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皇陵是啥 皇陵是谁的陵墓

发布时间:2024-05-07 18:32:53作者:往事如风来源:网友分享

皇陵是啥 皇陵是谁的陵墓

本文目录一览:

寻根问祖:黄帝真正的陵墓到底在哪里?如今仍是千古谜团

中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处古老的陵墓——黄帝陵,地处陕西中部黄陵县。

天下龙脉皆出自昆仑山,共五条,有两条进入外国境内,其余三条进入我国,在我国形成北干龙脉,中干龙脉,南干龙脉,黄帝陵属于南干龙脉,在卫星地图上,看得十分清晰!

黄帝乃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世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若从“黄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算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若从汉武帝堆土封陵、祭祀黄帝算起,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历朝历代各族人民不断地交往、认同、融合,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清末,1908年同盟会曾专程派员祭扫过黄帝陵,陵前明志以期推翻满清;1937年清明节,抗战爆发前夕,为驱除外敌,国共于黄帝陵前共同祭祀过黄帝陵;1946年,台湾知名人士组织了“台湾光复致敬团”,专程赴黄帝陵拜谒,表达其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感情和认祖归宗的情怀。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后,两地首任行政长官先生、何厚铧先生分别亲笔题写了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字,并于1998年、2000年清明节先后立于轩辕庙内,用这种古老的祭祖方式来告慰我们的老先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开始走向强大,开始走向强盛。

在黄帝陵前虔诚祭祀,向祖宗明誓,成为一种惯例,亦或传统。让老祖宗见证着发生着的一切,想向老祖宗说明什么。也许,什么都不用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根据史料记载,祭祀黄帝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虞夏”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则沿袭了之前对黄帝的祭祀活动。而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早在秦末刘邦为沛公时,就曾“祠黄帝”。汉朝建立后,刘邦便颁诏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祀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到了公元前110 年(元封元年)冬,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这也是历史上,最高统治者首次亲临黄陵祭祀皇帝。

黄帝陵在陕西桥山,长期以来得到人们的公认,不见有谁发表不同的意见。然而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使黄帝陵的所在地成为一个历史谜案。

其实黄帝陵都是衣冠冢,说到底都是后人对他思念而修筑的纪念性建筑,并不是真正的陵墓,不同历史时期在各个地方都建有黄帝陵也是很有可能的。在我国的丰富史籍里,保留下来若干条有关的可贵记录,凭据它们,足可以从学术角度来探清最早的黄陵究竟在哪里。

不过,站在各个地方的观念上来各取所需这些资料的态度并不足取,因为这并不是真实科学的态度。此外,还存在如何对待一些民间附会传说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解开这个中国帝陵史上的第一谜。

怎么也打不开的皇陵:40万人和一个现代化整编师,也不能将它打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雨祎

编辑|R

中国睡在龙脉的皇帝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最出名的皇陵只有三个,分别是黄帝陵、秦始皇陵和乾陵。

要说这三个皇陵为什么是中国的三大皇陵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三个至今都没人去把它们挖开。

第一个黄帝陵,黄帝是中国人的始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自然是没人愿意挖开他的陵墓的。

第二个秦始皇陵,据说秦始皇陵里面有很多宝藏,但至今都没人敢去挖。

因为人们担心里面封存已久的文物会像兵马俑一样,氧化变黑,所以至今都没人敢去挖掘。

而第三个皇陵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挖不开的陵墓——乾陵,据说曾有人出动四十万人都没能把乾陵挖开。

无字石碑

与所有的皇陵不同的是,里面埋葬着两位皇帝,其中一位是唐高宗,而另一位则是武则天。

由于这个皇陵是史上第一个夫妻同墓的黄陵,因此它是独一无二的。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她这一生的经历都充满了传奇。

虽然她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但为了证明自己,她为唐朝创下了许多丰功伟绩,让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武则天在去世后,也给世人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其中一个就是乾陵的无字碑。

乾陵里的文物虽然没有被发掘出来,但是在梁山脚下,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后人仿建了一个乾陵,有一些仿造的壁画等,可以供人参观。

其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则是司马道上的无字碑。

一般来说,皇帝都会给自己立一块碑,碑上记录着他们一生的政绩,而武则天则是留的无字碑,这到底是何用意呢?

