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成语“慎终追远”中,追的本义是“祭祀先人,表示追念。”但是这个成语意义相对复杂,因此追字又有引申,具体可参见追字词条第9条。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辵”部的一对儿汉字“逃”与“追”,两个字都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因此都是我们课程里的重点汉字,其详情如下:
1、逃。读t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逃,亡也。从辵,兆声。”形声字,本义是逃亡;逃走。
(逃字的字形演变)
看字形,辵部之外的“兆”,本像烧龟甲之后上面呈现的裂纹,古人观裂纹形态以占卜吉凶(甲骨文记占卜结果)。《玉篇·辵部》:“逃,逃亡也。”比如《春秋·庄公十七年》:“秋,郑詹自齐逃来。”杜预注:“詹不能伏节守死以解国患,而遁逃苟免,书逃以贱之。”用逃字来贬低郑詹。又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用的也是逃的本义。也用来指逃亡的人。比如《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孔传》称:“言纣弃其贤臣,而尊长逃亡罪人,信用之。”指(纣王)对四方重罪逃亡的人,这样推崇,这样尊敬。
(逃走)
逃在本义之外,还有几个用法,比如:(1)躲避。《广雅·释诂三》:“逃,避也。”比如《左传·襄公三年》:“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即: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躲避惩罚。
(2)离开,离去。《广韵·豪韵》:“逃,去也。”《孟子·尽心上》:“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赵岐注称:“逃者,去也。”离开墨家必定归向杨家(诸子百家之一),离开杨家必定归向儒家。
(3)窜匿。《楚辞·景差(也有一说是屈原)<大招>》:“冥淩浃行,魂无逃只。”王逸注称:“逃,窜也。”指阳冰解冻水泛滥,魂魄无处可逃窜。
(屈原画像)
(4)播。《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逃,播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逃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逃字的小篆写法)
2、追。读音有三个:
(1)zhu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也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追,逐也。从辵,(追省辶)声”形声字。本义是追赶。看其字形发展:
(追字字形发展)
追字最早始见于甲骨文,去掉辶部的部分,念duī。一般认为duī,类同于“堆”,是矮的土山之形。
追的本义是追赶。比如《庄子·应帝王》:“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第二天,(列子)又陪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还没有站稳,自己觉得没有存身之处,就逃跑了。壶子说:“追他!”列子追他,没有追上。又比如杜甫诗《宴王使君宅题二首》之一:“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指的也是萧何(刘邦的安排)月下追赶韩信的典故。
(月下追韩信)
也指追击。比如 《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夏,公追戎于济西。”何休注称:“以兵逐之曰追。”又比如毛主席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本义之外,追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1)随,随从。比如,追随。《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五逸注称:“追,随也。”洪兴祖补注:“追,古随字。”
(2)回溯,上溯已往。比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郑玄笺:“乃述追王季勤孝之行,进其业也。”指文王个人欲望不贪图,孝顺祖先兴周邦。又比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的追,也用此义。
(影视剧里的刘备、诸葛亮)
(3)补救。事后补行。《玉篇·辵部》:“追,救也。”比如《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邢昺疏:“自今已来,犹可追而自止。”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能补救。再比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追的意思一样。
(4)寻求,追求。比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臧获之所愿托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奴仆之所以希望把脚力寄托在良马身上,是因为依托良马可以寻求利益,避免危害。现代汉语还用于特指向异性求爱。比如老舍《黑白李》:“他俩都追她——恕不道出姓名了——她说不清到底该爱谁,又不肯说谁也不爱。”
(追求)
(5)追究。比如《论衡·问孔》:“苟有不晓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追究责难孔子,对道理有什么损害呢?又比如《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实话驳不倒,谎话怕追考。”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6)催逼;索取。比如《水浒全传》第四回:“本寺长老已有法旨:但卖与和尚们吃了,我们都被长老责罚,追了本钱,赶出屋去。”
(7)逮捕,拘捕。《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追,逮也。”比如《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左司员外郎权知杨州侯陟,受赇不法,为部下所讼,追赴京师。”逮捕之后送至京师。
(8)削夺,收缴。比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却才恼了朝廷,说那和尚无用,拆了他的山门,毁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不放他回乡。”
