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都正式进入了过年的节奏。其实在我国古代,由于一直采用农历年历法体系,所以如今的元旦与春节在古代其实是同一个节日,都是新旧年更替的标志。但自以来,由于公历年成为官方历法,元旦也逐渐成为庆祝公历年更替的节日,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在后来废除了农历年的“春节”。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一直采用阴阳历并行的历法,尽管标志着公历年更替的“元旦”佳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但由于春节又得以恢复,标志着农历年更替的春节依然是中国人在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而它的来历与说法更是千奇百怪,十分有趣。
过年了
一、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与祭祀活动人类在文明初期大多都有着自然崇拜的现象,我国古代也不例外,而在自然崇拜现象十分严重的时期,祭祀活动与制定天文历法体系是我国先祖十分重要的工作,春节也就由此诞生出萌芽。其实“春节”一词在我国古代并不是用于表示过年的,古代民间的春节一词一般被用来表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在南北朝时期春节甚至一度被用来形容整个春天,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中华建立,先生才将过年这项习俗正式命名为“春节”。
古人对自然十分崇拜
古人以农业为根本,因此表示时光流转与气候变化的天文历法知识便成为古人十分看重的一件事情。传说在三皇五帝当中的“天皇氏”创制出天干地支以确定“岁”之所在,而“岁”是用来表示四季更换周期,由一年的立春到下一个立春是谓之“岁”。天文历法知识的逐渐完善为春节的出现提供了先天条件,它表明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根据气候变化来确定时间周期,而我国先人的祭祀活动则为春节正式确立了基础。
上古时期的三皇
据说夏朝时期确立的夏历以正月为首,在新旧年交替时节,古人们会在岁首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他们通过祭祀神灵来期盼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今日春节的形成还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发展历程,由于秦朝一统天下之后采用的历法为以如今的农历十月作为一年之岁首,直到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颁布才最终确立以如今的正月为岁首,也为我国的历法体系奠定了基础。此后如今的春节才逐渐的产生并发展至今。
汉武帝剧照
二、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我国古代人们过年时一般要守岁,据文献记载,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便已经有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而这天晚上也便是过“年”了。那么为什么要以“年”作为时间计量单位呢?据民间传说“年”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年是一种残暴的动物,它的到来会使得万物凋敝,而它走后世间便花香四溢,鸟鸣山间,一切都充满生机勃勃,因此人们将“年”看作是新旧事物交替的标志,也就用年来作时间计量单位了。
关于“年”的另一种说法则广为人们熟知,传说中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它平时深居世外,一到除夕夜便会来到村子里为非作歹,百姓对此十分头疼。有一年人们在除夕夜又要偕老带幼的迁往村外躲避年的袭扰,但村里却来了一位乞讨老人。这位老人对一户人家说如果能让我在此歇脚停留一晚,我便能将“年”赶走,这户人家出于对老人的关心便劝其离去,没想到老人坚持不走,他们劝说无果后赶忙离开了村子。
传说中的“年兽”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年在除夕夜来到村子之后,当它来到乞讨老人居住的屋子时却发现门口贴着数张大红纸,院内又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兽十分惊恐,迅速逃离了村子。回村的人们对村内的“平安”状况非常惊讶,而当时的那户人家也恍然大悟并和村里人诉说了这段故事。人们来到这户人家的院子里发现老人早已不见,但地上的鞭炮碎屑和门上的红纸却依然在此。至此人们便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这一夜从此也被人们称为“过年”。
关于春节的另一个民间来源那便是“春节鬼神说”。据传古代的人们由于缺乏对于疾病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在冬日饱受寒潮侵蚀与粮食短缺的痛苦。在自然崇拜相对发达的当时,人们便将冬春之交的人间悲惨现象视作是鬼神在作祟。除了上边提到的民间传说之外,关于春节的起源还有“腊祭”说和“巫术仪式”说,都是有关民间祭祀的传说,由此可见春节的起源与古人的祭祀活动大有关联。
巫术仪式
文史君说:如今人人皆知春节的重要性,但关于春节的来源大家却知之不多。春节由上古时期的祭祀演化而来,它以天文历法体系为依托并在民间衍生出许多故事传说。经历朝历代发展之后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最为看重的节日。
参考文献:1. 葛云:《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考辨春节起源与年兽传说》,《闽江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
2. 王治功:《春节的起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6卷。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都正式进入了过年的节奏。其实在我国古代,由于一直采用农历年历法体系,所以如今的元旦与春节在古代其实是同一个节日,都是新旧年更替的标志。但自以来,由于公历年成为官方历法,元旦也逐渐成为庆祝公历年更替的节日,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在后来废除了农历年的“春节”。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一直采用阴阳历并行的历法,尽管标志着公历年更替的“元旦”佳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但由于春节又得以恢复,标志着农历年更替的春节依然是中国人在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而它的来历与说法更是千奇百怪,十分有趣。