难道武则天是想让后人在碑上留下对她自己的评价吗?

这块石碑是一整块巨石,高七米五,有两米一宽,它有将近一米五的厚度,总重量接近九十九吨。

由于这块石碑没有文字,因此命名为无字碑。

然而对于武则天立这块无字石碑的用意,大家都抱有不同的想法。

有人说武则天这是夸赞自己的功绩,认为自己的功绩太高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还有人说武则天是在忏悔,毕竟她从一个小小的才人到登上皇位,其中有不少无辜的人受到了牵连。

再加上她深知自己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她给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石碑,没把自己生平的政绩写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武则天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此便留下一块无字石碑,关于她的所有事迹,就让后人去评价。

不管武则天是因为什么原因才留下这块无字石碑,但她的政绩并不会随着她的去世而埋没。

武则天在位期间,她一直是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她颁布的一些政策造福了百姓,也为后世的开元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不开的乾陵

乾陵就建立在陕西省乾县的梁山上。梁山一共有三个山峰,而乾陵就在主峰上。

在修建乾陵时,唐高宗特意把乾陵的格局修建的跟长安城一样。

据史书记载,乾陵总占地40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就相当于140个足球场的大小,而40平方公里大概有5600个足球场那么大。

当时李治是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把乾陵建在了梁山里面。

在公元684年,乾陵被建造完成。

而同年8月,李治就被埋了进去。

随后,武则天下令继续建造乾陵,一直到公元706年,乾陵才顺利完工。

前前后后共花了57年之久。

据史书记载,唐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富裕的一个朝代。

据说,李治在下葬时,武则天给他陪葬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财宝,而武则天在下葬时,他的儿子又给武则天陪葬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财产。

因此,乾陵里面的宝藏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武则天就是明目张胆的告诉天下人,皇陵有很多宝贝,有本事就带走。

于是,在金钱的诱惑下,有很多摸金高手都来光顾了乾陵,然而他们都是无功而返,更有甚者,还为此丢了性命。

在面对前人的教训时,仍有人前仆后继,来到乾陵,想把里面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

然而,一直到目前,却没有人成功过。

在所有想获得乾陵财宝的人中,其中最为突出的只有三人,分别是黄巢、温韬和孙连仲。

唐朝末年,多地发起了农民起义,其中有一个叫黄巢的人。

他原本是一个盐商,由于大势所趋,他便带领了众多百姓发动了起义,一举攻到了长安城。

然而打仗是需要金钱支撑的,如果百姓没吃饱,哪有力气征战四方呢?

由于长期征战,黄巢的家底已经被掏了个精光,他们这支起义军即将面临解散。

弹尽粮绝的他便打起了乾陵的想法。

老早就听说乾陵里有很多金银财宝,如果他能获得这些钱财,哪里还需要为没钱而烦恼?

黄巢当机立断,立马组织了40万人的军队注备去乾县挖开乾陵。

当40万大军来到梁山脚下,由于黄巢没有盗墓的经验,不知道该从哪里挖起,想了想,就决定从梁山西侧开挖。

这40万大军刚开始还挺卖力,毕竟有钱,谁不乐意呢?

