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依恋理论之母”安斯沃斯曾提出,如果妈妈对6个月以内婴儿的哭声,及时做出反应,婴儿哭的次数将会越来越少。
糖妈发现,许多家长听到婴儿哭声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制止哭声,往往忽略了哭声背后的真相。一旦自己无法快速哄好小婴儿,还会用各种迷信观点和传言吓唬自己,甚至怀疑孩子“命苦”,结果坑了大人也坑了孩子。
宝宝在梦中大哭,老人却抱起娃“念口诀”曾有一位宝妈私信给我,分享她带娃过程中无奈的经历。宝妈结婚后与公婆住在一起,原本关系还算不错,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婆媳俩经常闹得不愉快。
一天夜里大家都睡下了,宝宝毫无征兆地突然大哭起来。宝妈刚准备哄宝宝,婆婆却闯进卧室,质问孩子是不是受了惊吓。随后直接抱起宝宝在房间中走来走去,口中念叨着“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
宝妈被婆婆这一番操作吓到了,却只能忍着不和婆婆争吵,只能事后让老公帮忙劝说婆婆别这样做,否则只能锁门了。
糖妈非常理解这一家人的心理,其实老人也是担心孩子,只是她哄孩子的方式并不正确。宝妈不相信迷信做法,却不明白,宝宝为什么总在半夜哭泣。因此,糖妈借着这篇文章一次讲清,有需要的家长也可以来学习哦。
婴儿总在睡梦中大哭,有3个真相新手爸妈首先要清楚,哭是小婴儿的正常反应和情绪,别焦虑也别心烦,了解原因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宝宝可能是“做梦”了:小婴儿不仅会在睡觉时突然大哭,也会突然笑出声来。老一辈人认为,宝宝刚出生时没有太多情绪,是在梦中跟着“梦婆婆”学会的,所以才一会哭一会笑,实际上只是宝宝做梦了而已。
德国科学家,通过记录胎儿脑电波发现,胎儿在子宫里就已经会做梦了,并且以这种方式进行“脑部体操”。
糖妈提醒,婴儿虽不会说话,但对周围声音、氛围等都有感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宝宝身上也是成立的。宝宝睡觉时突然大哭,可能是梦到了比较恐怖或伤心的事,在梦中大笑,可能是梦到开心幸福的事
因“屎尿屁”而大哭:许多小婴儿在清醒时,都容易被自己的“屁”吓到,带过宝宝的人会有经验。
小婴儿还没有完全习惯自己的身体,在睡觉时不小心排气、拉了尿了,会觉得有些不舒服或被吓到,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哭太久。若是肠胃出现问题导致身体不舒服,才会大哭不止。
睡眠没有很好地“连接”:小婴儿的睡眠模式和大人不一样,夜晚突然醒来并不是宝宝故意为之。
一般情况下,婴儿每个睡眠周期约为45分钟左右,在一个睡眠周期中,深睡眠和浅睡眠约各占一半,如果宝宝从一种睡眠过渡到另一种睡眠不顺利,就容易惊醒。
综上所述,所谓“夜哭郎”背后,是有科学原因的,若家长不去解决实际问题,念再多遍“口诀”也是无用的。
睡梦中突然大哭,并不是“命苦”糖妈经常听身边人说,睡着后经常大哭的孩子,未来可能会“命苦”,或者对爸爸妈妈不利,实际都是在自己吓自己。宝宝在睡梦中大哭是统一的行为,男宝和女宝都会有这种表现,外国的宝宝也是如此。
宝宝在睡梦中大哭,除了以上各种诱因,归根结底是和大脑发育有关,是大多数宝宝会经历的过程。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婴儿这种毫无征兆的大哭,一般发生在刚出生至3个月左右。部分宝宝持续到1岁左右,一般不会超过2岁。
3个月前的小婴儿,大脑神经发育还不完善,因此当从深睡眠中醒来,不能快速入睡,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又因为懂得事情不多,过于敏感和紧张,才会控制不住大哭。
