“巾帼”代称女子,是因为巾帼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假发髻。它用金属做成框架, 外裱黑色缯帛以代头发,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唐代元稹诗中也有“椎髻抛巾帼”的句子,是说,南方女子头上梳个发髻而不戴头巾和发饰。

“巾帼”因为女子专用故引申为女性的代称。《晋书》中,把女性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今天,“巾帼”一词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女性也可称“先生”

图:主席给宋庆龄先生的信,资料图片。

“先生”这一称谓由来已久,在《论语》中就有“先生”一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生”称谓的用法多有变化,但大都用来称呼年长有德之人以及文人学者。

在多数场合和我们的一般印象中,先生往往指称成年男子。但,德高望众的女性也有被尊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该词的释义中也有“有时也尊称有身份、有声望的女性”的标注。

把女性称为“先生”具体从哪一位开始,尚待考证。一般认为尊称女性为先生的时间与中国现代史同步。在写给宋庆龄的两封信中,毛主席皆称宋庆龄为“先生”。而与宋庆龄同时代的另一些著名的女性也常被称为先生。

现在,人们有时也会把著名女学者女教授称为先生。先生一词用法的扩展,在保持学术内涵的同时,也是女性地位提高的一种反映。由于所称呼的对象一般都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先生”一般较少用于很年轻的女性。

“咏絮才”“扫眉才”是女才子的专利

图:清末高桐轩作杨柳青年画《谢庭咏絮》,资料图片。

我们常常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样的词来形容有才学的人。但对于女才子,“咏絮之才”“扫眉才子”这样的称谓则更有几分雅致与温婉。

“咏絮之才”源自东晋才女谢道韫。《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重臣谢安举行家庭聚会,与子侄们讲文论道,恰逢天降大雪,俄而雪骤,谢安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的哥哥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一听,高兴得笑了起来。谢安夸奖“柳絮因风起”的故事便因此流传下来,人们称赞谢道韫是“咏絮之才”。这也成为后世对才女的赞美之词。

唐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一诗云:“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扫眉,即女子画眉毛。唐代才女薛涛才华出众,与文人骚客诗书唱和,是当时卓有成就的女诗人,因而被称为“扫眉才子”。清代女词人吴藻也曾在词中写道:“一样扫眉才,偏我清狂,要消受玉人心许。”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女性的新称谓也不断涌现。这些新称谓除了体现现代生活的新特点,也记录着女性生活状态的变化。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文馨)

责编:孟晨 、

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之为“巾帼”?看她就知道了,比男人还勇猛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巾帼之姿奋战于沙场的女豪杰,她们的出现是对“男尊女卑”的挑战,亦为后世留下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佳话。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不但是一个巾帼英雄,还是大唐的开国公主。

平阳公主(又作平阳昭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也是李世民的同母姐姐。不同于其他娇滴滴的皇女,平阳公主是一个在马背上建功无数的巾帼英雄,她的韬略与李建成、李世民不遑多让。可惜的是,我们无法从新旧唐书中找到平阳公主的姓名和生年。

李渊举兵之际,平阳公主与他的丈夫柴绍住在长安城。为了防止女儿被隋炀帝杀害,李渊秘密派人前往长安迎接平阳公主和女婿柴绍。两人临行前,朝廷已有所警觉,柴绍对夫人说道:“岳丈大人即将平定乱世,身为女婿的我必须去响应他的号召。不过,我夫妻二人无法同时离开,我怕你一个人会遇到危险,这该如何是好?”

平阳公主对丈夫说道:“你应该立即离开,我是一个女人,遭遇危险时比较容易隐藏,届时我会自行脱身。”就这样,柴绍与夫人依依惜别,绕路前往太原。平阳公主并未直接前往太原,而是在敌后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她来到鄠县的李氏庄院,将此地的地产变卖,接济灾民。随后,平阳公主女扮男装,在当地召集了几百人马,组建了一支义军。

没过多久,李渊举兵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平阳公主带着义军四处活动,联络各地的反隋势力。平阳公主凭借她的魄力和胆识,招揽了五支小规模的义军,手中有了一支铁军。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是鄠县附近势力最大的义军,平阳公主派出马三宝,成功招揽了这支队伍。朝廷听说平阳公主的义军实力大增,当即派出数股隋军镇压平阳公主。

不过,隋军远非平阳公主对手,平阳公主瓦解了一次又一次进攻,并在反击中夺取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战略要地。

这支军队虽由女人做主,但是,队伍的纪律严明,士兵均能做到令行禁止。平阳公主杀伐果决,言出必行,在军队中非常有威信。此外,平阳公主从不纵容士兵掳掠百姓,严禁士兵骚扰群众,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拥护。民间习惯管平阳公主叫“李娘子”,并将她率领的义军称作“娘子军”。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有识之士慕名而来,平阳公主的兵力已达到七万。公元617年,唐军主力横渡黄河,向长安进发。此时李渊惊讶的发现,平阳公主已帮他在关中打下大量领地。随后,李渊排柴绍带着几百名骑兵接回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的义军也与唐军主力顺利会师。

随后,李渊派次子李世民和平阳公主兵分两路,进攻长安城。在攻陷长安后,李唐王朝的大业仅完成了一半,此时全国尚有不少割据实力与李唐分庭抗礼。在统一战争中,平阳公主再次为父亲立下大功。虽然,平阳公主并未参与到攻伐中,但是,李渊赋予她的任务是驻守李氏的龙兴之地——太原。

太原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中原腹地与关中地区的屏障,素有“失太原则中原不稳”之说。平阳公主驻守在娘子关中,坐镇后方,让在前线征战的李渊、李世民无后顾之忧。在平定天下后,史籍中再未出现平阳公主的事迹,直到武德六年二月,史料中才突如其来地记下了她的死讯。而之所以史料中会出现她的死讯,还主要是因为她的葬礼饱受争议。

史籍记载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被万人膜拜”。当时负责礼法的大臣认为,平阳公主乃一介女流,若以军礼下葬与礼制不符。对此,李渊说道:“不久之前,平阳公主在战场上身先士卒,为大唐建功立业,古往今来哪有这样的奇女子?凭什么朕的女儿不能以军礼下葬?”

在李渊的一番慷慨陈词后,大臣们终于妥协了,不再对平阳公主的葬礼持有偏见。并且,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 “昭”。这就是后世称她为“平阳昭公主”的由来。平阳公主,也成了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可以说,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很高,平阳公主或多或少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

平阳公主引发了大唐王朝首次“女权之战”,随着军队将这位女英雄葬入坟茔,唐朝女性的地位在无形间上升了一个档次。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志·明帝叡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新唐书》、《唐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