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姓汤的名人有哪些 姓汤的名人有谁

发布时间:2024-05-03 05:07:38作者:龙行天下来源:网友整理

姓汤的名人有哪些 姓汤的名人有谁

本文目录一览:

战国时期姓汤的名人有哪些?

战国时期姓汤的名人有哪些?

战国时期姓汤的名人有哪些?

抗日名将汤恩伯晚年死在日本,知道后,说了一句:死了也好

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汤恩伯是一个长期热点话题人物,关于汤恩伯的评论一直有很多,纵横也算是比较关注汤恩伯的创作者之一。

作为一名极具争议性的将领,本文就来讲一讲关于汤恩伯的历史。

汤恩伯为何会成为黄埔系的最后一张王牌呢?

向来注重对派系的培养,喜欢通过派系之间的牵制来彰显自己的驭人之术,早期的时候依靠何应钦、刘峙、顾祝同等人发迹,在1927年宁粤对峙的时候,何应钦对蒋的支持态度并不明朗,使得意识到必须扶持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分化何应钦在国民政府内的势力。

随后,先后扶持了陈诚的土木系,胡宗南的黄埔少壮派,而汤恩伯可以说是最后的一张王牌。

何应钦也好,陈诚也罢,亦或者胡宗南,我们都是极其了解的,何应钦是最早追随的,对的发迹有着不可估量的支撑;陈诚是在黄埔期间最得力的助手,被称为袖珍委员长;胡宗南是黄埔一期中最受喜爱的学习,素有天子门生的称谓。

这些人能够在内形成军事集团,我们都是可以预见,然而汤恩伯何德何能竟然也可以得到老蒋的信任。

最后我们总结出的用人标准,就是“黄浙陆一”,黄埔军校毕业,浙江老乡这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汤恩伯在北伐之前都没有加入国民革命军,一直到国民革命军打倒孙传芳后,作为浙系军阀陈仪下属将领,汤恩伯才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的阵营。

尽管汤恩伯是老蒋的同乡,并且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但是相比于那些黄埔系的大佬,“学系”是汤恩伯的硬伤。

汤恩伯深知这一点,想要往上爬,就必须符合的用人标准,才能这个东西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站队,让老蒋看到这个人是真心想要跟我混的。

为了能够打入老蒋的核心权力层,受到的重要,在1928年黄埔军校迁往南京后,汤恩伯主动请缨,积极运作,最终搭上了黄埔的末班车,成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第一大队上校大队长。

虽然学历不够,中国保定速成+日本振武学校,在高级将领中是low的不能再low的一个学历了,但是老蒋却给自己弄了一个中华特级上将,成为时期军衔最高的人,大凡这样的人,都好装文化人。

汤恩伯在陆军军官学校的时候,深知喜欢装文化人,因此撰写《步兵中队教练之研究》从而获得老蒋的垂青,这一点颇有点像隆美尔在担任战术教官的时候因为写《步兵攻击》一书而被发掘并且重用。

从汤恩伯撰写《步兵中队教练之研究》来看,汤恩伯的崛起跟隆美尔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参谋一类的职务获得欣赏。

从经历上来说,或许汤恩伯的升迁并不比隆美尔差不多,在获得了的赏识后,在1930年就已经挂少将旅长衔,1931年升任为中将师长,1935年升任军长,随后军衔晋升为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汤恩伯担任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随后担任第20军团军团长兼第13军军长。

成为麾下名副其实的一张王牌。

汤恩伯是如何成为日本人所谓的“天字第一号大敌”

汤恩伯是参谋出身,在实际带兵打仗的时候难免出错,在前期与红军作战的过程中因为冒失突进,结果惨遭失败,被撤职查办,后来在大佬钱大钧和徐庭瑶的保荐下才东山再次。

汤恩伯的成功的赏识是一方面,而汤恩伯能够快速提升,脱离不了身边要员的助推,汤恩伯对信任的陈布雷、俞济时、钱大钧等人都是各种献媚,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厚礼相赠,这样,他们在老蒋身边自然而然会说汤恩伯一些好话。

在用人方面,他也一直把自己摆在黄埔嫡系的位置上,用人也是清一色的陆大学生。作战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识亲疏不计近远,战时使部曲均畏威怀德,乐为效命”。

