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春是哪一天?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节气之后,气温将进一步回升,结冰的地方会慢慢融化,冬眠的动物、虫类也开始慢慢苏醒,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那么2024年立春是2月4日几点几分几秒?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今年立春是哪一天2024年立春是2月4日几点几分几秒
2024年的立春具体时间为2月4日16点26分53秒,这一天是星期日,农历腊月廿五。立春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被称为“打春”。
今年立春是哪一天准确时间
立春习俗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来源:闽南网综合
春节是“百节之首”,在中国百姓中的意义最为重要,很多在外工作的游子,就算时间再紧张,也会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中,和家人团聚,共同感受着春节的气氛。
根据习俗来看,除夕这天大家要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守岁等,可有一个说法却称,今年腊月廿五立春,20204年贴春联需要提前,这是真的吗?哪天贴春联最佳?有什么讲究吗?
01、贴春联习俗的由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要挂满春联,这是大家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福,也能让整个家庭迎来喜庆的氛围。
说起来,贴春联最早是从古代的“桃符”开始,根据《后汉书·礼仪志》来看,桃符主要是刻在桃木板上,其木板长为六寸、宽为三寸,人们会在桃木板上写上神灵名字或画上神灵图像,以起到驱逐邪魔的效果,也称“悬桃符”!
到了后蜀末年,此时正值五代十国的时期,战争频频爆发,百姓们民不聊生、居无定所,大家期待着和平日子早点到来。
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得知百姓的心声后,深有感触,可他也无力改变时局,于是便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几个字,这也是历史上第一幅对联。
不过,此时的对联尽管对话工整,并不讲究平仄规律,也没有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寓意。
到了北宋时期,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进步,再加上文学的繁荣,桃符本身自带的驱逐邪魔含义减弱,真正具有祈福纳新的春联逐步形成,人们将其称为“春贴”。
整个宋代,文人雅客们都热衷于对联,既能一较高下,又可以陶冶情操。如王安石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新桃、旧符指的就是对联。
而著名理学大家朱熹、文学家范仲淹,更是十分热衷于撰写对联,且还当做礼物送与他人。在众多文学大家的推广下,除夕夜写对联风靡一时,成为消遣时光的主要手段。
不过,在明代之前,对联还仅局限于文人群体中,只是文人把酒言欢的工具。直到明朝时期,对联才在民间普及,这还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下令文武百官除夕日张贴春联,百姓们纷纷效仿,贴春联正式成为除夕习俗之一。
明朝时,春联不再写到桃木上,而是书写于红纸上,红纸成本低且非常喜庆。文人学子们吸收了唐诗、宋词的创作精髓,也创作出了更多新颖的春联,其字数也不限于五言或七言,题材也进入百姓的生活之中。
清代之时,春联发展至全盛阶段,此时对联不仅存在于亭台楼阁、庙宇古寺,还存在于娱乐场所、市井住舍之中,且受八股文的影响,对联更具散文化,充满着对生活的赞美、祝福和对新一年的期待。
02、2024年贴春联要提前?至于为何2024年贴春联要提前,主要是因为2024年农历年没有立春,而立春则提前到腊月二十五当天。
在干支纪元中,立春是新一年的岁首,立春过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此时的立春就是今天的“农历春节”。
说起来,古代过年过得是“立春”,直到辛亥革命后农历“元旦”才被称为“春节”,也就是说正月初一为春节是近100多年的事情。在明代之时,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正旦节”。
早在先秦时期,百姓们就针对“立春”展开了各种庆祝活动,立春逐步成为岁首拜神、驱邪避害、纳福祈岁的重要习俗,而后来这些习俗也被融于春节之中。
因此,很多人主张,2024年贴春联应该提前到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相传,腊月廿五是玉皇大帝巡视人间之日,这一天张贴春联,家家都会十分喜庆热闹,玉皇大帝见了后必然会十分高兴,可能就会赐福于百姓。