孩子总在睡着后突然大哭,家长可以这样做这是宝宝的自然发育规律,不能让宝宝“憋回去”,又不想让宝宝哭得太惨,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睡前别训斥宝宝
睡前“不训子”,是糖妈身边长辈留下来的经验,也是正确的育儿方式。就算是几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区分温柔和凶巴巴的语气,并将声音和画面刻在脑海里。
睡前被吼过、被训斥的宝宝,睡着以后更容易做噩梦、和不开心的梦从而在梦中大哭。因此不想让宝宝哭得太惨,就要避免宝宝在睡觉前,产生负面情绪。
2)睡觉时房间不必过于安静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睡觉时,就是一直能听到声音的,太安静反而没安全感。小婴儿胆子比较小,如果家长让他睡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中,一旦有突然的发声,宝宝反而更容易被吓到。
因此,当宝宝睡着后,家长正常走路、放低音量说话都是可以的,只要没有噪音打扰宝宝睡觉,他就不容易被吓哭。
3)宝宝大哭时,家长安抚方式有讲究
宝宝哭了不代表他是清醒的,而且睡梦中哭出来,往往很快就会结束。家长若因为太紧张而不停拍打和问话,反而会让宝宝彻底清醒过来,难以入睡。
小糖果小时候突然大哭,我和糖爸会轻声安慰,说爸爸妈妈在这、宝宝不怕之类的话,而不是一直在问哭什么或训斥她别哭了,小糖果的情绪很快就能安稳下来。
另外牢记一件事——千万不要开灯!宝宝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光亮, 原本宝宝在昏暗的环境中,哭过两声还能继续睡。但开灯会让宝宝对光亮产生好奇心,瞬间清醒,再想哄睡就难了。
糖果妈妈心里话:
睡觉时大哭出来的宝宝,糖妈建议别急着把他抱起来,身体突然移动情况很容易吓到他。我们先靠近宝宝,轻抚宝宝身体,安抚无效后再抱也不迟。
【今日话题】你的宝宝经常在睡梦中大哭出来吗?
宝宝小的时候不管是饿了、尿了、累了、冷了、热了、疼了、要睡、醒来、受到惊吓,都会用哭声来表达他的情绪。很多新手妈妈不了解宝宝哭代表不同的意思,遇到宝宝哭会有些不知所措。
妈妈最熟悉的是两件事:先给宝宝检查尿不湿、更换尿布湿,然后抱起来喂奶。但有时候尿不湿也换了,奶也喂了,宝宝还是哭个不停,不知道宝宝到底怎么了,不知道该如何安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实际上,宝宝哭不仅仅是生理需求,还有一些心理需求,哭的不同时间、声音、状态,都代表不同的意思,如果能掌握宝宝哭的语言,在护理宝宝的时候就有的放矢了。
我饿了一般发生在喂奶后2个小时左右。
宝宝饿了的时候,“哇啊哇啊”地哭,声音不是很高,一声接一声,很有规律。同时伴随着转头、张嘴找东西吃的动作。如果给他吃奶,他就会停止哭声,这说明宝宝饿了。
我尿了一般发生在喂奶和睡醒后。
宝宝尿了的时候,如果不是睡的很深沉,也会哭。哭的时候声音没有规律,时长时短、忽高忽低,还会扭动小屁屁。如果给他换上新的尿不湿,他就变舒服了。
我肚子疼一般发生在2个月左右的傍晚。
大部分宝宝都会经历肠绞痛,在黄昏的时候,宝宝突然大哭起来,声音非常高、声音非常长,哭不截声。即使喂奶、抱着安抚,宝宝还是哭个不停,有时要哭1个小时,直到哭累了睡着。这就说明是肠绞痛了,一般一周左右会自行好转。
我害怕不定时,发生在突然之间。
如果外面有非常大的声音、半夜里做梦,宝宝都会吓得尖声哭,声音非常大,“啊啊啊!”那种惊人的哭泣,马上我们就会意识到宝宝是下到了。抱起他或者搂紧他,安抚他,不要用力摇晃。
我想睡觉发生在晚上和白天睡觉前的时间。
很多宝宝想睡的时候会特别难受,不会说话,只能用哭来表达。当发现宝宝一边哭一边揉眼睛、眼皮打架、无精打采时,就说明是要睡觉了,赶紧抱着、搂着睡吧!
