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做年例的由来(做年例)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0:53作者:未及挽留来源:网友上传

做年例的由来(做年例)

本文目录一览:

茂名风俗年例的由来

图文转自网络

在茂名市的电白、高州、化州、茂南、茂港及近邻吴川等地的农村,至今仍沿袭着一种奇特的民间文化习俗——做“年例”。当地人把做“年例”看得比过年更重要,过年可以单间点,做“年例”则不能马虎,必须大操大办,热热闹闹,让亲戚朋友大吃大喝一餐。 “年例”的时间各地不同,主要集中在过完旧历年(春节)的农历正月份,但在整个地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月30日都有过“年例”的。什么时候过“年例”,是由各地宗族的先人早已固定的。 做“年例”的民间习俗,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它驱使着我们去追根溯源其文化与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冼太夫人的联系。

一、“年例”大于“年” “年例”它与传统的过年一样非常热闹、喜气,不同的是当地人把它看着大于过年。做“年例”中其文化内涵不知不觉地深深印刻在当地百姓的心底,那就是冼太夫人文化。 民以食为天,“年例”的那一天家家都把宰好的猪和杀好的鸡、鸭拿到广场或村门口摆出来一同展示,他们称这种形式为“摆谯”,“摆谯”是“年例”那天的第一个项目,人们一早就在自家的“摆谯”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冼太夫人塑像。敬拜时,在浓浓的炮竹烟雾弥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里不仅有老人、中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场面非常壮观。

据说,“摆谯”一来是看一看谁家的猪肥,谁家的鸡、鸭大,二来也有请冼太夫人回家与大家一起过年之意。 “年例”活动,“初时是骑马、射箭、比武,以后演绎为游神,演戏。”其中的“游神”就是把“神像”请出来,抬着在各村和城镇的大街上游行。“游神”的习俗如果用一种迷信色彩的单纯解释是不科学的。 我们发现“年例”中“游神”的神像却总是有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冼太夫人的雕塑造型。“游神”时所经民宅之处鞭炮齐鸣,烟花绽放,以示敬意。

走访的时候,乡里人说,“年例”包含有三层涵义:

一是请冼太夫人沐浴、更衣。因为冼太夫人生前每逢节日都要出来巡视,所以这一带的人们就习惯性地把她接回娘家与大家一齐吃饭过年。吃饭时,来客无论认识与否,越多越好,以表示有人缘,家业兴旺的意头。

二是请冼太夫人出来游一游,看一看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感谢冼太夫人给自己带来的富裕。三是今天的“游神”也是过去为抵御外来的侵犯而显示自己村落势力而演化的一种形式。 从史料中看,冼太夫人在当地一带已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年例”活动最初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史料中说:“冼太夫人的后裔他们按皇帝当年对冯氏家族祭祀和游神时的特许口喻,可以组织12支长号,每次可连续打12下铜锣,连续燃放12声响炮。

由此推理,这一带的人们不仅把“年例”当作一种习俗,而且习惯性地把冼太夫人塑像奉为神像。这不能不使人联想这种风俗习惯是经过数千年的长期演化而形成的纪念冼太夫人的一种形式。然而,当地人把“年例”看得比过年还要重要,这与冼太夫人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她的贡献对当时的岭南一带。

二、“年例”中的冼太夫人 有人说:“中国的女神有两位:一位是妈祖,另一位就是冼太夫人。”前者传说中为海上人们显灵解难的“女神”,是百姓心目中法力无边的“女神”。而后者则是真实的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造福于百越族人民的首领——冼太夫人。 在今天岭南一带包括海南的民俗中我们不难看到人们对冼太夫人的崇敬之情,它形成的原因显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冼太夫人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长期以来,民间由于对冼太夫人的怀念、崇敬,在各地建造的冼太庙中,已形成一套‘初一、十五拜冼太,困忧求冼太,小孙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诞辰祀冼太’的习俗。” 史料记有这样的故事:“时高凉有大姓冼氏,世为俚族首领,统部落10余万家。冼氏有女名冼英,自幼便有谋略,善于抚循部众,远近闻名。冯融便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冼英为妻。”冼英就是后来人称的冼太夫人。

