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白姓起源和来历 陕西白姓起源

发布时间:2024-04-24 02:48:28作者:饕餮少女来源:网友上传

白姓起源和来历 陕西白姓起源

本文目录一览:

白氏的起源

树有根,水有源。国有史,方有誌,家有谱,史、誌、谱,相得益彰,流传千古。

姓,是家族延续的符号,是区分血缘关系的根本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标识。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天下白氏,自远古炎帝时始,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全国已有白姓人口400多万,遍布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南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河南为白姓第一大省。白姓位列百家姓第73位。

史载,白氏族源有:

1,赢姓。秦武公死后,王位被其弟德夺走,公子“白”被封平阳(陕西歧山),其后人皆以白为姓。这是白姓的一个主要源头之一,迄今已2700余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封战将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据《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载,白起即白公胜的后裔。魏晋之后,白仲后裔逐渐形成郡望。唐朝诗人白居易,祖藉太原。祖父曾任河南巩县令,举家又迁至河南。白居易就出生在河南新郑县。

2,羋姓,颛顼帝第六子季连,赐姓羋,其后在荆襄一带建诸侯国,公元689年改国号为楚,楚惠王把熊胜封白邑(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距今已有2500余年。据传,这一脉是汉族白姓和河南白姓的始祖。白居易自述《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载:“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原名熊胜,由于封白邑(息县),又称白公胜,其子孙便以白为姓。战国时期,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发展。

3,据《姓氏寻源》载,炎帝有个大臣叫白阜,曾为兴修水利做出很大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是白氏最早的一族。炎帝主要活动区域,在今陕西宝鸡一带,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鼻祖。

4,源自姬姓。周太王后裔百里奚,生子白乙丙,春秋时期,为秦国大夫。其后人便以名为氏,成为秦国的白姓。距今约2600余年。

5,源自皇帝赐姓,或改姓。《姓氏考略》载,唐置白州(广西博白县),当地人皆称白姓。回族、蒙古族白姓,一般为改姓或赐姓。

白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得姓始祖有白阜、公子白、白公胜等。

白氏立姓,有着象征纯洁、高尚之意。

明朝初期洪武、永乐年间,即公元1376~1417年前后,为恢复多年战乱造成的多地人烟稀少,百业凋零,实施了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大规模的移民达十八次之多,白姓就是其中之一。移民分别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京津一带。明朝白姓约1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2%,山西当时白姓人口就达5万人左右,是白姓第一大省。豫北一带白姓,多为那时移民。白公胜宗族一支,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西迁陕西,以及后来在山西的发展、移民,但,河南本地,也会有大量白姓原住居民的繁衍和发展。

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汉族白姓的始源地应是荆楚之地,始祖应是颛顼帝的后裔白公胜。

天下白姓,渊源复杂。或许,不是同宗、同源、同血脉,但,相互之间,均以白姓为尊。共同的宗族符号,是洁白无瑕的“白”字。一个白字,总是让白姓宗族,世世代代充满了亲近感。

中华民族历来看重血缘、亲缘、乡缘关系,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长胜不衰的力量之所在。

白姓:楚国公族的后裔

在唐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白姓的得姓始祖源自楚公族白公胜;而宋代以后,人们或在自传或在史料中,只要发现比白公胜更早的人,就认为是白姓始祖,因此,有关白姓的起源有十多种说法。

在白姓的历史名人中,白居易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中自述称:“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巳、降是也。”近年来,从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十余方隋唐白氏墓志中,也可看出汉民族白氏出自楚公族是有据的。

1

祖源可追溯到轩辕

白姓家族源自两三千年前的楚国公族,追溯起来是上古颛顼帝的芈姓后裔,也是源远流长的黄帝姬姓子孙后代。

据《姓纂》、《尚友录》中记载:“黄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

有故事相传,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7年),大夫费无忌受遣到秦国为太子建娶亲。费无忌看见秦女貌美,便先行回国劝楚平王自娶秦女。但是又怕太子建发觉,便请平王派太子上城父守边,之后又诬告太子建与太子太傅伍奢合谋反叛。楚平王听信了谗言,拘押了伍奢,并下令召回太子。

太子建得知被诬后,便和伍奢之子伍子胥先逃到宋国,之后又到了郑国,做了晋国袭击郑国的内应,事情败露后被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被伍子胥带着逃到吴国,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

楚平王的孙子惠王即位之后,命令尹子西(楚平王庶弟)把公子胜从吴国召回楚国,任为大夫,领地封在白邑,此后被人们称为白公胜。白公胜一心想要报杀父之仇,几次要求率兵攻打郑国,子西虽然答应却未发兵。两年后,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子西受贿派兵救郑。白公胜大怒,发动了,杀死子西,囚禁了楚惠王,这就是史称的“白公之乱”。镇守在楚国北部边境的叶公沈诸梁闻讯之后,立即汇集楚队杀奔郢都,打败白公胜,救出楚惠王。白公胜逃入山中,后绝望自刎,被部下埋入荒山之中。

到了唐代,有人在荆山(今湖北)丛林中发现了白公胜墓,白居易得知后将其迁葬于洛阳,并刻制了6.3米高的白公陵巨碑。白公胜死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封邑“白”为姓。白公胜有五子,分别名为乙、丙、已、降、张,除了幼子张留在楚国外,其余四子都逃到秦国,在郡里居住下来并做了官。