我想要妈妈看到妈妈时。
本来和爷爷奶奶玩的很好,结果一看到妈妈的身影,就大哭起来。不要以为是玩的不高兴了,而是长时间没有妈妈抱,想妈妈了。谁的怀抱都不如妈妈的怀抱温暖。“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真的是这个样子的。
我醒了发生在睡醒后。
宝宝醒来,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会“嗷嗷嗷”地有规律地大声哭,这是在大声告诉在房间外的妈妈,他醒来,赶紧把他从床上抱起来、或者来陪他玩吧。
我很生气发生在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时。
如果宝宝想要一个东西,大人不给或者自己拿不到,会特别生气。生气时,先放开嗓子哭一声,然后长着嘴巴没了声音,接着又一声,这样断断续续的。大人猜到宝宝的想法,找到准确的东西,帮他得到,宝宝就会停止哭声。
总之,宝宝哭的时间、状态、声音不同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希望得到关注,我们要及时把握住,保护宝宝的安全感。
新晋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青云计划获奖者,获多平台原创邀约。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我家二宝就有睡觉之前哭的现象。据我观察,如果二宝在妈妈身边会哭得更凶,真是“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经常高高兴兴地回家,见到妈妈大哭不止,急得连衣服都不肯换,先找妈妈抱,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抱过来、吃上几口,睡着了。
如果是在外面玩,二宝玩累了也会自己睡着,这种情况又不哭不闹、睡得香甜、怎么叫都不醒、给他换衣服也不醒。根据二宝的一些表现,我认为宝宝睡觉之前哭有下面几个原因。
想让妈妈抱宝宝在妈妈子宫里时,是被妈妈裹得紧紧的,带着到处走来走去。宝宝习惯这种被裹紧的姿势睡觉,出生后大部分时间是妈妈抱着睡觉,他喜欢在妈妈的臂弯里睡着。
宝宝不会表达自己,只有靠哭闹提醒妈妈他要妈妈抱,想睡觉。如果妈妈抱睡习惯了,更是如此。
想吃奶如果宝宝有奶睡的习惯,他想睡觉时自然第一时间想到妈妈,让妈妈喂奶。吸吮的动作让他有安全和舒服的感觉,在乳汁的催眠作用下,宝宝才会安心地睡着。
二宝最近想睡觉还喜欢在床上躺下喂奶,当妈妈领会到他的意思是,他就开心地笑起来。
没玩够不想睡宝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天都会各种玩、各种观察,精力无限。经常玩不够,但是瞌睡虫又让他不舒服。他想玩,眼皮又直打架,不允许他玩,他打不起精神玩,非常难受,就只有靠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适。
身体不舒服如果宝宝生病了,比如肠绞痛、感冒鼻塞等,在宝宝身上也很常见。宝宝生病的时候身体精力不足,疲倦无力,总是想睡觉。宝宝生病本身不舒服就会哭闹,睡觉前更是特别难受,所以用哭闹表示自己身体难受着呢!
