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视角
黄帝有个孙子叫颛顼也就是高阳氏。颛顼有个儿子就是穷神的原型之一。
颛顼生于若水,长于穷桑。穷桑曾经是孔孟之乡曲阜的古称,《拾遗记》里记载“穷桑者,西海之滨。”但古文的穷字,不是“贫穷”的意思。穷桑意思是大地的尽头,靠近扶桑的地方。
颛顼曾经辅佐过少昊,少昊死后,他打败了共工,成为了部落的首领,就迁都到过“穷桑”,后来可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的条件下,“穷桑”是真穷,于是就迁到自己的封地“高阳”去了。
颛顼娶了两个老婆,生了25个儿子。分别是老童、伯服、中骗、驩头、淑士、三面、季禺、魑魅(东夷)、虐鬼、小儿鬼、穷鬼(穷子)、梼杌、穷蝉、苗民、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鲧、程伯、休父。
他的儿子里有名的除了魑魅、苍舒和大禹的父亲鲧外,有一个叫“穷鬼”的。穷鬼,又称“穷子”。根据宋朝陈元靓《岁时广记》里说颛顼的一个儿子因为不爱穿衣服,所以大家叫他“穷子”,正月初五死了,因为忌讳说死,所以大家都统一口径,”今日送穷子’”。
这个“穷子”就是“穷神”的最早的原型。
所以宋朝以前,特别是唐朝的中国年俗中,农历正月初五流行“赶五穷”(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
但是到了明朝及以后,“穷神” 变成了一位女性,这个女性便是姜子牙那位嫌贫爱富的河东狮老婆。
因为在民间传说中,姜太公封神时,他老婆马氏也来讨封,姜太公封她为“穷神”。正月初六是马日,是农村除秽、挹肥的日子。农耕文明时代,粪便是重要的农肥。也是拜厕神的日子。所以初六也就成了送“穷神”马氏的日子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五天帝之一的白帝,名少昊,金天氏。少昊生于穷桑,又称为穷桑氏。穷桑,现今的山东曲阜。
少昊是黄帝的长子、东夷族首领。少昊初期,带领部族在山东荷泽一带生活,后来立国于东海,即山东日照,建都于曲阜。
山东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的遗存,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
东夷族的人农耕水平非常发达,种植粟米,产量很高,并且伺养猪、狗、牛、鸡等禽畜。这时期的人不只能制作精致的石器,还有玉器和骨器。财产越来越多,逐渐开始私有。
《千字文》里说“龙师火帝,鸟官人皇。”“鸟官”是指少昊用鸟的名字来给官职命名。比如伯劳,掌管夏天;锦鸡,掌管冬天;布谷,掌管建筑……少昊为什么用鸟的名字来给百官命名呢?
传说在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的。五凤飞至少昊诞生的院落中,因此诞生的少昊又被称为凤鸟氏。
少昊开始以玄鸟作为本部的图腾,玄鸟即燕子。后来在穷桑继大联盟首领之位的时候,又有凤鸟飞来,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以凤鸟为图腾。
从穷桑迁都至曲阜,所辖部族皆以鸟为名:鸿鸟氏、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个氏族,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之后,由他的侄子颛顼接替了他。
《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名挚、字青阳。其母女节,梦接大星如虹,感生少昊,是为元嚣。降居江水,邑于穷桑,都曲阜。
《淮南子》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穷桑)。高诱注:空桑,地名,在鲁也。
《史记*殷本纪》提到: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以修,万民乃有居。“江”,就是少昊的东夷部落生活的地方。
《左传》中记载,郯子奉少昊为高祖,郯国世居于沂河流域。由此可推知,沂河就是少昊东夷部落所居之“江”。
沂河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分部地区之一。以大汶口文化表现较为典型的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例,也可探索到新石器时代原始祖先的生活习俗,想见少昊所率领的东夷部落风貌。