白姓另一历史名人是白公胜裔孙白起,秦国知名的大将,善于用兵,屡建战功。秦昭王封其为武安君,后人尊其为“战神”,又称“常胜将军”。白起去世后,秦国老百姓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渭河北岸(秦时称杜邮)为其厚葬,并修建白起庙一座。

2

世代迁徙享誉“世界白”

如今,白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73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如果加上海外各聚居地的白姓人,全世界的白姓人口已超过400万人。

白氏发源地在楚,楚之发源地在河南,白氏得姓始祖白公胜封地白邑(河南息县)。白氏家族兴盛于洛阳、咸阳、太原、南阳、渭南等地,之后又遍布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战国时期,河南白姓迁入陕西等地。据史料记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如今的陕西一带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

隋代以后,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朝白居易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

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

从明清开始,居住在闽粤白氏就已迁徙至台湾定居,现在台湾白氏已达3万多人。在台湾姓氏中,白氏排序居第64位,其中南投县白氏排序为第30位之大姓。

也就从那时起,中华白氏开始走出了国门。闽、粤和台湾白氏先后迁徙至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地开拓,并陆续再往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及美国、加拿大、欧、澳等世界各地徙居。

有资料显示,朝鲜、韩国白氏脉系其根在中国,与白居易同祖同宗,是白季般(白居易叔父)之子宇经的后裔。据韩国1985年统计数字表明,该国共有姓氏274个,其中白氏有309578人,按人口数量依次排列在曹氏与裴氏之间,是排序第27位大姓。

还有消息称,如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许多白姓族人。由此可见,中华白氏已遍布海内外,有“世界白”之誉。

3

地道河南人白居易

据史料记载,白公胜封地白邑,即在今河南息县境内。之后,白居易先祖播迁的线路是由河南迁至陕西咸阳,又从咸阳迁至山西太原,再从太原迁至陕西韩城、下邽。由此可见,白居易应是地道的河南人。

据了解,渭南渭河北岸现有白氏先茔,该茔是白居易在元和六年亲手修建的,安葬着白居易祖辈三代人以及兄弟辈共计10余人,从弟唐宰相白敏中也在其中。据说,当时茔规模宏大,唐宣宗敇程公护墓,累年祭祀,香火不断。

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虽然由“同州韩城徙居下邽”,但长期居住在河南洛阳。他的祖父白锽曾任洛阳主簿、酸枣县令、滑台节度参谋、巩县令等职,一生基本都在河南作官。有资料显示,白居易的上三代先祖皆长期居住在洛阳、巩义、新郑三地。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在河南府巩县令连任三考(公元735到744年)时,把家从洛阳搬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在新郑东郭官宅。

童年和少年的白居易在河洛地区生活。15岁以后,长期在符离——江南——洛阳间颠沛流离。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在洛阳买下了履道宅,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回洛阳定居后,晚年又在洛阳生活了18年,因此,他的一生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阳安乐镇狮子桥村。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白居易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余件。最为珍贵的文物有半截石经文碑,该碑为六面体,经考证是当年白居易所立。

白居易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病逝。临终前,他遗嘱葬于龙门香山寺高僧如满和尚的墓侧,永与洛阻龙门山水为伴。如今,白居易墓冢占地44亩,现称为“白园”。

白园内路转峰回,幽雅至极。在高枝繁叶之中可看到“乐天堂”,这是由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书写的门额。堂门有两副对联。内联是:“为生民忧直言极谏,得山水乐饮滔赋诗。”系王遐举隶书。外联是:“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是周而复书写。堂内供有一尊白乐天全身侧坐像,它似乎概括了白居易耿直、峻洁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在墓右侧,有巨石卧碑。刻有《醉吟先生传》,碑重24吨,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石书。

4

白姓族裔问祖寻根

认祖归宗、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许多来自海内外的白姓宗亲纷纷举办各种寻根祭祖活动,通过寻根,把族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2000年4月,来自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尼四国白氏宗亲代表在洛阳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白氏宗亲联谊大会”。韩国白氏中央宗亲会和新加坡白氏公会各有60名代表参加,印尼3名代表和中国各地白氏联谊会200余名代表一起参加了祭祖活动。

时隔6年,洛阳又举办了“第二届世界白氏宗亲联谊大会”。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0月16日报道,第三届世界白氏宗亲联谊大会在新加坡举行。由内地各省、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的白氏宗亲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世界白氏联谊会章程修改议案,选举出世界白氏联谊会的组织机构。会议期间,也恰逢新加坡白氏公会成立75周年。

2011年11月,“国际白氏寻根祭祖大会”在西安、咸阳、渭南三地举行。来自大陆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甘肃、辽宁等17个省市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白氏宗亲代表130多人参加。期间,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使白氏宗亲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2012年4月,正值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之际,洛阳各界举行了“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清明祭拜典礼”活动。参加活动的人员集体朗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并绕墓一周,充分体现对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崇敬之情。

据了解,自1992年洛阳白居易研究会举办“国际白居易学术研讨会”以来,洛阳曾先后多次举办“白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白居易民生思想研讨会”、“香山中秋诗会”、“白居易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编著、编辑、出版了《白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白居易与洛阳》、《白居易洛中诗编年集》等书刊,在当地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