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三家里都会准备贡品祭灶。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加速,一些传统习俗正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相信不少人家依旧遵循着祭灶的传统。毕竟,中国人信奉着“民以食为天”的信条,将“吃”视作生存的头等大事,所以灶王爷在老百姓的心里始终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
在一些画像上,灶王爷所展现出的形象是天庭饱满、面带福相的黑脸老者模样。其实,最初的灶王爷形象并非如此,通过查阅文献可知我国最早的灶神信仰是“先炊”(就是第一个生火做饭的人),其形象是一个垂暮老妇。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灶神的形象发生了改变。
根据西晋司马彪所注解的《庄子》的记载,当时的灶王爷“状如美女,著赤衣”,是标准的美男子。时至唐朝,灶王爷的形象仍是美男子无疑。《酉阳杂俎》明确表示:“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灶王神逐渐被确定为夫妇二人,其形象也变成面带福相的老人。
早期的“灶王神”信仰比较纯粹,既然是灶神,所司掌的自然是人间的饮食。不过,在汉朝时期灶神的职责逐渐由“司掌饮食”转向了“司掌命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改变,就要追溯到西汉时期兴盛的方士文化了。
西汉中后期帝王大多痴迷长生术,所以往往会聘请一大堆招摇撞骗的方士进宫。这些方士为了蛊惑君王,将传统神话东拼西凑,编造出一套又一套怪力乱神的说辞。汉武帝时期的方士声称,祭灶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炼金、炼丹)的功效,这套说法连汉武帝都深信不疑。
《史记》详细叙述了汉武帝被方士忽悠的全过程。
当时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坊间传言此人“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汉武帝为了修真,将李少君请进皇宫,向他请教修炼的方法。李少君忽悠道:“祠灶可以让物体化腐朽为神奇,将丹砂炼制成黄金。只要用这些炼出来的黄金填装饮食,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增加了寿元之后,就有机会见到住在蓬莱的仙人,向他们请教不老不死的法门,黄帝就是靠着这种方式成为天帝的。”
对于这套说辞,明眼人一看便知纯属胡编乱造,偏偏刘彻对此深信不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最可笑的是,后来李少君本人都病死了,刘彻仍年复一年地坚持着祭灶,相信自己能寻找到长生不老的奥秘。
有这种背景作为铺垫,祭灶发展至东汉时已变得面目全非。
时人坚信,“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灶王爷成了凡夫俗子不敢侵犯的存在。到了东晋时期,这种说法继续夸张化,“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倘若某个人冒犯了灶王爷,被灶王爷告到天庭上去,罪行轻的要被减寿一百天,罪行较重的则被减寿三百天。一时间,灶王爷竟成了可改人阳寿的地府判官,令人噤若寒蝉。
对于这种说法,当时最出名的修真者葛洪也半信半疑,在《抱朴子》中葛洪表示: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连他老人家都无法判断此说的真假。老百姓都觉得,灶王爷就像个喜欢嚼老婆舌的碎嘴子,是天帝派到人间执行“监察”之职的大神,不论老百姓做了什么事都会被他打小报告。这种思维,顺理成章地将灶王爷推上了“一家之主”的高位,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地讨好这位上天派来监视自己的监察官。
祭灶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人类的“炎帝崇拜”,这是人类对火焰及“先炊”发明者的纪念。然而,这种正当的纪念却随着时间推移被扭曲为对“告密者”的崇拜,着实令人哭笑不得。对于这一点,亦有古人有清醒的认识。
唐朝诗人陆龟蒙曾写过一篇名为《祀灶解》的文章,直言:“者曰其神居人间伺察小过作谴告者,又曰灶鬼以时录人功过,上白于天,当祀之以祈福祥,此近出汉武帝时方士之言耳。行之惑耶!苟行君子之道,暗室不欺,屋漏不愧,虽岁不一祀,灶其诬我乎?苟为小人之道,专利以饰诈,崇奸而树非,虽一岁百祀,灶其私我乎?”
这番话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陆龟蒙看待问题的角度果然独到!倘若灶王爷是英明的,那么君子即便不祭拜他,灶王爷也不会向天庭诬告他;就算小人每天都要祭灶,灶王爷也不会饶过他!那么,倘若灶王爷有私心,并不公正,又该如何是好呢?