在治军方面,汤恩伯坚信胡林翼“要有菩萨心肠,要有屠夫手段”,汤恩伯的军队在当时中也算是不错的。

全面抗战爆发后,汤恩伯也完成了从参谋到将军身份的转变,汤恩伯奉命率领第十三军在南口阻击日军,在坚守了20天后而撤退,汤恩伯在这次战役中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是阻击的时间还算挺长,汤恩伯也因此被媒体大肆报道。

南口战役结束后,汤恩伯的第十三军扩编为第20军团,汤恩伯担任军团长,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的第20军团成功击退日军,汤恩伯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名将”。

徐州会战后,汤恩伯的部队再次被扩张,形成以第31集团军为核心的“汤兵团”,主要担任第一战区的守备。

汤恩伯在随后的抗战战场上都有出色的发挥,成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也是日本人眼中的“天字第一号大敌”。

很多人对这个评价不以为然,认为汤恩伯不过“水军”罢了,汤恩伯在抗战初期的表算还是可以的,多次重创日军,在日军对各部队番号进行划分的时候,能够被日本人评为甲等师的部队少之又少,而汤恩伯率领的师几乎全部都是甲等。

在巅峰时期,汤恩伯下辖五个集团军,统帅40多万人,被人称为“中原王”。

名将的陨落,抗日战争后期,汤恩伯的全线溃败

在抗战最艰难的抗战初期,汤恩伯能够屡屡重创日军,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然而在汤恩伯走向人生巅峰之后,应了那句“队伍大了,不好带了”。

河南是抗战时期中日对战的前沿阵地,汤恩伯率领40万军队驻守在这里,军费上也大多依靠当地来支撑,然而抗战初期的花园口事件导致河南地区连年歉收,到1942年更是爆发了历史上汉奸的河南大旱,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然而这个时候,汤恩伯的部队却军纪败坏,对老百姓横征暴敛,遭到河南老百姓的反对,当时河南老百姓称河南有四害,“水、旱、蝗、汤“,关于这个“汤”是不是指汤恩伯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但是汤恩伯的确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抗战相持阶段,汤恩伯和他的军队都有腐化的表现,在抗日战争的尾声,1944年日军决定在中国战场垂死挣扎一下,发动了所谓的“一号作战”,企图打通南北战场的交通线,结果在该次战役中,全线溃败,损兵50-60万,丧失四个省会146座城市,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

河南地区地处中原地带,因此首当其中,当时作为第一战区副司令的汤恩伯,不仅没有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反而率先后撤,导致第一战区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在这样的失败下,汤恩伯自然难辞其咎,由于汤恩伯在河南期间军纪败坏,很多人因此开始公开向汤恩伯发难,甚至要枪毙汤恩伯来泄愤。

在这样的情况下,汤恩伯被撤职,曾经庞大的军事集团也随之土崩瓦解。

但是汤恩伯在随后的桂柳会战以及广西大中,又打了几场相对漂亮的战役,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上海接受日军投降。

1946年担任京沪卫戍总司令,挂上将军衔,俨然又有被重用的态势,然而在1947年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过程中,汤恩伯指挥李天霞、黄百韬、张灵甫等部作战,于是有了孟良崮战役,七十四军全军覆没的惨败,汤恩伯作为前线重要指挥官,自然再次被撤职查办。

1949年因为已经无人可用,因此汤恩伯被任命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主要主持渡江战役,然而汤恩伯在渡江战役中四十五万也是被打的稀巴烂,为汤恩伯倒霉的晚年埋下了伏笔。

败退大陆前,汤恩伯为何会出卖恩师陈仪

汤恩伯晚年的悲剧离不开其中与陈仪的关系。

汤恩伯原名叫汤克勤,正是为了报答陈仪的恩,才改名叫汤恩伯,汤恩伯发迹之前在陈仪的部下担任排长,后来陈仪资助汤恩伯到日本去留学,汤恩伯很感激陈仪,当即称陈仪为老师,后来又认为义父,汤恩伯在陈仪的资助下得以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26年汤恩伯从日本毕业回国,担任陈仪的少校参谋,并且与陈仪的外甥女结婚。

汤恩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意思是,生我的是我的父母,然而了解我的人确是陈老,我将和陈老生死与共。

汤陈之间本应该是一段佳话,然而陈仪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后会被汤恩伯出卖,结局令人唏嘘。

抗战胜利后,陈仪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然而在1947年因为爆发二二八事变,陈仪被免职,碰巧这个时候汤恩伯在山东打了败仗,也被免职在家,两个人经常在一起闲聊,据说整天关起门来骂。

