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向禄临马 向禄临马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5-15 01:05:35作者:作茧自缚来源:用户分享

向禄临马 向禄临马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俸”与“禄”,其实是两个概念,现代人都混淆了

俸禄,其实就是古代公职人员的工资。

不过由于历朝历代的规定不一样,所以古代的俸禄并不一定是以现金形式发放的,有时是土地,有时又是粮食等实物,发放钱币的情况其实不多见。在古代俸禄的发放形式中,以发放实物尤其是粮食居多,所以古代官吏又有“吃皇粮”之说,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俸禄制度的发展,总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商朝时期,因为“官”与“爵”是同一个概念,是世袭罔替的,每个官爵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他们每年并不会得到朝廷下发的俸禄。

那么,他们的俸禄从何而来呢?

其实就是每年封地内的经济收入。当然,这部分经济收入中的一部分,需要以税的形式缴纳给朝廷。由此,俸禄的多少,就要看土地的大小,土地越大每年产出的利润越多,官爵能得到的就越多,反之亦然。

到了东周时期,乃至隋朝末期,由于官僚制度的变化,发放俸禄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此期间实物俸禄逐渐成了主流。

平时,我们习惯于将“俸禄”这两个字连用,这种用法并无不可,但“俸”与“禄”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千万不能混淆。

在古代,“俸”是“俸”,“禄”是“禄”,二者之间的区别比较大。在《论语别裁》中,该书的作者南怀瑾深入地向我们解释了这两个字之间的不同之处,“俸”相当于现在的薪水,“禄”却是实体工资。由于古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同,“禄”的重要性远高于“俸”。

简单来说,朝廷发放给官吏的现金,包括钱币、银两、金子这些可流通在市场上的货币都可称作“俸”;“禄”则是朝廷发放给官吏的实物,各种各样的谷物都算作“禄”。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官员不但能够从朝廷领到“俸”,同时也能领到“禄”。

不过,在每个朝代,发放俸禄的形式都是不一样的。

从东周到秦朝,官吏们领到的报酬主要以“禄”为主,很少有官吏能够领到“俸”,至于领到“俸”的情况是否存在,史料中的记载不多。由于当时中国的主要农作物是粟米,所以粟米就是当时最主流的“禄”,当然也不排除发放其他谷物的可能性。

到了两汉时期,官吏的薪资制度更加完善,发放俸禄的形式开始变得越来越正规。根据级别的不同,官吏能够领到不同数量的粮食,这些粮食以“石”和“斛”作为计量单位表示。当时出现了“百石官”和“万石官”这样的称呼,不过这种称呼并不代表官职,只代表官吏的薪资水平。两汉时期,朝廷总共划分了十六个等级的俸禄待遇。

例如“万石官”每个月能领到350“斛”的谷物,而“百石官”则只有16“斛”。放到现在来看,一“斛”相当于一百三十斤。在当时,一个地方县令,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多为“千石官”或“六百石官”,每个月能领到的俸禄不到一百“斛”,约为一万斤粮食。考虑到官吏的消费情况,除了禄米之外,朝廷还会发放一定数量的俸钱,通常来说这笔俸钱的价值与禄米相当。

魏晋时期,俸禄制度更加完善,俸禄制度也与九品中正制完美结合,发放形式也从以前的“俸”、“禄”各占一半,变成了粮食、衣料、钱币各占三分之一。除了俸禄之外,官员还能领到“帛”,也就是衣料。从这里就能看出,魏晋时期的俸禄制度是非常人性化的,这种俸禄制度满足了官员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和日常消费。

不过,到了隋朝,这一制度被取消了,俸禄发放制度重新恢复到两汉时期以禄为主的形式。到了唐朝,俸禄制度变得灵活许多,除了俸禄之外,田地也在发放的范围内。除了正常的俸禄之外,朝廷隔三差五还会发放绸缎、纸币、薪炭。在当时,由于地方衙门需要雇佣一批幕僚,如师爷、主簿等,所以地方官的俸禄难免会捉襟见肘,所以后来朝廷又包揽了这笔雇佣人员的俸料银,帮地方官减轻负担。

开元年间,朝廷进行了俸禄改革,开始按月发放俸钱,减少禄米的发放比例。从唐朝中期开始,直到明清两朝,俸禄的制度相对固定,“禄”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俸”成了主要的薪资发放形式。

参考资料:

【《后汉书》、《韩诗外传》、《资治通鉴》】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景区实现“无痛爬山”,网友吵翻

这两天,“浙江多个景区实现无痛爬山”的相关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

有网友发出一段杭州淳安天屿山的登山视频。视频中,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架设在山石之间,扶梯两侧喷洒着水雾,游客沿着扶梯,一路观赏美景,一路被送上山。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有网友点赞景区的设计暖心,也有人质疑:“这么爬山还有乐趣吗?”