同时,腊月廿五是周日,这一天大家都会休息,大人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张贴春联,一家人聚在一起将春联贴下,新一年自然会有更多的动力和追求。
反而,本该张贴春联的除夕这天,今年并不是春节假期,这就意味着很多上班族没时间张贴春联。而贴春联又不能延后推迟,因而腊月廿五贴春联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对于张贴春联的具体时间,不同地方的习俗自然是不同的,因而贴春联的时间也有差别,大家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来判断。
在北方地区的传统观念中,贴春联时间不能太早或太晚,贴的早了有“慌忙星”早落的说法,贴的太晚有“一步跟不上,步步都落下”的意思。
因此,北方地区贴春联,主要是腊月二十九当天下午1点至7点,这一时间贴春联表明日子“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喜庆盈门,家人们团聚一堂热闹非凡。
除夕当天上午7点至12点也是贴春联最佳的时刻,这段时间贴春联讲究“顺顺利利”,新的一年事事如意,新的一年会有更多生机活力,事业上勇攀高峰。
当然,如果当地有“立春”贴春联的习俗,那就可选择在腊月廿五这天张贴。一般而言,从腊月廿五至三十,每天都可贴春联,大家不用顾忌太多。
只不过,早早贴春联能够提前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可如果贴春联时间太早,可能会使得春联受潮、变色,甚至有熊孩子将其撕掉,因而腊月廿九、三十这两天贴更合适。
03、贴春联的其他讲究1、贴春联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尺寸,书写春联时字体清晰、易读,贴的时候要整齐、端正,不要贴的高低不平或贴斜。
毕竟贴的平整,不仅仅更美观,也有“平平安安”的寓意,而在贴春联之前,还需将去年的旧春联撕下来,别急着贴新春联。
2、贴春联时,纸张的颜色以红色为主,毕竟红色是喜庆和吉祥的化身,不仅有着夺目的色彩,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和祝福,期待着来年红红火火。而春联的纸张,一定要选用上好的纸,别用塑料纸或薄纸张代替。
3、贴春联时,还需注意对联的内容和含义要充满阳光、积极向上,有着对家庭成员健康、事业上的祝福,尽量别用不吉利的字。还需注意,春联的字数多是单数,一般上下联多为5字或7字。
04、贴春联“4忌讳”不能忘1、忌贴反对联的特点是上下联字数一样、词性一致,上联的结尾字读音为“仄声”,也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也就是第一声和第二声。
在古代,春联的书写顺序为从右往左,以“右”为尊,因而右边多为上联,左边为下联,读对联时也要从右往左读,中间为横批,这样是对春联文化的尊重,且富有仪式感和美感。
在部分地区,除了贴春联也会贴门神,门神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驱邪避害的说法,也是传统文化对英雄和神灵崇拜的体现。
在贴门神时,注意两个门神的脸要对着,不能贴反了,农村房子基本为双开门,一扇门贴一张门神就行。
2、守孝忌贴红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父母在世时要尽心孝顺,父母离世后也要及时守孝,一般守孝期限为三年,首年不用张贴对联,第2年贴绿色对联,第3年贴黄色对联,第4年就可重新贴红色对联。
3、贴春联时间别太晚上文讲述了张贴春联的适宜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贴春联“宜早不宜晚”,一般最迟在除夕当天中午。如果因工作原因赶不及,可以在下班后张贴,但最晚别过了除夕,为避免因除夕下班后忙着准备年夜饭,大家可选择提前张贴,腊月廿五周日就是不错的时间。
春联贴了后,尽量别将其撕掉,保存好一整年,这样一年都能够顺利吉祥。
4、福不能乱贴贴春联自然是少不了贴“福”,而贴“福”代表着家中福气满满,好运和财运来不停。
很多人在贴“福”时,喜欢将“福”字倒着贴,毕竟有“福到福到”的寓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福”都要倒着贴,大门外的“福”就不能倒着,这样才有“开门迎福”的说法。
再者说,大门是纳福、迎福之地,一定要正着贴才行。
不过,屋子里的“福”就可以倒着贴了,毕竟福已经到家,把“福”贴倒刚好对应着福到了。一般来说,米缸、水缸、酒缸、柜子、箱子都可贴倒着的“福”,以免福气跑路。
贴春联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习俗,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贴春联代表着人们迎祥纳福、驱邪避祸的美好期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家怎么看呢?
来源:惠农圈
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已至,万物复苏。年味已浓,今天裹一张春饼,和家人一起置办年货,一起迎接春节的到来。立春除了吃春饼,还有哪些习俗?立春了,天气就暖和了吗?
