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光明论坛·温故】
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道阻且长”出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逆流而上追寻佳人,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觅,佳人似在水中央。“行则将至”出自《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说的是君子修身必须不休不辍,若不积极作为,再近的路也走不到,再小的事也办不成。“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意为虽然任务艰难,但只要持续努力,就将实现目标。这表达了中华民族坚忍乐观的人生态度,揭示了中华文明“内在超越”的文化特质,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忍乐观、直面困难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质之一,其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象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动不息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理解,更是中华民族对自身的要求。对比古希腊和教文化的“天神盗火”“诺亚方舟”,中华民族贡献了“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截然相反的文化理念。这些理念反映了中华民族积极内求、依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的勇敢决绝和坚忍不拔,表达了用乐观和希望面对危机和挑战的生活态度。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华民族同世界很多其他民族一样,历经种种磨难,甚至遭遇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对这些苦难,中华儿女没有选择退缩和依赖,而是在百折不挠中摸索奋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使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文脉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成就了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
坚忍乐观的宝贵品质源自中华文明“内在超越”的文化特质。“内在超越”不同于外在的、形式上的超越,它不以神灵启示为引领,不以占有外物为目标,更不以知识论的立场审视世界和人自身。“内在超越”把宇宙看作一个连续性的整体,以对人性的肯定和信任为基础,通过人的自我提升趋向人格完善,在天人合一中揭示宇宙意义。在这一文化传统中,作为天地之灵明的人才是意义所在,人的使命就是在积极行道中实现人的价值,在自我超越中实现境界提升。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4个层次。按照这一说法,成就道德人格,进而获得天地境界才是君子的理想追求。道德修养即把人性之善彰显出来,这就是《大学》所讲的“明明德”;这一彰显过程应在助推他人和万物中实现,这就是《中庸》所讲的“赞天地之化育”。将“道德心”上升为“宇宙心”,君子凭借一己之力助推万物各是其所是,即可达到与天地比肩的至高境界。这种“内在超越”的理念给人希望、催人奋进,使人通过承担天地职责彰显人性的高贵与尊严。
“内在超越”的文化理念并非抽象玄思和乐观假设,它有其坚实基础和实现路径。《大学》给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方法。人的道德本性首先需要在真实无妄的良知中保持,其次还要在家族生活的伦理关系中体现,最后更要在为家国民族的担当中、为庶民百姓的造福中实现。这正是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现实路径,不仅君子对天地苍生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普通人也安守本分承担各自职责,无论顺境逆境都积极有为。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坚忍乐观、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立意高远的独特精神风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如今人类发展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复杂冲突,我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从历史经验和逻辑推理来看,各国人民只有相互尊重、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能避免走向自我毁灭。然而,面对众多差异和利益纷争,这显然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荆棘之路。《论语》中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承继中华文明的中国人,在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社会进步中,表现出伟大的担当精神,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人类未来发展中,还应继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各国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亦应跳出自身的利益和视野,放眼人类之事、承担宇宙之责。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如果各国政党紧密合作,担负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人类就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作者:王海英(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朋友圈有人发文说,没想到以这种方式认识了铅山。
确实,我也没想到,这个地处武夷山北麓的赣东北小县,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这几天,“铅山”成为网络高频词,一则《你好 铅山》的视频短片,更是产生了刷屏之效。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铅山也不例外。“铅山”的读音,并不是我们所常见的“qiān shan”,而是“yán shān”。据说铅山本地人为了跟外地游客解释这个发音,把嘴皮都磨破了,后来再听到外地游客读“千山”,干脆懒得解释了。
关于铅山为什么要读铅(yán)山,没有一个特别权威或标准的解释。据考证,在唐代“铅”字就读yán音,而非“qiān”。在地名读音当中,有这么一个基本原则:从当地。
“铅”有两个读音,一个就是大家熟悉的qiān,指的是金属元素的铅,也指用石墨等制成的书写工具,比如铅笔。另外一个音就是yán,它也通三点水这个“沿”,有遵循、因袭的意思。这个铅(yán)音,现在只用于铅山县这个地名当中。
铅山,除了地名读音让人印象深刻外,她的风物故事也是琳琅满目。
黄岗山,是福建和江西的界山,山的北麓位于铅山县武夷山镇境内。黄岗山是武夷山脉最高峰,最高峰海拔2160.8米,为大陆东南第一峰,号称“华东屋脊”、“武夷支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临黄岗山顶,环顾四野,东面山峰青碧缥缈如海市蜃楼,西面群峦似酣睡美人,远望群峰叠嶂,延绵不绝、气象万千。因为黄岗山,小小的铅山县也有了“山高人为峰”的豪迈。
铅山境内还有一座葛仙山,因其秀美而神秘,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三国时期,吴国人葛玄选定此山做为其晚年终身隐修之地,修仙布道,悬壶济世,直至羽化升天。葛玄何许人?葛玄,字孝先,丹阳郡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汉道士,为道教灵宝派祖师,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凌霄殿经常见到的葛仙翁就是他。
令人称奇的是,葛仙山上除了葛仙观,还有一座慈济寺。“一山两教、佛道共存”,也算是一大奇观。
如果你有怀古之幽心,必须去铅山河口古镇走一走。河口古镇,顾名思义,因信江河与铅山河在此汇合、水路运输发达而得名。从河口出发,有两条主通道:一是顺信江而下达于鄱阳湖,经鄱阳湖出湖口即进入长江;由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至大庾,越大庾岭入北江可抵广州。二是由河口沿信江溯流而上,至玉山转陆路可达浙江常山,进入钱塘江水系。这条水道联结闽、浙、赣、皖、湘、鄂、苏、粤,是古代江南诸省的水运中心之一。
明嘉靖年间,铅山手工业发达,商业与运输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河口的繁荣;到了清乾隆年间,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河口被称为“八省码头”,人称“买不完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历史上,河口古镇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
如果评选铅山的地标,鹅湖书院必然首当其冲。我想,真正让鹅湖书院扬名四方的,并非它的自然景观,而是那慷慨陈辞的余音。
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应浙东人氏吕祖谦邀约,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辩论大会。铅山县鹅湖山下的小小庭院,有幸见证了这场“理学”与“心学”的激烈交锋。“鹅湖之会”犹如一枚火种,点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宴。
与铅山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爱国将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南宋淳熙八年(1181),力主抗金的辛弃疾被弹劾,谪居信州上饶,后又迁居铅山,凡十二年,最后于开禧年(1207)长眠于铅山瓢泉以西不远的阳原山麓。
他胸中燃烧着爱国烈火,却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必须伪装成一个淡泊冷静、飘然世外之人,心情苦闷可见一斑。所幸,铅山的风物总会触动他的情怀,不论花晨月夕,抑或登高涉远,都有诗词相伴。他时而放声吟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而抒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时而黯然神伤“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稼轩长短句》所存629首词中,三分之一是描摹铅山或在铅山创作的。心怀壮烈的他,在不经意间璀璨了中国文化,为铅山留下了千古神韵。
当然,舌尖上的铅山同样让人心动,第一推荐当然是——铅山烫粉。在南宋始见记载,其最早发源于铅山县紫溪镇。优质晚米经过浸米、磨浆、滤干、采浆等多道工序,做出来的米粉具有熟而脆、香不腻的特点。
在滚烫的热水里,米粉“烫”一下,再加入烧制好的浇头,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嘻嘻嗦嗦之间,所有的人生滋味都在这碗烫粉中荡漾开来。
最后,特别喜欢铅山的宣传文案——走遍千山,还是铅山。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