可挖着挖着,就有点不对味了,他们都挖出来一个数十米深的大沟了,别说金银珠宝了,他们连一个铜钱都没看到。

连着挖了几天,黄巢一个子都没看到,垂头丧气地从梁山撤退了。

对于黄巢撤退,大家众说纷纭。

有人说黄巢没有继续挖是因为有人传信唐朝军队攻了过来,为了防守,他不得不把军队主力调回长安。

也有人猜测是因为起义军军心溃散,大家不愿意再挖下去,最后不了了之。

而摸金高手温韬却与黄巢相反,他有着丰富的盗墓经验。

据说他专盗皇陵,在他光顾的皇陵中,所有的陵墓都被他洗劫一空,无一例外。

并且,他从没有失手过。

一次,当他到乾县游玩时,路过梁山,他根据梁山的山脉、地形猜测,这里肯定有一个大墓,同行的人也告诉了他乾陵的存在。

作为摸金高手,他肯定不会放过眼前的这个大好机会,立马组织了人手,准备一探究竟。

他研究好梁山的地形,就带着人向梁山出发了。

然而,就在这时,怪异的事情发生了。

他们刚走到山腰,原本阳光明媚的天空此时是乌云密布,倾盆大雨没有任何预兆的落了下来。

由于雨势太大,为了安全考虑,温韬不得不带人下了山,打算下次再来。

然而就在他们下山后,天气又变了,没有暴雨,只有太阳。

要不是身上都被雨水打湿了,温韬差点以为刚刚发生的事都是幻觉。

温韬一行人面面相觑,没有人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温韬看到天气又变好了,决定再上去一次,他就不信这个邪。

这次又和之前一样,当他们一行人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狂风大作,有的人没站稳,一下子被吹倒在地。

身下的马儿也受了惊,人仰马翻的,他们带来的工具以及吃食都被大风吹跑了。

由于风太大,他们的眼睛根本睁不开,温韬一行人只好原路返回,重新整顿一下。

当他们下山之后,原本狂吹不止的大风忽的一下停了下来,只剩下微风。

纵使温韬心里再奇怪,但也不能扰乱人心,只能安慰他们,表示这有可能是过堂风,过了就好了。

虽然传言说至今没人能成功的打开这个陵墓,但温韬实在是太过自信了,毕竟截止目前,他从未失手。

温韬稍微休整了一下后,又带着人上山了。

可以这次,天上的异象来的更加猛烈,似乎是在阻止他继续向前。

原本亮堂的白天却被黑压压的乌云覆盖着,周围一下子变暗了,滚滚雷声在乌云里酝酿着。

突然,一到闪电落在了温韬面前。

他被吓的一个激灵,莫不是真的有什么东西在阻止他?

温韬不敢再往前一步,立即带着人下山离开。

经过这三次的天空异象后,他再也不敢打乾陵的主意。

然而对于温韬的这次梁山之行,他只字不提。

至于在梁山上碰到的异象到底是真是假,都只是推测而已,并没有被证实。

前两次盗墓都是在古时候,那时还没有热武器,只有冷兵器。

然而在时期,有一位抗日名将用炸药都没有把乾陵炸开。

他就是孙连仲。

他曾经以保护乾陵不被日军糟蹋的名义,带着一个师的兵力驻扎在梁山脚下,然后又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往梁山投放炸药。

但是上千年来都没有人能打开的皇陵,孙连仲怎么可能打开它呢?

经过几番炸药的洗礼,乾陵纹丝不动。

不仅如此,军队中还有数十个人被炸伤了。

但好在,军队的人在炸出来的泥土中发现了石条。

而这个石条就是陵墓入口的阶梯,虽然孙连仲把石条炸出来了,但他并没有找到陵墓入口。

因为这个时候军队中开始有了舆论,而孙连仲为了安抚军心,不得不停止了一切动作。

据说,这些被炸伤的军人都来自西安,而武则天正好是西安人,这些难道都是巧合吗?

军中谣言四起,有人说这是武则天发怒了,还有人说这些都是巧合。

各说各话,但是孙连仲根本不相信迷信,还想更进一步。眼看金山就在眼前,就这么放弃实在是太可惜了。

然而,军中的人因为舆论的原因,都不愿意再去挖乾陵了。无奈之下,孙连仲只好放弃乾陵退兵。

在此之后,乾陵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安静。

为什么乾陵这么坚固

黄巢、温韬和孙连仲这三人的失败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没有找到陵墓入口,如果说有人能找到陵墓入口,那结果是不是又会不一样呢?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却没有人去验证过。

毕竟经过了几千年,都没人能成功的打开乾陵。

此刻,人们的心中对乾陵就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乾陵实在是太坚固了,根本就没人能顺利的打开它。