睡觉会害怕宝宝也会做梦,当他睡着做梦的时候会特别害怕,他一直忘不了那种感觉,一有困意就让他想到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会哭闹。
如果宝宝不喜欢一个人睡,而睡觉时偏偏让他自己呆在小床上,会令他恐惧不安,用哭闹表示愤怒。
对于宝宝的哭闹,我们一定心平气和的对待,谁让他是亲生的呢。该抱抱就抱抱、该哄哄就哄哄,避免让他大哭不止。
在宝宝小的时候给他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从抱睡、奶睡、唱歌睡过渡到自己独立睡,一步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好转的。
新晋二胎宝妈,曾经叱咤职场的Career Hero,青云计划获奖者,获多平台原创邀约。家有凝宝被派遣赴美文化交流。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依恋理论之母”安斯沃斯曾提出,如果妈妈对6个月以内婴儿的哭声,及时做出反应,婴儿哭的次数将会越来越少。
糖妈发现,许多家长听到婴儿哭声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制止哭声,往往忽略了哭声背后的真相。一旦自己无法快速哄好小婴儿,还会用各种迷信观点和传言吓唬自己,甚至怀疑孩子“命苦”,结果坑了大人也坑了孩子。
宝宝在梦中大哭,老人却抱起娃“念口诀”曾有一位宝妈私信给我,分享她带娃过程中无奈的经历。宝妈结婚后与公婆住在一起,原本关系还算不错,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婆媳俩经常闹得不愉快。
一天夜里大家都睡下了,宝宝毫无征兆地突然大哭起来。宝妈刚准备哄宝宝,婆婆却闯进卧室,质问孩子是不是受了惊吓。随后直接抱起宝宝在房间中走来走去,口中念叨着“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
宝妈被婆婆这一番操作吓到了,却只能忍着不和婆婆争吵,只能事后让老公帮忙劝说婆婆别这样做,否则只能锁门了。
糖妈非常理解这一家人的心理,其实老人也是担心孩子,只是她哄孩子的方式并不正确。宝妈不相信迷信做法,却不明白,宝宝为什么总在半夜哭泣。因此,糖妈借着这篇文章一次讲清,有需要的家长也可以来学习哦。
婴儿总在睡梦中大哭,有3个真相新手爸妈首先要清楚,哭是小婴儿的正常反应和情绪,别焦虑也别心烦,了解原因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宝宝可能是“做梦”了:小婴儿不仅会在睡觉时突然大哭,也会突然笑出声来。老一辈人认为,宝宝刚出生时没有太多情绪,是在梦中跟着“梦婆婆”学会的,所以才一会哭一会笑,实际上只是宝宝做梦了而已。
德国科学家,通过记录胎儿脑电波发现,胎儿在子宫里就已经会做梦了,并且以这种方式进行“脑部体操”。
糖妈提醒,婴儿虽不会说话,但对周围声音、氛围等都有感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宝宝身上也是成立的。宝宝睡觉时突然大哭,可能是梦到了比较恐怖或伤心的事,在梦中大笑,可能是梦到开心幸福的事
因“屎尿屁”而大哭:许多小婴儿在清醒时,都容易被自己的“屁”吓到,带过宝宝的人会有经验。
小婴儿还没有完全习惯自己的身体,在睡觉时不小心排气、拉了尿了,会觉得有些不舒服或被吓到,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哭太久。若是肠胃出现问题导致身体不舒服,才会大哭不止。
睡眠没有很好地“连接”:小婴儿的睡眠模式和大人不一样,夜晚突然醒来并不是宝宝故意为之。
一般情况下,婴儿每个睡眠周期约为45分钟左右,在一个睡眠周期中,深睡眠和浅睡眠约各占一半,如果宝宝从一种睡眠过渡到另一种睡眠不顺利,就容易惊醒。
综上所述,所谓“夜哭郎”背后,是有科学原因的,若家长不去解决实际问题,念再多遍“口诀”也是无用的。
睡梦中突然大哭,并不是“命苦”糖妈经常听身边人说,睡着后经常大哭的孩子,未来可能会“命苦”,或者对爸爸妈妈不利,实际都是在自己吓自己。宝宝在睡梦中大哭是统一的行为,男宝和女宝都会有这种表现,外国的宝宝也是如此。