大汶口红陶
大汶口红陶
大汶口玉钺
大汶口陶器
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中制陶业发展飞速,从早期的夹砂陶,红陶,到后来的黑陶、灰陶,甚至后期胎薄、质硬、色美的白陶、粉陶、黄陶。形制除了壶、瓶,还有仿兽形陶器。陶器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建筑遗迹以及地面房基都透露了这一时期的东夷人的居住信息。还有墓中出土的陶制房屋模型也可作为佐证,并且提供了具体式样。有门窗、廊柱的攒尖顶房屋看来在当时已是常见。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粟,粮食产量可观。农业所用的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斧、刀、铲等。家畜饲养发达,养猪业兴旺。作为补充,渔猎、采集也很重要。用石矛、骨矛去投刺獐、斑鹿、麋鹿、狸。甚至出土了扬子鳄残骸,说明氏族成员已经可以集体捕获大型而凶猛的水生动物。
制陶,制玉,制作象牙器物,都进步飞速。以陶器为例:早期手工制作觚、盆、钵、罐、杯、鼎、豆、大口尊。中期开始使用快轮制陶,不仅有了轮制小件器,还增加了品类,如实足鬶、背壶、簋形器等。能烧制出火候要求较高的灰白色陶器。晚期因为有了坩子土作原料,可以烧制质地坚硬、胎壁薄匀的细砂陶,统称为白陶。还有了快轮制大陶盆等大型器。器型还有袋足鬶、三足盉,宽肩壶、筒形豆等。
不仅如此,陶器上还发现了类似于文字的刻符。
大汶口墓葬发现较多。早期以单人葬为主,头向东居多。中期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合葬墓数量提升。以一对年龄相当的男女合葬为合葬墓数量最多。晚期仍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少量合葬墓。
少昊不止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更延续到了龙山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距今约4350─3950年。龙山文化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胎薄而表面光亮如漆的磨制黑陶是其特征。
有的龙山文化遗址有城墙、城门、道路、各式房基、稻田等遗迹,俨然就是一座功能完整的城市。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众多,还有炭化的粮食和各类动物标本。
此外还有形状异样的房基,及其中类似兽形的地面图案,透露了祭祀、图腾崇拜等信息。
两处少昊遗存,不仅仅映证了远古先民的生活,也同时是孕育夏商文明的源头。
龙山玉璇玑
龙山玉钺
龙山黑陶
龙山黑陶
桑墟人的始祖少昊,诞生于公元前2422年。当时,五帝之一的白帝——少昊出生在穷桑(今沭阳县桑墟镇)并带领部落在此种桑养蚕、繁衍生息。依据《周礼》记载,早在周朝时,人们就以六辂祭祀五方上帝(少昊为西方白帝)。
“少昊诞生何处”以及“穷桑现为何地”一直是困扰中国历史学家两个的重大难题。近日,一篇题为《论沭阳桑墟是少昊的诞生地及少昊氏在五帝文明缔造中的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上刊登,这两个难题终于得到了最科学、最合理的解答,也标志着华夏五帝文明研究取得到历史性的突破。
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号称穷桑帝。”“(少昊)都徐州蒙、羽之野,奎娄之次。”“少昊始自穷桑,而迁都曲阜。”也就是说少昊出生于穷桑,其后才迁都 东襟海滨,南连江淮,西接平原,北扼齐鲁,此乃穷桑之界也。天地钟灵毓秀,日月精华集聚。东夷之地,据考先民足迹,横跨四千余载;淮夷之国,探究正史丛残,未断一罅间隙。
《少昊赋》
穷桑所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少昊其人,居功至伟、福泽万世。其乃黄帝长子,集聚万千宠爱;传为嫘祖所生,享尽荣华富贵。圣子诞生,五凤呈现祥瑞;天资聪慧,年少尽显才华;心系苍生,擅长治水农耕;才艺精绝,尤善弹奏抚琴。东海之滨,初建国邦,曲阜修城定都,引凤鸟以立制;各司其职,率创伟绩,百姓安居乐业,成凤国形盛世。治世以信,有千里江山拾年花;与人为诚,无十面皇城雨迷离。上系国脉一朝功,下维黎庶千年治。惯看秋月春风,更赏银装素裹。柳拂桥阑映亭榭,彩染良田拢沃野。