那乾陵到底为什么这么坚固呢?跟其他的皇陵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作出了以下猜测:

一是乾陵的建造方式,与其他皇陵不同的是,乾陵是建造在梁山里面的。

当皇陵被封闭时,除了陵墓入口,要想从其他地方进入乾陵,是非常困难的。

二是难以发现的陵墓入口。

建造乾陵时,它的入口被建造在了山腰,让人难以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盗墓的人。

虽然以现代的科技,想要打开乾陵易如反掌,但是在1960年,周总理宣布要把乾陵保护起来,禁止挖掘。

随着关于文物知识的普及,人们渐渐地知道了盲目挖掘文物的后果。

这些古墓都是封存了很久,里面的东西都是非常脆弱的。

突然涌进新的空气,会导致一些衣服以及书籍迅速氧化,最后会给这些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因此,现在很少有人会盲目地发掘年代久远的古墓。

埋葬7位帝王的皇陵,却被专家认定无考古价值,如今沦为庄稼地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虽然墓葬文化在东西方都存在,但相对而言,古代中国的达官显贵对墓葬显得更加重视——陪葬品众多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千年以来,也正因如此,才使得盗墓贼猖獗不断。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就算再精明的盗墓贼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就使得步入现代社会后,考古专家有了“捡漏”的机会。

可这其中,似乎并不包括位于河南巩县曾埋葬7位帝王的宋陵。

因为这处陵墓,盗墓贼和专家们全都看“走眼”了。

今宋陵遗址

庄稼汉:这是皇陵?还不如我家祖坟

皇帝的陪葬品,葬的都是好东西,算得上是集结那个时代智慧的象征。

对于考古专家来说,除了收藏价值,他们其实更看重那些陪葬文物背后的研究价值。有了它们的存在,历史便活了起来。

因此,每一座帝陵被发现后,都会受到考古学界的重磅欢迎。等保护性抢修工作完成后,帝陵还会变成一个地方性景点。

可以赵匡胤为首的宋王室陵的待遇,相比较而言,可就差太多了。

可能有人疑惑,北宋都城在东京开封府,可赵匡胤等7位皇帝却葬在巩县,这是为何?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当年赵匡胤定下宋朝帝陵位置的一个小故事了。

在《续资治通鉴》上,记载赵匡胤曾干过这样一件事:

“既而登阙台,西北向发鸣镝,指其所曰:‘我后当葬此。’”——《卷第八 ·宋纪八》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逝世后,就葬在巩县。赵匡胤返乡祭拜父亲,感念恩情,让这位皇帝老泪纵横,接着“突发奇想”,登上高台,拿出箭矢便大喊一句:“我这箭射到的地方,就是我以后陵寝所在之地!”

于是赵匡胤死后,便真的同父亲一样,葬到了巩县。

当然,这个说法故事性略强,因此在史学界也有争议。根据北宋当时的情况,不少历史学家也曾做出推断:赵匡胤之所以将巩县作为宋朝帝陵,除去父亲的缘故外,还同他想迁都洛阳有关。

开封到巩县有136公里路程,而洛阳到巩县不过五十几公里的距离。从帝陵位置的选择上确实可以推测,赵匡胤将帝陵确认在此,或许真有着“投石问路”的打算。

但很显然,直到赵匡胤去世,迁都也没有成功。

可开国皇帝都葬在这里了,后面继位的皇帝就是心有不满,也只能憋着。于是,巩县也就成为了宋朝的帝陵。

巩县宋帝陵埋葬的皇帝不多,却也有足足七位。

北宋共有9位皇帝,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哲宗赵煦(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所虏,不算在内)的7处墓葬,都在巩县一处不大的地皮上四散分布着。

算上赵匡胤亲爹赵弘殷的墓地,美其名曰“七帝八陵”。

这还不算,帝陵的周边还有不少皇后墓,比如依附于宋太宗永熙陵的李太后陵,依附于太祖永昌陵侧面的章怀潘后陵,仁宗永昭陵附近的光献曹后陵...