(9)祭祀先人,表示追念。《正字通·辵部》:“追,祭先而永思不忘也。”比如《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送终,追念远祖,民众的德行就归于淳厚了。“慎终追远后来发展为成语,意思有所引申,发展成了一个复杂的词汇,一般来说,慎终多指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多指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以效法先古圣贤。
(祭祖)
(10)送别,饯送。《玉篇·辵部》:”追,送也。比如《诗经·周颂·有客》:“薄言追之,左右绥之。”郑玄笺称:“追,送也。于微子去王,始言饯送之。”我为客人来饯行,群臣百官欢送他。
(11)招引;召回。比如《管子·七臣七主》:“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驰充国者,追寇之马也。”尹知章注称:“追,犹召也。言驰车所以召寇。”
(12)中医指补益。《素问·调经论》:“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称:“追,言补也。《针经》曰:‘追而济之,安得无实。’则此谓也。”比如有一种药叫“追风透骨胶囊”,功效就是袪风除湿。
(13)古代国名,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建。《诗经》有载。
此外,追还用作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二)du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钟钮。《孟子·尽心下》:“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赵岐注称:“追,钟钮也。”这一段的意思是:高子说,“夏禹的雅乐胜过周文王的雅乐。”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高子说:“因为钟钮快磨断了。”
此外,又通“堆”。
(三)tu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指和柔貌。不常用,不再举例。
追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追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7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成语“慎终追远”中,追的本义是“祭祀先人,表示追念。”但是这个成语意义相对复杂,因此追字又有引申,具体可参见追字词条第9条。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辵”部的一对儿汉字“逃”与“追”,两个字都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因此都是我们课程里的重点汉字,其详情如下:
1、逃。读t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逃,亡也。从辵,兆声。”形声字,本义是逃亡;逃走。
(逃字的字形演变)
看字形,辵部之外的“兆”,本像烧龟甲之后上面呈现的裂纹,古人观裂纹形态以占卜吉凶(甲骨文记占卜结果)。《玉篇·辵部》:“逃,逃亡也。”比如《春秋·庄公十七年》:“秋,郑詹自齐逃来。”杜预注:“詹不能伏节守死以解国患,而遁逃苟免,书逃以贱之。”用逃字来贬低郑詹。又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用的也是逃的本义。也用来指逃亡的人。比如《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孔传》称:“言纣弃其贤臣,而尊长逃亡罪人,信用之。”指(纣王)对四方重罪逃亡的人,这样推崇,这样尊敬。
(逃走)
逃在本义之外,还有几个用法,比如:(1)躲避。《广雅·释诂三》:“逃,避也。”比如《左传·襄公三年》:“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即: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躲避惩罚。
(2)离开,离去。《广韵·豪韵》:“逃,去也。”《孟子·尽心上》:“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赵岐注称:“逃者,去也。”离开墨家必定归向杨家(诸子百家之一),离开杨家必定归向儒家。
(3)窜匿。《楚辞·景差(也有一说是屈原)<大招>》:“冥淩浃行,魂无逃只。”王逸注称:“逃,窜也。”指阳冰解冻水泛滥,魂魄无处可逃窜。
(屈原画像)
(4)播。《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逃,播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逃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逃字的小篆写法)
2、追。读音有三个:
(1)zhu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也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追,逐也。从辵,(追省辶)声”形声字。本义是追赶。看其字形发展:
(追字字形发展)
追字最早始见于甲骨文,去掉辶部的部分,念duī。一般认为duī,类同于“堆”,是矮的土山之形。
追的本义是追赶。比如《庄子·应帝王》:“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第二天,(列子)又陪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还没有站稳,自己觉得没有存身之处,就逃跑了。壶子说:“追他!”列子追他,没有追上。又比如杜甫诗《宴王使君宅题二首》之一:“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指的也是萧何(刘邦的安排)月下追赶韩信的典故。
(月下追韩信)
也指追击。比如 《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夏,公追戎于济西。”何休注称:“以兵逐之曰追。”又比如毛主席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本义之外,追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1)随,随从。比如,追随。《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五逸注称:“追,随也。”洪兴祖补注:“追,古随字。”
(2)回溯,上溯已往。比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郑玄笺:“乃述追王季勤孝之行,进其业也。”指文王个人欲望不贪图,孝顺祖先兴周邦。又比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的追,也用此义。