穷桑其境也,脉流分野,位系交衢,融南汇北,襟东扼西。盛世太平,则为四达通津;干戈交织,乃成南北命脉。沧海桑田,鸡犬升天,流传锦绣佳话;光武遗迹,风水绵延,铺陈祥和图瑞。灭倭寇,击海盗,高筑梨花点将之台;下江南,识民女,兴建皇姑祭拜之庙。大宋时期,梁山官兵,激战桑墟;元明两朝,始设集镇,开铺营商;清代鼎盛,舟车过往,商贾云集;年间,经济鼎盛,物埠繁华。白帝故里,里巷比居;古往今来,人文渊薮;金湖落雁,盛况空前。
前二四二二年,少昊生在穷桑,继承先人秉性,开疆辟土,种桑养蚕,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创璀璨夺目之文明,壮民族延续之根基;时二零二零年,盛世现于桑墟,延续始祖基因,诚信创业,产业兴旺,社会和谐,和和共谐,开基层善治之先河,探乡村治理之创新。千年未久,范文正公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百载略前,觉民志士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牺牲吾身为天下永谋福利”。正所谓:草木一秋,如厚长以为材用、久盛当作药使,定能生得其所;人活一世,若心怀国之大者、情系民之盼也,必将流芳百世。
明代大家胡琏,曾作《早发桑墟》,诗云:“芳草桑墟嫩绿抽,凉云一宿小亭幽。鸡声野店三更月,骢马长嘶下海州。”经久不衰,传唱至今;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现世末学后生,填写《盛世古桑》,文曰:“背望红徽青染黛,古桑之脉续延开。河山万里谁描色?东风吹铺锦绣来。”
岁在庚子,李成连记。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大
关键词:
穷桑、阿邑、中冀、海内、黄帝邑、少昊、颛顼;东海之外、旸谷、第一山、青丘、郪丘、甘山、棘城;南海、桃丘、张弘国、寿张;日坛、天坛等等。
本人从2000年开始,对寿张、阳谷、阿邑、穷桑、谷城、郪丘等鲁西地名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这些地名都很古老,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通过这次国家级“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征集活动,我将自己的探析研究成果呈上,希望能得到国家最高学界的高度重视。
穷 桑A. 概述
穷桑这个古老地名,史料传载扑朔迷离,几乎是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历代学者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很突出:穷桑是上古三代帝王的国邦。
《帝王世纪》:“炎帝自陈营迁曲阜。黄帝于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谓之穷桑帝。” “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帝丘)。”由此可知,穷桑是黄帝、少昊、颛顼三帝的古国,也是其“穷桑时代”,中华文明的摇篮。
穷桑在哪里?《帝王世纪》、杜预注皆以穷桑在鲁北。《山海经》 袁珂校注:“所谓甘渊 、汤(旸)谷 、穷桑盖一地也。”这就说明,穷桑地要有甘渊和旸谷,甘渊又与甘水、甘山是一个组成部分。《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又通过学习《尧典》得知,旸谷,就是春分日出之地,曰:“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中、仲春就是说的春分这一天以及日出方位。那么,这个旸谷是谁的旸谷?有旸谷就有昧谷,肯定要有一个中心城邑呀?
经过多年的寻找筛查,古阿邑显现出来,通过多方位论证得出结论:穷桑的中心都邑就是古阿邑,古阿邑的“东海之外”二十多公里处,仍然还有阳(旸)谷山、谷城地名的文化记忆。谷城南部就有疑似传说的甘水、甘山、甘渊,并且这里还有一个特殊地名,更能证明“东海之外”地,绝对是惊世发现,这就是“郪邑”。