后来汤恩伯再次崛起,浙江省主席沈鸿烈坚持去职,汤恩伯就举荐陈仪到浙江担任主席。

陈仪在被任命为浙江省主席后,的形势急转直下,陈仪与解放军达成协议准备起义,然而陈仪手下的部队很伤,只有几个保安团,如果单独起义不但效果不好,还有可能不成功。

这个时候陈仪想到了当时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此时汤恩伯的手中握有几十万的兵力,如果起义成功,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陈仪写信给汤恩伯,希望拉拢他一起起义。汤恩伯接到密信后被军统安插在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的特务发现,汤恩伯得知此事无法了解,因此汤恩伯不敢隐瞒,就将信送到了老蒋手中,老蒋接到信后,立即让情报局局长毛人凤对陈仪进行逮捕。

当时兵败如山倒,老蒋都有点失心疯了,天天领着自己的学生看《文天祥》,败退台湾之后也是天天总结,为何会失败,其中总结出来的一点,就是叛变的人太多,想到这里,老蒋决定拿陈仪杀一儆百,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是老蒋让汤恩伯亲自动手,杀了陈仪,汤恩伯出卖陈仪已经不仁不义,又怎肯下手将其杀死,不但如此,汤恩伯还多方奔走,企图救出陈仪,最后气的老蒋也是牙直痒痒。

汤恩伯的晚年,死也要死在日本

尽管汤恩伯的部队装备精良,然而在上海战役中,仅仅坚持了10多天就全线溃败,导致蒋氏父子很多财产没有来得及转移到台湾。

随后在台湾召开“上海防卫战失败检讨会”,矛头直指汤恩伯,再加上陈仪事件,汤恩伯在老蒋那里自然没有了地位。

多亏汤恩伯参与了金门战役,才让汤恩伯在台湾有了一点脸面,到台湾后,老蒋只给了汤恩伯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职务,跟白崇禧被骗去台湾后的职务差不多,都是备受冷落的闲职。

汤恩伯自知在台湾是不会有好下场了,弄不好还会脑袋掉下,于是有了想要逃往日本的打算。

其实早在上海防卫战的时候,汤恩伯就有逃往日本的准备,汤恩伯的亲信还在东京给汤恩伯买了房子,结果当时国际舆论就有了《通过一个中国高层官员在日本东京近郊购豪宅》,在得知是汤恩伯购买的后,破口大骂:“混账!怪不得上海和东南沿海败得那么快,原来他(汤恩伯)早作了逃往日本的准备!”

1950年3月汤恩伯在没有赴日证件的情况下,就想上去日本的飞机,认为他要出逃日本,因此命令军警强行让汤恩伯下飞机。

汤恩伯在台湾的日子并不好过,身体也有了毛病,1953年汤恩伯申请去日本治病,还讽刺:“有大过的人,还要到日本去治病!”在申请报告上签“就地医治”。

直到1954年汤恩伯病情恶化,老蒋同意汤恩伯去日本就医,到达日本后,汤恩伯在做手术时因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台上。

老蒋听到消息后,说了一句:“死了也好”。

一代抗日名将心心念念想要去日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到了日本,真是死也要死在日本。

汤姓起源故事:大德成汤,战无不胜,会侯三千,汤武革命

关注“启源故事会”,阅读更多姓氏故事~

​得姓始祖:汤

时 期:商朝

相关人物:

商汤——又称天乙,成汤,以仁义治国,商朝的开国君主

伊尹——商汤的宰相,初为奴隶,后为相

夏桀——夏最后一任王,谥号“桀”

妺(mò)喜——有施国公主,夏桀妃子

夏朝在统治了中原四百多年后日暮穷山,走向了末路。夏的最后一个王夏桀在位时,竭力搜刮美人儿以充后宫,同时大修宫殿,从各个部落搜刮财富,征派工匠。天下民不聊生,各个部落叫苦不迭。

当时的黄河下游有一个叫做商的部落在悄悄崛起。商的祖先叫做契,相传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部落便以玄鸟为图腾。在尧舜时期,契曾和大禹一起治水,立下了赫赫功劳,后定都商丘。商大力发展畜牧业,到汤继位的时候,这个部落已经非常强大了。

汤是一个既有才干,又有仁德的人。

有一次,汤到野外去,看见一个猎人在四面设网,并祷告所有的鸟儿和兽都到自己网里来。汤不忍心,嘱咐猎人收起三面网,只留下一面,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诸侯们闻听此事,感慨纷纷,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与强大的汤亲近示好。