(影视剧里的刘备、诸葛亮)
(3)补救。事后补行。《玉篇·辵部》:“追,救也。”比如《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邢昺疏:“自今已来,犹可追而自止。”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能补救。再比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追的意思一样。
(4)寻求,追求。比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臧获之所愿托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奴仆之所以希望把脚力寄托在良马身上,是因为依托良马可以寻求利益,避免危害。现代汉语还用于特指向异性求爱。比如老舍《黑白李》:“他俩都追她——恕不道出姓名了——她说不清到底该爱谁,又不肯说谁也不爱。”
(追求)
(5)追究。比如《论衡·问孔》:“苟有不晓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追究责难孔子,对道理有什么损害呢?又比如《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实话驳不倒,谎话怕追考。”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6)催逼;索取。比如《水浒全传》第四回:“本寺长老已有法旨:但卖与和尚们吃了,我们都被长老责罚,追了本钱,赶出屋去。”
(7)逮捕,拘捕。《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追,逮也。”比如《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左司员外郎权知杨州侯陟,受赇不法,为部下所讼,追赴京师。”逮捕之后送至京师。
(8)削夺,收缴。比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却才恼了朝廷,说那和尚无用,拆了他的山门,毁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不放他回乡。”
(9)祭祀先人,表示追念。《正字通·辵部》:“追,祭先而永思不忘也。”比如《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送终,追念远祖,民众的德行就归于淳厚了。“慎终追远后来发展为成语,意思有所引申,发展成了一个复杂的词汇,一般来说,慎终多指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多指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以效法先古圣贤。
(祭祖)
(10)送别,饯送。《玉篇·辵部》:”追,送也。比如《诗经·周颂·有客》:“薄言追之,左右绥之。”郑玄笺称:“追,送也。于微子去王,始言饯送之。”我为客人来饯行,群臣百官欢送他。
(11)招引;召回。比如《管子·七臣七主》:“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驰充国者,追寇之马也。”尹知章注称:“追,犹召也。言驰车所以召寇。”
(12)中医指补益。《素问·调经论》:“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称:“追,言补也。《针经》曰:‘追而济之,安得无实。’则此谓也。”比如有一种药叫“追风透骨胶囊”,功效就是袪风除湿。
(13)古代国名,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建。《诗经》有载。
此外,追还用作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二)du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钟钮。《孟子·尽心下》:“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赵岐注称:“追,钟钮也。”这一段的意思是:高子说,“夏禹的雅乐胜过周文王的雅乐。”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高子说:“因为钟钮快磨断了。”
此外,又通“堆”。
(三)tu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指和柔貌。不常用,不再举例。
追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追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7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讲《说文解字》“辵”部的五个汉字:(辶+只)、逶、迆、遹、避。这五个汉字中,只有避字是常用汉字,所以今天的重点汉字是避。生僻字课程相对枯燥,希望大家坚持。今天五个字的详情如下:
1、(辶+只)。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字形为“辶+只”,读q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曲行也。从辵,只声。”形声字,本义是绕道而行。《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无伤吾足。”陆德明释文:“却,《字书》作。”弯弯绕绕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现有有的《庄子》,这里仍然作“”。
(绕山而行的道路)
本义之外,又引申为弯曲。《广雅·释诂一》:“,曲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郁桡溪谷”。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孟康曰:“其绉中文理,茀郁曲,有似于溪谷也。”如山谷的小溪一样弯曲。
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字的小篆写法)
2、逶。读wēi。《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逶,逶迆,衺(xié)去之貌。从辵,委声。蟡,或从虫爲。”形声字,与“迤”组成是专用词“逶迆”,也写作“委蛇”、“逶迆”、“逶迱”、“逶虵”等。这个词有五个用法:
(1)弯曲连绵貌。就是《说文解字》说的“衺去之貌”。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逶迆,《古今正字》云:‘逶迆,邪行也。’二并从辵,委、也皆声也。”比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蹬道逶迆;轩亭幽寂,余花残墨,狼藉溪间。”再比如毛主席诗词《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