除去妃嫔墓地的依附,大臣墓也必不可少,比如北宋两位著名的臣子寇准墓以及包拯墓,均分布在此。

可怜兮兮的包拯墓

北宋之后,据闻那些从开封前往洛阳的汉人,无论乘船还是骑马,经过巩县包拯和寇准这两大清官的墓地时,都会“武馆下马,文官下娇”,表示尊敬,时间足够充裕的话,甚至还会顺带上前祭拜。

那个时候,规模庞大的宋帝陵还是比较“热闹”的。

但经年过去,朝代更迭,巩县宋陵也逐渐没落了,以至于到当代被专家评判为“没有考古价值”。

当然,专家们做出这个判断,并非没有根据。如果你亲身去往宋陵,或者查过相关资料就会发现,这个帝陵同其他封建王朝的帝陵完全不一样。

他既没有豪华气派的装修,也没有不绝如缕的游客。有的只是几块露出地面的石刻雕像,以及分布在雕像附近大大小小的农田。远远看去,帝陵同现代农村的普通墓地,并无多大差别。

这样“朴素”的帝陵,世上少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辉煌的帝陵变成如今这样凄凄惨惨戚戚?这同赵匡胤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盗墓贼来了,都得扔点钱再离开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从殷商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殷氏尚鬼,在墓葬布置上恨不得将帝王生前的所有荣光一并带入地下。

从此之后,“厚葬”之风盛行,几乎每个朝代,每一任帝王都延续了这种旧俗。个别朝代就更是特立独行,器物陪葬尚且嫌不够,还得配上活人。

而这一切,往往是从帝王继位的那一刻,便开始准备了。

但自赵匡胤开始,帝陵就出现了一种绝对新潮的丧葬观念。

宋朝尚文,且通过《东京梦华录》等书的描述就会发现,宋朝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这样的王朝,皇帝的日子不会难过到哪里。

但身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本来按照惯例,他就该将给自己修陵寝的事提上日程。但赵匡胤却搞起了创新,坚持不修建陵寝。而这与他的节俭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赵匡胤生于没落世家,早年颠沛流离,过着普通百姓的苦日子。哪怕黄袍加身后,节俭之风依然不减。

逢年过节,赵匡胤给母亲送礼也只有几贯钱;女儿穿一件金丝羽衣,被他臭骂一顿;自己坐的轿子褪色多年依然没换过。历史上评价赵匡胤为“抠门皇帝”。

因此,赵匡胤自打登基,就没想过将自己的陵墓修的多么豪华。并且,赵匡胤在丧葬规制上的改变还不止如此。

赵匡胤总结了前朝墓葬规律,发现那些帝王陵寝虽然陪葬多,但历经多少个朝代,早被盗墓贼洗劫一空。

一想到这个,他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简葬”方针。

盗墓贼不就是为了墓地里那些值钱的东西吗?我简葬,你总不能为了那么点“小钱”,跑去墓地里挖我尸体吧?

所以以他开了先河,宋朝后来的皇帝也只能遵循这个规律。

可事实证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或者说,皇帝们眼中的“薄葬”,同寻常老百姓们的薄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个皇帝,就算再薄葬,墓地里埋的东西也比普通人墓葬里的值钱。

于是,这些盗墓贼该偷还是偷。

而由于宋朝皇帝们自以为墓葬简单,无人会来盗,再加上生前也未进行陵寝的准备事宜。这就导致在墓葬机关这块,他们并没有什么精心设计。在盗墓贼眼中看来,宋陵那些小儿科的东西,分分钟就能破解。

因此,尽管从赵匡胤开始简葬,但到了北宋末年,该来的还是来了。

首先是对中原有狼子野心的金人,在中原扶持的傀儡“大齐皇帝”刘豫,第一个对宋帝陵进行大规模的洗劫。

不过,当时刘豫并没有对墓葬“赶尽杀绝”,一直到金兵强占中原后对宋帝陵进行二次洗劫,这才彻底将这座帝王陵损毁。

墓葬藏品本就不多,还不设机关,被盗的盗,被破坏的破坏,以至于到元朝时,宋帝陵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而且刘豫以及金兵对宋帝陵的是明面上的,是大规模的。谁能说得准他们走后,当的老百姓有没有偷偷钻进去,收拾他们留下来的“残羹剩饭”?

