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农历闰四月是哪一年(闰四月是哪一年)

发布时间:2024-05-03 07:56:20作者:隐身守侯来源:网友分享

农历闰四月是哪一年(闰四月是哪一年)

本文目录一览:

“闰四月”来了!还有更惊喜的

来源:工人日报

细心的小伙伴在翻日历时可能会发现,23日,我们并没有迎来农历五月,而是“闰四月”的第一天。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在阳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个回归年,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而我国传统的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

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每隔2年到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

“置闰”的规则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农历以十二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如果一个月里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称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2020年5月20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后,6月21日农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而当中这一个月(5月23日至6月20日)只有一个节气“芒种”,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作为一种历法现象,“闰四月”比较罕见,一般相隔8年或11年,最长相隔38年出现一次。就21世纪来说,“闰四月”的年份一共有8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壬辰年),再下一次是2058年(戊寅年)。

受“闰四月”影响,庚子鼠年内的农历节日,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在阳历中的对应日期相较去年来说,都将向后推迟18天。而2020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也将会在同一天,大家期待的“双节合一”,终于要来了!

还有网友发现,农历四月生的人能多过生日,简直是意外之喜!

来源:综合环球时报、北京晚报、新华社等

相关新闻

涉及近3亿人,告诉爸妈,今年养老金标准要上调!

本期编辑:兰德华

农历鼠年“闰四月”,罕见!这样的年份21世纪仅有8次

新华社天津4月23日电(记者周润健)23日,农历庚子鼠年四月初一,而在这个四月之后还紧跟着一个“闰四月”。两个农历“四月”共计59天。

天文专家表示,作为一种历法现象,“闰四月”比较罕见,一般相隔8年或11年,最长相隔38年出现一次。就21世纪来说,“闰四月”的年份一共有8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壬辰年),再下一次是2058年(戊寅年)。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解释说,农历年出现闰月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所采取的传统农历实际上为阴阳合历,既考虑到与太阳直接相关的阳历回归年,又考虑到与月亮位相变化的阴历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积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与回归年(约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已超过一个月。

调节的方法是在有的年份安排13个月,有两个一样的月份,称为“置闰”。“置闰”的规则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农历以十二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农历的闰月在古代有过不同的安排方法,但从汉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置闰法,把不包含中气的月称为上一个月的闰月。农历庚子鼠年的“闰四月”就是上一个月四月的闰月。当月只有“芒种”节气,而中气“夏至”落在了农历五月初一。

鼠年的这个“闰四月”从阳历5月23日开始至阳历6月20日结束。

天文专家表示,“闰四月”虽然比较罕见,但也是正常历法现象,无关吉凶福祸,公众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4年没有闰月2月为什么有29天?

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导语: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转眼间已经进入寒露时节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早晚已经很凉了!

不知道是发没发现,2023癸卯年是闰二月,明年2024年是闰年,而到了2025乙巳年(蛇年)又是闰六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和其它的并无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汉武帝的《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从天文数据上会有些区别,但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现在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经过发展,到了的时候开始改用西方的历法——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那么,为什么要“置正”?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哪些说法呢?

1、为什么要闰月

阳历是平年是12个月约365天,闰年是约366天。

阴历是一年12个月约354天。

也就是说,阳历年的长度要比阴历年的长度要长约11天,这样常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在与四季脱节的情况。

为了防止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方法来平衡。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就废除了这种固定闰周的方法,而是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

而我们现行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有闰月的年份是约384天。有了阴阳历,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只看太阳或月亮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2、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十二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例如:202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日,是中气“春分”,再隔一个月后,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而当中这一个月(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9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二月后面,所以叫闰二月。因此,2023癸卯年闰二月,农历年的长度是约384天。

在比如,2025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大暑”,再隔一个月后,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处暑”,而当中这一个月(2025年7月23日——2025年8月22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六月后面,所以叫闰六月。

简单点说,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例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霜降是九月“中气”,如果九月里没有“中气”霜降,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

3、民间有哪些说法?

由于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农历年里有立春节气,有的农历年里没有立春节气,也就是民间说的“双春年”和“无春年”。

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在民间也有很多农谚,比如“一年两个春天,毛贵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寡年无春腊月寒,来年六月天不闲”,“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两春夹一冬,没被暖烘烘”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农谚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而“双春年”和“无春年”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的结果,并不能用来判断年景,就当一种民间文化来了解就行,不能作为判断天气和年景的依据。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当年是“闰六月”的话,那么,部分年份是火把节最早的年份,也是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最晚的年份,这点是一定的。

二、2024年是公历闰年

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

为什么要设计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了大约0.2422天。这样一来,4年下来就会累积出来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由于现行的公历,我们在日历上只能看到一个大写的阿拉伯数字,没有农历内容那么丰富,不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

您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