(2)曲折行进。比如《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贾芸随着坠儿逶迤来至怡红院中。”
(3)隐微;宛转。《后汉书·荀淑传附荀爽传论》:“所谓‘大道若屈’,道固逶迆也。”道,总是隐微,宛转而不直接的。
(4)从容自得貌。《诗·召南·羔羊》:“委蛇委蛇”,陆德明释文:“《韩诗》作‘逶迆’,云:公正貌。”郑玄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其中的“委蛇”读作(wēi yí)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悠闲得意、自得自适。
(5)斜列貌。潘岳《笙赋》:“脩楇内辟,馀箫外逶。”李善注:“逶,逶迆,渐邪之貌。”这是对笙的描述。
逶的小篆写法如图:
(逶的小篆写法)
3、迆。读音有两个:
(一)y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迆,衺行也。从辵,也声。”形声字。本义是斜行,地势曲折延伸。比如《书·禹贡》:“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淮。”向东到达澧水;经过洞庭湖,到达东陵;再向东斜行向北,与淮河会合。这段话是描述长江走势的。
(长江水系图)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大河右迆,东注漯水矣。”也是这个意思。
本义之外,迆还有一义:斜倚。张衡《东京赋》:“立戈迆戛,农舆辂木。”李善注引薛综称:“戈谓木勾矛戟也,戛,长矛也。矛置轩上邪柱之。”“张铣注称:戈短,故立于车上;矛长,故靡迆邪柱也。”戈和矛立于车上,一短一长,当然是一个直立,一个斜倚。
(二)tuó。读这个音时,组成专用词组“迆逗”,挑逗,引诱。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眠香》:“陈隋花柳,日日芳情迆逗。”
(昆曲《桃花扇》剧照)
当然,迆还有上面逶字组成逶迆一词的用法,不再另说。
迆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迆字的小篆写法)
4、遹。读y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遹,回避也。从辵,矞声。”形声字,本义是邪僻。桂馥《说文义证》:“迴避也者,衺避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遹,犹衺行也。与僻略同。”《集韵·术韵》:“遹,邪也。”比如《诗经·小雅·小旻》:“谋犹迴遹,何日斯沮。”毛传:“遹,辟也。”政策谋略全是错误的,何时结束这样的痛苦。迴遹,就是邪辟,谋略不对路。孔颖达疏称解释得更清楚:“今王谋为政之道,又多邪僻,不循旻天之德已甚矣。”
看《字源》所列遹的字形发展:
(遹的字形发展)
李学勤的《字源》,师玉梅认为遹的本义是“巡视”,这与《说文》不同,认为声符金文中上部为矛的省形,矛的上部或增加双手形。下从内,又或内中增“口”作“㕯”。《说文·㕯部》:“矞,以锥有所穿也。”证据是《大盂鼎》,但似乎亦不确凿,暂时存疑。好在,这个字并不常用,其详细辨析,另外写专文。
本义之外,遹又有三个用法:(1)遵循。《尔雅·释诂上》:“遹,自也;循也。”郭璞注:“自,犹从也;又为循行。”又《释言》:“遹,述也。”比如《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继以孝明、孝章,遹述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胡三省注称:“遹,述也;遵也。”记述其实也是一种遵循。
(2)用作助词,放在句首,无实义。《正字通·辵部》:“遹,发语词。”杨树达《词诠》:“遹,语首助词。无义。”比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力求人民得安宁,终见成功国强盛。遹在此无实义,纯发语词。
(3)又用作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遹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遹字的小篆写法)
5、避。读b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避,回也。从辵,辟声。”形声字。本义是回避,躲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回依本义训转,俗作迴,是也。”《玉篇·辵部》:“避,迴避也。”《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唐代杜荀鹤《山中寡妇》:“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逃征徭。”徭役无处不在。近现代汉语也常用此义,比如康有为《公车上书》:“举人等栋折榱坏,同受倾压,故不避斧钺之诛,犯冒钺之罪,统筹大局,为我皇上陈之。”
(公车上书浮雕)
本义之外,避还有其他用法,比如:
(1)去,离开。《玉篇·辵部》:“避,去也。”比如《庄子·寓言》:“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由栉,舍者避席,焬者避灶。”店里的客人都得迎来送往,那个旅舍的男主人亲自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亲手拿着毛巾梳子侍候他盥洗,旅客们见了他都得离开座位,烤火的人见了就远离火边。
(2)辞让。比如杜甫《饮中八仙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左相(李适)每日(酒)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开政事,以便辞(职)让贤。
(饮中八仙图)
(3)避免,防止。这个用法现代汉语常用,比如毛主席《论持久战》:“战争的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
(4)违背。《广韵·寘韵》:“避,违也。”比如《国语·周语下》:“今吾执政无乃实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妨王宫。”韦昭注称:“避,违也。”现在我们的施政恐怕有违背天理之处,从而扰动了谷、洛二水的神灵,使它们争流相斗,以致为害王宫。
避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避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6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宝宝起名测名:温润好听的古风男孩名字,宛如墨香扑鼻来
古风男名古诗词,宛如墨香扑鼻来。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能够找到许多温润好听的男性名字。这些名字不仅富有文化底蕴,还能够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接下来,天赐佳名取名老师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美的古风男名,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温润好听的古风男名古诗词精选