因此,在几百年间,宋帝陵实际上已经经历了数不清的。到明清以及近现代,就算有意识地要维护宋帝陵,也无济于事了。所以有网友戏称:就算盗墓贼来了,都得扔点钱再离开。

那些被盗的且极具有研究意义的藏品不可能会回来,也只有那些人们挪也挪不动,搬也搬不走的石像们留在这里。在风雨洗礼下,见证这一座座帝陵渐渐衰落下去。

结语:

看北宋帝陵如今的样子,不免让人为之唏嘘,毕竟,能混的这么惨的帝陵也是少有,更别提宋朝还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媒体的宣传,宋帝陵也得到了关注。

网上有人戏称它虽地下没有宝藏,但同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帝陵相比,那些荒凉的景象,那些饱经风霜的石像,也让它变得更具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

有了关注度,紧随其后的,便是政府也付出了行动。

从2019年开始,河南省地方政府开始征收帝陵附近的农田,用来建设未来的“北宋皇陵遗址生态文化公园”。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本来一贫如洗的宋陵,再怎么修建也指标不治本。

放眼望去,如今宋陵依然被大片的庄稼地覆盖着。而对于修建“文化公园”一事,从经济角度考虑,或许对当地财政收支来说是件好事,但这究竟是不是最适合宋帝陵的保护措施,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宋陵如今破败的现状,就是真实历史交给我们的答卷。

陵邑是什么?秦始皇首创,汉元帝废止,管理的是一座特别的城市

秦朝虽然是个短命王朝,然而“汉承秦制”,汉朝建立的许多制度又被后世王朝所继承,因此,始皇帝留下的诸多“遗产”几乎可以说是影响后世几千年,就拿“皇帝”一名来说吧,就是秦始皇时期的首创,还有影响深远的“郡县制”等等,此外,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即“陵邑”。由秦始皇时期首创的“陵邑制度”,在西汉之初被汉王朝继承,历经数代,直到汉元帝时被废止。(“度娘”的相关词条中说陵邑制度是汉朝时创建的,这个可不对呦!)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有东平宪王刘苍的一段话:

“臣愚以为园邑之兴,始自强秦。古者丘垄且不欲其著名,岂况筑郭邑、建都郛哉?”

园邑就是陵邑,战国中期以前是“墓而不坟”的。战国中期以后,特别是秦国,其王陵的封土堆越来越大,秦始皇时期则出现了陵邑。

秦始皇像

丽邑,秦始皇时期首创的陵邑

秦始皇陵出土的带有“丽邑”的陶器

什么是陵邑?秦始皇的“丽邑”就是首个陵邑。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飤官遗址出土的刻有“丽邑”文字的陶器残片。很多人会误以为丽邑就是指秦始皇陵,包括我在内,以前也是以为丽邑就是秦始皇陵的古称,因而忽略掉了其作为“邑”的职能。古代的“邑”有许多的意思,其中之一就是县的别称,也可以指城市,“大者曰都,小者曰邑”。邑还可以指大夫的封地,所以,“邑”其实是指一个完整的行政单位。而陵邑就是依托于帝陵(西汉时也有为后陵置邑的)设置的,相当于县一级别的地方行政组织,但其地位要比一般的县高。

看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有些疑问,虽然秦始皇陵墓的规格很大,但是还远远不到一个县的规模吧?怎么能说陵邑的级别比县还高呢?这里要说明一点,陵邑虽然依托于帝王的陵墓而设,但是其职能可不仅仅是管理陵墓那么简单。这是因为秦汉帝王在设置陵邑时,往往会大规模的徙民于陵园附近。