汤以仁德治理部落,紧邻商的葛部落却恰好相反,他的首领横征暴敛,部落内的田地都慢慢荒芜了。汤想要感化葛部落,给他们送去了粮食和牛羊,还派青壮年去帮助他们耕种,但似乎效果不大。汤很苦恼,他深深觉得,要想拯救天下万民,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贤士的帮助。

他听说东部偏远的地方有一个有莘部落,部落的奴隶伊挚才能卓著,对于治国施政之道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求贤若渴的汤派人悄悄查访,果然如此。心内大喜,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

这次,汤更是亲自前往有莘部落。有莘的首领看到谦和英俊的汤,心里很是喜欢,说道:“如果你愿意娶我的女儿为妃,我就把伊挚送给你。”

汤的大臣们都觉得太荒唐,哪里能够为了一个奴隶,而去和一个这么小的部落联姻呢?汤却满口答应了。

就这样,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身边。汤如获至宝,宣布解除伊挚奴隶的身份,并拜他为相。

这时,葛部落的兵士又开始侵扰商的边境,不仅抢夺粮食,还杀了几个人。侥幸逃回来的百姓向汤哭诉葛部落的。汤不解,自己以仁德之心对待葛部落,他们怎可如此以怨报德?为此,汤找来伊挚与他相谈。

伊挚之前是个厨子,擅长烹饪,他便以烹饪为例子:“首领仁德,不愿以战事波及百姓。但治国犹如烹饪,只以柔和之水相佐还不够,有时仍需文火浸润,或是猛火强攻。如此刚柔并济,才能调和五味,做出美味佳肴。”

汤顿悟,拍案而赞:“汤受教了。此时该用猛火,把那葛部落一阵乱炖,以解百姓倒悬之苦。”君臣二人,相视一笑。

于是,汤出兵攻打葛部落,葛部落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一些早已不满其的士兵们更是临阵倒戈,打开城门,把城池献给了汤。汤兵不血刃,便收服了葛部落。之后,汤处置了残暴的部落首领和他的爪牙,同时,向百姓发放粮食,教导他们开荒耕织,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而有莘部落也在汤的帮助下,开始发展壮大,让其他部落羡慕不已。汤仁德的名声就像是插上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大夏的土地。

一些不堪被夏桀压榨的部落首领,纷纷找到汤,希望汤可以起兵,推翻夏桀,让天下的百姓们都可以过上太平的生活。汤不置可否,只是遥望着夏都的方向,重重叹了口气。

葛部落被灭的消息传到夏都,夏桀拍案大怒:“传汤,前来问话!”

话音刚落,妺喜千娇百媚的从屏风后转来,搂着夏桀的脖子撒娇:“大王,只是两个小部落在抢地盘,大王又何必小题大做,耽误我们的时间呢?”夏桀转怒为喜,哈哈大笑:“爱妃所言极是。”夏桀瞬间把军国大事都忘了,直奔酒池肉林而去。

大夫关龙逄和太史令终古坐在宴席上,一脸忧愁望着这低迷豪奢的宴会,看着荒淫的夏桀。关龙逄忍无可忍,劝夏桀以国事为重,并指责妺喜以美色误国。妺喜闻言,扯着夏桀的袖子哀哀哭泣:“大王,为了大王的清誉,还是杀了臣妾吧。”

夏桀心疼不已,柔声哄劝着妺喜,并以“妖言惑众”罪判处关龙逄炮烙之刑,当场行刑。关龙逄面无惧色,慷慨赴死。丝竹之声中,夹杂着关龙逄疼痛难忍的嘶吼。终古眼睁睁望着自己的好友一身忠骨化为灰烬,却又无力施救,不由心灰意冷,称病回家。

刚刚走出宫门的终古,站在宫门口仰望着天空。天空,布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笼罩着这座曾经记载着大夏繁华的都城。云层,太阳的旁边,竟然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灰白的太阳。看到这天现二日的奇观,身为太史令的终古倒吸了一口冷气。终古回到家,留下大夏将亡的预言,连夜逃跑。

夏桀闻之,勃然大怒,派人捉拿治罪,得知终古跑到了商部落。夏桀又想起葛部落被灭之事尚未向商汤问责,断定商有二心,令使者快马加鞭赶往商,命令商汤拿终古的人头,亲自带来都城复命。同时,命令九夷前往商边境,若汤不遵王命,即可发兵攻打。