宝宝在睡梦中大哭,除了以上各种诱因,归根结底是和大脑发育有关,是大多数宝宝会经历的过程。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婴儿这种毫无征兆的大哭,一般发生在刚出生至3个月左右。部分宝宝持续到1岁左右,一般不会超过2岁。
3个月前的小婴儿,大脑神经发育还不完善,因此当从深睡眠中醒来,不能快速入睡,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又因为懂得事情不多,过于敏感和紧张,才会控制不住大哭。
孩子总在睡着后突然大哭,家长可以这样做这是宝宝的自然发育规律,不能让宝宝“憋回去”,又不想让宝宝哭得太惨,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睡前别训斥宝宝
睡前“不训子”,是糖妈身边长辈留下来的经验,也是正确的育儿方式。就算是几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区分温柔和凶巴巴的语气,并将声音和画面刻在脑海里。
睡前被吼过、被训斥的宝宝,睡着以后更容易做噩梦、和不开心的梦从而在梦中大哭。因此不想让宝宝哭得太惨,就要避免宝宝在睡觉前,产生负面情绪。
2)睡觉时房间不必过于安静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睡觉时,就是一直能听到声音的,太安静反而没安全感。小婴儿胆子比较小,如果家长让他睡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中,一旦有突然的发声,宝宝反而更容易被吓到。
因此,当宝宝睡着后,家长正常走路、放低音量说话都是可以的,只要没有噪音打扰宝宝睡觉,他就不容易被吓哭。
3)宝宝大哭时,家长安抚方式有讲究
宝宝哭了不代表他是清醒的,而且睡梦中哭出来,往往很快就会结束。家长若因为太紧张而不停拍打和问话,反而会让宝宝彻底清醒过来,难以入睡。
小糖果小时候突然大哭,我和糖爸会轻声安慰,说爸爸妈妈在这、宝宝不怕之类的话,而不是一直在问哭什么或训斥她别哭了,小糖果的情绪很快就能安稳下来。
另外牢记一件事——千万不要开灯!宝宝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光亮, 原本宝宝在昏暗的环境中,哭过两声还能继续睡。但开灯会让宝宝对光亮产生好奇心,瞬间清醒,再想哄睡就难了。
糖果妈妈心里话:
睡觉时大哭出来的宝宝,糖妈建议别急着把他抱起来,身体突然移动情况很容易吓到他。我们先靠近宝宝,轻抚宝宝身体,安抚无效后再抱也不迟。
【今日话题】你的宝宝经常在睡梦中大哭出来吗?
“依恋理论之母”安斯沃斯曾提出,如果妈妈对6个月以内婴儿的哭声,及时做出反应,婴儿哭的次数将会越来越少。
糖妈发现,许多家长听到婴儿哭声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制止哭声,往往忽略了哭声背后的真相。一旦自己无法快速哄好小婴儿,还会用各种迷信观点和传言吓唬自己,甚至怀疑孩子“命苦”,结果坑了大人也坑了孩子。
宝宝在梦中大哭,老人却抱起娃“念口诀”曾有一位宝妈私信给我,分享她带娃过程中无奈的经历。宝妈结婚后与公婆住在一起,原本关系还算不错,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婆媳俩经常闹得不愉快。
一天夜里大家都睡下了,宝宝毫无征兆地突然大哭起来。宝妈刚准备哄宝宝,婆婆却闯进卧室,质问孩子是不是受了惊吓。随后直接抱起宝宝在房间中走来走去,口中念叨着“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
宝妈被婆婆这一番操作吓到了,却只能忍着不和婆婆争吵,只能事后让老公帮忙劝说婆婆别这样做,否则只能锁门了。
糖妈非常理解这一家人的心理,其实老人也是担心孩子,只是她哄孩子的方式并不正确。宝妈不相信迷信做法,却不明白,宝宝为什么总在半夜哭泣。因此,糖妈借着这篇文章一次讲清,有需要的家长也可以来学习哦。
婴儿总在睡梦中大哭,有3个真相新手爸妈首先要清楚,哭是小婴儿的正常反应和情绪,别焦虑也别心烦,了解原因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宝宝可能是“做梦”了:小婴儿不仅会在睡觉时突然大哭,也会突然笑出声来。老一辈人认为,宝宝刚出生时没有太多情绪,是在梦中跟着“梦婆婆”学会的,所以才一会哭一会笑,实际上只是宝宝做梦了而已。