陆龟蒙的解答是这样的:“天至高,灶至下,帝至尊严,鬼至幽仄。果能欺而告之,是不忠也。听而受之,是不明也。下不忠,上不明,又果可以为天帝乎?”这句话不单可适用于灶王爷身上,放到其他信仰中同样奏效。
遗憾的是,这篇如醒世恒言般的《祀灶解》,在当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轰动。
灶神信仰的改变,直接影响了祭灶仪式。
通常来说,“民祭”和“官祭”的区别较大。早期社会的灶神是“先炊”,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老妇人。所以,“民祭”的过程中妇女亦可参与主祭,并不会受到男权思想的限制。祭祀的方法也比较简单,用瓶子、瓦盆盛放美食美酒,摆在灶台处虔诚祭拜即可。至于“官祭”则要复杂得多,通常在国都郊外都会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国君会带领文武百官共同举行该仪式,既庄严又肃穆。
汉唐时期,也就是灶神成了“告密者”之后,祭灶的流程变得更加繁琐。上至天子,下至贩夫走卒,每个人都不敢在祭灶过程中马虎半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朝。雍正年间,为了节省国库的开支,雍正帝将祭灶的时间定于腊月二十三日,与祭祀各路大神的时间合并。清朝以后祭灶已无官民之分,老百姓多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现代人祭灶时有些地区仍保留着“女不祭灶”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成因有二:
一是宋朝之后程朱理学盛行,女性失去了部分祭祀的权力;
二是汉末灶神已从“先灶”变成了美男子张单,是以女性不再适合主祭。
所以《北平风俗类征》中会出现“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的记载。
抛开充斥着迷信色彩的细节来看,祭灶过程中还有不少有趣的小环节。民间普遍认为,灶君(灶神)属东厨司命,老人家会受每一户的香火,保每一户平安。除此之外,还有“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职权。
每年年末,灶君都会将家家户户的功过善恶如实汇报到天庭,让天庭予以嘉奖或惩戒。就像是前文中提到的一样,为了防止灶王爷向天宫打小报告,让他老人家在天帝面前美言几句,人们在祭灶时往往毕恭毕敬,甚至会搞些“小动作”。
最常见的“小动作”,就是在供品中准备一些酒和麦芽糖。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说的就是灶王爷他老人家喜欢喝酒,只要在灶台上涂抹一些酒糟,就能让灶王爷喝个酩酊大醉。灶王爷醉醺醺的,说起话来自然稀里糊涂,无法向天庭打小报告,这样就能保得一家老小平安。
据说麦芽糖也能有效地封住灶王的嘴,达成“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的目的。《北平风俗类征》有云:“岁除祀灶,南北俗无不用糖,又加糯米团子,大小户皆然,云以之粘灶神口,则不于玉皇前言人罪恶。”不论是糯米团子还是麦芽糖,都有一个特点——粘牙。老百姓觉得,让灶王爷吃下这些甜食,就能糊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老人家在天帝面前有口不能言。
除了准备好供品之外,老百姓在祭灶时往往念念有词,例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一类的话。时至今日一些老人仍会遵守关于灶王爷的禁忌,例如不得对着灶台哭闹和唱歌,或不得用灶火点燃香烛、用桃木烧煮食物等等。
当然,我们生活在一个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切莫迷信这些子虚乌有的神怪之说。对于现代人而言,祭灶更像是一种民俗文化,而不是祈求神灵庇护的迷信行为。
参考资料:
【《礼记·记法》、《敬灶全书》、《酉阳杂俎》、《古今图书集成》】
小时候,家里无论多穷,门神和灶王爷的画像是必不可少的。门神贴在大门上,看家护院。灶王爷的像就贴在厨房灶台上方,保佑吃穿不愁。腊月二十三的时候,还要给他摆供。除了摆上肉、菜、点心外,还要摆上祭灶糖。就是麦芽糖。因为第二天,灶王爷就要去天上给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去了。
汇报啥呢?原来,他除了掌管饮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便是考察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据说灶王爷左右随侍两神,一个捧着"善罐"、一个捧着"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所以,在老百姓的眼里,那是必须得到万分的尊重的。他就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这个职能了得!