天屿山:单纯为了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

“我们建这个电梯,最初的目的就是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淳安县建设集团城市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徐先生说。

公开资料显示,天屿山位于千岛湖南岸,是千岛湖畔最佳的观景点。山上在不同高度设有多处观景平台,游客可从不同角度俯瞰美景。

天屿山的海拔只有350多米,但山路蜿蜒,全程步行要走3000米,对老弱病残的游客不太友好。

徐先生说,“开始是想在山上建索道,不过索道运输能力有限,还存在安全风险,而电梯的承载量较大,相对比较安全,可以满足景区运营需求。”2022年9月,城市旅游开发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这条“无痛感”的爬山路。

天屿山上的电梯(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电梯建成后,游客登上山顶的时间从最初的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爬山还是乘梯,给游客多一个选择

除了天屿山,浙江台州的神仙居景区也设置了百余米长的自动扶梯,被大家称为“南天梯”。

据了解,“南天梯”投资2000万元打造,于2017年年底开始筹划,2020年国庆节前投运,电梯双向共4组,单向运力可达3600人/小时。

浙江神仙居旅游集团市场营销部副经理顾巧璐介绍,作为国家5景区,该景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有900多米,对大多数游客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走完整个景区,身体会吃不消。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感,神仙居除了从山脚到山上的北海南天索道外,又增加了“南天梯”。

“电梯全长104米,提升高度52米,梯阶宽度0.6米。游客从山脚坐到山顶,全程只需要4分钟左右。”顾巧璐说。

神仙居的南门梯(受访者供图)

顾巧璐表示,设置“南天梯”的初衷是希望老人、小孩都能实现轻松登山,“即便是年轻人也可能会觉得爬山很累,我们想让游客爬山时就像逛商场一样轻松。同时也不妨碍他们享受亲近大自然的快乐。”

“无痛爬山”能复制吗?

近年来,国内不少景区都在探索“无痛感爬山”,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而且不是每一个景点都适合建造这样的扶梯。

在徐先生看来,这其中的考量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山体的地形是否适合建造电梯,另一个要看电梯的实际成本与景区的实际营收是否匹配。

“电梯坡度一般不会超过30度,比如我们的登山扶梯就是按照22.3度设计建造的,因为坡度太大,提升高度太高,对游客来讲,就会有安全隐患。”徐先生说,天屿山地势相对平坦,加上千岛湖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两者加持才是最终能建成自动扶梯的基础。

此外,露天电梯建在山里,每天都会承受日晒雨淋,极易出现设施破损、线路老化等问题。城市旅游开发公司专门安排了两名电梯养护员,每天在景区值守,定期检查电梯链条是否需要养护、电器是否需要维修等等。

登山的乐趣被牺牲了吗?网友热议

坐电梯爬山,会减少登山的乐趣吗?

徐先生认为,“不是说有了电梯,就不能去爬山了,这本来就是给游客增加一种观景的选择。”

天屿山(受访者供图)

徐先生介绍,目前天屿山上的自动扶梯一共有3台,每台的提升高度40米左右,总的提升高度只有120米,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高度仍需要人工攀爬,“我们前期也经过了大量考察,让每台电梯的尽头都是最佳观景点,这样一来,身体不适合爬山或是不想爬山的人,可以留在观景平台观景,喜欢爬山的人,也可以继续往山上走。”

@向禄临马的雪雪 :建议全国推广,泰山看一下好不好?

@最强泉水指挥官 :这样爬山没有灵魂……

@klkq2016 :好好好!观景爬山两不误!

@丶等你上课 :喜欢坐电梯的坐电梯上去,喜欢爬山的也没人阻止你爬山,有啥不好的?

@Catkutery :维护很重要。

关于此事你有什么看法?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 陈栋 通讯员 应芳露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