过年了
一、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与祭祀活动人类在文明初期大多都有着自然崇拜的现象,我国古代也不例外,而在自然崇拜现象十分严重的时期,祭祀活动与制定天文历法体系是我国先祖十分重要的工作,春节也就由此诞生出萌芽。其实“春节”一词在我国古代并不是用于表示过年的,古代民间的春节一词一般被用来表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在南北朝时期春节甚至一度被用来形容整个春天,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中华建立,先生才将过年这项习俗正式命名为“春节”。
古人对自然十分崇拜
古人以农业为根本,因此表示时光流转与气候变化的天文历法知识便成为古人十分看重的一件事情。传说在三皇五帝当中的“天皇氏”创制出天干地支以确定“岁”之所在,而“岁”是用来表示四季更换周期,由一年的立春到下一个立春是谓之“岁”。天文历法知识的逐渐完善为春节的出现提供了先天条件,它表明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根据气候变化来确定时间周期,而我国先人的祭祀活动则为春节正式确立了基础。
上古时期的三皇
据说夏朝时期确立的夏历以正月为首,在新旧年交替时节,古人们会在岁首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他们通过祭祀神灵来期盼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今日春节的形成还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发展历程,由于秦朝一统天下之后采用的历法为以如今的农历十月作为一年之岁首,直到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颁布才最终确立以如今的正月为岁首,也为我国的历法体系奠定了基础。此后如今的春节才逐渐的产生并发展至今。
汉武帝剧照
二、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我国古代人们过年时一般要守岁,据文献记载,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便已经有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而这天晚上也便是过“年”了。那么为什么要以“年”作为时间计量单位呢?据民间传说“年”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年是一种残暴的动物,它的到来会使得万物凋敝,而它走后世间便花香四溢,鸟鸣山间,一切都充满生机勃勃,因此人们将“年”看作是新旧事物交替的标志,也就用年来作时间计量单位了。
关于“年”的另一种说法则广为人们熟知,传说中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它平时深居世外,一到除夕夜便会来到村子里为非作歹,百姓对此十分头疼。有一年人们在除夕夜又要偕老带幼的迁往村外躲避年的袭扰,但村里却来了一位乞讨老人。这位老人对一户人家说如果能让我在此歇脚停留一晚,我便能将“年”赶走,这户人家出于对老人的关心便劝其离去,没想到老人坚持不走,他们劝说无果后赶忙离开了村子。
传说中的“年兽”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年在除夕夜来到村子之后,当它来到乞讨老人居住的屋子时却发现门口贴着数张大红纸,院内又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兽十分惊恐,迅速逃离了村子。回村的人们对村内的“平安”状况非常惊讶,而当时的那户人家也恍然大悟并和村里人诉说了这段故事。人们来到这户人家的院子里发现老人早已不见,但地上的鞭炮碎屑和门上的红纸却依然在此。至此人们便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这一夜从此也被人们称为“过年”。
关于春节的另一个民间来源那便是“春节鬼神说”。据传古代的人们由于缺乏对于疾病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在冬日饱受寒潮侵蚀与粮食短缺的痛苦。在自然崇拜相对发达的当时,人们便将冬春之交的人间悲惨现象视作是鬼神在作祟。除了上边提到的民间传说之外,关于春节的起源还有“腊祭”说和“巫术仪式”说,都是有关民间祭祀的传说,由此可见春节的起源与古人的祭祀活动大有关联。
巫术仪式
文史君说:如今人人皆知春节的重要性,但关于春节的来源大家却知之不多。春节由上古时期的祭祀演化而来,它以天文历法体系为依托并在民间衍生出许多故事传说。经历朝历代发展之后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最为看重的节日。
参考文献:1. 葛云:《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考辨春节起源与年兽传说》,《闽江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
2. 王治功:《春节的起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6卷。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2月16日,盱眙县民间艺人在表演舞龙。大年初一,江苏省盱眙县举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舞龙舞狮展演活动,红红火火过大年。
中国农历狗年春节前夕,中美分别通过火箭,把北斗卫星和特斯拉汽车送入了太空。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火箭是脱离地心引力的奇迹。但放眼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火箭只是进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在高维时空中,火箭维度就如我们观察蚂蚁的平面维度一般。
值得人类骄傲的,是不断超越已知维度的智慧火花。
自我升维,才是人类走向宇宙的核心推动力。中国人早在火箭发明的数千年前,思想就已脱离“地心引力”,进行了精准的宇宙测量,其推演结果光耀着中国人五千年文明史,使得中华文明成为当今唯一延续的古代文明。
有些人怀疑,吹牛吧,我们有这样的天文测量技术?在哪里?