《大荒东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帝俊之“妻”是个地名!也就是古郪邑,在平阴县东阿镇域内,也叫作师丘,当地依然有“师耳山”。
通过学习探析还得知:羲和是黄帝的历法官,不是女的;帝俊应该指的是黄帝,因为《世本·作篇》有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十日应该是“十月历”,至今彝族还在使用的古老历法。分析认为,南方郪江、新郪地名符号,其源头就是郪丘,当为羲和之国的标志性符号南迁所致。夏代“帝仲康五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命胤侯帅师征羲和。”这说明夏代羲和族还在北方(或于郪丘),由于日食出现,被王认为是羲和使妖,故征讨,或许也就是这一次,郪族(彝族)迁徙去了四川郪江方向。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甘山、甘水、甘渊,就是扈泉及附近的地貌,今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在古阿邑的东南方向(与大荒东经的东南海之外惊人一致)约五十华里,就是今天平阴县洪范镇的扈泉。扈泉在半山腰,其貌就是“甘”字形,常年“甘水出焉”,山下有大壑以及古扈国遗址。“夏启二年,王帅师伐有扈氏,大战于甘”,史料认为“甘誓”故事在西部是迁移文化当真,实在鲁西。聊城市冠县有“桑阿、甘屯、清水”三个地名,印证着穷桑“阿、甘、清”地名再用,属于本地复古地名。
既然穷桑地区以及穷桑时代是黄帝、少昊、颛顼三帝之域,那么他们的都邑在哪又具体是啥情况?答:
黄帝都邑就是古阿邑,少昊都邑是青丘,颛顼都邑是棘城。
窮桑區域圖
B.古阿邑
古阿邑在阳谷县东部阿城镇,春秋曰阿邑,秦代曰柯邑,汉代东阿县,俗称古阿邑。它有多古老?且看阿井碑记如是说:“海内古迹,莫先于此”!阿胶、阿缟的原产地,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曾叫作“河”,它是上古穷桑时代的都邑,传说“阿井为炎帝所掘”,也是黄帝的城邑。《史记》:“黄帝邑于涿鹿(非地名,逐鹿中原之意)之阿(河)”,阿就是古阿邑,夏代以前曰“河”。夏朝,帝芒元年,帝即位,以玄珪宾于河,这个河应该就是阿邑。
古阿邑有龙山小城和秦汉大城多层文化叠压。小城应该是三里之城(未规模发掘),因为《孟子》曰:“三里之城(都邑),七里之郭”。阿城镇至今还保留着“阿城”、“小城”、“皋门”、“海会” 等地名文化符号。辞海中皋门的解释为:古皇城的第五道门,也称国门、郭门。我的理解为:小城代表的是古阿邑(黄帝都邑);皋门是其皇城外门之郭门;海会一词,这里有享誉四海的“海会寺”,抛开佛教“海会”词义,这里实为四海之中之意。秦代大城大约4X4里,规模之大甚是罕见,有传说是未建成的秦朝皇城。
古阿邑龙山文化小城、大城,以及阿城镇的袭用小城、海会、皋门、古河地名
秦汉时期在这里设置了“东阿县”,486年后魏(北魏太和十年)时期因水灾东阿县志东迁,原址附近后来再次设城镇曰阿城。现在古城残垣仍有几百米遗存。考古发现,汉代大城叠压在“龙山文化”小城之上,并有“仰韶”“大汶口”陶片等出土。阿井犹在,有古碑,上书“古阿井”。
虽然古阿邑小城不是大中国概念上的气势磅礴的皇城,但我们的人文记忆、姓氏文化,绝大多数是以炎黄为始祖的,上古时代的“三里之城”,已是高规格的帝王之邑了。炎黄之都邑当之无愧中华首都!
阿地名文化符号,在历史上也曾是高大上的字眼:曲京曰阿(又四京曰阿)。文化演变、辐射,阿演变出许多地名:曲阜(曲阜本意阿)、曲阿(江苏,曲阜+阿)、东阿县、西阿县、阿城镇、东阿镇、桑阿镇(冠县,穷桑+阿)、阳阿(河南新乡市,旸谷+阿)。
阿,作为中国最早的都城文化符号,在秦代还曾很皇家,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古阿邑,作为黄帝时代的中心都邑,有着极高的上古史研究价值。
古阿井
C.青丘国
《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位于朝阳谷之北,黑齿国之南。”阳谷即旸谷,今还有阳谷山,阳谷山与曹植墓鱼山隔河相望。青丘也叫清邑,现在属于聊城市东阿县,于县南部黄河北侧,也就是古济水岸边,《东阿乡土志》称之为“清水城”,早已湮没。
