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商人交出,并将没收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不久,林则徐被构陷革职,发往新疆戍边。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历史评价:
吴月霄在《呈瓶泉居士林少穆先生则徐》中称赞:北斗士星明,中流一柱擎,勉为民社望,霖雨慰苍生。
晚清学者李元度在《林文忠事略》中说:公(林则徐)于政事,无所不尽心,而其尤关天下治乱之数者,则以办夷务、剿粤寇二者为最巨,而皆斋志以终……然待人以恕,接人以诚,人咸乐为之用。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曾言,我们的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评价林则徐:他的经历清白无瑕。他有着一个从未犯过错误的人的强烈信心。他为人处事很讲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
轶事典故:
名字来由
关于林则徐姓名中的“则徐”,及其字的来由,有许多说法:
据施鸿保《闽杂记》卷4《林文忠公取名》载,林则徐出生时,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正“鸣驺过其门”,故父名其“则徐”(学习、效法徐嗣曾);字元抚,意在希望林则徐像徐嗣曾一样仕途坦荡,官运亨通。
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中说,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孝穆),以为儿子是徐陵的后身,因此给儿子取名“则徐”,取字“少穆”,又字“石麟”。此说附会牵强之意明显,亦不足信。
据陈康祺《燕下乡胜录》卷12载,林则徐生于徐氏,养于林氏,故名林则徐。此说已被陈康琪考为无据之论。
这些说法中,当以《闽杂记》说较准。因为徐嗣曾在当时以“喜士如嗜欲”闻名,这样爱士的大吏,自然容易博得一般士人的崇拜。
改诗深意
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年轻时功名未就,跌宕不羁,曾有咏新月诗云: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林则徐读了,认为女婿诗虽好,但却小有不妥,于是替他把“必”字改为“况”字。沈葆桢的诗托月言志,未免自视清高,气量偏狭。林则徐把它改为“何况清辉满十分”,诗意迥然不同,成为功名未就时,蓄才积识以备济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实现治国安邦的宏图大业;而且对照上下句,诗中隐含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深意。
藏书之好
林则徐从政之暇,尤喜藏书。举进士后,居于文藻山,早年以“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颂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为志,潜心搜罗前朝及当代各类书籍。藏书楼有“七十二峰楼”、“云左山房”,专用贮书,积三十余楹。贬谪伊犁时,以大车7辆,载书20箧。临行前赋诗云“纵使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有《云左山房书目》抄本传世。藏印有“林少穆珍藏印”、“河东节帅,江左中丞”、“宠辱皆忘”、“读书东观,视草西台”、“吴越秦楚齐梁使者”等十数枚。原藏书之所“七十二峰楼”于1948年被洪水冲垮,后福州市政府拨款重建。
佛门居士
林则徐青年时期便受佛教影响,影响了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思想的形成。林则徐之妻郑淑卿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其持斋诵经、笃信佛法的行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林则徐为官期间,与佛教界人士也有交往。在佛门诗僧中,根据林则徐日记和诗词可以肯定的有两位,一位是道光二年(1822年)林则徐初识并赞誉其“诗亦清隽”的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巨超,还有一位是林则徐任职云贵期间的昆明西山华亭寺方丈岩栖。据说在诸佛菩萨中,林则徐最崇敬的是观音大士,除多次向观音大士行香、祈雨外,他还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在督署内建了观音庙,每日行香设供。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清朝末年
贩子用
敲开了清朝政府
“闭关锁国”的大门
大量输入
引起了白银不断外流
扰乱了清朝国库和货币的流通
使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
据统计
1820-1840年间
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
更为严重的是
的泛滥
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
如任其发展下去
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林则徐虎门销烟不久,侨居广州十三行的画家兰官出于对林则徐的敬仰,创作了一幅十分逼真的油画像,这也是林则徐的第一张肖像油画。林则徐
在江苏巡抚及湖广总督任内时
便主张禁烟
把烟贩及吸食者一扫而空
鉴于林则徐的成功
道光帝任命其为钦差大臣
专职禁烟
禁烟
1839年3月10日
林则徐正式抵粤
他下令限定时间内所有烟商
交出全数并签“切结书”
声明以后不贩
并保证:
“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
如有带来,一经查出,
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但大部分的烟商
包括官府差役、胥吏查办
皆无所动
林则徐便宣告:
“若一日未绝,
本大臣一日不回,
誓与此事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
之后林则徐召集广州学子
入贡院进行“匿名”考试
名为考试,实则调查
试题四道:
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
零售商
过去禁烟弊端
禁绝之法
自此林则徐掌握了
所有烟商、贪官污吏之名单
外国烟商曾以为
交少量就能敷衍了事
但林则徐与以义律为代表的外国烟商
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终于在他到达广州的18天后
收到了
《义律遵谕呈单缴烟20283箱禀》
1839年5月12日
民间缴烟完毕
1839年5月18日
烟贩缴烟完毕
销烟
林则徐本想将运回京师销毁
但为了预防被偷偷换掉
经道光帝同意
决定在虎门公开销烟
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
“烟土拌桐油焚毁法”
但火烧时
烟膏油常常渗入泥土中
吸毒者掘地取土
仍得烟膏十之二三
出现了
“官府白天烧烟,
百姓夜间挖土”
的千古奇事
图为虎门销烟池遗址 图片来自于网络
后来经多方考察
林则徐最终决定用
“海水浸化法”销毁
先用海水浸泡
降低烟土的稳定性
加入生石灰产生热量
使之沸腾蒸煮溶于废水
最后排到海中彻底销毁
1839年6月3日
虎门销烟正式开始
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
前面挂着一面黄绫长幡
上书
“钦差大臣奉旨
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
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
销烟过程全程公开
现场除了普通民众
还有不贩的外商、
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等
都专程从澳门等地前来参观
待观看全部过程
皆心悦诚服
向林则徐脱帽致敬
如今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已成为“虎门精神”的传承地,让再无藏身之所。这是虎门销烟的启示与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国盛民强之保证。(来源:人民公安报)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