德国科学家,通过记录胎儿脑电波发现,胎儿在子宫里就已经会做梦了,并且以这种方式进行“脑部体操”。
糖妈提醒,婴儿虽不会说话,但对周围声音、氛围等都有感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宝宝身上也是成立的。宝宝睡觉时突然大哭,可能是梦到了比较恐怖或伤心的事,在梦中大笑,可能是梦到开心幸福的事
因“屎尿屁”而大哭:许多小婴儿在清醒时,都容易被自己的“屁”吓到,带过宝宝的人会有经验。
小婴儿还没有完全习惯自己的身体,在睡觉时不小心排气、拉了尿了,会觉得有些不舒服或被吓到,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哭太久。若是肠胃出现问题导致身体不舒服,才会大哭不止。
睡眠没有很好地“连接”:小婴儿的睡眠模式和大人不一样,夜晚突然醒来并不是宝宝故意为之。
一般情况下,婴儿每个睡眠周期约为45分钟左右,在一个睡眠周期中,深睡眠和浅睡眠约各占一半,如果宝宝从一种睡眠过渡到另一种睡眠不顺利,就容易惊醒。
综上所述,所谓“夜哭郎”背后,是有科学原因的,若家长不去解决实际问题,念再多遍“口诀”也是无用的。
睡梦中突然大哭,并不是“命苦”糖妈经常听身边人说,睡着后经常大哭的孩子,未来可能会“命苦”,或者对爸爸妈妈不利,实际都是在自己吓自己。宝宝在睡梦中大哭是统一的行为,男宝和女宝都会有这种表现,外国的宝宝也是如此。
宝宝在睡梦中大哭,除了以上各种诱因,归根结底是和大脑发育有关,是大多数宝宝会经历的过程。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婴儿这种毫无征兆的大哭,一般发生在刚出生至3个月左右。部分宝宝持续到1岁左右,一般不会超过2岁。
3个月前的小婴儿,大脑神经发育还不完善,因此当从深睡眠中醒来,不能快速入睡,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又因为懂得事情不多,过于敏感和紧张,才会控制不住大哭。
孩子总在睡着后突然大哭,家长可以这样做这是宝宝的自然发育规律,不能让宝宝“憋回去”,又不想让宝宝哭得太惨,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睡前别训斥宝宝
睡前“不训子”,是糖妈身边长辈留下来的经验,也是正确的育儿方式。就算是几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区分温柔和凶巴巴的语气,并将声音和画面刻在脑海里。
睡前被吼过、被训斥的宝宝,睡着以后更容易做噩梦、和不开心的梦从而在梦中大哭。因此不想让宝宝哭得太惨,就要避免宝宝在睡觉前,产生负面情绪。
2)睡觉时房间不必过于安静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睡觉时,就是一直能听到声音的,太安静反而没安全感。小婴儿胆子比较小,如果家长让他睡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中,一旦有突然的发声,宝宝反而更容易被吓到。
因此,当宝宝睡着后,家长正常走路、放低音量说话都是可以的,只要没有噪音打扰宝宝睡觉,他就不容易被吓哭。
3)宝宝大哭时,家长安抚方式有讲究
宝宝哭了不代表他是清醒的,而且睡梦中哭出来,往往很快就会结束。家长若因为太紧张而不停拍打和问话,反而会让宝宝彻底清醒过来,难以入睡。
小糖果小时候突然大哭,我和糖爸会轻声安慰,说爸爸妈妈在这、宝宝不怕之类的话,而不是一直在问哭什么或训斥她别哭了,小糖果的情绪很快就能安稳下来。
另外牢记一件事——千万不要开灯!宝宝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光亮, 原本宝宝在昏暗的环境中,哭过两声还能继续睡。但开灯会让宝宝对光亮产生好奇心,瞬间清醒,再想哄睡就难了。
糖果妈妈心里话:
睡觉时大哭出来的宝宝,糖妈建议别急着把他抱起来,身体突然移动情况很容易吓到他。我们先靠近宝宝,轻抚宝宝身体,安抚无效后再抱也不迟。
【今日话题】你的宝宝经常在睡梦中大哭出来吗?