曹植墓鱼山、济水(黄河)、阳谷山、清邑、狮耳山鸟瞰图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九尾狐的故事传颂了几千年,可谓深入人心。剖析还原得知,青丘国是一个较早有天文观测传说的部落,后世所神话的九尾狐,就是青丘国独创的弧矢星的星相图。弧矢星,在天狼星东南,共九星,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故名。“观弧矢,始制弓矢”的人物主题还原和定位,应该是“少昊生般”,也就是张姓尊崇的人文始祖“挥公”。青丘国在古阿邑的“东海之外”四十多里处,是为少昊之国。青丘与旸谷近在咫尺,有古诗云:“阳谷升朝景,青丘发早春”。二十四节气日出方位,阿邑为中心观测,春分日出(阳谷)位置之后是清明(青丘)位置,这个布局是古人的智慧。所以,青丘之青是春发,又因在“水清莫若济”的济水之阳,故而也是少昊因封邑而名青阳的缘故。
《路史》载:“少昊青阳氏,黄帝第五子,封国于清。”聊城市堂邑县志也传载了这一信息,那是汉代设置“清县”后的迁移文化。堂邑县志记载:“邑之名清,自五帝来以然。春秋时为棠氏,至汉又为清县。则棠氏、清邑皆为上古之名,唯是史以青阳氏名清,而封国又在清。《路史》云:清在今东郡乐平县,吾邑是少昊封国也”。 青丘并且还有“黄帝生于青丘”之说,这里不在多赘。看来,这个地名非同一般,是承载着黄帝、少昊和般三代历史文化信息的城邑。
D.颛顼都邑大棘城
又名棘城,被认作是“颛顼之墟”,北魏崔鸿所著《十六国春秋· 前燕录》:“棘城之东”。这个棘城之东是指的辽宁朝阳地区,被认为是颛顼都邑,其实棘城它的本源文化是在鲁西。
“颛顼始都穷桑棘城,徙商丘(帝丘)”,大棘城在东平县旧县乡利仁镇(又大吉城),就是现在东平湖东北部。《拾遗记》中有:“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这里的“西海”,应该是作者根据鲁国的穷桑传说,定位的东平湖水域或雷泽--鲁国的西海。
颛顼初都以及活动范围在鲁西的证据,一是大荒东经中的“东海之外...孺帝颛顼于此”。另外还有,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蜀山氏的地盘在山东汶上县,今还有“蜀山湖”地名,若水有学者认为是济水鲁西段。再者,颛顼帝的正妃邹屠氏,其娘家邹屠地盘也在鲁地。传说颛顼帝次妃滕氏,滕国也在鲁地。颛顼最后定都帝丘,就是濮阳。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人称二帝陵。陵墓四周有围墙,称为紫禁城。他的故里、都邑、寝陵均在鲁西豫东,故颛顼初都棘城在东平县还是很靠谱的,棘城是穷桑的主要城邑之一,“西海之滨”的说法取决于鲁国定位。
天下皆有“穷桑”众说纷纭的“穷桑”各地都有:1.日照说;2.青州说;3.胶东说;4.曲阜说;5.鲁西说;6.鲁北说;7.山西说;8.豫西说;9.连云港说;10.沭阳说;11.辽宁说等等。
明归有光《东隅说》:“弭节乎旸谷之地,总辔(pèi)乎扶桑之墟。”虽然没有看出是指本文“旸谷之地”,但扶桑即穷桑,扶桑旸谷为一地是共识。基本上,都认为穷桑、扶桑、嵎夷、阳谷、甘山、东夷等概念相近。
凡是自认为穷桑的地方,也都会假想一个旸谷来配套。这就是都城迁到哪里,在都城的东方就会定位一个旸谷和朝地名。比如夏都纶城东部的砀山,实为“旸谷山”,殷墟东部的朝城,也是“朝阳”之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中国疆域的东部被认为是嵎夷、旸谷、扶桑、东夷。比如朝鲜,古时候叫乐浪,就被认为是嵎夷旸谷,韩国现在就有好几个“阳谷”地名。日本国也称之为扶桑、东夷、日出之国,这同样是中华穷桑文化辐射、迁播的结果。《梁书· 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这里就指向了日本。
《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穷)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尝麦解》:“昔天之初,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古阿邑),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按照《归藏》记载:“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青丘在穷桑核心区域,自然就是中冀。