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所以,一旦得罪了灶王爷,灶王爷记了小黑帐,那就得寿命减少,后果很严重。所以,他也是民间最大的神。
老百姓为了保佑家人延续香火,子子孙孙千秋万代,在他上天庭之前,家家好吃好喝好招待,还要用祭灶糖粘住他的嘴。所谓祭灶,分明就是向灶王爷送礼行贿嘛。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感觉这样,他就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了。但灶王爷毕竟是派驻的神啊,是否食人间烟火?他到底是铁面无私,还是圆滑世故?是否受点贿或者用糖糊住他的嘴就能帮着消灾?不得而知。但我估计,这极可能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把他当成了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人,祭灶也算是积极沟通联络的过程,成不成的,让灶王爷知道心意也好。
灶王爷实属不容易,腊月二十四回天上述职,正月初四就得被老百姓接回来继续上班,一年仅十天的假期。平时只围着锅台转,连个双休日都没有,比咱们工薪人员辛苦得多啊。
今天都年二十九了,家家都在忙年,我还在想着灶王爷,今年灶王爷的小本本上一定记着我的好了。灶王爷,过年好。
文中插图取自公开网络。
农村老话“过了腊八,快得没法”,来形容腊月农村人忙年的各种场景,还真是贴切。
这不一眨眼,已经腊月十三,五九的第三天,还有5天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大寒,就算是过去,农历的一年,即将成为过去,万象更新的立春第一天,又来了。
农家的腊月,大集上也逐渐热闹起来。主要是平时在城里上学读书的农村娃娃,都放寒假回来了。在城里打工的农村人,也陆续回家,开始准备年货。
也有那脑子灵活的村里人,瞅准这一年才有一次农民舍得花钱的时机,做起了腊月底最火爆的小买卖。卖年画,就是其中一个。今天阿兮就带大家看看,农村人年底最爱的5类年画。
一、各种胖娃娃图年底了,农村人年轻人结婚的也多,作为把传宗接代作为一个家族重任的农村家长,最爱买的年画之一,就是各种漂亮健康的胖娃娃,而且以男娃娃最好卖。我不说,你懂得。
二、鲤跃龙门、富贵有余、莲生贵子等民俗年画家中有孙辈的农村老人,最爱买这幅。鲤鱼跳龙门,就一飞冲天化龙了。年画言心志,老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孙们,将来有一天能跳出农门,成龙成凤,改换门庭。
这些题材全部是热热闹闹,看起来红红火火,寓意也是非常好。城里人和进城打工回来的农二代,总觉得俗不可耐,其实大俗即是大雅,在农村,家里一看喜气洋洋,才叫舒坦有人气。
三、新年属相年画此类年画在农村也是非常的畅销,比如2018年是狗年,那以狗狗闹春,狗年吉祥等寓意的属相年画,就很好卖。去年是鸡年,金鸡迎春的年画也是畅销。
农村民俗说法,十二属相的动物,是谁的本命年,哪个动物就成为一年的吉祥物,挂这动物的年画,也有驱邪等作用。当然,这些都是迷信,但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习惯了。
四、灶王爷、灶马头等在农村,财神爷与观音菩萨的画像,可能不需要每年更换,但灶王爷的画像是必须每年一换新的。腊月二十三辞灶,最后一次供奉了灶王爷热糕、糖瓜等,送其上天述职,第二天的腊月二十四,就要扫灰除尘,旧的灶神像自然要揭掉,直到年三十这天,才把新买的灶王爷像,贴到灶房(厨房)锅灶旁边的墙上。
至于灶马头,有的就在灶王爷画像一起,有的需要单独买一张,因为灶马头上有秘密,几龙治水,几人分丙,年景如何,有经验的老农都能从灶马头上看出来。
各种年画性质的大福字、春联如今贴在照壁上的大福字,越来越漂亮,内容也更丰富,基本可以归类于年画类了。福字,是农村人过年买最多的了,基本上各个门簪门垛,墙壁上,门上,水缸等等地方,都会贴上福字。
至于春联,那更是没说的,家家户户都得好几幅呢,有些农村年底做小买卖的人,只联一项,就有不少的收入到手。
不过也要提醒农民朋友,进货时一定控制数量,尤其是没有经验,第一年做的朋友,更需要小心。千万别进一堆农村人不喜欢的年画,砸在手里。
农村农民农业,民谚民俗民风。欢迎关注阿兮随笔交流互动,为您分享农村事,共同探讨三农话题。
今天是北方的小年,是家家户户拜祭灶王爷,恭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据传,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表现,让玉皇大帝来赏罚。因此,小年的时候,人们都会在灶王像的面前摆上丰厚的祭品,还要把融化的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会在玉皇大帝面前说我们的坏话了。
准备好丰盛的祭品,下面就是张贴灶王像了。
你会张贴灶王像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把灶王像贴在厨房里即可,其实贴灶王像是有讲究的:要贴在灶前,位置要么很高,要么矮一点,反正不能让灶王爷看到锅和锅里煮的食物,有句俗话说“灶爷看着锅,必定欠债多”,为什么这么说呢?民间有这两种说法:其一,小年这天,揭下旧的灶王像,贴上新的灶王像,如果灶王对着锅口,就会汲取这家人所有的柴米油盐,这家人就会入不敷出,甚至要借钱度日。其二,诸位神仙菩萨心肠,都不愿看到人间杀生这类残忍的事情发生,灶王爷也是如此,如果他看到人们的锅里煮着鱼肉之类的食物,是要给这家人记过的,并汇报给玉皇大帝,这家人会得到惩罚,日子就过不好。此外,以我的小心思来揣摩,煮各种美味的食物让灶王爷只看着,闻着,却吃不着,是不是对他老人家不敬,他就会不开心,不会为我们美言呢?嘿嘿
知道了张贴灶王像的禁忌,赶紧在厨房里找个合适的位置把灶王像贴起来吧,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