它就在最熟悉的地方,如同血脉一样,从未远离。它,就是春节。
春节始于宇宙测量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没有之一。
接近除夕,从天空俯瞰东亚庞大的版图,全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在流动。预计2018年春运期间,中国将发送旅客29.8亿人次。全球的华人,也都会互相拜年。有人说:这可能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等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回归亲情,这一天就是中华民族的团圆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身居何职,在这一天都要奔向同一个地方——家。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春节的中国会是怎样!
这一切必须得感谢一个人——四川阆中落下闳,界定春节第一人。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科学不会遗忘里程碑。
中国上古,有春节,但不固定。《史记·历法》记载,秦朝十月过年,周朝十一月过年,商朝十二月过年,周襄王还闹出过闰三月来。
为什么?要从中国人时间概念的形成说起。
陆游诗云:野人无历日,鸟鸣知四时。《后汉书》说,人见鸟兽孳乳以别四节。可见人类早期,曾以候鸟南飞等动物活动规律来掌握时间。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开始驯化自然。甲骨卜辞:今岁受禾,弘吉。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萧放教授曾撰文指出,“岁”在甲骨文中像一把石斧,而“年”起源于农作物的生长。“年”字上为禾,下为手型的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年,谷熟也。《谷梁传》曰: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从跟从鸟兽,到总结作物,农耕文化陶冶出中华文明的曙光。
先人不断总结,不断超越,通过改善自然条件,获得“水旱从人”“一年多熟”的农耕大发展。此时,再跟从鸟兽,跟从农作物生长,就显得刻舟求剑。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这个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及太史令司马迁联名上书:“秦之历法延用至今,历法已经坏废,宜修改正朔。”
在司马迁等人上书那一刻,整个中华的学术界已为着改历目标,默默地奋斗了若干年。汉文帝时,就已证实十月过年不符合实践,但无力确立新的体系。
四川阆中人落下闳被征召到长安,授官太史待招,参加改制立法,负责对所有测量结果进行运算总结和编制。经比较,落下闳等人编制的历法因测量精准,被汉武帝正式颁布试行,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一改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规定,向前击穿了商周的规定,直接承袭夏历,恢复了正月初一为岁首。《太初历》还确立了闰月和二十四节气,依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使农事与四季相吻合,从此四季分明,让百姓都能掌握农时,解决了种庄稼的大事!
也正是如此,中华民族才从国力上真正强大起来,保护了远古文明的传承。以春节确立为代表的《太初历》,堪称中国科学史上的万里长城!
春节定在正月初一,中华才算是真正地融为了一体。此后若干次改修历法,只是修正,从未脱离《太初历》框架。时至今日,我们身边不少人也还习惯于用农历计时。
宇宙测量的秘密
放眼中国历史有诸多未解之谜。比如今天许多科学探索,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朝被提出并初步实施。关于宇宙就有3种学说。
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圆是周期,方为永恒。日月星辰并非起落,而是和地球远近不同;浑天说,认为天地皆动,地球并非静止;宣夜说,认为万物为气体的不同形态,颇似理论物理学的“超弦”。三者中浑天说为百姓总结的历法成就最大。
人类童年何以能迸发出如此洞察力?