“年例”期间,各地方都会邀请醒狮队、舞龙队,同时还有大、小戏班前来助兴演出。特别一提的是小戏班很有特点,从舞台、灯光、音响到演员的念、做、打、唱均由一人操之玩活的一台戏,可称得上是最小的演出单位了。

三、“年例”与时间 “年例”的时间各有不同,这在我国的民俗节日中还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习俗。 这里的“年例”与传统的过年有着同样祈福和祝福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各县(市)、镇、村过“年例”从大年初一至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都各不同的时间,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与冼太夫人有关系的。

此外,道光《电白县志》记有:电白霞洞镇过去也有一个“年例”叫“十七把人看”。即在“正月十七日”来纪念冼太夫人。

每年正月从十六至十九日在“看人坡”(书写作“汉人坡”)按时举行。这里是一块纵横约三里面积的平原地貌,唐时是冼太夫人孙辈聚居的村庄,一年中有两次“年例”,一次是冼太夫人的生日,一次是冼太夫人的卒日,与“县志”中记载冼太夫人每逢元宵节出游的习惯和冼太夫人的忌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当地人把“年例”视为“元宵节”也是有它的演化痕迹可寻的。 冼太夫人的后裔在今茂南、高州、电白一带都留有居住的遗迹,由此可见,当时的冼太夫人看望、教导孙辈们和百姓的一些重大日子,成了后裔纪念冼太夫人不同日子的演化经历。不仅如此,冼太夫人不仅是百越族也是今天人们崇拜的偶像,为了纪念冼太夫人和她的功德,各村的“年例”自然也就在民间有了各自的“年例”时间。然而,最初的“年例”形式与现今的“年例”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时代的变革,风俗的融化,所逐渐形成的现在习俗“年例”的风格样式。

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例”你了解吗?

年例,是古老传统贺岁方式之一。年例文化源远流长,有历史,乏记载。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包括吴川)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指每年定期(主要集中在新年期间)举办的群体大型祭祀活动。

年例礼俗以敬神、游神、摆盅台(做醮亦称摆醮)、祭礼为核心,并伴以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主旨是酬谢天地神祖恩德,驱邪祛疫,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游神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

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粤剧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的必备项目。

舞狮

关于年例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普遍的有以下两种:

一说:相传粤西的年例是由道教上元节(民间元宵节)衍化而来。

二说:粤西的年例并非本土产生,而是由福建移民带来的。

上元节是道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民间祭祀天官、水神、土地等神灵的日子。

据说,在宋代,粤西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旱灾,百姓苦不堪言。当地的道士们便在上元节这天,在村中摆设香案,焚香烧纸,向天祈雨。还请来戏班演出戏曲,以感谢神灵的恩赐。

舞龙

年例的主旨是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朋友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认不认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被邀请到的朋友,大多数都是提一箱王老吉,或者带两袋砂糖橘高高兴兴的前往主人家吃年例。

回想起来小时候还加入过年例的“扛旗”大队,家家以为“神灵”扛旗为幸,以此来祈祷神灵保佑家里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热闹得很!

游神

特别是年例的重头戏是“吃年例”!

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如果你在粤西的亲友还挺多,那过年就别想减肥了,你可以从除夕吃到十五,因为每个镇、每条村的年例都在不同的日子,一家一家轮着吃过去。

主人家办年例最希望来的客人越多越好,越热闹越有面子,这样寓意主人家在新的一年更昌盛!

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年例鸡翅”

不过因为疫情三年,粤西年例被暂停了许久,好在并没有暂停很久,今年粤西又开始热热闹闹的办年例!

希望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例能一直流传下去!这何尝不是在保护一种文化呢?

如果大家有粤西的朋友,有机会一定要来参加一下粤西年例呀!真的很热闹!很好玩的!

有没有小伙伴去过粤西年例呀?一起来聊一聊!

(图源网络,侵删)

#粤语挑战赛#

#粤西年例#​

在粤西,有一种年味叫年例

过年来广东 我要吃年例【在粤西,有一种年味叫年例】在广东粤西有一种民俗,叫年例,年味最浓时,还数年例!对于粤西人来说,年例是一种乡愁,年例是一种味道,年例是一种期盼。那究竟什么是年例,年例能吃吗?9张图带你认识粤西年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