⌈雄英⌉
——名字出自成语中的“ 雄姿英发”
雄字笔画为12画,用来取名意指杰出、高大、强势之义;
英字五行为木属性,本义是指蓓蕾、美玉、精英、精华的意思。
雄英一名,寓意志向远大、扶摇直上。
⌈卓逸⌉
——名字出自成语中的“卓越俊逸”
卓字读音为zhuó,用来取名意指超越、优秀、不凡、追求完美之义;
逸字读音为yì,有怡然自得、畅快和乐之氛围,绘有安居乐业、安宁幸福之场景,寓意安贫乐道、无忧无虑、休闲自在、无拘无束。
名字寓指社交能力,富有理解力,德才兼备优者,听之念之悦耳也。
⌈顾义⌉
——名字出自成语中的“义无反顾”
顾字读音为gù,本意有眷顾、照顾、环顾、顾客的意思。
义字笔画为3画,用来取名意指善良、高尚、伟大之义;
顾义一名,大气吉利,读念洋洋盈耳,娓娓动听。
⌈梁冰⌉
——名字出自宋词中的“《宴清都·初春》溶溶涧渌冰泮。醉梦里、年华暗换。料黛眉重锁隋堤,芳心还动梁苑。”
梁字五行为木属性,形容栋梁、人才、贤良、出众的意思。
冰字字型结构为左右结构,本意有洁白、明彻、结冰、冻结的意思。
梁冰一名显君子月朗风清,温润而泽,是为翩翩公子,清雅绝尘。
⌈言信⌉
——名字出自论语中的“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言字字型结构为单一结构,用来取名意指有学识、聪明、讲诚信之义;
信字读音为xìn,本意有诚实、信然、诚信、果真的意思。
名字言信文雅正气,有儒士之风,有名臣之气。
⌈月安⌉
——名字出自唐诗中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字笔画为4画,用来取名意指贞洁、洁净、智慧、爱与美的象征之义;
安字读音为ān,本义是为安逸、平静、安详。
名字月安寓意男孩卓尔不群、举世瞩目、出类拔萃。
⌈以桓⌉
——名字出自诗经中的“《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以字五行为土属性,本义是指时间、方位、目的、数量的意思。
桓字笔画为10画,宝宝取名意指威武、文韬武略之义;
名字读音为yǐ、huán,姓名学笔画为5画、10画,取名五行为土木。
⌈初安⌉
——名字出自宋词中的“《水调歌头·八月上浣解印别同官席上赋》朝来印绶解去,今夕枕初安。莫是散场优孟,又似下棚傀儡,脱了戏衫还。”
初字五行为金属性,用来取名意指本源、富有智慧和涵养之义;
安字笔画为6画,用来取名意指文静、吉祥、幸福安逸之义;
初安作为人名寓意男孩前程似锦,人生顺意,有光明美好的一生。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八章 论语微子篇
wēi zǐ qù zhī jī zǐ wéi zhī nú bǐ gān jiàn ér sǐ kǒng zǐ
微 子 去 之,箕 子 为 之 奴,比 干 谏 而 死。孔 子
yuē yīn yǒu sān rén yān
曰:殷 有 三 仁 焉。
【注释】微子:名启,是纣王的同母兄。纣王无道,微子多次劝谏不听,后微子隐居。
去:离开。
箕子:名胥馀,殷纣王的叔父。子爵,官太师,曾多次劝谏纣王,纣王不听,箕子装疯,被降为奴隶,被纣王囚禁。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竭力劝谏纣王,“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不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纣王大怒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诸?”将比干剖心而死。
【大意】纣王无道,微子离开了他,箕子被他囚禁降为奴隶,比干因为劝谏被杀。孔子说:“殷朝有三个仁人啊!”
liǔ xià huì wéi shì shī sān chù rén yuē zǐ wèi kě yǐ qù hū
柳 下 惠 为 士 师,三 黜。人 曰:子 未 可 以 去 乎?
yuē zhí dào ér shì rén yān wǎng ér bú sān chù wǎng dào ér shì rén
曰:直 道 而 事 人,焉 往 而 不 三 黜。枉 道 而 事 人,
hé bì qù fù mǔ zhī bāng
何 必 去 父 母 之 邦。
【注释】士师: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
三黜(chù):多次被罢免。三,是虚数。
焉:哪里。
【大意】柳下惠担任鲁国的法官,多次被免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吗?”柳下惠说:“我用正直的道德事奉人君,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要想不正直地事奉人君,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所在的祖国呢?”
qí jǐng gōng dài kǒng zǐ yuē ruò jì shì zé wú bù néng yǐ jì
齐 景 公 待 孔 子,曰:若 季 氏,则 吾 不 能,以 季
mèng zhī jiān dài zhī yuē wú lǎo yǐ bù néng yòng yě kǒng zǐ xíng
孟 之 间 待 之。曰:吾 老 矣,不 能 用 也。孔 子 行。
【大意】齐景公谈到对待孔子时说:“如果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会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之礼来对待孔子。”后来齐景公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qí rén kuì nǚ yuè jì huán zǐ shòu zhī sān rì bú cháo kǒng zǐ
齐 人 馈 女 乐,季 桓 子 受 之,三 日 不 朝。孔 子
xíng
行。
【注释】归:同“馈”,馈赠。
女乐:女乐手。
季桓子:鲁国贵族,姓季孙,名斯,季康子的父亲。担任鲁国上卿。
【大意】齐国人赠送了许多女乐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便离开了鲁国。
chǔ kuáng jiē yú gē ér guò kǒng zǐ yuē fèng xī fèng xī hé dé zhī
楚 狂 接 舆 歌 而 过 孔 子,曰:凤 兮 凤 兮!何 德 之
shuāi wǎng zhě bù kě jiàn lái zhě yóu kě zhuī yǐ ér yǐ ér jīn zhī cóng
衰?往 者 不 可 谏,来 者 犹 可 追。已 而 已 而,今 之 从
zhèng zhě dài ér kǒng zǐ xià yù yǔ zhī yán qū ér bì zhī bù dé yǔ
政 者 殆 而。孔 子 下,欲 与 之 言,趋 而 避 之,不 得 与
zhī yán
之 言。