此时的汤,目睹了夏桀更多倒行逆施的,目睹了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的百姓,心痛不已,生出了解救天下苍生的念头。他暗中扩充着自己的势力,但在内心深处,汤依旧希望夏桀能够醒悟,以彰君主之德,以全臣子之义。

狼狈逃来的终古,向汤哭诉了关龙逄的遭遇,并劝汤起兵:“首领仁德,天下皆知,故此终古来奔。天现二日,国有二主,此异象将应与首领之身。天命所授,违之不祥,望首领三思。”

这时夏桀的使者也到了,傲慢的嘱咐汤杀了终古,拿人头前往都城复命。

终古对着汤深施一礼:“终古的使命已经完成,请大首领割下终古的人头,交给那个昏君。首领却万万不可前去都城自投罗网。”

汤正色:“汤绝非卖友求荣之人,大夫可安心,我来护你。”

汤自知此时还无法和依旧强大的夏抗衡,何况,如狼似虎的九夷军队虎视眈眈,只待夏桀一声令下,铁骑便会踏上商的土地。但是,汤又怎么忍心把这样一个忠臣的首级交给夏桀呢?思量再三,汤不顾众人的反对,决定带着侍卫,只身前往夏都,希望夏桀还能听进去自己的忠告,痛改前非。长子太丁担心父亲,坚决要和父亲同行。

时已初秋,寒意料峭。君臣在黄河诀别,相顾无言。送行的人群中,却独独少了终古的身影。伊挚捧着一个盒子,挤开人群,走到汤的面前,缓缓跪下,流着泪说,这是终古送给汤的临行礼物。汤似乎猜到了什么,颤抖的手,打开盒子,果然是终古的人头。终古的面目栩栩如生,眼中似乎包含着无限的期待。汤泪流满面,轻轻说道:“终古兄,我知你意,汤定不相负。”

黄河浩浩荡荡,卷起滔天巨浪。伊挚一行人在凛冽的秋风中,目送着汤和太丁纵马远去,奔向那未知的,也是命中注定的远方。

夏都,夏桀看着终古的首级,称赞商汤果然是忠臣。汤却趁机规劝夏桀要以百姓为念,亲贤臣,远小人。夏桀闻听此言当场大怒,传令把汤囚禁在夏台好好反省。

夏台的囚牢,汤衣衫单薄,却毫无睡意。牢门缓缓打开,妺喜一身黑衣,以礼相拜。

汤看着这个祸国之人,淡淡地说:“汤,不敢当此大礼。”

妺喜长跪不起:“我知首领恨我,恨我魅惑君王,扰乱朝纲。首领可知,当年,夏桀觊觎妺喜姿容,攻打我的部落,为我一人,国破家亡,血流漂橹,我父无奈,把我献于他。我每日卧于仇人之侧,一介弱女子,除了可以引诱夏桀声色犬马,加速他的亡国,又能如何?倘若大仇能报,还天下河清海晏,妺喜担负万世骂名,在所不惜,但让那些忠臣受难绝非我本意。”

摇曳的烛光中,妺喜那精致而坚定的脸,艳绝,亦凄绝。

汤默然半晌,询问太丁的消息。

妺喜一脸愧疚:“首领被囚,太丁闯上大殿指责夏桀,被杖责致死……妺喜未能保下他,只能偷偷命人把尸骨送还商。”

是夜,汤从噩梦中惊醒。想起梦中,滔滔黄河变作无边血海,想起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想起将士军兵尸横遍野,想起关龙逄那一捧骨灰依旧辗转飘零,想起妺喜的忍辱负重,想起终古那无法闭上的双眼,想起梦中,儿子太丁满脸是血向自己求救……两行滚烫的热泪,灼烧着汤那痛苦的心。仰望黑漆漆,暗无天日的夜空。汤,终于下定了决心。

伊挚和次子外丙在外用金银珠宝买通权臣,妺喜在内劝夏桀放了汤。汤终于得到了自由。

此后,汤励精图治,经过数次远征,汤先后灭掉了夏王朝最重要的三个部落。数年后,汤作《汤誓》,起兵与夏桀战于鸣条,大败夏桀。而后,夏桀被汤放逐至南巢,病死此处。

商汤定都于亳,建立了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用武力推翻了另一个,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商汤结束了夏桀的残暴统治,救百姓于水火,继位后,以仁德治天下,百姓们在汤的统治下,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生活。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汤的后世子孙感念先祖仁德,以“汤”为姓,尊汤为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