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秦始皇“置丽邑”。根据考古发掘推测其范围在今临潼区境内的渭河以南地区。公元前212年,徙三万家于丽邑。三万家,以每家3口人来算,就有12万人。并且还免除这些人10年的徭役。秦始皇时代,先后免徭役的就两次,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免徭役”,另外一次就是迁民于丽邑的这次了。可见,这可是一次优待。当时原本在秦始皇陵附近就有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以及史书上说的修陵的劳工70余万人,这样一来,丽邑需要管辖的其实是一座城市。只是这座城市有点特别,这座城市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秦始皇陵的存在。

秦始皇陵的修建进程

秦始皇时设置陵邑的原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秦始皇陵在修建之初,吞并天下的大战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两样都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秦始皇野心勃勃,收服天下志在必行,但此时有“事死如事生”,修建陵墓也是大事,因此这两件事,哪一件都不能搁置。设“丽邑”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两件事都不耽误。设置丽邑就可以保证“丽山工程”计划程序化、组织管理专业化。并且在陵墓修建完成后,也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这个特别的“城市”。

丽邑的设立是秦始皇的一个创举,西汉初期继承了这样的陵邑制度,只是,西汉时的陵邑制度可就复杂得多了。

西汉早期的陵邑:打击豪强,充实关中人口

西汉时期设置的陵邑有10多个,最早的应该是刘邦父亲的“万年邑”。《汉书·高帝纪》中有:“太上皇崩,葬万年。”最有名的当属“五陵邑”,即五陵原上的长陵邑、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平陵邑,这些陵邑设置的初衷大同小异。西汉时陵邑的最高长官均为“令”,且秩为两千石,相当于郡一级别的秩禄,而当时的县一级的长官秩禄仅为六百石。目前就发现了“阳陵令印”、“长陵丞印”、“安陵左尉”、“霸陵左尉”等与陵邑管理有关的封泥。

为什么前面会说西汉时置陵邑的原因要复杂的多呢?这里想集中说下汉武帝的茂陵邑,因为秦皇汉武,这两位帝王实在太像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二人都采取过许多强硬的手段。汉武帝更是出了不少损招,其中之一便是借着自己的陵墓,设茂陵邑,然后趁机打击地方豪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

“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削奸滑,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西汉时地方豪强富户跋扈,严重的威胁着中央的权利,于是汉武帝将这些人迁到了自己的茂陵邑。一则,分割他们在地方盘根错节的势力,把他们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也比较容易监视,二来也可以充实京师财富。而表面来看,能住在关中帝王的陵区附近这也是一种荣宠,这才是“吃人不吐骨头”。据统计,在汉武帝设置茂陵邑后,曾先后3次徙民于此,而其中的徙民多为豪强、大族、高官及家产在300万之上的巨富。徙民,秦始皇时期徙民尚需给这些人些甜头(免徭役),而西汉时期完全当成一种打击豪强的手段,但要说“徙民”之举倒不是秦始皇的首创。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时就曾采取过徙民的手段来打击老世族们的势力。

西汉之初,数代帝王都借着陵邑打击地方豪强,充实关中,直到汉元帝颁布了废止陵邑的诏书,诏书中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今所谓初陵者,毋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诏书中说的冠冕堂皇,其实,其根本原因是到了汉元帝时,关中人口充实,城市经济繁荣,已经不需要再继续设置陵邑,并且,置陵邑工程浩大,耗资巨大,也是一件很消耗国力的事,所以陵邑制度才被废弃。但在之后断断续续的也有帝王再置陵邑的,如汉成帝的昌陵邑,也曾下令“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结语:

秦始皇设“丽邑”是便于战,西汉时期的陵邑主要是为了打击地方豪强大族,充实关中人口与经济。但不管怎么说秦汉时期的陵邑绝不是简单的陵区,陵邑最高长官(汉代为“令”)的行政职能也不是简单的管理陵墓,而是要管理一座特别的城市,这座城市依托于帝王的陵墓而存在。

说文解字:“坟,墓,冢,陵”,你还傻傻的分不清吗?