【注释】接舆(yú):迎面遇着孔子的车子。接,迎。舆,车。这里因为这件事而称他为接舆。
辟:同“避”,躲避。
【大意】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走过,说:“凤凰啊!凤凰啊!为何道德这样衰微?过去的别再说了,未来的还可以追寻。算了!算了!现今从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说话。他快步避开了,孔子没能和他说话。
cháng jǔ jié nì ǒu ér gēng kǒng zǐ guò zhī shǐ zǐ lù wèn jīn
长 沮、桀 溺 耦 而 耕。孔 子 过 之,使 子 路 问 津
yān cháng jǔ yuē fú zhí yú zhě wéi shuí zǐ lù yuē wéi kǒng qiū yuē
焉。长 沮 曰:夫 执 舆 者 为 谁?子 路 曰:为 孔 丘。曰:
shì lǔ kǒng qiū yú yuē shì yě yuē shì zhī jīn yǐ wèn yú jié nì
是 鲁 孔 丘 欤?曰:是 也。曰:是 知 津 矣!问 于 桀 溺。
jié nì yuē zǐ wéi shuí yuē wéi zhòng yóu yuē shì lǔ kǒng qiū zhī tú
桀 溺 曰:子 为 谁?曰:为 仲 由。曰:是 鲁 孔 丘 之 徒
yú duì yuē rán yuē tāo tāo zhě tiān xià jiē shì yě ér shuí yǐ yì
欤?对 曰:然。曰:滔 滔 者,天 下 皆 是 也,而 谁 以 易
zhī qiě ér yǔ qí cóng bì rén zhī shì yě qǐ ruò cóng bì shì zhī shì
之?且 而 与 其 从 避 人 之 士 也,岂 若 从 避 世 之 士
zāi yōu ér bú chuò zǐ lù xíng yǐ gào fū zǐ wǔ rán yuē niǎo shòu bù
哉。耰 而 不 辍。子 路 行 以 告。夫 子 怃 然 曰:鸟 兽 不
kě yǔ tóng qún wú fēi sī rén zhī tú yǔ ér shuí yǔ tiān xià yǒu dào
可 与 同 群,吾 非 斯 人 之 徒 与 而 谁 与!天 下 有 道,
qiū bú yǔ yì yě
丘 不 与 易 也。
【注释】长沮(jū)、桀(jié)溺:是形容两个人在水里劳动的形象,不是真名。长,身材高大。溺,浸在水里。
耦(ǒu)而耕:并头耕作。
津:渡口。
与:同“欤”。
而:同“尔”,你。
辟:同“避”。
耰(yōu):农具用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
怃(wǔ)然:怅惘失意的样子。
【大意】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同耕田,孔子从那里经过,叫子路去问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说:“那位驾车的是谁啊?”子路说:“是孔丘。”他又说:“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子路说:“是的。”他就说:“他么,早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他说:“是鲁国孔丘的弟子仲由吗?”子路说:“是的。”他便说道:“世上纷乱如洪水滔滔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和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说完,仍不停下手里的活儿。子路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怅惘地叹息说:“我们既然不可以与鸟兽为群发,如果不和天下人为群,又和谁同群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参与变革现实的活动了。”
zǐ lù cóng ér hòu yù zhàng rén yǐ zhàng hé diào zǐ lù wèn yuē
子 路 从 而 后,遇 丈 人,以 杖 荷 莜。子 路 问 曰:
zǐ jiàn fū zǐ hū zhàng rén yuē sì tǐ bù qín wǔ gǔ bù fēn shú wéi
子 见 夫 子 乎?丈 人 曰:四 体 不 勤,五 谷 不 分,孰 为
fū zǐ zhí qí zhàng ér yún zǐ lù gǒng ér lì zhǐ zǐ lù sù shā jī
夫 子。植 其 杖 而 芸。子 路 拱 而 立。止 子 路 宿,杀 鸡
wéi shǔ ér sì zhī jiàn qí èr zǐ yān míng rì zǐ lù xíng yǐ gào zǐ
为 黍 而 食 之,见 其 二 子 焉。明 日,子 路 行,以 告。子
yuē yǐn zhě yě shǐ zǐ lù fǎn jiàn zhī zhì zé xíng yǐ zǐ lù yuē
曰:隐 者 也。使 子 路 反 见 之,至 则 行 矣。子 路 曰:
bú shì wú yì zhǎng yòu zhī jié bù kě fèi yě jūn chén zhī yì rú zhī
不 仕 无 义。长 幼 之 节,不 可 废 也,君 臣 之 义,如 之
hé qí fèi zhī yù jié qí shēn ér luàn dà lún jūn zǐ zhī shì yě
何 其 废 之。欲 洁 其 身,而 乱 大 伦。君 子 之 仕 也,
xíng qí yì yě dào zhī bù xíng yǐ zhī zhī yǐ
行 其 义 也。道 之 不 行,已 知 之 矣。
【注释】荷(hè):扛,挑。
蓧(diào):古代的竹制农具,用来除草。
芸:同“耘”,除草。
见:同“现”。
反:同“返”,返回。
【大意】子路跟着孔子落在后面了,遇到一个老人,用木杖挑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他:“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分不清五谷,谁知道哪个是你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着。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再看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义的。长幼的礼节不可以废弃;君臣的道义又如何能废弃呢?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大的伦常。君子做官,是施行他的道义。他的道义行不通,是早就知道了的。”
yì mín bó yí shū qí yú zhòng yí yì zhū zhāng liǔ xià huì
逸 民:伯 夷、叔 齐、虞 仲、夷 逸、朱 张、柳 下 惠、
shǎo lián zǐ yuē bú jiàng qí zhì bù rǔ qí shēn bó yí shū qí yú
少 连。子 曰:不 降 其 志,不 辱 其 身,伯 夷、叔 齐 欤!