“咬春”“打春”,立春习俗知多少
立,始建也。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中国自古为农业国,立春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古时立春要祭祀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句芒神居东方)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宋代《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清代立春仪式已成了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嘉录》中写道,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打春】
立春是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古代民俗也流传下了“鞭打春牛”的传统。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唱春歌,盛行于唐、宋两代。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牛民俗得到流传,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春耕牛耕地时,一般是一头耕牛或者两头耕牛来拉犁耕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牛抬杠”。鞭春牛是立春的活动之一,更是春耕伊始的标志,最初的鞭春牛用的是真牛,后来改为土牛,到了清末时期又改用纸牛,用竹为骨架,外面糊上纸。在清代立春当日,要将泥塑的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百官用彩仗鞭牛,寓意催促老牛下地耕田,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还可以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咬春】
民间有在立春时节吃春饼“咬春”的习俗,以求一年平安。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春饼
图片来自新京报
如今,很多北方地区的家庭会在立春这天烙制薄饼,即春饼,同时准备一些炒菜,例如炒豆芽、炒粉丝、炒合菜、摊鸡蛋等,食用时将菜卷入饼中,两头包起来后食用,寓意有头有尾。北方地区吃春饼,南方地区则多吃春卷。在薄饼皮中放入馅料,卷成卷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意为“炸春”。
立春了天气就暖和了吗?
民间有“立春三候”的说法——“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至,万物复苏。不过这不意味着天气就暖和了。1月31日开始,2009年来冬季最强雨雪冰冻天气迅速铺展,此次过程将持续6天之久,波及我国大部地区。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月1日至4日,河南南部、湖北、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湖南中北部、贵州东部、重庆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持续性冻雨。
2月3日至4日是本轮雨雪过程的鼎盛阶段,预计,5日开始北方降雪将大幅收敛,6日结束,随后气温也会缓慢回升至常年正常水平附近。而南方的雨雪还将至少持续至除夕,除华南南部外,天气持续湿冷、注意保暖。
2月1日,什刹海冰场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虽然寒冬尚未退场,北京市属公园冰场已经进入关停倒计时。据悉,今冬,颐和园、北海公园、陶然亭公园、紫竹院公园开展冬季冰上活动,活动时间持续至立春(2月4日)。2月1日,颐和园发布冰场关停通告,颐和园冰上健身活动将于2024年2月4日17时结束。陶然亭公园冰场将于2024年2月4日16时止票,17时正式关闭。紫竹院公园2月4日17时营业结束后关闭。北海公园的冰场也将于2月4日后停止运营。
更多阅读《北京市属公园冰场即将关停,将开放至本周日》
龙年无立春不宜结婚?
古人特别重视立春这个节气,如果农历这一年之中没有立春,就称为“盲年”,也称作“寡年”。不过,民间也有把“寡年”称作“寡妇年”的说法。近日,有网友表示,因2024年立春,处于农历2023年末,这个农历龙年为“寡妇年”,不适宜结婚等。
其实,“寡妇年”的说法早在20年前就已经大行其道了。2004年(农历甲申猴年)的年末,很多人为了避免在2005年(农历乙酉鸡年)结婚,纷纷赶在猴年的岁末登记,很多城市都遭遇了罕见的登记高峰。与此种现象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诸如婚纱影楼的爆满、酒店席位的紧俏、婚庆公司的繁忙等问题都通过媒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农历是我们的祖先根据安排农事活动的需要而制定的。为了协调农历年和公历年之间的时间,需要置闰,即在有的年份安排13个月,有两个一样的月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使用“19年7闰法”,即每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平均2到3年出现一个闰月,这样就出现了平年(没有闰月的农历年)和闰年(有闰月的农历年)之分。
因为多了闰月,农历闰年的天数比农历平年的天数要多出30天左右,故农历闰年就有25个节气,而农历平年则有23个或24个节气,即经常出现立春节气在上一农历年的岁尾,或跨到了下一农历年的岁首,这样就有了“无春”和“双春”的历法现象,“双春”和“无春”以外的年份自然只有一个立春,即所谓“单春”。
2024年龙年因为历法设置原因没有立春,实际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和影响,大家实在不必对这类“忌讳”太当回事。
更多阅读《龙年不宜结婚?“立春”管不了月老的事 | 新京报专栏》
整合自央视新闻、新京报等
编辑 马浩歌
校对 吴兴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