原始“中冀”、“中土”,就是中华人文祖地穷桑。真正的穷桑,就是以古阿邑至旸谷为中心的方圆百里余的区域,基本就是现在山东阳谷县、平阴县、东阿县、东平县、河南台前县这一大块。
阳 谷A.原来春分就是“阳谷”
说来话长,阳谷就是旸谷,阳的初字是旸。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就是旸谷,又写作阳谷。段玉裁:“旸,各本作阳”。
古阿邑的正东四十里有阳谷山、鱼山,两山之间河谷就是旸谷,也叫“朝阳谷”--本是阿邑的春分日出之谷。再往东是谷城,《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现在属平阴县东阿镇。
旸谷虽属《尧典》记载,当属黄帝时期的文化。春分这一天,太阳处在黄经零度,日出阳谷天下“明”,昼夜时间均等。阳谷名,由上古阿邑的日出之谷,演变为泛称“阳谷之地”,然后春秋时期在其南部衍生出“阳谷邑”(也不排除阳谷邑西部亦有都邑的可能性,待研)。隋开皇十六年,依照阳谷邑(亭)名设置阳谷县,治所在今天的阳谷县景阳岗西部;1006年(宋)又西迁孟店,就是今天的阳谷县城了。
县城搬迁,古人也陆续将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迁移而来,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地名了。可以这样说:“阳谷”就是中华人文源头记忆的一部典籍,“穷桑”的缩影。剖析解读后你会发现,脚下这片热土,就是古籍传载的但又断片模糊其源的上古穷桑。
B.阳谷就是“穷桑”
阳谷作为县名,治所一路西迁,1006年落地今址。在后来千余年的时光里,阳谷人怀旧情结驱使,将古文化也都迁移而来,传承至今。整个布局,穷桑文化隐喻在了新阳谷的每个角落。
1.阳谷北境有宓(mi)城,伏羲之城,阳谷是伏羲教民观阳播穀之地。古阳谷北境有伏羲宓城湮没,今阳谷北境覆辙重置。
2.天下第一山谷山,还有黄山、龟山,传说“三山不见山”。设置谷山在城内大隅首,县衙设置在“谷山之坤离”,复制的第一山碑立在东大街慈氏寺内。黄山设置在安乐镇大隅首,龟山设置在定水镇大隅首。这一整套人聚文化布局,就是原阳谷邑、谷城山、鱼山以及宓城穷桑的整体翻版,由东至西迁移并不多远。
3.围绕阳谷城,设立海名村四十多个,寓意城(中心邑)在“四海之中”,城西设置“西湖景”,寓意“穷桑在西海之滨”。
4.城内东西大街叫“紫石街”,东首大坑叫紫坑洼(紫汇湖)。“紫”这个非同寻常的皇家专用词,或许只有阳谷这里用的坦然。这里有“天降紫石”的神话传说,其实,这是穷桑的隐喻。《拾遗记》中的“紫实”,神话成了紫石。
5.紫坑洼七十二眼井,王子斗宝的故事。旧志序曰:“阳谷,古之谷国也”。谷国就是“阳谷之地”的谷城,也涵盖泛阳谷、穷桑。
6.南门外有会盟台。春秋诸侯在“阳谷”会盟,本是阳谷邑那里。
7.迷魂阵,孙膑战庞涓迷魂阵的故事。
8.西汉庄张良黄石公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在江苏邳县,圯下拾履。是因为古阳谷地有黄石公羽化成仙地黄山,故事随阳谷迁移而来。
9.古柳树上天庭的故事。应该是鱼山上“柳舒城”的一种翻版。
10.传说二十四节气是在阳谷制订的。这个还是“黄帝命羲和占日”史料的演绎。
11.无影地,传说在县衙西部。这个是古人对《尧典》“日中”的误读,日中,说的是春分日出正东,是“中分”,不是太阳正上出现“无影地”。
12.古阳谷东有石门山,今阳谷东有“石门宋”;阳谷邑北洪顶山有巨字“大空王佛”,今阳谷北有石佛镇。
13.古穷桑北部有古狄国,相传也是黄帝后裔。今阳谷北有翟庄,翟通狄,本是一回事,如同宓姓与伏姓。
14.阿城镇,有小城、皋门、海会、古河等地名。阿城代表秦汉大城;小城村名寓意古阿邑龙山文化小城;皋门就是郭门,古皇城第五道门;海会即四海之中;古河亦是古阿。你是否感受到了阳谷就是“穷桑”?迁移的文化也是真实的历史文化,只不过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如若不然,很多文化在本源地都湮没了,也就永远消失了,还好,在阳谷文化符号里你还可以读到:原来春分是“阳谷”,阳谷变迁喻穷桑。
春秋時期窮桑地圖
桃丘、黄帝故里、寿张、张秋A. 寿张之“寿”
寿张,是黄河中下游鲁西地区一个古老的地名符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寿张之寿字,志书追溯到春秋时代“寿聚城”,本人研究探析“寿聚城”发现寿字源于桃丘,也就是说,寿张的源头文化是桃丘(寿丘)。