wèi liǔ xià huì shǎo lián jiàng zhì rǔ shēn yǐ yán zhòng lún xíng zhòng lǜ
谓 柳 下 惠、少 连,降 志 辱 身 矣,言 中 伦,行 中 虑,
qí sī ér yǐ yǐ wèi yú zhòng yí yì yǐn jū fàng yán shēn zhòng qīng
其 斯 而 已 矣。谓 虞 仲、夷 逸,隐 居 放 言,身 中 清,
fèi zhòng quán wǒ zé yì yú shì wú kě wú bù kě
废 中 权。我 则 异 于 是,无 可 无 不 可。
【注释】逸民:隐退不仕的人。
虞仲:即仲雍,为了推辞王位和泰伯一起隐居荆蛮。见《泰伯第八》第一章注。
夷逸:古代隐士,自称是牛,可以在野外耕作却不忍被当作祭祀的牺牲。
朱张:字子弓,身世不详。
少连:东夷人。善于守孝,达礼。
与:同“欤”。
中(zhònɡ):符合。
无可无不可:根据实际情况随遇而安,不一定要这样做,也不一定不这样做。
【大意】逸民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守志不屈,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齐了吧!”孔子又说:“柳下惠、少连不免贬抑自己的志向,辱没自己的身份,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思虑,他们是这样做而已了。”又说:“虞仲、夷逸隐居逃世,说话放纵无忌,但他们自身保持清白了,废弃官位又合乎权宜变通。我却和他们不同,没什么可以,也没什么不可以。”
tài shī zhì shì qí yà fàn gàn shì chǔ sān fàn liáo shì cài sì fàn
太 师 挚 适 齐,亚 饭 干 适 楚,三 饭 缭 适 蔡,四 饭
quē shì qín gǔ fāng shū rù yú hé bō táo wǔ rù yú hàn shào shī yáng
缺 适 秦,鼓 方 叔 入 于 河,播 鼗 武 入 于 汉,少 师 阳、
jī qìng xiāng rù yú hǎi
击 磬 襄 入 于 海。
【注释】大师挚:名叫挚的乐师。
适:到,往。
亚饭:周朝制度,天子诸侯吃饭时要奏乐,亚饭是第二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三饭、四饭类推。
干、缭、缺:都是乐师的名字。
鼓方叔:打鼓的乐师,名字叫方叔。
河:专指黄河。
播:摇。
鼗(táo):长柄摇鼓,两边系小椎。
武:摇鼓乐师名字。
少师阳:名叫阳的副乐师。
击磬襄:敲磬的乐师,名叫襄。
【大意】太师挚去了齐国,亚饭乐师干去了楚国,三饭乐师缭去了蔡国,四饭乐师缺去了秦国。鼓手方叔去了黄河地区,摇鼓手武去了汉水地区,副乐师阳、敲磬的襄去了海滨。
zhōu gōng wèi lǔ gōng yuē jūn zǐ bù chí qí qīn bù shǐ dà chén yuàn
周 公 谓 鲁 公 曰:君 子 不 弛 其 亲,不 使 大 臣 怨
hū bú yǐ gù jiù wú dà gù zé bú qì yě wú qiú bèi yú yī rén
乎 不 以。故 旧 无 大 故,则 不 弃 也。无 求 备 于 一 人。
【注释】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名姬旦。
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
施:同“弛”,松弛,弃置。
【大意】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能疏远怠慢自己的亲族,不能让大臣埋怨不任用他们。旧交没有大的坏处就不要舍弃他。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zhōu yǒu bā shì bó dá bó kuò zhòng tū zhòng hū shū yè shū xià
周 有 八 士:伯 达,伯 适,仲 突,仲 忽,叔 夜,叔 夏,
jì suí jì guā
季 随,季 騧。
【大意】周代有八位名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最好的资源献给最好的您,精心编排。本文仅献给有需要的朋友,整理排版非常辛苦,让我们一起来弘扬正能量,超级高手请略过此文。期待您能喜欢并收藏转发给其他需要此材料的您的朋友。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谅解,其它国学经典会陆续更新,祝大家学习愉快。如您还有其它需求,请关注并私信与我,我会全力以赴为大家服务,谢谢!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成语“慎终追远”中,追的本义是“祭祀先人,表示追念。”但是这个成语意义相对复杂,因此追字又有引申,具体可参见追字词条第9条。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辵”部的一对儿汉字“逃”与“追”,两个字都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因此都是我们课程里的重点汉字,其详情如下:
1、逃。读t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逃,亡也。从辵,兆声。”形声字,本义是逃亡;逃走。
(逃字的字形演变)
看字形,辵部之外的“兆”,本像烧龟甲之后上面呈现的裂纹,古人观裂纹形态以占卜吉凶(甲骨文记占卜结果)。《玉篇·辵部》:“逃,逃亡也。”比如《春秋·庄公十七年》:“秋,郑詹自齐逃来。”杜预注:“詹不能伏节守死以解国患,而遁逃苟免,书逃以贱之。”用逃字来贬低郑詹。又比如《史记·项羽本纪》“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用的也是逃的本义。也用来指逃亡的人。比如《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孔传》称:“言纣弃其贤臣,而尊长逃亡罪人,信用之。”指(纣王)对四方重罪逃亡的人,这样推崇,这样尊敬。
(逃走)
逃在本义之外,还有几个用法,比如:(1)躲避。《广雅·释诂三》:“逃,避也。”比如《左传·襄公三年》:“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即: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躲避惩罚。
(2)离开,离去。《广韵·豪韵》:“逃,去也。”《孟子·尽心上》:“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赵岐注称:“逃者,去也。”离开墨家必定归向杨家(诸子百家之一),离开杨家必定归向儒家。
(3)窜匿。《楚辞·景差(也有一说是屈原)<大招>》:“冥淩浃行,魂无逃只。”王逸注称:“逃,窜也。”指阳冰解冻水泛滥,魂魄无处可逃窜。
(屈原画像)
(4)播。《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逃,播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逃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逃字的小篆写法)