在浑天说创始人落下闳的家乡阆中,记者登上相传为落下闳观天之处的高阳山,眼前顿时开阔:这是周围山势最高点,天穹澄净,下临山河,纵横阡陌犹如经纬。而从空中俯瞰阆中城,盘龙山、中天楼到印斗山列为一线,这条线非常神奇,有天文学者认为这是确定冬至夏至的一条观测线。
不得不说,四川是观测宇宙的绝佳位置。古往今来,一条昭然“星脉”在此传承。
春秋时,孔子问律于苌弘,苌弘是四川资中人,精通律历,“碧血丹心”说的就是他。汉初成都严君平精通天象,著《老子指归》。阆中天文世家并出,汉朝谯隆、谯玄、谯英三代,任文公、任文孙父子,能预测风雨水患记录日食,三国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在宅院建楼台观测天文,家学精深。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纲、李淳风几乎同时来到阆中定居,观测宇宙……“天数在蜀”不胫而走,成为共识。
用什么来测量宇宙?被老子一语道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实际上是一套对世界的观测方法,人通过观测地表的圭尺等仪器的光影变化,来推演天象变化,进而掌握宇宙之道,最终阐述整个自然。世间没有全知全能的神,只有不断求索的人。
这不就是现代物理、化学等一切科学的发展轨迹吗?这不就是古天文的大数据吗?
把规律从观测中抽象出来,以古中国特有的符号系统加以记载和阐述,对宇宙进行推演,以洞察宇宙真理。这套符号系统,是中国传承自远古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秘密。
它生生不息,是因为它源起实际,植根严谨。
替往圣继绝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还在于传人。
问及阆中街头老老少少,落下闳在哪里?不约而同指向一处:管星街。记者步入管星街,眼前是一间古城民居,主人敬晓钦把本可以做成民宿客栈的小院,开辟为落下闳纪念馆,牺牲了商业利益,展出的是一个民族的良心。
敬晓钦早在2005年便发觉:“洋节”蜂拥而至,年轻人多只知道圣诞老人,不了解华夏先圣;中国传统文化承传,需要有表现载体。于是他通过媒体建议将落下闳作为“春节老人”形象推出。阆中市政府及时采纳,每年都进行“春节老人”巡游赐福活动,形成新的民俗。
在阆中,103岁的老学者杨林由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早年在国立中央大学求学时,教授贺昌群对落下闳推崇备至,杨林由来到阆中,立志传承。当他年老精衰时,千挑万选,选中了阆中图书馆馆长李文福,嘱咐李文福一定要把落下闳研究透,传承下去。记者见到杨林由时,老人颤颤巍巍,说起落下闳,眼睛猛然神光乍现。
李文福一辈子潜心在文史书籍中钻研,他发现阆中不少民俗传承自远古。如当地正月十六游百病,与巴人农耕文化有关系。巴人古称板盾蛮、蒲人等,秦灭巴蜀之前他们有很多习俗,三国割据、五代、前后蜀时期,阆中虽遭战火,但比较稳定,文化的传承才能延续至今。
今年77岁的贾信太也是一位落下闳迷。作为退休的小学校长,他自小在落下闳传说流传的落阳山上长大。山顶有古“长公殿”,他还记得“长公菩萨”的塑像,殿外十人合抱的古柏,古蜀道从这里穿行而过……后来读书多了,就明白,长公是落下闳的字,这是老百姓对造福万代先圣的纪念!
一位位平凡的人,一座不平凡的城,这里牢牢地守护着春节文化的起源,这里就是中国人完成自我升维的涅槃之地!(记者陈天湖、谢佼)
历法确定春节天文学家“春节老人”落下闳
正月初一过年是落下闳确立的
讲述人: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多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每日为网友讲解春节的节日习俗及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它。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逃上山,但是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之前一样闯进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将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兽吓的浑身战栗,不敢向前。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终于可以歇下来,品尝着美酒,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来源: 光明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