黄帝故里寿丘本是桃丘,这是我于2000年提出的黄帝故里新观点,2010年在聊城日报、《聊城传统文化研究第一辑》等出版物上发表。近年来又进行了不断研究探析,发现桃丘是穷桑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穷桑时代中心都城古阿邑的南郊祭天之所。《周礼·春官·小宗伯》:“垗五帝于四郊”。兆、垗、姚、桃、寿这一组字,兆是本字,篆书寿字从兆,桃字也是从兆。甲骨文没有寿字,寿当属周代造字。寿源于桃,至今还有寿字旁的桃音字,如涛、焘等。桃字赋予寿意,古寿字桃音,桃丘既是寿张寿字之源,也是真正的黄帝故里寿丘。
曲阜的寿丘是文化迁移,由来已久,宋真宗在曲阜建设过辉煌的景灵宫用以纪念黄帝,后世史料基本都认为“曲阜寿丘”。然曲阜地名出现较晚,汉代《礼记》中才有此说,当为文人对当地的别称,隋代正式叫曲阜,“曲阜”是“阿”的另一种解释,文化迁移很明显。从史料“黄帝于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看,“后徙”之词就是文化迁移,这就如同今阳谷的“谷山”、“会盟台”、西汉庄一样,都是迁移文化。
狮耳山天书,太阳、桑树也是甲骨文桑、蚕、麦、蜀黍、曲阿 郪丘、师丘
東阿縣志
B. 寿张、张秋之“张”
寿张、张秋的张源头文化是张弘国、泓水秋澄。寿张,古为县地名,因河徙而治所多次搬迁,如今有两个“寿张”地名符号,一是梁山县的寿张集镇,再就是阳谷县的寿张镇,分别在黄河两岸。张秋,阳谷县东南部的一个镇。
所说的张弘国,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
按照《大荒东经》讲述,我剖析出了旸谷(阳谷)、青丘、甘山、甘水地名确凿位置,并且还析疑出“帝俊之妻”原来是“郪丘”地名等,都在穷桑古阿邑(阿城)东部四五十里处找到了对应地。最早的“东海”就是阿邑东郊的湖泽,而非现在的大海概念。同样,张弘国也像旸谷、青丘、郪丘、甘山、甘水(扈泉)一样,也在古阿邑附近。在阿邑东南部大约七十里的地方,秦代设置过张县,张县也是被认为的寿张之张源。张县的前身就是张弘国,这是我自己根据以上的经验推论的。另外,剖析解读寿张古八景之一“泓水秋澄”,也是重要佐证。“泓水秋澄”指的是东平湖及周边的水域,而“泓”正是弘之引申字,张、弘二字同时在此地出现,自然得出必然结果:张弘国既张县前身无疑。看来,阿邑的南海古曾有“泓水”之称,因张弘国而名。传说“使四鸟,食鱼”,至今东平湖渔民仍有驯化鱼鹰捕鱼的传统,鱼鹰应该是“使四鸟”之一鸟。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唐虞时有张弘者,弘之后有佬”的谱系传载。弘字亦从弓,字义宏大、雄壮,字如其人,张弘也应该是高大雄壮之人。张弘国的剖析定位,也将秦代张县、寿张张文化源前提了两千多年,而且,还将张秋地名还原归入到张弘国的文化范畴。在张弘国西北部,因“泓水秋澄”,聚落地乃名“张秋”。至此,合理推翻了《张秋镇治》明清时期诠释的“涨湫”说。
再者,按照《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八宿分野“东南阳天:张宿、翼宿、轸宿”。张县在古阿邑(黄帝城)以及棘城(颛顼城)东南方位,是不是依照张弘国与阿邑的方位关系设置的张宿?值得今后研究。这个地方古时候还有个阳(扬)州,是分野“东南阳天”的特设之位?如果推断准确,古阿邑或者棘城的中心地位就更加明亮了。
并且,这里属于古穷桑地域,也可以称之为“泛寿张”地区。张弘国是史料记载最早的张国,张地南部就是汶上阚城,也就是蚩尤的大本营,张弘国最初也或是穷桑的“张国臂掖”概念地,是抵御蚩尤侵略的边防邑。张弘两个弓都是代表的边界以及弓弩;长是“长官”,弘右部是雄,是守疆护国的壮汉,故说是“张国臂掖”之意的聚落,如汉代的西域张掖。上古无“张”字,战国才出现。张很大程度是“张国”之意,后统一张姓,古长、矤等皆归张。张弘国之张当属古“矤”字,后统一到“张”。
秦代张县继承了古张地名文化;汉代留侯张良封地于此;又唐代百忍堂张家于此;并且附属张秋地名也一起并行,张文化层层叠压,连绵不绝。明代山西洪洞移民山东,张氏定居“寿张地区”的也颇多,寿张地名格外深入人心。
都城文化与穷桑北京皇城,很多文化都源自穷桑:
首先说“紫”。紫禁城、紫光阁之类的“紫”文化名称,就是穷桑的“紫实”文化,称呼皇上万岁,也由穷桑文脉伊始。颛顼陵也叫紫禁城,这就说明,皇城的紫文化是来自上古穷桑。