2、追。读音有三个:
(1)zhu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也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追,逐也。从辵,(追省辶)声”形声字。本义是追赶。看其字形发展:
(追字字形发展)
追字最早始见于甲骨文,去掉辶部的部分,念duī。一般认为duī,类同于“堆”,是矮的土山之形。
追的本义是追赶。比如《庄子·应帝王》:“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第二天,(列子)又陪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还没有站稳,自己觉得没有存身之处,就逃跑了。壶子说:“追他!”列子追他,没有追上。又比如杜甫诗《宴王使君宅题二首》之一:“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指的也是萧何(刘邦的安排)月下追赶韩信的典故。
(月下追韩信)
也指追击。比如 《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夏,公追戎于济西。”何休注称:“以兵逐之曰追。”又比如毛主席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本义之外,追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1)随,随从。比如,追随。《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五逸注称:“追,随也。”洪兴祖补注:“追,古随字。”
(2)回溯,上溯已往。比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郑玄笺:“乃述追王季勤孝之行,进其业也。”指文王个人欲望不贪图,孝顺祖先兴周邦。又比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的追,也用此义。
(影视剧里的刘备、诸葛亮)
(3)补救。事后补行。《玉篇·辵部》:“追,救也。”比如《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邢昺疏:“自今已来,犹可追而自止。”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能补救。再比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追的意思一样。
(4)寻求,追求。比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臧获之所愿托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奴仆之所以希望把脚力寄托在良马身上,是因为依托良马可以寻求利益,避免危害。现代汉语还用于特指向异性求爱。比如老舍《黑白李》:“他俩都追她——恕不道出姓名了——她说不清到底该爱谁,又不肯说谁也不爱。”
(追求)
(5)追究。比如《论衡·问孔》:“苟有不晓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追究责难孔子,对道理有什么损害呢?又比如《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实话驳不倒,谎话怕追考。”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6)催逼;索取。比如《水浒全传》第四回:“本寺长老已有法旨:但卖与和尚们吃了,我们都被长老责罚,追了本钱,赶出屋去。”
(7)逮捕,拘捕。《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追,逮也。”比如《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左司员外郎权知杨州侯陟,受赇不法,为部下所讼,追赴京师。”逮捕之后送至京师。
(8)削夺,收缴。比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却才恼了朝廷,说那和尚无用,拆了他的山门,毁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不放他回乡。”
(9)祭祀先人,表示追念。《正字通·辵部》:“追,祭先而永思不忘也。”比如《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送终,追念远祖,民众的德行就归于淳厚了。“慎终追远后来发展为成语,意思有所引申,发展成了一个复杂的词汇,一般来说,慎终多指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多指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以效法先古圣贤。
(祭祖)
(10)送别,饯送。《玉篇·辵部》:”追,送也。比如《诗经·周颂·有客》:“薄言追之,左右绥之。”郑玄笺称:“追,送也。于微子去王,始言饯送之。”我为客人来饯行,群臣百官欢送他。
(11)招引;召回。比如《管子·七臣七主》:“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驰充国者,追寇之马也。”尹知章注称:“追,犹召也。言驰车所以召寇。”
(12)中医指补益。《素问·调经论》:“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称:“追,言补也。《针经》曰:‘追而济之,安得无实。’则此谓也。”比如有一种药叫“追风透骨胶囊”,功效就是袪风除湿。
(13)古代国名,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建。《诗经》有载。
此外,追还用作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二)du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钟钮。《孟子·尽心下》:“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赵岐注称:“追,钟钮也。”这一段的意思是:高子说,“夏禹的雅乐胜过周文王的雅乐。”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高子说:“因为钟钮快磨断了。”
此外,又通“堆”。
(三)tu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指和柔貌。不常用,不再举例。
追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追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7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