宝宝刚出生最依赖的人就是妈妈,毕竟已经朝夕相处将近十个月的时间了,相对来说还是对彼此还是比较熟悉的。
对宝宝而言,妈妈的温度与味道都是让自己安心的因素,一般在刚出生的时候,会更喜欢待在妈妈的怀抱中,这样就不会吵闹。
有些人觉得奇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明明自己也对孩子很好,怎么就不跟自己亲热,非要找妈妈呢?其实这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
宝宝睡醒看见妈妈就不哭,看不见就哭小李家的孩子比较粘着妈妈,每次睡觉醒来,如果没有看见妈妈的身影,那一定会放声大哭,并且哭起来要哄很久才能哄好,真的是让人身心俱疲。
这样的事情很多宝妈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本想着趁孩子睡觉的时候做家务,却不知孩子什么时候醒过来,醒来了只要看不见妈妈就会哭。
如果睁开眼睛看见妈妈在身边,多半会转身继续睡,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基本原因有这几种。
宝宝睡醒哭闹的原因1)寻求安全感
宝宝刚刚来到这个新世界的时候,眼睛的发育还没有完成,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闻妈妈的味道,或者是听妈妈的声音来确定,谁是自己的妈妈。
如果睡醒了发现妈妈没在身边,会很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觉得害怕,哭闹也只是他们表达自己害怕的一种方法,不建议家长在这个时候强行离开。
2)饿了
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在睡醒后饿了是很正常的会找妈妈的,如果是做梦了情绪不好,也会第一时间找妈妈安抚。
3)害怕分离
一般宝妈在生完孩子不久后,会考虑到回职场继续工作,不要觉得孩子小不知道,她们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怕妈妈离开,所以想把妈妈抓的更紧。
宝宝没有安全感容易哭,应该怎么办如果你的宝宝也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作为宝妈应该怎么做?这几个小妙招建议使用。
1. 找可靠的人
如果宝妈迫不得已,必须出门工作了,在离开之前一定要给孩子找到可靠的人带,最好是宝宝之前就了解的人,这样可以让宝宝更熟悉更信任对方。
在家庭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找到自己的妈妈或者婆婆,如果需要另请月嫂,一定要记得进行观察,不是不信任是需要多层保障,对自己也是对孩子。
2. 慢慢加时间
在与宝宝分离的时候,最好是慢慢来,第一天半小时,第二天一个小时这样慢慢增加,不能直接在第一天就离开整整一天,没有给孩子适应的过程。
3. 正式告别
在与宝宝分离的时候,最好不要偷偷摸摸的跑,不要觉得趁孩子不注意离开,孩子就可以不哭不闹,家长这样做,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突然被抛弃的。
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也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在准备离开的时候,家长最好和孩子做正式的告别,并约定好回来的时间,按时完成自己的承诺,不欺不骗。
4. 在家高质量陪伴
平时忙着上班的宝妈,在回到家后最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陪伴,可以是与宝宝唠叨一天发生了什么,也可以是给宝宝讲讲故事,做一些亲子游戏。
爸爸妈妈这样的举动,会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在孩子慢慢长大的富哦成中,也能理解爸爸妈妈是出门工作,并不是想要抛弃自己,慢慢的就会好起来。
【写在最后】
你知道一个人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你也知道自己被信任的人抛弃的感觉,其实小孩子也知道,他们只是年纪和身体比较小,但这些情绪他们都有。
【留言板】
你家宝宝在睡醒后喜欢找妈妈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