其次说“海”。皇家苑囿之池曰海,如北京的北海、西海(什刹海)、中海、南海,皇家随便一个大坑就叫海,这就是穷桑“四海之中”原文化相伴皇城的体现,皇都就是“四海之中”。在阳谷县,海文化隐喻到了村名中,县城周边海名村多达四十几个,在古阿邑之阿城,特别突出了一个“海会”地名,可想而知,这里是最古老的“四海之中”。
第三说日坛。北京日坛,是古代帝王在朝阳门外的祭日之所,自然也是在春分时节。皇家日坛的文化源,就在古阿邑东部四十里鱼山上,考古工作者早就发现,在曹植墓台基处,发现了古祭台现象,并且有龙山文化遗址、器物陶片等发掘。这里应该是宅嵎夷的“宅”所,传承发展,商都曰“亳”,应该是亳由宅生。
鱼山之上古传有“柳舒城”,建于何时不知其详。鱼山这个祭日场所,是穷桑中心古阿邑的旸谷之地,自然也是“春分祭日”的“日坛”,鱼山祭坛是日坛祖地,穷桑祭日文化得以在皇城延续下来。
第四说天坛。北京天坛,在皇城东南方,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祭天,亦有祭祀皇天上帝的寓意,最早尊奉的天帝就是黄帝,或为垗黄帝。
桃丘在古阿邑的东南部十多华里,原是阳谷县阿城镇陶城铺(桃城阜)的组成部分,现属台前县吴坝镇徐堌堆村,龙山文化遗址。剖析认为,桃丘文化,一路演变为寿丘徙曲阜;故地桃丘又衍生出寿聚城(在桃丘南部十华里戴庙)后衍生出寿张。
另一路桃丘文化播迁,与故地的“海”一起绑定了都城,成为天坛文化,将桃丘演变为祭天场所,是京都天坛文化的祖地。桃丘在古阿邑东南方,后世置于皇城的天坛仍然是东南方,长安、南京、北京等皇城的天坛皆在东南方。古穷桑地,东阿、阳谷、寿张等县,古代这些县都在城东南设置“江山社稷坛”。东阿(东阿镇)的俗称“南坛”,并有北坛;寿张城的“天坛”俗称南台,又叫凤凰台,还有北台,都是对应北京的天坛地坛,文化是一个模板。也就是说,穷桑的紫实、万岁、四海、旸谷、桃丘、阿邑,构成了后世皇城的海、日坛、天坛、皇宫紫禁城、天子万岁的文化基础。穷桑故地,寿张城的南台,就是上古其本身桃寿之丘的文化延续,台前县名再由此而生。阳谷由旸谷而邑名,谷由“小穀”穀养之义的穀替代谷,演变为阳穀,又融入了“观阳播穀”的文化新概念。
经此剖析,清晰再现了穷桑文化与皇城文化的历史渊源。都城就是古穷桑的影子,穷桑就是最早的中土、中冀、中国,穷桑的许多文化在皇城都可以见到。
大中国概念下的嵎峓、旸谷、东夷在东海乃至海外,中华文化随人文变迁而迁播、扩展。周代以后的都城基本上都在中西部,所以古穷桑也代表着东方。随着文化不断辐射,“穷桑”“东夷”也在不断东移,越来越远,故地的古穷桑以至于湮没。
宋代米芾为谷城题写了“第一山”,此碑原在谷城,后迁泰安岱庙。第一山指的是旸谷山、少岱山(小泰山),阳谷古八景之首“谷山春晓”就是第一山,阳谷县也有此碑复制品。第一山的内涵应该是多重的:穷桑,上古三代帝王之域人文第一;阿缟,嫘祖的蚕丝天下第一,“一”字解释为卧蚕吐丝;旸谷,春分日出之地,旸谷山因为是农耕文明的里程碑,穀由谷生,故天下第一。旸谷山到小泰山,泰出于穀而高于穀,最后到大泰山,人文天下第一山。
谷山第一山碑,原在谷城,五几年迁到泰山岱庙。 一字卧蚕吐丝
结束语为什么上古穷桑地区地名如此难考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世文字字义、读音发生了变化。如旸谷--阳谷;长/矤--张;谷--穀;可--河/柯/阿;桃--寿;妻--郪/师等等。另外就是人文迁移,如阳谷治所四迁,东阿治所六迁,寿张治所七迁以及部族历代迁徙等。每个部族或城邑发生一次迁徙,其文化就会发生变动、融合,产生有新内涵的、多元的新文化,故探源十分艰难。
本文话题信息量太大,地名之间都有关联,很难拆开研究。由于征集受字数限制,本篇就写这些。还有“宓城”、“嶲邑”、“第一山”等地名文化研究,今后再呈。本论文曾报省民政厅,后杳无音信,望这次国家级的地名故事征集组委会能重视此文。国家如可能成立一个高级别的穷桑课题专研小组,我愿为此做义工和当向导。
学习参考资料:
地方志、山海经、辞海、词源、中华大字典等。
作者简介:
张长城,男, 1961年生,山东阳谷县人,工人,进修中专学历。 写有博文《历史别小看寿张》、《人文天下第一山谷山》、《阿城和它的阳谷》等。参与社会团体:聊城市地名文化学会会员、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台前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聊城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