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不仅有璀璨的汉字文化,更有纷呈的民俗文化。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文化。今天我们讲解一下四个特殊的汉字“坟,墓,冢,陵”。有些人会说我很无聊,怎么讲一些不吉利的汉字!我认为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

每一种文化,都值得去尊重。

“坟,墓,冢,陵”,这四个字到底什么区别?能随便用吗?咱们今天就解开这个疑惑。

很多人看到这四个字,可能会说“这不都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吗”?然而在古代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中,这几个字是不能乱用的。这四个字之间虽然也有着联系,但是具体的意思还是差别巨大的。

这几个字不能乱用

坟和墓有着本质的区别,坟是高出地面,不超过三尺。

《 说文解字》中说:坟,墓也。它说坟就是墓。不过这句话已经被后人所纠正了。在古人看来,坟和墓虽然最常用的,人们也习惯于将这两个汉字合在一起说,其实这两者的意思也是不同的。《礼记》中有提到:土之高者,谓之坟。高出地面的土堆就叫做坟,在后来也指埋葬死人的地方。那到底高出地面为多少才叫坟头哪?古文中记载:坟头的尺寸不要高过三尺。皇帝的陵墓可以建到9尺。可见人的地位也决定了坟墓的高低。

古人:坟头不要高过三尺

“墓”没有土堆,墓而不坟。

咱们再看看“墓”这个字。咱们把“墓”字拆开来看:上面一个莫,下面一个土。莫表示黄昏的时刻。与土联系在一起就是,黄昏的时刻进行下葬,与太阳一起隐落。墓葬古时候是没有土堆的,叫“墓而不坟”。

古人认为:墓是没有土堆的。

古人的说法:坟头越高,冤屈越大。

在我们古代有一种说法说:坟之所以有土堆,是高的。是因为,死者有冤屈。咱们都看过封神榜知道:商朝的丞相比干是含冤而死的。周武王为了表示纪念比干丞相,特意把比干的坟墓的土堆的很高。

而墓呢?是平的,表示死者是正常死亡。所以是平的。

《封神榜》中,比干丞相含冤而死。

但是,我们现在人已经不分这些套路了,直接把“坟墓”两个字连起来使用。

冢,一般指诸侯或者贵族的坟墓。

咱们再看一下“冢”这个汉字。“冢”这个字的本意是指:高而大的坟墓。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般用“冢”这个字的身份都是比较高贵的,平常老百姓不让用“冢”这个字。

贵族们的坟墓一般称为“冢”

曹操设有七十二疑冢,设立盗墓“摸金校尉”。

“冢”一般指的是古代时期贵族、诸侯等有身份人的坟墓。比如,历史上最出名的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就是曹后怕有人盗他的坟墓,就死前就安排人秘密弄了72个他自己的坟墓,让后人无法分辨哪才是他的坟墓。其实曹操自己就是个盗墓的高手,三国时期军费紧张,曹操秘密建立了一个专门挖掘别人坟墓的队伍,就是大名鼎鼎的“摸金校尉”。曹操本身也是个盗墓高手。

曹操设有七十二疑冢

“陵”是古代皇帝的专属,象征着权利和地位。

“陵”字,《说文解字》释陵为高山,引申为帝王陵墓。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皇陵建在深山里,或者是依山而建的原因了。“陵”这个字是皇帝皇室的专用字。它专指的是帝王、皇室们的陵墓。因为当时封建王权不断增强,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说文解字:“坟,墓,冢,陵”视频讲解

陵墓,代表着皇权

比如,我们熟知的“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等。这里面埋葬的全是皇帝。这里面要数清东陵最惨,近代被军阀头子孙殿英盗开,里面很多东西被盗。不过现代人们已经淡化这种概念了,比如咱们的中山陵,或者是烈士陵园也都用了陵这个字。

我们的烈士陵园,一样可以用“陵”字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风俗,一段历史就是一个文化。通过以上文章,我们发现在我们先人看来:“坟,墓,冢,陵”是有区别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一种说法。让我们深耕中华文化,传承更多风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